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谷 -- 溪流

地球轨道是椭圆,不圆我有什么办法?
个人资料
正文

看到自己的一些问题,不过也在解决的节奏了

(2023-08-01 00:20:49) 下一个

对师兄多少有点挂碍(有点依赖心),这本来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最好的结果当然是自己真实地实修,达到佛来砍佛、魔来砍魔,彻底不着相。其实,人只要没有修到真实证悟、解脱,那就是听别人的(或自己脑袋里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念头),这里的“人”,指任何人,不管他是元首、领袖,还是科学家、思想家。

这个问题我把它推广到了两种文化的问题,甚至是佛教(宗教)和科学(我看说性宗和相宗更合适)这两个领域怎么养成不同的心理。(我这里加上一个普遍性陈述的意思也很明显-:),就是基本上不迷信的人是很少的,因为解脱者才是不迷的,普通人是基本没资格责怪别人的。)

佛教,任何宗教,不可避免地是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教主已经知道了实相,佛,已经知道了世界和解脱实相,所以他才有能力带人出三界,破法界惑。而佛教传统中跟着佛学的人,当然也都有了完整的体系,讲整个法界如何运作。法界这概念比现代科学的宇宙更广泛,因为宇宙只包含我们所看到的物质世界(包括暗物质吧,也可以),而法界就要包括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比如天堂、极乐世界、33天,和地狱、饿鬼道。佛教的体系之完善,可以看看玄奘到印度取经带回来的唯识宗,涵盖所有性宗-人生、世界、解脱-要面对的问题。这是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猜想”完全不可比拟的。而且,贝克莱还只是猜到一个开头,猜不出结尾。

个人来讲我是很欣赏贝克莱的文风,逻辑清晰,论述简明,思维缜密,可读性很高。在西方哲学家,不乏那些非常欣赏贝克莱的人,包括某些美国的哲学家认为,对美国哲学影响最大的人就是贝克莱的宗教观和哲学,还有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UC Berkeley 。

但是人们在那个贝克莱论证的唯心主义方向上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进一步,就是因为有些事情没有师父教(佛的教法),你无论如何猜不到可能的出路在哪里。比自己发现星星椭圆轨道还难,比发现牛顿定律还难,因为没有方向和迹象可循---属于无门关。哈利波特的9 3/4门,碰巧撞一下就开了,那还好说;而无门关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撞那个看不见的门。如果没人指点,人为什么会那么做、坚持做?不可能。

而相对的科学领域是另一番景象:总有新东西,没人知道后面是什么。所以,人们总是有要超越师傅的。

这也涉及佛教讲的两种区分,一种是无漏业(性宗),一种是有漏业(相,相宗)。

解脱的事情是无漏的,见性之事是一劳永逸,明白了,开悟了,那就永远明白了。属于世界特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而现象界的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有漏的,永远有新情况。现象界的事儿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想彻底完全掌握,那是以有涯随无涯,累死也不可能。
总之,性宗、世界的特性是可以掌握的,而形、相却可以千变万化,所谓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

这就涉及到教育心理:

当年歌德跟人说过,你要学写作,那就不能天天读莎士比亚,看莎士比亚太多了,你就失去写作的信心了。

再者: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坑是:在提出问题之前,人们就给了你答案。

宗教里,确实有一点这个方面的问题:就是都有答案。所以容易产生依赖心,以及照成不敢越雷池的心理。

但也是这个领域的特点决定的。什么特点?

