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s World

五花八门身边事,喜怒哀乐笔中行。
个人资料
spot32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百年帽业“盛锡福” (下)

(2015-05-30 09:48:42) 下一个

以人为本 诚信经营

刘锡三从1911年创办帽庄开始,到1948年去台北经营“盛锡福”分号,在长达37年的经营中充分地显示了其为事业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使企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管理才能,以比较独特的经营方式打造出了一个知名企业。

刘锡三是商业奇才,他深知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遵循千古以来的商业伦理----诚实守信。刘锡三“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即使今天看来亦令人称道。“盛锡福”创始人刘锡三的“人招人,千呼万唤;货招人,挥之即来。”的经营理念使今天的“盛锡福”人仍记忆犹新。“货”怎样才能“招人”,靠的就是最上乘的质量。帽子质量到底好在哪儿?挺括、舒适、不变形。质量好的关键是什么?用料和工艺。

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盛锡福”已是遍销全国的名牌产品,但刘锡三却对其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优质的合格品用“三帽”商标;相对次些的则用“雄狮”商标,让顾客明明白白地消费。刘锡三懂得经商之道不是经济之道,而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文化底蕴。一百年来,“盛锡福”的老师傅们都是要求小伙计们做帽子前先学做人,心正了才能做出好帽子。

下图:从巴斯德实验室(后来的一路汽车站)看盛锡福(红框内)。

据“盛锡福”的老师傅回忆,当年的“盛锡福”帽业大楼的地上一层为门市,中间是大厅,两边的房间一边是供会计使用,另一边是掌柜。每天掌柜的将桌子一摆,茶水一端,往下一看,盯着卖货的学徒。那时,学徒一律是男孩,穿着、礼仪要求更是非常严格,清一色大马褂,千层底布鞋,个个规规矩矩往门口一站,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盛锡福”门店里面放着两处硬沙发,茶盖和茶碗整齐地放在桌子上,伙计看见有客人来,要先将客人让到沙发上,端茶倒水,歇息片刻,再向客人询问需要什么。伙计帮客人挑帽子是个眼力活,必须在仔细观察客人的头、脸型后,再按照实际情况拿帽款,号码上下不能差出一号,往货架上一拖就是两顶帽子,其中必有一款让客人满意。那时到“盛锡福”买帽子的多是讲究人,面对每一个顾客,学徒必须把帽子卖出去,否则掌柜的会盘问原因,讲不出理由的就要到工厂去做工。“盛锡福”一贯的经营作风是神貌待和、和气生财。顾客进门,买与不买都要热情、主动地打招呼,尽量让顾客买到满意的帽子。如果顾客不想买帽子,也要让其高兴地离去,以使其下次再来“盛锡福”。

在管理上,刘锡三则可说是中国企业执行人性化严格管理制度的先驱,在他的企业里,实行“高管”与“技术骨干”干股分红;节假日聚餐,每月一、五改善伙食;员工每年享有带薪“探亲假”,报销往返路费等等,在这样的管理之下,每一位员工都把企业当成家,自觉努力的工作。

在人才任用上,刘锡三“方正”而不“歪斜”,他不允许自己的员工有嫖、赌、抽等任何恶习,一经发现决不姑息!他的内弟与外甥后来就都是因好嫖嗜赌被开除的。

而刘锡三本人虽由寒苦出身发迹,其为人处事却始终谦和低调,决然不同于如今那些炫财夸富的“暴发户”,据其孙刘恒先生回忆,父亲曾对他讲起,爷爷当年回老家时,离村数里就要下车步行,一路上同遇见的乡亲父老聊天说话,到晚上天黑以后,才敢让司机偷偷地把车开回家。

“盛锡福”还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理财要诀。在《盛锡福帽庄二十五年小史》中记载十八则要诀:

