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余清

人生大部分时间在土里刨食。想干什么,但总没机会干。无奈可能还将伴余生。只好做点零碎的人迹记录。
正文

回国发展,诚实学者是否过了最佳时间窗口?

(2011-11-02 19:11:14) 下一个

最近因家里的原因,连续回了几趟国。由于刚刚接触过几个国内赴美的招才引智省市代表团,所以就顺便了解和探索了与国内对口单位合作的可能性。

可能由于联系的渠道,如当地政府部门,有些来头,交谈的虽说不是那么实质性,但也热情有加,信誓旦旦。于是,老实人回来后就期望着下一步怎样开展工作,化了很多时间准备资料,并不停地用电话和电邮联系。一年多了,尽管已尽了最大努力,但几乎一无所获。

具体的许多细节就不多写了,但总的印象,就是跟国内的人打交道,没个让你感到踏实的。说好的事情,即使象发了誓地说定的事,也会轻言几句或甚至一句不说就不算了。就像卖假产品一样,连搞项目搞合作都是虚虚假假的。

还有些事背后的缘由让局外人根本无从了解,闹了半年,才知道自己蒙在鼓里,白白地浪费精力。

举个例子,某市在大张旗鼓地搞一个生态园,规模之大颇给人一个当地政府爱生态环境的良好形象。你化了很多时间,受邀进行了实地考察,进行了许多知识积累,作了报告和研讨会。但仅此而已,进行实质性的工作步骤几无可能。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没有抵触也没有打到任何东西,你就这样认认真真地打着虚无缥缈的太极拳。后来总算了解到,此项目的最大价值,是把一大块农田从农民手里以政府要搞生态工程的名义廉价套购过来,交给有关系的根本业不沾边的一家企业经营。个中利害牵扯,外人谁也不会知道,但明眼人是凭脚后跟也能想到的。那他们要所谓的专家干什么?原来他们要利用你的名,去论证项目的专业性和吹嘘其合理性,达到上市的期望。所以他们炒作的完全不是你要去实践的事。利用完你后就没你的事了,可你还蒙在鼓里,爱打太极拳就自己打去。

不知是我们这些在西方习惯了办事踏实的人没能适应国内的人文环境呢?还是哪里的社会风气实在是让人不可捉摸,处处充满陷阱?

这跟十几年前有着很大的不同。那时候,我也回去做过一次教育部资助的短期讲学,虽然效率低,但基本上还是自始至终围绕主题,总算有点结果,不虚此行。

目前,象唐骏这类假博士倒是混得不错。即使被揭穿了,全国都知道了其丑闻,也照样有一个一个的大学会请他去做报告。许多在职官员不上学拿文凭,其后别人一口一个地称博士,时间长了也就真以为自己是博士了。有些人干脆就是地痞流氓,可他们吃得开的很。而真正十年寒窗出来的博士,只能混个技术工,听人使唤。被人们当作书呆子或工匠看。正所谓的中国人才逆淘汰,就是在中国真正人才都被淘汰、否定、嘲笑,而人渣都被重用、承认、羡慕。

这是个人的一点亲历,写出来供大家,尤其是正跃跃欲试者,借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