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
电影对我来说,不只是银幕上光影一闪、故事讲完那么简单,每一次电影,都像是在我的人生故事书里,悄悄地夹上了一枚书签,不光记录着那个年代的样子,也真实地刻下了我这个小人物在时光里摸爬滚打的印记。
要讲电影和我的缘分,那得从小小少年说起。小时候住在矿区,生活简单,每周一次的电影,就是我们矿区小孩的文化飨宴。第一次看电影的震撼至今难忘,睁大好奇的双眼,看翻滚的世界风云,江湖的快意恩仇,人生的儿女情长,就在那一块白布上展示得淋漓尽致,瞬忽千年。
自此,电影就像个神秘莫测的「魔幻世界」,时刻诱惑我近前探寻。每周一次矿区放电影,票价一毛,同一部电影,六点半一场,十点一场,这样可以照顾到所有班次的工人。父母通常只给一场电影的票钱,但我和小伙伴看完第一场,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再看一次,可恨清场的保安一丝不苟,连椅子底下都要一一检查。那时矿区没有正规的电影院,放电影是在名为俱乐部的一室多用的大礼堂。矿区开大会,表演歌舞,办舞会都在此。
紧闭的窗上挂着厚重的窗帘,我们耐心地一扇一扇窗户搜寻,一旦发现有亮光泄出,赶快爬上窗户,竭力从那一丝缝隙里,贪婪地往里面观看。窗户外根本站不住人,我们必须得整个身子紧紧贴在窗户上,手指和脚尖抠住微小突出的窗棂,一会儿就受不了,败下阵来,换另一个小伙伴上去。看得断断续续,模糊不亲,也听不到声音,即使这样狼狈,我们也乐此不疲。如果哪天碰上保安是某个小伙伴父母的朋友,他会开恩让我们悄悄坐在银幕后面,我们顿感幸运爆棚,乐得心花怒放,简直比拿钱看正面还兴奋。趴窗户和坐在银幕后看电影,是我童年最刺激,最清晰的记忆,是单调生活彩色的梦。
在特殊的年代--文革。电影转到篮球场放映,最刺激的部分变成搬着凳子去抢占有利位置,最好的位置在放映机旁,因为前面没有遮挡。电影变成了各种记录片,最多的记录片是柬埔寨的流亡国王,西哈努克带着他的老婆和一位歪脖子亲王,到中国各处旅游,有中央要员陪同,有地方要员接待,所到之处还要动员群众夹道欢迎,天真的小学生卖力地摇着花束表示热情。当时的电影只有八个样板戏和「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反复的放映,几乎人人都会哼几句样板戏,个个都能说一些电影里,戏里的台词。
虽然如此,我们依然尽头十足地抢占位置,对能背出台词的电影看得津津有味。那会儿,电影就是个喜庆的公共活动,一次短暂的集体「神游」。当黑暗里那一束光亮起,所有生活中的不堪,都按下了暂停键,众多灵魂在光影里放飞、碰撞。
再后来,修铁路的部队在矿区驻扎,在山坡上开辟出将来建车站的一大块平坝,每周放露天电影,那就不光是样板戏和「三战」,也放一些那几个南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北朝鲜的电影。这就更有吸引力了,不但矿区的大人小孩,还有周围的村民,都倾家出动。傍晚时分,漫山遍野,扶老携幼,抬着凳子椅子,齐向车站平坝聚集。电影演出前,部队照例要拉歌,几百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此起彼伏的歌声,气势昂扬,每个人都兴奋莫名。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享受那种久违的、大家伙儿挤一块儿看热闹的氛围。一旦光影在幕布上闪烁,开场的音乐响起,挤满人的场地一下归于寂静。那种坐在星空下,和一大群人一起沉浸在故事里的感觉,真是壮观又纯粹。
高中住校,没有父母的管束,看电影的劲头直接翻倍。附近有个工厂每周对本厂职工家属免费放电影,对我们这些囊中羞涩的学生来说,那可真是天大的诱惑,但工厂规定外人不得进入。记得有一次,听说放映法国喜剧《虎口脱险》,看过的人都说此电影好笑得无法形容,撩得得我们心痒难耐。我们几个女生邀约一起,壮着胆子来到厂门前,先是各种卖萌讨好,守门的大叔板着脸,油盐不进。我们退到一边,我问小伙伴是打道回府还是硬闯,都表示不甘心白跑一趟。我说:「好,待会我喊:走了, 大家就分开跑,他们两个人肯定抓不到我们所有人,如果哪个被抓了,只有自认倒霉哟。」大家同意。随着我的一声「走了」,呼啦一下,我们往不同的方向跑去。守门的大叔果然分身乏术,顾东难顾西,我们全部跑进厂区,躲在那些各式机器,木箱,油桶后面,直到天黑。当我们终于坐在电影院,与其他观众为电影里每一帧搞笑镜头而捧腹大笑时,真正体会到一种胜利后的喜悦。事后经常与好友回味这次突如其来的,无排练却默契的冒险,没想到胆小的女孩,也为自己留下了青春激情的篇章。
文革结束后,电影的闸门彻底打开,老电影,外国电影如雨后春笋一样呲呲外冒,搞得我们这些长年「饥饿」的电影发烧友,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进了大学,我的好友也是影迷,我们几乎每天端着饭盒就往电影院跑,趁着午休那点儿工夫,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地看每一部能看的电影。记得有一次看苏联的《乡村女教师》,电影太长,眼看上课时间快到,电影也在精彩处,又想看完电影,又怕缺课挨批,忐忑不安地看完电影,跑回教室。我们那时是两个班一起上课,只见一边人满堂,另一边只有两三个同学,确实够触目惊心。我也不知道为何大多数同学那天都不约而同地去看了那部电影。那天下午是政治课,授课老师认定我们就是针对他而逃课。最后全班被辅导员严叱,我还被单独训话。
我本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没想到违规,惹麻烦的事都与看电影有关。看来,热爱真的会让人「忘乎所以」
来到美国,穷学生虽对电影院望而却步,但图书馆的免费录影带让我们大呼过瘾,疯狂借带子,业余时间看得天昏地暗。一对夫妻发誓要在生孩子前看完所有美国电影,后来我们失去联系,也不知他们是否完成这个壮举?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看电影的工具不断变换,电影变得触手可及,我对电影那份痴爱,却一点儿都没减退。虽有网上海量免费频道,家里还是订了好几种电影媒体。
电影,一路陪伴我,是疲累时候可以停泊的港湾,是观望大千世界的窗口,也是与自己的内心对白。从电影里,我体验不一样的人生,领略各种美好奇妙,也在光影的变幻中,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从最初对光影的好奇,最后演变成一份细水长流、一辈子都难以割舍的热爱。那些关于电影的记忆,无论是趴窗户时的痛苦,抬板凳抢位置的争斗,闯大门时的激烈心跳,又或是缺课时的尴尬,都成了我生命里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脚。更是我跟时代、跟这个世界产生连接的特别方式。电影对我来说,早就超越了单纯的娱乐,它是我人生中充满梦幻色彩的、永不褪色的回忆,还将是继续陪伴我探索未来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