生意要勒紧,用人要方正,临事要责任,

议价要订明,优劣要攸分,账目要稽查,

用度要节俭,货物要修整,接待要谦和,

赊欠要识人,期限要约定,主心要安静,

货色要面验,买卖要随时,工作要精细,

出入要谨慎,钱财要明慎,说话要规矩。

刘锡三深知能不能占领市场的关键是帽品质量的优劣,所以对帽品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一贯遵守“选料认真、工艺精细”的原则,如:各种草帽所用的草帽辨,是用自己漂白的最好草辫,色泽洁白光亮,呢帽原料所用的羊毛是用澳洲进口的,或是西北上等羊毛.其他四季帽所用的缎、纱、葛、裘皮,也都是上等原料。各种帽品生产的工艺工序非常仔细认真,最后成品由刘锡三把关检验,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工艺不精,作为残、次品或废品处理,然后找各有关制帽厂追究责任,绝对不能以次充好。

在刘锡三的身上,有一种宽容、厚道、谦虚、低调的品格,他认为生意有大小,有高峰有低谷,但朋友之间的友谊可以深厚持久,友谊延续了企业之间的合作,增进了相互的信任。这些经验和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正是由于刘锡三悉心研究经营之道和上乘的产品质量,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制帽专家。

领袖关怀 重振雄风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华老字号。毛泽东主席曾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

周恩来总理对老字号企业的关心和爱护,更是有口皆碑,曾做过关于“要保住‘盛锡福’的特点、组织起来办工厂”的指示。

天津解放后,人们的衣着风气发生深刻的变化,长袍改成了制服,呢帽、便帽也由原来的机器生产改为缝制圆顶干部帽。由于工厂生产发生突变,很多环节不适应,营业状况急剧下降。从1950年到1952年期间,生产处于停顿,经营困难,无力开支。为了解决工人失业问题,刘鸿杰又开办了盛昌拔丝厂,由刘鸿杰三弟刘鸿仑任经理,由帽厂转去40人,到这时帽厂仅剩78人,还是无法维持开支,只得变卖旧物废料维持,由于刘鸿仑对拔丝业务外行,经营也很不顺利。

1953年开始,“盛锡福”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销售少量礼帽,并加工军用地毯,为土产公司加工草制品,状况比以前略有好转。1956年,“盛锡福”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天津土产公司委托“盛锡福”制作草帽加工,青海贸易公司找“盛锡福”来加工礼帽。1957年开始恢复毡帽生产,业务更加发展,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人员增加,又成立了第三车间,职工人数达400余人。

盛锡福公私合营

1966年底,将“盛锡福”改为“人民帽厂”。1968年开始向红桥区三条石大街迁厂,至1970年全部搬迁完毕,又将“人民帽厂”改为“天津制帽厂”,原“盛锡福”帽庄只留下门市部及部分厂房。

在“文革”期间,“盛锡福”的业务处于半停顿状态,毡呢帽作为“四旧”被勒令停止生产,直到1973年,由于当时藏民所戴的礼帽国内没有生产,很多藏民为了得到一顶藏式礼帽,不惜用一头牛到边境去换,出于对少数民族的考虑,在国务院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李先念副总理做出了批示,责成当时的轻工部、商业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及天津市恢复礼帽生产,拨专款购置设备,新建厂房,使“盛锡福”生产的“三帽牌”礼帽又逐渐成为时尚。天津“盛锡福”帽厂的职工不负重托,生产出了少数民族同胞满意的产品,毡帽生产全国仅此一家,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盛锡福”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积淀与展示,将企业文化建设和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突出了文化品位。从1978年起,“盛锡福”帽子大量出口美国、日本,并通过香港销往欧洲。“盛锡福”还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不断推出新产品,扩大经营品种,给人们的装束增添了色彩与魅力。

改革开放 迎来春天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又开始讲究穿衣戴帽了,“盛锡福”人不再满足制作单一的羊剪绒、工人帽,开始研究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能戴上不同样式的合体、漂亮的帽子。“盛锡福”利用难得的发展契机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继承了传统的工作经验,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形成了礼帽、缝制帽、草帽三大体系,迎来了“盛锡福”快速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1980年,恢复了“盛锡福”老字号,设在和平路的铺面以经营特色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帽子专营店。企业管理更上一层楼,建立和完善了质量保证体系,采用国际标准,将礼帽、草帽、缝制帽三大系列产品内销覆盖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外销产品出口到日本及欧美国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影视片《上海滩》的风靡,社会上对主人公许文强的模仿同样波也及到了帽子,人们开始模仿港台明星的时尚风格,这也造就了“盛锡福”的经营火爆场面。据“盛锡福”的老职工回忆,原先“盛锡福”一天生产礼帽600顶,后来一班不够增加第二班,生产量翻一番,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最后形成三班倒,每天要工作二十四小时,成为“盛锡福”帽子卖得最火爆的时期,和平路门市部前人头攒动,买帽子的人转手再卖都能卖上好价钱。

