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余清

人生大部分时间在土里刨食。想干什么,但总没机会干。无奈可能还将伴余生。只好做点零碎的人迹记录。
正文

人要如何活才能长寿

(2011-11-21 23:30:06) 下一个
 有一种东西,我们人人都有,那就是寿命。有一件事,我们人人都得面对,那就是我们都会死;生命只是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一小段时间。  就个人而言,我们都把年龄看作是从年轻到年老的一个过程——年轻时充满希望,生气勃勃;年老时忧郁多病,体力衰竭。就人的本性而言,我们对自己的年龄总是感到不满,总希望成为另一种年龄的人。然而,事实是,如果我们安心于自己的年龄,那么不同的年龄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年轻时就想成为有阅历、有智慧的老年人,或者年老时仍拼命想保住青春活力,那就会出严重问题。我们会因此而忽视现在——我们现在的年龄——甚至会把它白白地荒废掉。   对于一种有益的生活来说,渴望未来和缅怀过去是两大敌人。对大多数社会成功人士的一项专题研究表明,这些人大多破坏了传统的年龄法则。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根本就没有考虑年龄限制。不管他们的成功是早是晚,也不管他们的寿命是长是短,反正他们使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宗旨就是“快速乔食生活”,决不拖延一分钟,也决不考虑时间是不是太晚。  然而,和疼痛一样,年龄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只是我们对此不知感恩罢了。就如疼痛警告身体有危险,年龄也同样如此,它保护物种,使其免于僵化的危险。因为从基因的角度看,我们的身体仅仅是它的暂留之地,或者说,经常需要迁移的临时居所。通过世代相传,不死的基因就有可能形成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同组合。这就是说,我们的基因始终都在适应变化着的环境需要,并随时准备形成新的组合,而当条件改变时,其中的有些组合还会优于其他组合。   看来,基因要保持必要的可变性,要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延续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为细胞更新的有效性设置时间限制。我们在逐渐变老的过程中,全身的细胞一直在自我更新;这种更新如果始终能超级有效地重建我们的身体,我们就不会变老。确实,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理由说我们不能永远活着(除了意外事故)。  其实,关于死和不死一点也不神秘。简单地说就是,从生物学上讲,个体会死比个体不死更为有效。因而我们的细胞一开始就具有内在过时性;一种为了有效地自我更新而预设的衰亡机制。我们到了老年身体会萎缩,而且会百病缠身,原因就在于此。这在我们看来当然不是最好的方式。更好的方式是基因若能以某种方式设计,从而使我们的身体长久保持年轻,直到最后,在一瞬间毁灭。遗憾的是,我们不得不慢慢地变老,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圆满地度过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找到一种能阻止细胞老化和衰亡的方法,尽管有许多人在努力,有人甚至还宣称找到了,而且还开了价格昂贵的基因诊所。毫无疑问,总有一天,有人会找到这种方法的,从而造出人们期待已久的、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这么说和神秘主义毫不相干——这只是个科技问题。  当然,这会产生噩梦般的人口过剩问题。相比之下,现在的人口问题会显得微不足道。到那时,生儿育女将被视为滔天大罪。我们将再次面对一项令人晕眩的挑战;我们这一物种将再次为自己的机巧付出高昂代价。不过,在寻找这种方法的同时,人们也以极大的兴趣在研究我们的年龄问题,以及要在这颗行星上继续生存下去,我们该做什么——或者说,不该做什么。  这里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息。第一种信息是,每一种年龄都有其典型特征。作为人类成员,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年复一年,几乎全都以某种可预知的方式行事。