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探秘泸沽湖 3 神秘古老的摩梭文化

(2021-03-28 13:00:54) 下一个

在四川西南与云南交界的山区里,有一片世外秘境。苍翠的青山间镶嵌着一片宛如明珠的湖泊,湖水清澈、风光旖旎。湖边生活着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这就是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由于山区与世隔绝,1982年前,泸沽湖没有任何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是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这一片净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半叶才为世人所知。旖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民族文化,神秘的走婚形式使得泸沽湖刚一进入人们的视线,就吸引各地游人趋之若鹜,纷纷前来探秘。长期以来摩梭人靠着幸勤的劳动,下湖捕鱼、上山打猎,地里种着苦荞麦和土豆解决温饱。他们生活在母权下的大家庭中,遵循传统的走婚形式,生活十分贫穷却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当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祖国的每个角落,泸沽湖这片处女地也不可避免随之开放为外人所知。随着旅游业的介入,长期与世隔绝的摩梭人受到汉文化的强烈冲击。摩梭人独特的传统风俗传到了外界,母权制家庭、走婚形式、猪槽船、末代王妃等等一个个迷团,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吸引着人们,大家都想过来一探究竟。传统与现代的强烈冲突,成就了泸沽湖畔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摩梭人开始逐渐与外界接轨,于是泸沽湖以其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在川滇交界的山区里,有一片风景如画的泸沽湖(网图)

湖畔居住着神秘的摩梭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仍然保持母系社会传统(网图)

关于摩梭人的走婚我并不陌生,小时候喜欢猎奇,看些杂七杂八的书籍和杂志。记得曾经一篇探险报道引起我的兴趣。文章说,在云南北部与世隔绝的山区里有一片美丽的湖泊,湖畔住在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原始的母系社会结构中,保持着“阿注走婚”,男不娶、女不嫁的男女关系。这群人叫做摩梭人,这片湖是泸沽湖。这大概是外界对泸沽湖摩梭人最早的报道,当时我自然是看看就过去了,绝不可能想到有朝一日它会被天下所知,成为旅游胜地。文革结束,上大学,出国,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早就丢在脑后。后来回国次数多了,也开始在国内旅游。几年前的云南丽江之行,又让我回想起当年看到的文章。不同于当初的不为人知,泸沽湖的旅游业已经发展起来。对我来说如果仅仅只有摩梭人的走婚这一项,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只不过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已。但听说泸沽湖风光旖旎非常漂亮,二者相加就很值得走一趟。但是丽江之行终究是时间有限,泸沽湖只能是 to go清单上的一个地名。一晃又是4年过去,在秦的热情邀请下,奔赴泸沽湖的旅程终于成行。不再是书中读到,而是亲眼看看,亲耳听听,身临其境了解这个有趣的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

漂亮的摩梭女郎(网图)                           