与此同时,时尚靓丽的时装帽,新颖别致的草帽、凉帽,各种休闲帽、运动帽、时装帽、裘皮帽、针织帽、儿童帽、礼士帽、棒球帽等花色品种的帽子等,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盛锡福”作为老字号,尤其受中老年顾客的欢迎,各种花色的前进帽、圆顶帽等传统款式深受中老年消费者的青睐,有许多外地的顾客都慕名来这里买帽子。

1986年,在天津“盛锡福”总店的倡导下,天津、北京、上海、青岛、南京武汉等8家“盛锡福”店成立了全国“盛锡福帽业联合会”,制定章程,每年定期举行一次年会,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推介产品,共同发展。

19933月,“盛锡福”又更名为“天津市盛锡福帽业公司”,在工作中,曾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的参观考察,多次接待领导同志并定制各种帽品。

1994年,在江泽民主席出访俄罗斯前夕,天津市“盛锡福帽业公司”前任总经理刘志国一行(包括技术科长和设计人员)等3人,赴北京中南海为江泽民主席量身并制作了苏式礼帽和博士帽。当江主席神采奕奕向欢迎人群频频招手时,电视机前“盛锡福”制帽技师和职工们的眼睛闪动着晶莹的泪花,这是因为江主席头上戴的礼帽就是他们亲手缝制的。

2003年,“盛锡福”重新将老店进行了装修,保持了四季帽品、各种档次、各种款式专业店的经营特色,依靠老字号、老品牌、老店多年良好的信誉,传承了“盛锡福”的经营特色和经营理念,使天津市“盛锡福”在全国帽子行业仍处于领先地位。

2006年,是“盛锡福”建店95周年,也是帽业联合会成立20周年。20年来,由当时只有8家的“盛锡福”已发展到理事会单位、会员单位及参会厂家40余家;还有不少厂家、商家也积极要求加入到民间性质的帽业联合会来,会员遍布全国各地,许多台湾独资企业也纷纷加入到这一组织中来,进一步扩大了“盛锡福”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百年传承 续写辉煌

在中国民族工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盛锡福”传承发展了独特精湛的中华制帽技艺,积淀形成了“盛锡福”的传奇帽业历史文化特色。它作为历史发展中和谐商业、诚信商业、文明商业和传统美德的集中代表,是中华文化动态的、活化的、充满生命力的传承载体,是中国民族工业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

一百多年前,刘锡三受到“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揣着一颗实业救国之心,让中国老百姓从“头”开始,挺立得威风凛凛、堂堂正正。适逢乱世,他以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撑起了“冠冕吾华”的盛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脚穿同升和、手戴亨德利”这些当时最知名的民族品牌,引领了半个世纪人们的的生活潮流。

一百年来,“盛锡福”之所以历久不衰,关键在于其始终秉持“诚信为本、公道守规、货真价实、服务优质”的商业道德和经营理念。无论是在生产、销售等环节,还是在经营和服务层面,都坚持以诚实守信和满足顾客需要为宗旨,在产品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在一代又一代制帽工艺传人在保持传统技艺和服务绝活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产品、创新服务,为盛锡福的生存发展注入了不懈的动力。

回顾“盛锡福”近百年来兴衰发展的历史,它经历了民国时期的鼎盛发展;经历了新中国公私合营的洗礼;经历了“文革”那些年的挫折;也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

征途漫漫无终曲,铺荆叠翠再辉煌。今天,我们更加缅怀刘锡三老先生,学习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把“盛锡福”的文化和产品传承下去,永葆老字号的青春与活力。为“盛锡福”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续写振兴国企发展的新篇章。

 

转载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山松' 的评论 : 我也是这样想的。问好小松!祝愉快!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点点分享百年帽业“盛锡福” ,希望它越办越好.
点点,周末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