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开始大部分单位已经开始上班,商店也大多开门。其实LG已于昨日去了学校,一些积极的学生也都已经回来。LG开始了他紧张的工作,我回到父母家。在后面的几天里除了一次与老同学相聚,一次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基本都宅在家里陪伴老人。待在家中日子过的很平静,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其实并没有做多少事,陪着老人聊聊天、散散步;菜市场里卖点菜,回家做些可口的饭菜,老人就非常高兴。
听说我回国,几个儿时的朋友相约一起来看我。多年不见,相见时大家异常高兴。常言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七八个半老女人加在一起,那个热闹劲可想而知。我们同学之间至少6年,有的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尽管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从事不同职业,但彼此间最朴实、最真诚的友谊却永远都在。大家相聚在一起畅谈各自的近况,缅怀过去的青春岁月。想当年我们也曾年少,是那么意气风发、那么朝气蓬勃,也曾那么明亮美丽。现在大多数人脸上长起了皱纹,也有人头上已出现白发,不由让人感叹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评价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仅次于陕西博物馆的最好博物馆,虽说没有陕西博物馆的藏品丰富齐全,但就精美程度而言犹在陕博之上。更可贵的是这里展出的大多是真品,复制品都会明文标出。我想去参观已久,难得这次回国有空闲,我便抽出半天时间前往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坐落在东湖之畔,建筑具有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采用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形式,突出了楚式建筑的特点。主要展馆分为编钟馆、楚文化馆以及综合陈列馆等,展出《曾侯乙墓》、《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楚文化展》等十多个展览。博物馆镇馆之宝包括:曾侯乙青铜编钟、郧县人头盖骨、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请跟随我的脚步一个个慢慢欣赏。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在东湖之滨,馆名为董必武所提
博物馆为中轴对称、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颇具楚风
楚文化馆,越王勾践剑陈列其中
湖北省美术馆与博物馆相邻,下次有机会一定要来这里看看
首先进入的是曾侯乙墓馆,西周早期周王将汉水以东地区封给自己同姓的姬姓诸侯,其中以随国最为强大。据考证曾侯乙即战国初期随国国君。曾侯乙墓下葬年代为公元前432年,距今2410余年。古墓于1978年发掘,整个墓葬分为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放曾侯乙棺木,中室放置随葬礼乐器,北室为兵器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棺木13具。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以编钟最为震撼。它共65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钟架通长11.83米;高达2.73米,总重量在4000公斤以上。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
曾侯乙墓中室的还原图,中室为随葬礼乐室,内置编磬、编钟、以及九鼎八簋各种祭祀酒器。并有六个随葬乐工棺木(五人奏钟,一人奏磬)
曾侯乙的内棺
外椁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5,000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9件,分述如下:
青铜尊盘:尊口呈喇叭状,宽厚的外沿上饰玲珑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纹,形似朵朵云彩上下叠置。尊颈与腹之间加饰四条圆雕豹形伏兽,兽沿尊颈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长舌垂卷如钩。下端加饰高浮雕虬龙四条,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盘直壁平底,四龙形蹄足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饰蟠虺纹,与尊口风格相同。四耳下各有两条扁形镂空夔龙,龙首下垂。尊为酒器、盘为水器,二者合为一器,出土时尊置于盘内,两件器物浑然一体。 整套器物纹饰繁缛,穷极富丽,尤其是器上镂空装饰,透视有若干层次,其精巧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点。 展现了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尊和盘均铸有“曾候乙作持用终”铭文。
联禁铜壶:酒器,壶为典型的酒器,商代开始出现,有圆、方、扁、横等形状。禁为器座用于放置双壶,下方有四个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左壶重106 公斤,右壶重99 公斤,具估计若两壶盛满酒重量可达800公斤。全部重量由小小的四只兽足支撑,全凭小兽弯曲的身体,展现了早在二千四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高超的力学知识。
