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一长辈亲戚带了儿子和他女朋友及她父母M先生夫妇一起去周游顺便“被考察”,路过我当时读书的城市,于是叫上我和表弟去唐人街吃饭。当我们放学赶着地铁,灰头土脸站他们面前时,M 先生已经抵不住饥饿吃将起来。亲戚介绍我们俩都是刚从国内出来的学生,M 先生也不管我俩还站着,一下子打开话匣子,用筷子指着点着,数落着国内的落后,讲他当年如何毅然决然在读大学的时候从国内落跑国外的经历,千般委屈,万种愤慨。我和表弟对自己祖国再有不满,也是不乐见被“外人”如此诋毁的,外加看着近在咫尺的满桌佳肴,饥肠辘辘,估计咱俩当时的眼神也是千般无奈,万种愤懑。后来表弟对我说,即便全世界的灯都灭了,只要M 先生那油亮的嘴还在,就有光亮
落座以后,M 先生开始介绍他的女儿叫“阿笨”,是泰语苹果的意思,我和表弟当时差点就笑喷了。这在中国读过大学的人,再想融入当地,实行本地化,也不会给孩子起这个小名吧?叫阿猫阿狗也好过叫阿笨啊!!这种人,国家不要也罢! 那顿饭,吃的真是有点悲喜交加。
那长辈亲戚当年充当移动ATM 成效显著,不久M 先生就把女儿就嫁到了这长辈家。于是我和他们不幸也成了亲戚。
有那么一天M 先生家的40岁独子要结婚了,M 先生那个高兴!在曼谷东方文华酒店大摆宴席。正好那段时间我带了孩子去泰国看望长辈,她就带了我家五岁的老大去吃喜酒。长辈一回来就对我大肆抱怨,因为儿子胃口好,本来想带着儿子去吃了衬一下主人脸面,让主人家高兴,也想带孩子去大饭店开开眼界,谁知道儿子一点都不买账,坐着吃一半就带着其他小孩子到处走,不肯跟着长辈坐下来好好吃。同桌的M 先生对孩子说,你看,这些这些,都是难得吃得到的,坐下多吃点。。。。。谁知道我家老大一脸不屑地说“这些,在上海外婆家,我们天天吃!” 想象M 先生那黯淡下来嘴唇,我顾不上板下脸教育儿子应有的礼貌,一把抱住儿子狂亲。长辈好奇心大涨,问我,“你爸妈都没退休,你妈能在家喂他们些啥?!”
早上,会给他们吃杂粮粥和包子。孩子们爱肉包子,我喜欢有青菜、豆干和木耳的素菜大包
馄饨
有时也吃“双档”
或者煎个鸡蛋,再吃点花卷
生煎、小笼
有时候也教他们吃一点我们从小吃的咸菜过点粥
中午的时候,炒碗年糕
或者
一盘两面黄
各种烧卖
菜底肉丸 (以前机关食堂里才卖 1毛 7 啊!!)
或者来碗蟹粉面 (图里的蟹粉是好友送我的,我也不知道在哪里买)
我在美国只能靠自己拆蟹肉炒蟹粉了,妈妈喜欢下油,把葱姜末熬香,再下蟹肉炒炒炒,再烹点黄酒,调味,没有大闸蟹肉的甜美,却也有大块吃肉的豪迈,聊胜于无。
妈妈喜欢用蟹粉做点缀,烘蛋上面洒一点
豆腐羹里放两勺
或焗一煲粉丝
下午用茶叶蛋给他们点饥
或者吃一碗姜撞奶暖胃
到了晚上,炖上一锅肉
蒸一碗蛋羹
拌个凉菜
红烧一条鱼
焖上一砂锅咸肉菜饭
煮个排骨汤
煨一锅鸡汤百页
炸几条面拖小黄鱼
”熏“点鱼块
糖醋一碟小排骨
有时还弄点孩子们会一开始不习惯的”异类“
甜点会有年糕
还有“改装“过的汤团
水果不能少,有时还加个蛋糕
。。。。。。
其实,外婆家天天吃的,不外乎就是上面那些家常。但在孩子眼里,那些更甚美味珍馐,只因为,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