作为生物有机体,我们不可避免地都要经历基本相同的年龄段和衰老过程。在这方面,我们都非常相像。   第二种信息与此相矛盾。虽然每一种年龄都有典型的行为方式,但总会出现例外——有些人会违背年龄模式,即在他们从幼儿期到老年期的生活过程中,过早或者过晚地出现某一年龄的行为方式。有些儿童早熟得令人吃惊,他们小小年纪就已老气横秋;有些成年人则天真活泼,身心两方面都和他们的年龄不相称。上述两种信息的含义很清楚:年龄法则是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违背的。那些属于例外的人往往无视年龄法则,他们会在9岁时写交响曲,90岁时私奔。  导致例外的原因也很清楚。就那些早熟的儿童而言,除了他们的大脑发育较好,看来还有父母方面的原因——他们的父母几乎全都对他们很溺爱,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花了大量时间来训练他们。就那些甚至到了老年期仍像儿童一样活泼的成年人而言,他们几乎全都对生活的某一方面抱有执著的熟情和乐观的态度。隐退和“ 坐看落日”是个可靠的杀手。  这么说来,当然也就要说到有没有办法来延长人的寿命了。根据对数百个长寿者的生平研究,有一些特性看来是和这些人的健康、长寿有关的。其中,有的是一目了然的,有的则不然。下面这些,可以说是有利于长寿的主要因素:  如果你很幸运,正好出生在一个长寿家族中,那么你也很可能会活得很长久。反之,如果你的远祖和近亲太多健康状况不佳,其中有许多人因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或者中风而早早地死了,那么你活到高龄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好动,比较活跃,有些人则比较好静,比较懒怠。一般说来,只要不是出于焦虑而紧张地活动,好动对健康是有益的。每天都按常规进行体力活动的人,肯定要比整天懒洋洋地躺着或者坐着的人健康得多,也活得更长久。显然,在那些特别长寿的人中间,有许多人是兴致勃勃的散步者。至于散步和种种花草之类的活动为什么会如此明显地有利于长寿,这是有特殊原因。因为这类活动属于“非紧张型”全身运动。相比之下,那些进行较高强度锻炼的人,如天天蹦跳或者跑步的人,就有意无意地会担心自己的健康。如果这种锻炼太过分,结果会适得其反——当然,如果是年轻力壮的运动员,那另当别论。年轻的职业运动员还来不及关心自己的健康,他们首先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比赛成绩。然而,有不少既不年轻又非职业运动员的人,却也在那里做这类高强度锻炼,目的是想以此获得强壮的体魄。可悲的是,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全错了,因为强壮不等于健康,和长寿更是毫不相干。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锻炼——不是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应该是低强度的,而最为重要的是;还要有乐趣。散散步或者种种花草,这类纯粹的娱乐活动即使天天做也不会叫人厌烦,这才称得上具有“保健功能”。  接下来的一点是,平静的心态有利于长寿。那些整日匆匆忙忙、焦躁不安的人,在这方面是极为不利的。要知道,愤怒和忧虑是殡仪馆老板的好朋友,而心平气和的人,几乎总能比他的那个怒气冲冲或者忧心忡忡的邻居多活几年。所以,那些发现自己的生活总是为愤怒、忧虑或者恐惧所驱使的人,应该赶快寻找其他“雇主 ”。  平静、放松的心态和消沉、懒散的性格是两码事,分清这两者的区别很重要。放松不等于没有热情,也不等于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失去了兴趣。实际上,一个人要想活得长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是很重要的因素。这并不是说人是不能退休的,一退休就什么都完了,而是说,一旦没有了职业,要马上用某种活动——某种同样有吸引力的兴趣爱好——来替代它,以此为你的生活提供新目标和新刺激。唉声叹气、得过且过是消极因素;乐观才会长寿。  人有许多致命的弱点需要克服,其中之一就是怀旧。总想着“过去的好时光”,总抱怨现在的世界多么糟糕,总指责年轻人多么无能,实际上是想提早为自己举行葬礼的一种信号。较之于那些生活在现在而向往着未来的人,这种生怀旧病的人成为长寿者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成功是延年益寿的良药。