尊缶:这件大尊缶重达372.5公斤,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各种花纹如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等八种花纹构成,线条整齐,花式统一。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 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铸造工艺之精。
铜鉴缶: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尊缶内盛酒,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间,夏天可以放入冰块,以保持酒的清醇;冬天则贮存温水,使酒的口感更好。
网上找了一张清楚的
云纹金盏:金盏直径为15.1厘米、高11厘米、重2,156克。出土时盏内放置金漏匙一件,重56.45克。金盏盖面和盏体饰云纹、绹纹、勾连雷纹、蟠螭纹等,金匙呈镂空变形龙纹。早在商代时,我国就出现黄金制品,但多为一些饰片。而如此之大的金制容器绝无仅有,是目前所见我国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1件。
九龙凤玉挂饰: 通长48 厘米,全器用5块玉料雕成,由3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联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术,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 有谷纹、云纹、斜线纹, 挂饰整体呈现为一条大龙。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
编磬:打击乐器,青铜错金磬架,由一对龙首鹤身怪兽构成。横梁与立架错金装饰,呈单面双层结构。32块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这套编磬音域跨三个八度、十二律齐备、可旋宫转调。磬在夏代已出现,与仪式有密切的关系,是重要的礼器。编磬常与编钟合奏,称为“金石之声”。
编钟(镇馆之宝):最好的总是放在最后。编钟一套共65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编钟分八组共三层悬挂在铜和木做成的钟架上。钟架全长11米,高近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 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2,567公斤,加上钟架共重4,421公斤。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涂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每只钟都具备“一钟双音”的特质,全套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律齐备,可旋宫转调。钟、钟架以及挂钩上共有铭文3,755个字,内容为编号、纪事、标音以及乐律理论。具推测和实验表明,演奏这套编钟需要5人同时进行才能完成。
编钟的装饰艺术
除上述国宝级文物外,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许多其他珍贵文物,包括礼器、乐器、漆器、金玉器、兵器、车马器等,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先秦时期的社会与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依据。
铜盖豆: 食器,在祭祀或餐宴中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漆木用具,中国使用漆器已有7000 多年的历史,但由于不易保存出土的很少。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是先秦墓葬中最多的,包括食器、用器、仪式用器、以及葬具漆棺等,制作特点为古朴厚重,风格精彩、色彩鲜艳。该墓出土衣箱共五件,上面均绘有与天文历法相关度图象,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天象,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珍贵资料。
《二十八宿图》衣箱:衣箱盖正中写有篆文“斗”字,象征北斗星,围绕斗字书写着二十八星宿名,两边分别绘有龙与老虎的图像
透雕漆禁:禁面由整块木头雕刻成,四角各浮雕两条龙,四腿圆雕成兽形
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
彩漆木雕鸳鸯盒: 盒体上绘有撞钟与击鼓的舞蹈图案
彩漆木雕梅花鹿: 鹿身为整木雕成,头上所插真鹿角
从曾侯乙墓馆出来,看见两个小伙子,胸前的卡片标明他们是义务讲解员。我认出其中一位是刚才离我不远的讲解员。上前聊了几句,原来义务讲解员来自各行各业,有老人有学生,但他们有一共同之处:喜爱历史,愿为传播中国古老文化贡献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我很感动,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总有那么一些人为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着。从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在小伙子的指点下我来到郧县远古人展馆。
2. 郧县人,长江中游的古人类(80-100万年前)
郧县人,为湖北郧县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属直立人,因而称为郧县人。具考证郧县人比北京人年代更早,为中更新世早期,距今80-100万年左右。自1975年在郧县发现第一颗古人类牙齿化石起,1989年和1990年又先后发现两颗头盖骨。经专家鉴定郧县人骨骼已开始出现早期智人特征,为猿人至智人的转化阶段。
郧县人头盖骨(镇馆之宝)此件为复制品
3. 屈家岭,长江中游的史前文明(4500-5000年前)
