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美已经二十多年,初来美国时一切都在奋力打拼中。从开始的读书拿学位到作postdoc找工作,再到买房生子,不知不觉第一次回国已是九年以后。后来一切还是忙忙碌碌,回国的次数很少,直至近年孩子们慢慢长大,才多了些回国的机会。回国进出北京好几次,可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欣赏过八达风光西山红叶;参观过雍和寺院故宫珍藏;听过国家大剧院的歌剧;看过奥运水立方的表演;可就是没有认真逛过北京老城。这次我们在北京停留两个晚上,中间有一整天时间由我自由支配,于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去逛逛老北京的胡同。
由于北京的天气情况,飞机晚点一个多钟头到达,朋友已经在机场等候。天刚下过小雪,地上铺着薄薄的一层白霜,我们在车中畅谈着分别后各自的情况,向着城里驶去。说起这位朋友的经历也十分有趣,在美国做了几年postdoc后,由于和最后一任的老板起了矛盾,头脑一热,背包一卷回国了。别人回国都是先找好单位谈好条件,她却一声不吭提着行李站在了家人的面前。然后拿着招聘广告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凭着她苦干的精神、卓越的能力、不讨价还价的态度,白手起家为医院建立起科研中心。如今她已是科研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她告诉我第二天要参加两会,就让她的学生陪我逛北京。
第二天早晨九点,小姑娘如约准时来到我们下榻的酒店,俩人高高兴兴开始了北京胡同之行。小姑娘是北京人,长得白白净净、秀秀气气,玲珑娇小的身材像个江南碧玉,但说起话来透出北京人的直爽和利落。听说我要看胡同,小姑娘开始给我介绍起老北京。小姑娘名叫宁宁,祖上也是个大宅门,据说牛黄解毒丸配方最初出自于她家,后来几经变故才归了同仁堂。一路上车辆并不拥挤,我们很快进入得胜门到达了西城区。窗外的建筑也由高高的摩天大楼变成青灰色的矮小民居。突然雄伟高大的鼓楼出现在视野,北面不远处矗立着钟楼。鼓楼和钟楼是古代北京的报时台。鼓楼大街两边是一间间古香古色的店铺,其中不乏一些百年老店。我们将汽车停在街边的小停车场,转身钻进附近胡同里开始了我期待的胡同探游。
德胜门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北垣西侧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 意为“以德取胜”。著名的京师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京军民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在德胜门打败了蒙古瓦剌人的攻击。古代打仗通常自德胜门出兵,由安定门班师,分别取“旗开得胜”和“太平安定”之意。
鼓楼 古代北京的报时台。
鼓楼大街古香古色,百年老店比邻相间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是一条不长的小街,乾隆时期称为鼓楼斜街,光绪年间改为烟袋斜街,清末主要经营烟具、装裱字画和古玩玉器,具有深厚的市井风情和浓郁的老北京特色。2007年政府对该街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以展现给世人老北京的风俗文化。
我和宁宁沿着街道慢慢向前走,街两旁是一家家各种小商品店铺。不知是因为人们迟迟不肯从过年的喜悦中走回来(已是正月十七,年已过完),还是时间太早(但我手表的指针已指向10),总之街上静悄悄的,没有几个行人,很多店铺也是大门紧闭,仿佛人们还在沉睡中没有苏醒。当然也有一些商铺开门迎客,我们随机地走进一家家店铺,每家的铺面都不大,但都是琳琅满目、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小玩意小商品。当我们跨进这家店的大门,宁宁大声叫起来:“兔爷!”只见货架上一个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小兔子正对着我们裂着豁嘴大笑。“什么是兔爷?”我问到,“兔爷是咱北京的保护神!”听到我的问话,柜台里的小伙子抢着回答。“既然如此那就请一座回去吧。”挑了一个兔爷,我们走出了店铺。看到了兔爷,宁宁又急急地给我介绍起毛猴,老北京的另一传统工艺品。毛猴采用玉兰花芯做身体,蝉的头作脑袋、腿做四肢,是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传说是同治年间一个药铺小伙计在受了训斥后,烦闷时摆弄出来的。宁宁绘声绘色的描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挨家挨户地寻找,终于在南锣鼓巷的一家小店中找到,当然也不会忘记带一个回来。
小街静悄悄
玲珑满目
兔爷与毛猴
大清最早的邮局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开始推广国家邮政,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可能是因为看见我们手中的相机,一个老太太走过来对着我们说:“这都是后来的,文化革命都给砸光了,这些都是重修的,只有这两座是早先的”。下图中的小商铺和小寺庙就是老太太所指的老建筑,可惜大红条幅遮挡住寺庙的名字。
