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3)
首先要表示对于肖洛霍夫的敬佩,能够在那样的环境写下这么客观的一部巨著,既没有美化红军,也没有丑化白军和暴动的哥萨克。特别感谢当时的苏联政府对这样一部立场不清晰,政治不那么正确的作品,网开一面,允许出版,让世人有幸读到这部恢宏巨作,这在某些地方是难以实现的。到底是有文化底蕴的俄罗斯,让真正的艺术作品超越了政治偏见。
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是浪得虚名。读得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那些场景描写,如同俄罗斯的油画,大气磅礴又写实,对景物的描写,非常动态,读者似乎亲眼见到那广袤的顿河黑土平原,那初春的紫色烟雾,那随风起伏散发着清香的牧草。英俊健壮却又辛勤劳作的男人,风情万种却又忙碌不停的女人。
格利高里的成长轨迹也是反反复复,曲折多变,让人唏嘘不已。哥萨克男人历来有从军打仗的历史,策马挥刀是镌刻在他们血液里的记忆,骁勇善战的他们也因此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今天帮白军,明天帮红军,结果两边不落好,原本仓鼎实,衣食足的丰绕家园,最终“万户萧疏鬼唱歌。” 格里高利也是糊里糊涂地闯入这场混战,血与剑的狰狞和残酷把他从一个青涩的哥萨克,打磨成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从一个鲁莽冲动的热血青年,变成厌倦战争,向往平静,希望回归土地,拥抱家人。
他与阿克西丽娅的爱情,当初可能也就是肉体之悦的男欢女爱,最后升华成生死相依,血肉情深呢。我开始也为他对娜塔莉亚的冷漠而憎恨他,厌恶他,但最终也只有对命运的安排叹气,他要是可怜娜塔莉娅而留在家里,违背他的本心,痛苦的就是他,因为他的痛苦,娜塔莉娅不但会受冷漠,或许还会遭受暴力。
总之命运是公平的,他和阿克西莉娅得到了多少爱情的欢欣,后来就尝到了多少痛苦的折磨和生活的艰难。为了爱情受多少苦都是值得的,只要曾经拥有,哪怕木有天长地久。这是阿克西莉亚的心声,格利高里恐怕也有同感。谁都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唯一为之扼腕痛惜的人是娜塔莉娅,那么美丽善良,人畜无害,却被命运大大的伤害。
这部不仅叙述了哥萨克人的苦难历程,也是对残暴的揭露而召唤人性的复苏。俄罗斯文学总是给人一种沉重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转抄书中一段哥萨克古歌,看起来似乎文字直白简单,但要是配上俄罗斯特有的悲怆音乐.........
噢噫,静静的顿河,你的流水为什么这样浑?
啊呀,我静静的顿河的流水怎么能不浑!
寒泉从我静静的顿河的河底向外奔流,
银白色的鱼儿把我静静的顿河搅浑
先生读书甚多,一定读过莫言的《生死疲劳》。虽然其文学水平和大师们有不小改进空间,但是基本上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白鹿原》差太多了!肖展露了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不那么高大上,不那么神圣。‘洒向人间都是怨’。
如果肖先生在文革,下场如何?
如果格利高里在镇反、土改的中国伟大时代,遭遇如何?
我经常怀疑:有几个在台上自称‘革命’、‘新时代’的代言人真的把这两部经典大作看完、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