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博客

许多人或事,大概是不能按照斗争哲学那样用“两个凡是”来分类的,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一对死敌都爱吃同一种佳肴、都爱娶同一类美女了。
个人资料
正文

“人文”与“文学”的区别

(2013-11-29 08:45:18) 下一个

“人文”与“文学”的区别

 

 

 

 

“人文”,英文里用复数词humanities表达,中文里说的“人文学科”,正确的英文翻译是the humanities。国内有些大学里用这个英文词来表达“文学”,是错误的;“文学”在英文里是用literature表达的。下面一段文章里,梁晓声对“人文”的解释是正确的。我联想到近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件事:在中国拥有十亿以上观众、被称为“喜剧大师”的赵本山,到美国来演出,演出结果是一败涂地。原因不是语言问题,台下的观众全是能听懂赵本山铁岭普通话的;但是这些观众已经深受美国的人文影响,认为赵本山喜剧的笑点充满对残疾、低能、弱智人群的讽刺,是非常“缺德”的!在美国,全社会的任何角落、任何时间里,无不充满对残疾、低能和弱智人群的怜悯、关心和帮助;若是相反,则一个演员会失去一切观众,一个政客会失去一切选票,一个商人会失去一切顾客,甚至一个警察、一个公共汽车司机也会因此丢掉饭碗。这就是美国和中国的人文差异。而“文学”与“人文”的概念不同,“文学”是“人文”的内涵,“人文”是“文学”的外延;“文学”是展示“人文”的文字手段。

 

(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

 

 

“人文” 的含义

 

什么是“人文”?想必读过书的人也未必说得清。

作家梁晓声用了6 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

不少学生觉得惊讶: “‘人文’,我懂啊。就一句话,以人为本。”

梁晓声因此发出一声感叹: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能告诉别人什么呢?是啊,除了“以人为本”,我们还知道“人文”更丰富的内涵吗? 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到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

他问司机:“能超吗?”

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

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

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

司机转述了他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感觉到这是理所当然的。

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这让我想起澳大利亚的侄儿经过的另一个故事:

周末,侄儿随着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捕捞鱼虾。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后,那华人总要挑拣一番,将其中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

我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

那华人平静答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出海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

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

那华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

两则故事,大致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

“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人文”,在哪里?

如梁晓声所说:在高层面,它关乎公平、正义;在朴素的层面,它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人性的内涵中、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又如作家龙应台所言,它是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和他的整体气质。

想想我们有多少时候,不需要别人提醒,就知道检点自己的行为,就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恪守做人的本分,尽可能为别人着想,帮助他人?

言及此,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文化可以立国”。

我想为了国家更发达、社会更和谐,为了我们更自在、更快乐;补经济课、科技课、法律意识课都没错,但我们现在最需要补上的是文化这一课 - “人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吕洞宾 回复 悄悄话 作家梁晓声用了6 堂课的时间讲这两个字的含义,未必能够讲通讲透。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去领会去感悟,亦难知其万一。一个民族国家,纵然文明史五千年,仍需文化革命。所以,人文大师,卖狗皮膏药的不少,盖因人文二字,讲不清道不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