虽说早在《后汉书》里就出现关于摩梭人的记载,但摩梭是一个未被识别的民族。百度中华民族大家庭,摩梭并不在56个民族之列。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认定法,其中一条基于人口数量。分布在川滇的摩梭人,由于长期与世隔离,在当年的人口普查中并不完整。因此在民族认定中,由于人口太少并没有单独列为一个民族。居住在云南的摩梭人被归于纳西族,而四川的摩梭人被归于蒙古人的一支。然而摩梭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是他们的母权家庭的社会结构。摩梭人生活在由年长女性掌管的大家庭中,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员全部拥有相同血缘,从外祖母到母亲、舅舅、姨妈,再到兄弟姐妹,以及姨表兄弟姐妹,大家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家庭中没有父亲,孩子由母亲和舅舅抚养。摩梭人不存在婚姻关系,他们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结合是采取阿注走婚的形式。成年的摩梭人在篝火旁的甲搓舞中,在猪槽船的对歌中,选中了心中的伴侣。有情感的双方,男称“阿注”,女称“阿夏”。晚上,阿注来到阿夏家过夜,清晨天不亮阿注便赶回自己家干活。双方生下的孩子由母亲抚养。大家庭中能干的长辈女性是一家之长,摩梭人称为“达布”,舅舅是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母亲的主要帮手。所谓母亲其实也是泛指,妈妈和姨妈都是自己的母亲,她们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同样,同辈人也关系亲密,不分亲姐妹或表姐妹。一位摩梭人告诉我,他在上初中时,学校要求填表。表中有母亲姓名一栏,他当时楞了,家中三位长辈女性都是妈妈,从来没有想过谁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父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他的责任是自己姐妹的孩子。但父亲会被邀请参加自己孩子的成年礼,平时也会送些礼物帮衬。摩梭人阿注和阿夏的关系建立在彼此相爱的基础上,可以时间很长,一辈子只有一个。也可以较短,若是不合适了,招呼一声,关系到此为止。因此摩梭人家庭和睦,没有财产纠纷、妯娌扯皮、夫妻吵架等不愉快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摩梭人的母系关系结构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然而这种社会结构在文革时期被打破了。当年革命的烈火烧遍了祖国的每个角落,即使在这个当年人口普查都没有弄清楚的世外桃源也难以幸免。上世纪70年代,摩梭人被要求停止走婚,领取结婚证实行一夫一妻制。也大概在那个时候,外界对中国存在一个母系社会的部落有了最早的报道,我也是那时碰巧读到了。摩梭人被迫接受外来的强制手段,但怀念自己的大家庭和多年的传统风俗,文革以后很快又恢复了走婚形式。然而时代车轮总会留下历史的烙印,现在的摩梭人也有了其他的婚姻形式,除了走婚,也有一夫一妻的婚姻,有嫁过来或者入赘等几种形式。但嫁过来的媳妇或者入赘的女婿往往有自己是外人的感觉,很难融于大家庭中,因此也会分家单过。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泸沽湖畔,神秘的摩梭人被外界所知。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此处修建客栈、开发旅游,摩梭人也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随着摩梭人与外面交流的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摩梭人特别是居住在市镇的人开始了汉人式的一夫一妻婚姻生活,但是走婚的形式到今天还依然存在。

快乐的摩梭妇女                            

篝火大会是摩梭青年结交的好场所                 

一. 摩梭博物馆

我们来到位于镇博树村的摩梭博物馆参观。摩梭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系统展示摩梭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馆,其建筑设计充分体现摩梭文化元素。展厅由区域序厅、摩梭民俗厅和专题展厅三大部分组成,文物包括当地出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以及土司遗物、摩梭民俗文物等,全面展示了摩梭人的历史和民俗。从古代摩梭人的迁徙到当地的出土文物,从木楞屋到花房,从古老神话到传统节日,从祖母制度到走婚习俗,方方面面介绍得非常仔细。摩梭人的原始宗教为达巴教,与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关系。从达巴经文可知摩梭人是古老羟人的一支,从青海湖和昆仑山迁徙而来。他们沿着“西南民族走廊的崎岖道路,择沃土而栖,逐水草而居,在川滇之间的青山绿水中找到了新的家园。世代耳口相传的达巴经文,生动演绎了摩梭人来自何方,魂归何处。

坐落在镇博树村的摩梭博物馆                      

博物馆中的青铜器

盐源地区出土了不少青铜器,虽然与摩梭人并无关系,但也表明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有灿烂的文化

蛇蛙铜俎  战国至西汉时期(盐源出土),铜俎为古代祭祀时盛放牛羊的礼器,这只同俎两端有两只相背而向昂起的蛇头,口中各衔一条鱼,四周边缘有32只首尾相连的青蛙

三女背水铜杖首  战国至西汉时期(盐源出土),三女呈品字形站立,各背水桶,头戴尖顶小帽、身着紧身衣、齐膝筒裙,嘴巴圆张做唱歌状

铜鼓  战国至西汉时期(盐源出土),特征为胴部突出、腰部收缩、口为喇叭形、面饰双线花纹图案,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铜镀锡九节鱼纹鸡首杖  战国至西汉时期(盐源出土),首杖总长1.35米,由九节长度不一铜镀锡圆管组成,管壁客满小鱼纹,顶部站着一只威武雄鸡

土司制度

自元朝以来,中国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多执行世袭的土司制度。在泸沽湖地区四川境内产生了“五所四司三马头”等世袭土司、土目的统治。永宁土司是元明清三朝期间的一个摩梭人的世袭土司,其辖区为永宁州。早期永宁土司的辖境非常广大,位于今四川、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后来永宁辖境逐渐缩小,设置宁蒗县左。泸沽湖畔的左所土司喇氏是管辖这一地区的土司,上世纪20年代接任的左所末代土司喇宝臣是摩梭人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土司制度直到在解放后1956年才被彻底废除。

