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赏景

随波逐流看风景,优哉游哉度人生。
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老师萨拉和汤姆

(2014-03-08 08:17:21) 下一个

 九十年代初来美,不久就是感恩节,在社区中心的英师萨拉邀几位同学共。能到地道的美国人家里做客,好奇又忐忑。要先同她母电话,征得同意。生母女什么不,而要打电话,不解,但也不好意思深。感恩那天,我们怀着一肚的好奇,着自己做的一份菜,到了拉家。情地迎我们进门,介妈妈与我拉的妈妈七十左右,话语不多,行动缓慢。房子是两楼,楼上有三卧室,楼下是客和厨房,布置得体,温馨,房里房外充了感恩的氛

 萨拉和她妈妈了一只烤火,一盆土豆泥,一盆沙拉和一些料。我惊异于食物的简单,就中国人的点,这简直就是寒酸。如果在大斗胆这样待客的,除非他不想在当地混了。着一肚的疑开始了在美国的第一感恩大餐。没想到那火没味,不起我的中国胃,勉的囫吞下了拉切的第一片火,就客气的拒了第二片,几个中国人都是只吃自己来的食物。拉向我了感恩的来,也略的了她家的情况。

 当得知独生女儿且又是单身的拉,与母同在一城,却置年老体衰的母独居小楼,自个在外花300大洋租房,我惊得眼珠子掉了一地。尤其拉的妈妈是家庭女,只能拿她爸爸的一半退休金,其生活很清苦的,如果拉与她同住,无在精神上经济上都是一个互与中国的传统大相径庭,不但是对资源的极大浪直就是大不孝啊!百思不得其解,把疑抛向拉。拉的惊于我。她,在美国文化中,小孩大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小鸟长大后,就要离巢单飞。如果一个人成年后要依附于父母,不人格不能自立,思想也受束,行上就会不思取。再,父母在小孩成的同,也需要自己的自由空种相互独立的个体并不妨碍情交流。

 另外一个老师姆的故事再一次我看到中西的差已。姆是一个在校大三学生,从社区学院到正大学。姆的父尽辛苦到博士,最后成神学院的教授。姆的父在他艰难的求生程中,认为吃苦耐是一个人成的必。在姆上大学,尽管也有能力他付学,却要他自筹学姆只好选择社区学院,一是因低廉,二是有时间打工。在社区学院读书那两年,他几乎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扎行走在工作和学

 这又狠狠地了我一下,在中国人的念中,孩子能读书,那父母就得含辛茹苦,全家之力供养,决不会孩子为难,否就是父不慈母不,何况他老爸有。我他怎样评介他爸爸的种方式,他如果他爸爸能他付学,当然求之不得,那他会像一个普通大学生那松,愉快,单纯。但是打工生涯他更早入社会,看到不一的众生他有更明确的目和更的学习动力,未来的挑更有信心,心中老爸充崇敬和感激。

 萨拉和姆的经历对初来美国的我,既新又难以理解。但也得作第一代移民是很幸运的,两种文化冲突,有机会去比,去思考,去融合。如果把握得好,我的孩子既有美国式的独立个性,又有中国式的传统美德,岂不是两全其美,是我想得美。

此文发表于2-18-2014《世界日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