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宁夏回族 6 水洞沟,三万年前的人类文明

(2020-05-23 11:11:14) 下一个

宁夏历史悠久,3-4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水洞沟遗址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水洞沟遗址地处银川平原东部,鄂尔多斯高原西南边缘,有独特的雅丹地貌,露出有奥陶系、白垩系的古老地层。190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水洞沟断崖上发现了一具古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磨的石英岩石片。他将自己在宁夏的发现告诉了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Emile Licent, 1876-1952)。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1881年-1955年,法国哲学家、神学家、古生物学家)在结束对甘肃部分地区的考察之后来到水洞沟。在断崖边,他们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动物化石,便开始进行考察发掘。历时十二天,总共挖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器制品和动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这是中国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桑志华和德日进也被誉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继桑志华和德日进之后,新中国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2003年-200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联合组队,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发掘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丰硕,并将原来普遍认为的三万年向前推测到4万年。水洞沟遗址的发掘和逐步深入的研究,在世界特别是东方史前人类和环境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重大的影响。它与河北泥河湾、北京周口店同为中国北方第四纪地质和古人类文化研究的三个标准剖面。2015年宁夏政府将遗址建造成5A极旅游景区对公众开放。

水洞沟遗址东南为平坦的台地。台地被季节性河沟侵蚀为数条南北向深沟,形成边沟河流入黄河。边沟河将台地切割成两壁峡谷,遗址具体位置大多在边沟的崖壁上。遗址北面为东西向延亘的明长城。明朝初年,为了防御强大的蒙古鞑靼、瓦剌的侵扰,明王朝在边疆加筑长城,设立重镇。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万里边防线上设立了九边重镇:包括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宁夏是边防前线军事重地,设有九边中的两边。水洞沟恰巧正是边关之处:“横城大边”、烽燧墩台、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构成的古代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水洞沟旅游景区包括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明长城边镇遗址,使我们能够穿越几万年,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进入景区,首先参观水洞沟遗址博物院。博物院建筑面积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沟出土的名为“石核”的石器,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展示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主题博物馆。博物馆里展出了人类进化的头盖骨、石器、陶器、装饰品等,并建有一座动感体验展示厅。展示厅有270度超大型半景画屏幕,以实景、幻影成像等形式,结合先进的声、光、电、可调式地震平台等技术,真实再现了4万年前远古人类的渔猎生活和打制石器的生产场景,以及暴雨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自然灾难场景。

走出博物馆,来到实景区游览参观。首先来到一家农家小院:张三小店,最初桑志华和德日进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时就是住在这个小店

小店外矗立4座雕像,他们分别是桑志华、德日进、裴文中和贾兰坡。桑志华和德日进是最早发现水洞沟的法国考古学家。裴文中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之父”,他是周口店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1963年中国第一次独立考察水洞沟遗址的带队人。贾兰坡也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接替裴文中的周口店工作后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骨。他是没有大学文凭却登上科学殿堂顶端的传奇人物。

接着来到水洞沟村。水洞沟村复原了北方的先民们创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这种居室往往是建在黄土层较厚的山坡或沟岸上,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水洞沟人在此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居住方式,发展成一种半地穴式建筑形式。

水洞沟遗址标志碑是按照发掘出的水洞沟人的古石器形状建造的

遗址区  终于来到了遗址区。水洞沟遗址原为平坦的台地,数万年来被季节性河沟侵蚀为数条南北向深沟,形成边沟河流入黄河。边沟河将台地切割成深深的峡谷,几万年前的遗址大多坐落在边沟的崖壁上。

芦花谷  走过遗址区进入三公里长的芦花谷。芦花谷内芦苇摇曳生姿,只不过芦苇荡中蚊虫泛滥,巨大的蚊子肆意追逐人群。顾不得欣赏周围风景,以最快的脚步逃离这一可怕的地区。

明长城  走过芦花谷,终于看到了明长城。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下,明朝的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绵延万里。而在宁夏境内的长城占到总长度的1/10,这些曾阻挡过千军万马的土夯长城,历经风沙、雨雪的侵蚀,依旧保存了原始风貌,蜿蜒匍匐于山涧沟壑之中。

明代土夯长城,与土地融为一体,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宁夏 

长城是宁夏和内蒙的分界线,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一座座蒙古包,远处是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

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沟壑之间有一片红山湖        

红山湖水绿波荡漾,游船往来,芦苇丛中百鸟翔集。水岸长城,更是难得一见。

俯瞰峡谷中的芦花谷                                

当地人的窑洞                                

从明长城到藏兵洞一路乘换不同的交通工具:驴车、骆驼车、牦牛、游船、竹筏、拖拉机等等,千奇百怪。这大概是当地老乡因地制宜想出来的交通工具。我们坐着骆驼车走一段,又换驴车继续向前,赶车的老汉唱起了悠扬的信天游,当然唱歌是要额外付钱的。能赚一点外快补贴家用,也是很不错的。一路尘土飞杨,空旷的荒野上留下我们的嬉笑声音。 

不时还可见农家的养殖场                             

居然还有养殖鸵鸟                                           

红山堡马市  带着满身的尘土,我们到达明代军事防御城堡。城堡一方面是防御边塞游牧民族的侵犯,另一方面也是驿道和商道。边民们在马市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

明代军事立体防御体系区是由明长城、藏兵洞、边沟、大峡谷、红山堡、瓮城等共同构成

大峡谷 从水洞沟到红山堡之间,有长一段约为4公里的峡谷。这本是大自然的“杰作”,明代时期又是长城“深沟高垒”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年的风雨剥蚀,峡谷两边沟壑纵横。深厚的黄土经长期的雨水冲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峡谷的崖壁上有明代将士修建的藏兵洞,它充分显示了古代人民的军事智慧和聪明才智。

藏兵洞 在峡谷两侧悬崖上的一个个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谓藏兵洞,是红山堡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伺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这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将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防御系统,这在全国是独一处。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沟底10多米,蜿蜒曲折于悬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路口颇多,左右盘旋,犹如迷宫久久不见尽头。洞内辟有居室、粮食储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库、火药库、炮台、陷井、暗器孔道等设施。

地道中一个较大的空间,应该是将领指挥作战之处            

厨房里锅碗瓢盆齐全,还有水井,看来躲个十天半月没有问题

地道中危机四伏,地面有陷井,墙壁有箭弩,万一敌人进入洞中,也有去无回

从藏兵洞出来,是明朝军事防御博物馆         

红山堡  红山堡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

看完红山堡,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旅览。太阳的余辉铺满了整个荒漠,蒙古特色的拖拉机乘载着游客向着出口驶去,越走越远,逐渐消失在夕阳下……

我们也将结束宁夏之行,回美国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