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

约瑟夫·洛克是美国植物学家、人类学家、还是纳西文化研究家。最初为了寻找大风子树,从泰国出发,经过缅甸和印度阿萨姆地区,最后来到中国,并在云南、四川、甘肃和西藏东部度过了漫长的探险和考察生活。从1922年起他曾六次来到中国,深入滇、川、康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活动。对当地植物群落、地形地图、人文风俗等进行了多方面深入考察,并将8万件植物标本带回西方。后期又花费较多等时间和精力研究纳西族东巴仪式、经文、历史、语言等纳西文化。洛克的著作颇丰,前期主要为植物学、探险记等,后期多为纳西文化和宗教等论述。洛克将其探险经历和照片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动植物种类大量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引起广泛注意。正是这些文章引起了詹姆斯·希尔顿的创造灵感,完成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成就了香格里拉的传说。

约瑟夫·洛克在泸沽湖地区生活了27年,其中8年的时间生活在湖中的小岛上

北到甘肃南至云南,洛克行走千里探险考察                      

途中他拍摄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摩梭人的木楞房

摩梭家庭权力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又有“舅掌礼仪母掌财”的制度。摩梭人的房屋由圆木建成,称为木楞房。房屋一般为三坊一照壁的四合院,主要分为正房、经堂、和花楼。正房称为祖母屋,是家庭集体活动、议事、吃饭、以及祭祀场所,也是老祖母居住的地方。祖母屋内有左右两根大柱,左为男柱,右为女柱,分别是男孩和女孩举行成年礼的地方。它们必须出自同一棵树木,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女本男末”。火塘是祖母屋中的另一个重要地方,火代表家族的命脉,因此火不能熄灭。一年365天火塘生生不熄,既敬神,又烧水、煮饭、取暖。火塘后安有锅桩石及神龛,堂屋是宗教祭祀和接待客人的地方。家中所有重要仪式和聚会都在火塘前进行,火塘两侧设卧铺,分左男右女两边,互不逾越。经堂为喇嘛住房或供佛像所在,每当家中有喜庆事,或者是孩子的成年礼,都要请喇嘛来家念经,喇嘛便是住在经堂中。花楼是家中成年女性居所,是木楞房的二楼,兄弟与舅舅们则居住于一楼,一楼通常也是储藏室和牲畜间。花楼的房间向外开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孩子们13岁时便分别在男柱和女柱旁举行成年礼,从此女孩子着长裙,住花房,可以开始结识阿注。不过一般来说,大多数女孩都会等到16-17岁才开始找阿注。阿注的交往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秘密交往。摩梭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聚集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身体扭转眉目传情间,心中已有了自己的阿夏。对上眼的情人马上有了行动。晚上小伙悄悄来到姑娘家,从窗口爬进姑娘的花房,天明不等家人起床,小伙已悄悄离开。一段时间交往后,两人感情稳定,便可向家庭和乡亲公开阿夏关系。双方交换一件小礼物,小伙送给姑娘一只银梳或者银镯,从此小伙可正常从姑娘家的大门进出,也可出现在祖母屋中。当需要时还会帮助阿夏家干活,这便是走婚的第二阶段。他们日暮而聚,晨晓而散。每当夜幕悄悄降临后,家庭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各奔东西南北,前往自己的阿夏家。姐妹们则在家中自己的花楼里等候阿注到来。暮来晨去,情侣之间的关系完全是感情维系,可长长久久,也可一笑而别。没有财产纠纷、没有抚养权问题,挥挥手,分得如此潇洒干脆,不留一丝浮云。

博物馆中的木楞房模型                                

祖母屋内,摩梭女孩正在举行成年礼,仪式由喇嘛主持。女孩站在女柱下,母亲或姨妈给她穿上裙子,火塘两边是舅舅和祖母

经堂是供奉佛祖,以及喇嘛居住的地方。 摩梭人的宗教体系丰富多彩,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除了本土的原始宗教达巴教,还有从藏区传入的本波教和藏传佛教,互不排斥,相互影响融合,成为摩梭人的精神寄托。