逛了半天才将200多米长的小街走完,我们来到银锭桥边。银锭桥是前海和后海细窄连接处上的一座拱桥,因形似元宝而得名。银锭桥始建于明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然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桥是1984年重建。从前站在银锭桥上可看见西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称为“银锭观山”。据说北京城内任何一块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只有银锭桥上人们可领略西山的绰约风姿。如今遥望西山早就成为传说,在北京人忧心仲仲的雾霾中,就连近景都够呛。然而我的运气实在是很好,头天还下着小雪,今天则红日高照。由于下雪洗清了空气中的尘埃,能见度还是不错的。看不到西山远景,就欣赏什刹海的美景吧。冬天的前后海水面上结着厚厚的冰,太阳照射在洁白的冰面上闪耀着银光,不少的人在湖上嬉闹滑冰,使寒冷的大地显得生机勃勃。沿着后海是一条酒吧街,每日晚上都热闹非凡。
银锭桥
据说从前这里能望见西山
人们在湖面上溜冰玩耍
顺着后海前海的河沿是新兴的酒吧街,据说后海酒吧街的兴起与非典有关,2003年北京爆发非典后,大家不敢再去夜店,害怕空气太坏。有商人便在后海开设酒吧人们可坐在露天喝酒聊天。这种方式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于是酒吧越开越多,很快形成酒吧一条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典成就了后海酒吧街
银锭桥边的一座橱窗里挂着标记着各个景点的什刹海地图。什刹海是京城内老北京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除了前海、后海、西海水域、还包括沿岸名胜古迹和民居民俗。沿着什刹海迤逦的河沿四周,是不规则但密如织网的大小胡同,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这里积淀了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的深厚的各阶层文化。这里的胡同和四合院组成了老北京的风俗文化,形成了老北京的历史。正当我俩指点着地图寻找下一个要去的胡同,一位三轮车师傅走过来和我们搭讪。师傅是本地人,在胡同里已经居住了几十年,对这里的每一块瓦片都十分熟悉,他表示会带我们游看胡同的精华并作详细讲解。
“多少钱?”
“要发票¥180,不要发票¥150。”
“便宜一点儿吧,您看我俩多轻啊”, 宁宁开始了砍价功
“您俩还轻啊,足足两千金呢!”师傅身经百战,眼不眨脸不红咬紧牙关不松口,很快宁宁就败下阵来。师傅的本事不仅如止,更是能让我们虽然一分钱没省,但还是高高兴兴地坐上了他的车。师傅将一床厚厚的毛毯搭在我俩腿上,顿时全身暖和起来。师傅也不急着蹬车,指着周围的一些建筑开始了他的讲解。什刹海地区于2000年被北京市政府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周围有许多古代王府和花园,主要的王府有恭王府、醇王府、庆王府、钟王府、涛贝勒府等。这里名人汇聚,很多近代名人如梅兰芳、溥杰、张伯驹、马海德、萧军等都曾居住在这一片美丽的胡同中。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国家领导人如宋庆龄、杨尚昆、叶剑英、徐向前、张爱萍、杨成武、郭沫若等也都曾居住在这里。什刹海地区的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元代,区内不少建筑年代久远,具有北京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这一带也是原老北京主要的商业活动区。在本地区居住着的居民少则住了十几年、几十年,多则数代居住于此,形成了老北京淳朴热情的邻里生活环境。师傅侃侃而谈说了许多,据我所能记按照所走路线罗列于下:
烤肉季 创建于道光28年(1848年)原名是“潞泉居”,由于店主姓季,经营烤羊肉,因而人们俗称“烤肉季”。季家烤肉技术独特,肉精味美、久负盛名,客人络绎不绝、百年不衰。许多各界名人如老舍、梅兰芳、马连良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屋顶上的大匾为溥杰所书。
墙上的每个电表代表一户人家,数数电表的个数就知道有多少户人家住在这个院中。然而仅一墙之隔的大院里矗立着两栋相连的大楼,围墙后看不见的地方还不知有多大。这里只住着一家人:杨尚昆的故居。
杨尚昆的故居
游胡同当然不仅是逛小店看风景,更重要的是了解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师傅将我们拉到一个宅子大门前停下,指着大门开始了讲解。正门上部的横梁称为门楣,一般为粗重实木制作。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准有门楣的,哪怕大户人家,富甲一方,没有官面上的身份也不例外。嵌在门楣上的正六角形的方木或者圆木,称为门档,它不仅在结构上起着连接门楣和门框的功用,更重要的它是户主身份的象征。七至五品官员的门楣为两个门档,四品以上官员可用四个,而亲王府邸则开三间门,使用十二个门档。左门走文官右门为武官出入,自己走中间。从前儿女结亲,最重要的是两家身份地位相当,称为“楣档户对”,久而久之演变成“门当户对”,而“门楣正娶”也演化成“明媒正娶”。门框的下部是门槛,外防鬼怪进门,传说鬼的腿是不能打弯的;内防钱财流出。门前的石礅也有讲究,方形为文,圆形为武。古人读书赶考都带着方形的书箱;而战场上战士们骑马射箭,击鼓为进鸣金则收,战鼓和靶标都是圆形,这就形成了文官为方武官为圆的门前石礅。除了方形圆形的石礅,我们也见到有些石礅上坐着狻猊或狮子,师傅告诉我们,石礅上加神兽象征印章,标志着主人是拥有权力的高官。高官门前往往还有一排石凳为拜访的客人准备。客人递上拜贴,门子送入府内,若主人不想见客,可让其在门外苦苦久等,这也就是“坐冷板凳”的出处。一个大门竟有这么多学问,师傅讲的津津乐道,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接着师傅拉着我们走过一条条胡同,经过了一个个不同的大门。