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甚至可以抵消某些足以使人折寿的不利因素,如肥胖和酗酒。不过,重要的是获得成功后不能有心理负担,不能让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还有,成功与否要用自己的尺度衡量。一个牧羊人也照样可以觉得自己很成功,就像获得了诺贝尔奖。成功不一定要有名气;即便是有名气的人,也不能为名气所困。  长寿的人似乎更关心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是什么。他们都活得很超脱,而不会以自我为中心。受制于自身的性格。自我中心的虚荣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东西。他们或许会为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发现或者创意而感到自豪,但从不觉得他们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在个人习惯方面,长寿者大凡都奉行中庸之道。他们并没有极端的饮食限制。确实,人是杂食动物,混合食谱显然有利于长寿。尽管我们常看到长寿的素食者,但他们的长寿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素食。一般认为,粗茶淡饭是有益于养生的,但美食家们或许会争辩说,生活的质量比清苦地在世上多活几年更为重要。还有对于烟酒,长寿者中也几乎没有人断然拒绝。有许多长寿者是既吸烟又喝酒的——只是适量而已。如果你听到宣传说吸烟和肺癌有联系,你一定会以为吸烟的人肯定都是短命鬼,但事实并非如此。对此的解释是,这和一个人的癌症易感性有关。有人天生易患癌症,若再吸烟的话,那显然是在冒极大的风险。但有人天生就有抗癌基因,这些人即便吞云吐雾一百年也不必担心自己会生肺癌。问题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抗癌基因携带者,而按现有的医学水平,也无法在这方面做出鉴定。所以,吸烟至今仍是一场用寿命做赌资的豪赌。不过,为公正起见,这里仍需指出,就具有抗癌基因的人来说,吸烟或许是一种很有效的镇静方式,而保持平静的心态,就如前面所说,是可以延长寿命的。  大多数长寿的人都很懂得自律。粗看起来,这似乎和心态平静、随遇而安的人寿命长的说法是相对立的,其实这里一点也不矛盾。自律并不意味着自说白话、自以为是,或者自我虐待。自律的意思是。一个人自行安排他的或者她的生活,并有规则地每天都做某些事。有人因为每天散步一英里而活得很长寿,是因为他把这件事看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天天都这么做。有人则不然,一连六天不出门,第七天心里觉得愧疚。又一下子走了七英里——这样不懂自律,即使走得再多,也无助于长寿。  幽默、甚至有点淘气,觉得生活是滑稽可笑的,是对抗衰老的有力武器。长寿总伴随着“做做怪相眨眨眼”。一脸严肃的清教徒和一本正经的人是活不长的,他们很快就会让位,而他们的那些爱开玩笑的同龄人却会留在世上,并久久地欢笑。  对生死问题,采取驼鸟式的把头钻进沙里的回避方式是无济于事的。最好的办法是接受这一事实——有生必有死,寿命再长,也终有一死;然后。活在现在,实实在在地活着。怀旧和消沉永远是妨碍人充实而愉快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两大敌人。  最后。只要看看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即法国的让娜·卡尔曼夫人的情况,上述许多观点便可得到证实。在让娜·卡尔曼夫人121岁生日时,有人问她长寿的秘密,她微笑着回答说:“我一直很平静。”她在100岁时还骑自行车。她最喜欢吃的菜肴是炸土豆和炖肥肉,也喜欢吃巧克力和糖果。在她117岁时,有人建议她戒酒戒烟,但她毫不理会。她生于1875年,死于1997年,一生从未生过一天病。真不知道,那些鼓吹“自我节制”的健康专家如何解释她的长寿,因为她几乎违背了他们所有的戒律。她在临终时还有力地挥了挥手,说了几句很幽默的话,真是直到最后还和他们开了个玩笑。作者:康斯坦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5fruitsaday 回复 悄悄话 平静地不管事地公心地不贪地宽厚地不怕天踏下来地享乐享思有点嗜好 地好动地村民状地.....活着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