摩梭女的花楼                               

花窗                                                     

等待阿注到来的摩梭女                          

二. 末代王妃府

末代王妃是指摩梭最后一位统治者,左所末代土司喇宝臣的妻子肖淑明,前面王妃岛中提到过她。肖淑明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本是汉人,父亲是西康主席刘文辉属下的一位军需科科长。1943年喇宝臣前往雅安投靠刘文辉,在刘文辉官邸偶遇肖淑明。喇宝臣一眼相中她,便向刘文辉提出要娶她为妻。在刘文辉的安排下,年仅16岁的肖淑明不得不嫁给喇宝臣。嫁到泸沽湖后,肖淑明取了个摩梭名字沃尔直玛。可想而知,初来乍到的汉族女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当然是不适应的。为了防止肖淑明逃跑,喇宝臣在湖中的愽洼岛上建造府邸将她安置,并派衙门兵丁十余人驻岛上“保护”。好在肖淑明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一年后学会了流利的摩梭话。作为军人的女儿,她也英姿飒爽,“那时节,红衣白裙,胯下青马,左毛瑟、右左轮,斜背美国小卡宾。一枪甩出,三只野鸭落地”,好不潇洒。因此她掌管土司印,参与打土匪,还教小孩读书认字,倒也是位名副其实的土司夫人。解放后土司制度被废除,末代土司喇宝臣作为统战对象,受到了保护,并在县政府担任职务。肖淑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冲击。1959年,她被定为不法地主、历史反革命,判有期徒刑8年。1967年她刑满,却又赶上文革。好心的劳改所长担心她出去以后会再次受到冲击,劝她留下来。这样她躲过了文革,1973年才出狱。1987年她终于摘掉了不法地主和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恢复了公民权利。随后,被选为凉山州的政协委员。泸沽湖开发旅游业,她作为文化品牌被推出,整天坐在王妃府中给来自各地的游人讲述摩梭人的沧海桑田。2008年肖淑明去世,享年81岁。为了增添噱头,肖淑明被定调为“作为汉人远嫁泸沽湖,身担管理摩梭内务重担,平息纷争、沟通汉摩两族,是当代的王昭君”。我却认为她只不过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女子,一生命运多舛,跌宕起伏。她特殊的身份,随着政治的需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好在她有4个子女、17个孙辈,22个重孙,晚年总算是幸福的。

老年的肖淑明(网图)                                       

博物馆中关于末代土司和喇宝臣和夫人肖淑明的介绍                                 

看完博物馆,我们来到王妃府门前,只见大门紧闭,小陈所长找来当地解说员为我们开门。说起来是王妃府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农家四合院,围墙低矮,红色大门,龙门处形成一个拱顶。院子里种滿了花草,树立着一根象征性的柱子,正屋是她生平介绍。这里是肖淑明80年代的故居,她出狱后,愽洼岛上的府邸早已毁坏,便在村里安了家。开发旅游后,肖淑明每天坐在这里,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摩梭人的风俗,讲自己的故事。肖淑明去世后,这里便成为一座空房子,游人有一搭没一搭进来参观,但据说她的儿子依然住在厢房里。解说员其实是对面商店的老板,责任就是开门关门。我问他肖淑明当时住在那一间房,得到的答案是其实这里只是她对外讲故事的地方,她本人住在街对面。真正的故居前面已被新修的商店遮挡,应我的要求,老板将我们带到商店后面,打开门让我们瞧了一眼,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破旧的农家房屋。

肖淑明曾经坐在这里为游人讲故事                 

这里才是肖淑明晚年真正的居所                               

摩梭人家

看了几天的旅游景点,所到之处,民房全都改建成了客栈。我想看看真正的摩梭人家,于是小陈所长找人带我们参观一个摩梭村寨。走进村寨,看得出摩梭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但是摩梭人传统的圆木建造的木楞房几乎没有了,越来越多的是快速就能盖成的与汉族无异的砖瓦房。为了保持摩梭人的文化不被丢失,村里保存着一座典型的木楞房,家主人曾经被央视的《魅力中国》节目报道过。虽然也不算是普普通通的摩梭农家,但也好过纯粹商业性建筑。

走进摩梭村寨                                              

村头一棵老树,小巷曲曲弯弯,菜地里种滿了蔬菜,环看四周木楞房都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般的砖头泥瓦房。除了房屋的颜色和偶尔见到的一些飘动的经幡,整个村寨与汉族村庄没有太大区别。

