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 给北京打电话,妈妈正在收拾行装,准备到天津,我堂姐家去住一段时间。
我爸妈和我哥家住得不遠。父亲去世后我妈特别怕孤独就想住到我哥哥家去。哥哥没意见,但是嫂子不愿意,只好算了。妈妈头脑清醒,耳不聋眼不花,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她的退休金很高,请家政也没问题。我哥常去看我妈,嫂子不去但常给我妈买吃的。可是我妈就是不满意,说寂寞,说我不是吃饱了就行了,我需要亲情,需要温暖。
人们都说婆媳是一对天敌,这种关系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是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可是我妈却一直认为她是个例外,想跟儿子住在一起实际上是她多年的理想。八十年代住房还很紧张,我哥结婚后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家里。后来我们家文革中被共产了的房子被落实政策,房管局分给我们家一套房子,爸妈搬了出来。不久,我们院高研楼里有一家人因为两代人住在一起,掐架掐得不可开交,想把他们住的一套大房子换成两个小的,我妈就积极张罗想跟人家换。直到我哥代表嫂子来表态,说住在一起的日子是她们结婚以来最黑暗的日子。妈妈傻了眼,这才停止了换房谈判。按理说这种尴尬应该是刻骨铭心了,可是人老了就要”going home”。
我妈为儿子家不接受她不快了好几年,形势忽然有了转机。去年,我哥的儿子,我妈的孙子,要结婚。为了达到有房有车的标准,嫂子出面要老太太的房子。我妈一方面是疼孙子,更主要的因素是认为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搬进我哥他们家了,多年的理想可以实现了,就毫不犹豫地,大义凜然地让出了自己的住房让孙子结婚。更重要的是我妈出让的并不仅仅是使用权,而是完全把房子过到了我哥的名下。(我从来没有签字画押,也不知他们怎么过的户) 结果孙子一点儿也不感谢奶奶,说房子是我爸给我的。
本来我妈以为这么一个重磅的糖衣炮弹一定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我哥和嫂子一定会捐弃前嫌,把她象老太后一样供起来。哪知自从搬进去以后摩擦不断,都是一些洗碗,擦桌子在外人看来根本不是事的小事,可是我们普通百姓,寻常人家能有什么階級仇民族恨一類的大事呢?
春节前,一次冲突后我哥气得血压升高,一头栽倒,摔断了股骨頸,傷筋動骨一百天,暫時不能帮嫂子干家务,这才出现了开始的一幕,妈妈到天津去避难。可是,亲戚家怎么能长住呢?回来又怎么办呢?我很发愁。
想想以前,我妈是一个那么漂亮,高贵的知识女性,现在老了却弄得这么掖怔,她倒底犯了什么错误呢。我觉得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拿独立去买亲情,不该为了得到亲情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失去了独立就失去了尊严,最后亲情也得不到,
拖累了儿女,自己也没有得到晚年的安乐,真是何苦来哉。
不久的将来我也老了的时候,一定自己想办法好好活着,不拖累我的宝贝女儿。今天在文學城看到一個博客叫”老年人不討嫌的十個切記”, 由感而發。
"親生兒不如貼身錢", 箴言啊 !
對老人們來說,更是如此(我是指很多錢,不是什麼夠吃夠喝,有套房子,夠請一兩個保姆那點緊緊巴巴的錢)。
唐詩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還有句老話說得好:"親生兒不如貼身錢",
網友們,為了老來的尊嚴,努力奮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