  • 宗教,佛教,是要解决生死问题,路径是带领人出三界,也叫做解脱,也叫得永生,也叫悟无生,也叫了脱生死大事;也叫脱离苦海,再进一步是彻底见性、见佛性。自己没有走过这条路的人,不可能带领别人走。所以佛、明师,必须是自己已经走过这条路的人才能有此称号。相信即使爬珠峰的人都知道要找向导,否则是自己找死。要走解脱道这条路,当然需要师父、导师指引,否者要不就是走错路,要不就是走不多远就回家了。他/她说不要去哪里,那就是哪里不要去。在珠峰也一样,听向导的。但是,也就是因为你要爬山,才有需要找向导,如果不爬山,就去郊区买菜打酱油,谁会需要向导呢?
    •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但人们有没有想过,不好奇那是死猫。过五蕴山,渡生死河。也是最大的好奇心了。自己没有熟练走过之前,听向导的,是智慧的表现。
    • 当然,每个人都应该找自己信任的向导(师父),如果不信任、没有缘分,那当然就不要说后面的事儿了。
  • 而科学,研究的是相,是在海边捡贝壳,在花园里游戏,游到哪儿是哪儿,反正无关生死,所以大家撒了欢玩就是。
    • 进一步,日常生活和责任,也都是无穷无尽的。
    • 现在说的打卡,大概也分为很多种卡,有知识的卡,有旅游的卡,有美食的卡,有LV包包的卡,等等,也是无穷无尽。
    • 人能要求多少呢?知道多少算够,经历多少才知足呢?反思ing。如果无穷地追逐下去,那也真是个无底洞。要想打所有的卡,那也是以有涯随无涯。况且,有漏业决定了,你甚至打完卡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就像大学学过的微积分,或者中学会做的几何题,过些年也就忘了,甚至不记得自己学过没有,这就是有漏业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漏光、无影无踪了。
    • 当然,在两种文化(强调宗教和强调科学,性相分别发展)会面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各自的局限,强调宗教的国家发现相宗似乎有它有价值的一面,比如:科学规律,懂了牛顿定律,人们最少不用肩挑手提来取水了,可以建水塔,水泵。有了美国国父们建立的法律体制,让人们不用再担心被无端入狱,不敢说话。虽然,在天国,或许不需要法律,人们的行为自然合道;在天人境界,物质规律不再被光速极限所限制,想一下,食物就出现了,不受什么速度的限制。(说明这些现象的规律,相宗的道理并非普适)。但是,研究这些规律的人仍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bian)宜。
    • 总之,或许我们还是要记得一个宗旨,既然研究科学和法律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那就应该记得平衡,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不应该走极端,追逐这些东西(知识)到了疯狂的境地。成了那种现象:知识分子追逐知识的累积(现象界的知识),就像高老头追逐金子,或大妈在橱柜摆LV包包一样,反而让生活变得不容易。总是有限的吧,你不可能变得无限,那就总有别人有的你没有。要填什么无底洞呢?大脑变成了信息粉碎机,每天一起床,就要像卓别林上班拧螺丝一样,开始吞吐无数的信息垃圾。
  • 责任问题,所谓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大事。我们一个到菜市场买菜的,是否一定要关心那个Mall该怎么建才是合理?怎么建Mall,是否该交给专业人员去打理更合适。只要买菜卖菜的能表达这个Mall到底建的合理不合理就行了。毕竟我们买菜的,也是有自己的专业岗位,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岗位做好就行。
    • 说到这里,总是忍不住想起美国国父门的建国大业,他们设计并建立了一个让人们可以安心生活、安居乐业的环境,不担心被非法拘禁,不担心被剥夺言论自由。
    • 政教分离的法律体系,既要考虑人性现世的一面,又要给宗教信仰自由留下无限的空间。其思维令人神往。
    • 稍微有点遗憾的是,不能彻底研究这些法律问题,跟他们对话。感觉比自然科学问题还有吸引力。
  • 责任问题之外,人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那就是说你的生活包括了两个方面,生死问题+生活问题。
    • 生活问题我们必须靠跟社会的互动来解决,解决自己的需求,也解决自己的兴趣问题,我们不得不交流才能生活下去,我们也愿意交流,让自己感到高兴。但是这些交流了不应变得太过,以至于人们没有时间解决只有自己才能解决的问题。
    • 我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但大概最大的责任也就是手下的工作。虽然对于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也是值得我们关心,远处的大火也需要警惕。但大概最好的方式还是让专业人员做他们分内的事儿。我做我分内的事儿,对别人太不放心也许并不能有助于事情的解决。
    • 这就想起Byron Katie的区分,我的,你的,上帝的事儿 (My business, Your business, God's Business)。各自知道自己的范围。如果万一对方没有履行他的职责,那也没办法,如果万一天要塌了,那也没办法。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自己再操心也并不会更好,我本来不在其位,怎么可能时刻比那在其位的人更能知道怎么管理他们的事务呢?
    • 如果别人的事儿我不操心,又要放心,这就引出一个心态。就是万一结果不符合我的意思,那也只能是认了,总不可能万无一失。既然我可以认一个,那就说明无论怎么变,我是都可以认了的。这其实已经往解脱道上走了。行动,同时又随遇而安。那就无时无刻不可安矣。
  • 解脱道。上面说到无时无刻不可安。这里我们大家大概都常有一个误区,就是人们把一时的安,当成了彻底解决。
    • 历史上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训。基督教的典型是彼得三次不认耶稣,当时彼得是有信心的,有信心做到自己决定做的事情。类似已经盖了出厂检验章了,对耶稣说,我现在这个产品已经达到了军品等级,无论任何环境都能工作正常(不会不认耶稣),但是鸡叫三次后,他的保证失效了,才知道自己原来的检验不彻底。
    • 佛教里有阿难经历幻室被诱惑的事。
    • 还有中国文革或历次运动前,很多人可能对自己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很坚定,虽然没有直接像义和团那样说“刀枪不入”,也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说“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结果到了关键时刻,人人掉链子,个个被恐惧迷惑,互相揭发斗争呢。
    • 以上都是人们并不知道如何才是彻底的出厂检验,就自己给自己盖了质量合格章了。宗喀巴大师打过一个比喻,就是有时候人们所经历的心安,只是好环境使然,类似小鱼游于静水,以为自己能让自己心平气和,不知道只是环境使然,不是自己的真实功力。
    • 要想达到真实的心安,如心经说的,心无罣碍( guà ài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还是要真实的修行到解脱才行。
    • 所以我们的生活内容,大概就是:外,日常做自己分内的社会分工+ 内,实修彻底解决自己内在的迷惑。

==========================

另外,佛教里真正的高深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给了详细的答案。因为给答案有时候会害人,人们背诵现成的答案,就像背诵视力表,好像对答如流,其实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并没有治好,没有实证。很多人辨别力不够,不知道自己是鹦鹉学舌而已。所以,禅宗里也有故事,叫做打死师父都不说,为的就是让人自己去亲证。

------------

其实,克服依赖的唯一出路就是自己真修实证,自己有了慧眼了,就不需要“听人说...XYZ"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