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京三日(3)孔庙国子监

(2016-12-20 23:22:29) 下一个

第三天,孔庙、国子监

按照计划我们第三天的行程是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然后去成贤街的孔庙和国子监。早晨来到天安门广场,只见博物馆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拐了个弯一眼看不到头,看来至少得等两钟头,于是我们决定放弃。转身走进广场,广场中也人满为患。上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还是十多年前,陪着一群来华开会的老美参观故宫。那一次儿子也一同前来,当时还是一个稚龄小童,相机中留下他调皮的表情,现在俨然已是大小伙,不由感叹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不一会儿天上下起雨来,可是人们好像依然兴趣不减,仍在广场内拍照逗留。我们快步穿过广场,找到停车等待着的朋友,前往孔庙、国子监。

博物馆前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转身进入广场 

对着四面的建筑一通乱拍,然后离开

孔庙

近几年频繁回北京,去了市内郊外不少地方,但孔庙、国子监却始终没有去过。也想给儿子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于是带着他在朋友的陪伴下来到成贤街。走在成贤街上,街道两旁绿树成行,浓荫蔽日、槐花飘香,一条长长的红墙伸向前方。两座彩绘木牌楼坐落在大街的东西两端,另外还有两座在国子监大门两侧,这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孔庙坐落在街道的东端,最早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经明清两朝的多次修葺和改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但在风格上依旧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孔庙为四进大院,大殿全部以黄色琉璃瓦盖顶,是乾隆二年(1737年)改建时确立的,可见其规格之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缮,又将原来的七间三进扩展成为九间五进,直到民国五年才完工。孔庙占地面积约二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走进先师门,高大的古柏下隐掩着一幢幢御碑亭,亭中的御制石碑篆刻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丰功伟绩。整个孔庙院内现有十四座清明两代的碑亭,其碑刻是珍贵的历史资料。院内还立有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198方,题刻历代进士5万多名。其中元代石碑有三座,明清朝为多。细看石刻,许多石碑上的字迹都已模糊不清。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的末期科举石碑,旁边树立一解说木牌:清道光以后国力日益衰退,科举不可避免地日趋衰落,至光绪三十年的最后一次科考,政府已经无力负担立碑费用,进士们只能集资自立石碑。在这块碑上刻有沈钧儒等近代名人的名字,我们饶有兴趣地仔细寻找,希望找到一些熟悉的名字,最终因字迹实在难以辨认而作罢。跨过大成门来到第二进院,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殿前一群中学生正在举行祭奠孔子仪式。如今国学风盛行,孔子学院开办到世界各地。国内中小学生也利用暑期进入有各种国学班,接受传统国学教育。这批学生来自湖南,他们身着古装,在老师的带领下,嘴里振振有词,他们为孔子牌位献上祭品,并向着大成殿鞠躬行礼,礼毕后老师宣布他们为孔门弟子。奇怪的是他们行的是四拜礼,按说一般行礼都是单数,回来后我上网查阅祭孔流程,看看四拜是否有特殊的讲究,通常祭孔有行三拜礼、也有五拜礼,好像并没有什么固定格式。

成贤街的牌坊树立在街口,成贤街是北京唯一保存四座牌坊的胡同

走进胡同,绿槐成荫、红墙深深

孔庙内的古木参天,其中最有名的是锄奸柏,树干上长满锄奸瘤,已有700多年树龄,据说此树可以辨识忠奸,明朝奸臣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被树枝抓掉帽子。

大成门,全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许多孔庙,所有孔庙的布局大多一样,由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组成

孔庙内有御碑亭14座,其中大成门院内11座,院外3座,内放清朝的御制记功碑,记录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南征北伐,统一中国的功绩

进士碑林,先师门内大成门前院两侧陈列进士碑林198座,上刻五万多名历代进士的姓名、次第与籍贯,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