终于来到传统的摩梭人家木楞房。走进大门,院子为三坊二层楼房,楼上是姑娘们的花房,楼下是储藏室和舅舅、兄弟的住房。旧时,家里养的猪、羊也是住在楼下,如今很明显家里已经不养牲畜了,一楼是整整齐齐的房间。主人领我们参观祖母屋和经堂。祖母屋共有三道门,我们进去的时候跨过其中两道门。外面一道门很普通,进去后是一个窄窄的回廊。回廊的一角是通往室内的内门。内门很矮门槛很高,只能低头进去,还要先迈左腿。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将鬼怪等不净之物挡在屋外,以保家人平安。屋内的布置正如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中间是从不熄灭的火塘,火塘后是一个小佛龛,墙上挂着活佛的画像和唐卡。左右两边分别是老祖母和大舅的座位。祖母的床比一般床要高一些,这是因为床下有储物箱,家里的财富都由祖母掌管。祖母床是神圣的,家庭其他成员和客人都不可以随便坐或躺上去。第三道门在最里面,门前有家具挡着,平常并不打开。这扇门叫做生死门,只有在家里有人出生或去世的时候才会打开。摩梭人的生死门是生死循环之地,人们起始于此,终结也是于此。生死门后边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小木房屋,空间不大。孩子临盆的时候,孕妇被抬着从生死门进入小木屋产下婴儿,所以这里是生命的开始。当人死后,家人会将他清洗干净,按照出生时的姿势,用白布包裹身体,然后经过生死门被抬进并停放在小木屋,这里又是结束的地方。半个月后,家人请喇嘛诵经,然后取出尸体火化,骨灰洒在田间地头。这是摩梭人古老的传统,他们认为,这是逝者的灵魂回归家园的过程。

硕果仅存的典型摩梭木楞房                                     

摩梭人的生活明显好起来,这座木楞房非常气派。一楼曾经是牲畜和男子居住地方,现在改造成一间间整整齐齐的房间,男子的待遇明显提高了

祖母屋是一家核心所在                             

祖母屋的第一道门,非常普通                                                

走进第一道门,是一条1米多宽的回廊,墙壁上是矮矮的、有着高高门槛的第二道门

跨进第二道门,迎面是永不熄灭的火塘,火塘上方供奉着佛龛,左边是祖母床

毛主席像旁边就是祖母屋的第三道门,门前为家具所挡,平时不开

祖母屋内的男女两根大柱子,是举行成年礼的地方

火塘旁是一排排座位,平时大家庭的日常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

祖母的床很高,这是因为床下放有储物箱,家里的财富都集中在这里

经堂,摩梭人每家每户都有经堂,以供奉佛祖和喇嘛居住

经堂大门的雕花非常漂亮      

内部的装饰与藏人差不多               

二楼即是花楼,每个成年女子都有自己的花房   

等待阿注到来的摩梭女子(网图)                   

院子的一角还堆放着几只猪膘肉。猪膘肉又叫琵琶肉,是摩梭人家待客上品,也是他们的节日美食。猪膘肉是采用独特的工艺,将整猪腌制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将整个除猪头骨以外的骨格全部剔除,内抹各种调料,然后缝合,压成琵琶状。猪膘肉冬季腌制,制成后可长久不坏,在常温下能保持5-8年,据说久者还可药用。猪膘肉的多少也是摩梭人财富的象征,历史上摩梭人用它来兑换现金或粮食,富裕人家还用猪膘放贷抵押,女子成年礼要站在猪膘肉上进行。

摩梭人家的女主人,央视《感动中国》节目曾经报道过她。她门前挂着许多漂亮的围巾,有些是自织,我一口气买了好几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这个地方比云南泸沽湖开发的晚,但是现在也完全被商业化了!当年我们去的时候,摩梭姑娘脸蛋还是高原红,篝火晚会男士拉她们手跳舞她们还躲呢。。。。
刘大仁 回复 悄悄话 Great, how spectacular they are:
"位于镇博树村的摩梭博物馆参观。摩梭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系统展示摩梭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专题博物馆,其建筑设计充分体现摩梭文化元素。展厅由区域序厅、摩梭民俗厅和专题展厅三大部分组成,文物包括当地出土的石器、青铜器、陶器"
Redcheetah 回复 悄悄话 游人萎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