这是一座武官的宅院
师傅在讲解门楣
我们走过一座座不同的大门
我提出想看四合院,师傅将我们拉到一个小胡同尽头不大的院门前停下。院内出来一人,每人收费¥20元后我们走进了这个不大的院子。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的影壁。主人将我们请到东厢房开始介绍宅子的来历,传说是和珅的管家刘全的宅子。主人的爷爷是曾经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解放后分得这个小院居住。因曾亲眼见证过毛主席题写“为人民服务”,便将五个大字书写在影壁上。现在爷爷已不在,父母依然居住在北边的正屋,而将东西厢房空出提供给游人参观。主人向我们介绍了四合院的格局,北边为正房是家主的居室,东厢房通常为长子居住,而西厢房为次子居住。南面称为倒座房不开后窗是佣人的住处。院子里种树也颇有讲究:松树、柏树、和杨树因多种植在坟地而不宜栽种,槐树、梨树和桑树也因谐音不好不能种植,常见于四合院的树木为枣树(早生贵子)和柿子树(仕途通达)。从四合院中出来,师傅告诉我们,主人提到刘全完全是为了增加噱头,其实这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宅子。虽然这座四合院不大,但能够单独居住在这样的院子里已是非常幸运。师傅接着带着我们进了一座大杂院,院内已完全看不出原貌格局,每一寸空地都被占用,几十座加盖的小屋拥挤在院子里,只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在这里我这才体会到什么是大杂院。
小小四合院
照壁
庭院
东厢房一角
大杂院,只有屋顶上那一排青瓦属于过去
恭亲王府 是中国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王府。原为和珅的府邸,乾隆死后嘉庆皇帝降罪和珅,抄家夺府,将府宅赐给胞弟庆僖亲王永璘。咸丰即位后,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重金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1962年周总理视察了恭王府并将其牵挂于心。1975年周总理病重期间嘱托付总理谷牧向社会开放恭王府。谷牧于1978年主持召开会议,开始了恭王府的腾退、搬迁工作。经过了二十八载漫长艰辛之路,恭王府终于得以向世人开放。我问师傅参观恭王府需要多长时间,得到的回答是一个半小时,只好打消进去的念头,等待下次有机会再来。
恭亲王府大门
十二个门档骄傲地挺立着
穿过大门探头向内望去就被其巨大的面积折服,这仅仅只是院外售票处
恭王府对面是一溜青色的高墙大院,师傅指着它说那里是郭沫若的故居,也曾是恭王府的马厩。提起郭沫若师傅脸上漏出了鄙夷的神色:“郭沫若在日本时投靠日本人,回国后蒋介石当政又讨好蒋,后来毛泽东日趋强大又转向毛,典型的墙头草”。他又转过头来对着宁宁说:“就像你找男朋友,天下的好男人多的是,可是你能都要吗,只能找一个不是吗?”。听说郭沫若故居曾是恭王府的马厩,我不禁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住在马厩里?“上杆子去的!”师傅鄙夷地说,“听说宋庆龄要来北京定居,郭提出要与宋为邻,周将宋安排在醇王府后花园中,郭也就要了这座曾经的马厩居住”。一句话说得我们哈哈大笑,也让我看到了北京人的耿直与爱憎。
眼前的这座小院大门无楣无槛。师傅告诉我们这是太监的宅院。中国的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避免这种责难,大太监们也会在宫外买下一处宅子,过继或买些小孩当作儿女抚养,过常人的生活。但是建制要求他们的大门不能有门楣与门槛。
大大小小的胡同就在师傅一路的滔滔不绝声中走过,我算是见识到北京侃爷的侃劲了,就连宁宁这个北京本地人也被他的讲解吸引,长了不少见识。三轮车在兜了一个大圈子后又回到了原位。不等我们说话,师傅抓过我们的相机给我们拍下以后海以及远处的钟鼓楼为背景的照片,也欣然接受我们的邀请与我们合照。宁宁还向他索要了电话号码,以便下次再有客人来访北京胡同之需。尽管他开玩笑地让宁宁多给一些赏钱,却不接我抢先递给他钞票。他说你是客她是主,我们北京人没有让客人掏钱的道理。北京人呵,大方好客的北京人,今天算是体会到了你们的热情。
后海以及远处的钟鼓楼
热情的北京三轮车师傅
我小时候上的幼儿园就在鼓楼这一带。这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谢谢你的分享! 太亲切了!
很亲切!妈妈小时候住过东四四条,我小时候住过小街附近的演乐胡同。移民美国后,家里面后院的感觉有点像住北京的胡同。多少解了一丝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