图中解说牌之处是清代最后一届科举的进士碑,当时政府已经无力资付立碑费用,进士们只好自己筹钱立碑

大成殿,孔庙的主要建筑,内供奉孔子牌位,以及其大弟子牌位,是中国唯一没有神像的庙宇。正门上的万世师表大匾是由康熙皇帝御笔题写

我们到达时正巧有一群学生在举办祭孔大典

大殿内的匾额为清朝九位皇帝,以及民国初黎元洪总统所提

殿前是一排排书桌以及编钟等乐器

学生代表向孔子牌位敬献祭品

送完祭品,孩子们向着殿内鞠躬,完成仪式,成为孔子弟子

国子监

国子监坐落在孔庙隔壁,孔庙院内有持敬门与其相通。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其历史沿革可追溯至西周,当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到了隋朝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机构,并改名为国子监,设祭酒一人,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个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学生主要来自贵族子弟。国子监体制延续下来,北京国子监建于元朝大德十年,与孔庙毗邻,构成中国传统的“左庙右学”格局,初称北平郡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明朝永乐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因而明朝有南京、北京两个都城,设有南北两个完整的朝廷系统,国子监也分为南北两处。当时有学生近万人,盛况空前,附近邻国如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都不断派遣留学生前来学习。盛况为时不久,正德年以后日益渐衰。清朝延袭明制,乾隆年间增建辟雍殿,北京国子监形成今天的规模。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学制改革,设置学部,国子监被废裁,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从此结束。

国子监外有两座牌坊,和街头尾的两座合在一起成为成贤街四牌坊

国子监内外种满大槐树,寓意监生们成为国之栋梁 

国子监大门称为集贤门,其后各建筑依次为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等。进入太学门,一座华美的琉璃牌坊出现在眼前,牌坊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造,格局为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象征皇家崇文重教的传统,正反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跨过牌坊,院子内是一个圆形水池,水池中央四方高台上屹立着辟雍大殿。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地方,建于乾隆四十九年,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辟雍两侧有房三十三间,合称为六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辟雍后面是彝伦堂,为辟雍之前皇帝讲学之处,辟雍建成后改为藏书楼。第三进院落中是敬一亭,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以及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地方。另外国子监中有十三经刻石碑190座,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等等十三部经典,共189方,连同谕旨御制告成碑共190块,共计63万多字,是我国唯一一部完整的十三经刻石。石经由蒋衡书写,自雍正四年开始,历时十二年于乾隆二年完成。乾隆五十六年以蒋书刻石,四年后碑成,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内,现存于国子监与孔庙间的夹道内。

琉璃牌坊,正反两面的题词均为乾隆御笔

穿过牌坊,院内是一个圆形水池,中央建立方形辟雍大殿,取天圆地方之意

辟雍是皇帝讲学的地方。每位新登基的皇帝都要来辟雍为监生们上一堂课,听课的不仅是学生,还有王公贵族和各级官员。王公贵族立在大殿东部,一品大臣站在西部,而学生和各级官员只能跪在环桥外的甬道上。

皇帝讲学时的龙椅

许多学生前来参观国子监,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批批进入大殿

彝伦堂,辟雍修建前皇帝讲学的地方,后用作藏书楼

走在国子监庭院内,四处古槐参天。从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皇宫门外往往种植三棵槐树,代表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位。国子监内广种槐树,喻示监生成为国家栋梁。明清朝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有三个来源:考试选拔、捐钱纳粮、以及留学生。考试途径进来的学生是从全国各地学府中选拔出来。明代有4种类型监生,称为四监,清朝有十类,称为六贡四监。除正常各地学府进来的正途学生外,由捐纳进来的称为捐监生,由家庭关系进来的称为荫监生,这些监生称为杂途。正途贡监生毕业后入仕资格与参加科举相同,属于正统出身。正统出生的监生大多入仕为官,杂途出生的监生当不了官便致力于文学创造、数字演算等等,反而对社会更有贡献。他们之间不乏名人,比如《长生殿》作者洪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等都是捐监生、荫监生中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成为传世经典流传至今。

国子监内外种满槐树,寓意监生们成为国之栋梁

六堂,学生们上课的地方

金榜,多少人盼望能够金榜题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