屈家岭文化是1954 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的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4500-5000年。该文化发现了大型公共建筑,祭祀遗迹和刻划符号。这个时期的文物以陶器为主,早期多为黑陶,也有少量朱绘陶和彩陶,中晚期以灰黑陶为主,夹砂陶多为橙黄橙红色。常见罐、盆、碗、簋、高把豆、筒形瓶等,许多陶器底部有刻划符号或为文字的先声。在这一阶段的文化中制铜遗存也有发现,标明人们已为进入青铜文明做好准备。
彩陶罐
黑陶盆
4. 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公元前1500年)
盘龙城遗址是商代早期城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湖畔,城址约建于公元前15世纪,到商代晚期衰落。城内东北部高地有宫殿基址,城外有居民区、手工业区和墓葬区。此时的青铜铸造术已经很发达,出土文物包括大量的青铜器和部分玉器。盘龙城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玉器风格等方面都与商代二里岗上层文化一致,表明商文化的地域已从中原扩大到长江流域。
铜卣(音 you):盛酒祭器,为我国最早见的商代青铜卣
铜簋(音 gui):盛放食粮祭器,为我国最早见的商代青铜簋
铜面具
铜尊:为盘龙遗址晚期的器物,器身饰以凸弦纹、夔纹、联珠纹和兽纹,纹饰较早期更加细密,是商代早期青铜尊中一件精美作品
5. 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
梁庄王是明仁宗的第九个儿子,其领地在今湖北钟祥地区。该墓是一座王与妃的合葬墓,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共计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用金量16公斤,用玉量14 公斤,各种宝石700多颗。一墓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 在已发现的明代亲王墓中从未所见,仅次于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皇陵——定陵, 是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也是郑和下西洋的物质依据。
梁庄王石墓志:刻有188个字
金锭:金锭的正面篆刻着铭文。一块为“永和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一锭伍十两重”,另一块则是“随驾银作局销融 八成色金伍十两重 作头季鼎等匠人黄闵弟 永乐十四年八月日”
金镶宝石帽顶:由金镶宝石莲花底座和蓝宝石顶饰组成,现存宝石十颗,顶上为约200克拉无色蓝宝石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鸾鸟牡丹簪
金镶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带(上) 由20件金镶白玉镂空带銙和两件金带扣组成;金花丝镶宝石带(下) 由24件金花丝镶宝带銙和两件金带扣组成,上镶嵌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东陵石、长石等84颗
青花瓷瓶:开始我以为它就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后才知道错了。梅瓶出土于钟祥的另一明朝亲王郢靖王墓。此处只是梁庄王的一件普通日用瓷器。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一套三件,为王妃日用器皿
6. 楚文化
楚,地处长江中游,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人为祝融的后裔,生长繁衍在这片土地上。自西周初年熊绎被封为楚国国君起到公元前223年楚为秦所灭,立国约八百年。在八百年中楚人以勇于进取的精神,追新逐奇的意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楚国自熊绎始,“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艰苦创业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到春秋时楚庄王成就霸业,楚国跻身于春秋五霸。“一鸣惊人”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更是七雄中灭国最多、拓疆最广的诸侯国。在楚国大军的铁蹄下,吴王夫差的铜矛、越王勾践之利剑都变成了战利品被楚人带回郢都,又随着王侯们的逝去而埋葬于地底。然而历史的宿命总是这样的循环:崛起,强盛,衰亡,最终走进湮灭。那些古朴厚重的青铜、典雅华丽的漆器、色彩鲜艳的丝绸、气势恢宏的器乐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 。然而在沉寂了千年之后,偶然地但又必然地为后人所发现,展现给世人他们曾经的辉煌与荣光,让我们今天站在博物馆中感慨万千、赞叹不已。
越王勾践剑(镇馆之宝):1965年出土于江陵望山1号楚墓。剑长55.7厘米, 剑身饰菱形暗纹,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此剑穿越两千多年,出土时寒光闪闪仍很锋利,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吴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马山5号墓。矛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但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矛体满饰菱形暗纹,基部身有八个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鈼即为锋利的矛。
下次去武汉,这博物馆不可错过。谢谢作者的介绍
“排队进去,不用门票”?哦,那得看看。起码到时我也来个啊哦,唯楚有才,有材呀!挺有文化的。
两个墓,装了一座省级博物馆.中国历朝历代,多少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