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可和小马

2005年小可九岁了,小马也四岁了。笨妈妈和两个儿子一起成长,有快乐也有烦恼。为了记忆也为了自我陶醉一下。
个人资料
正文

ZT-“中国功夫”对“美式装备”

(2005-12-07 06:59:12) 下一个

 

 当东方遇到西方 

“中国功夫”对“美式装备”--儿童大小便训练的文化差异

伊然

身为母亲,总有一件事情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面对,就是宝宝的小屁屁问题。你愿意给宝宝练习“中国功夫”,还是给他/她配齐“美式装备”?到底什么方法最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最有助于亲子间的亲密感情,又能对环保做一点贡献?怎样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当东方遇到西方

毛毛是个海归的小姑娘。三岁回国时,妈妈最为难的事情就是带她在外如厕。陌生的中式蹲坑毛毛不会用,每次都得好说歹说再半托半抱才能进行。万一在户外一时找不到厕所,让毛毛找个树丛就地解决,可毛毛根本不会在没有“Potty(便盆)”的地方方便。   

还有一个大一点的“小海归”在体会了中国的如厕方式后发表了精辟的评论:“我算知道中国功夫是怎么练成的了!”曾经一个美国的托儿所班上来了个亚洲小孩。家长告诉老师:这个一岁的小孩已经“训练”好了,老师大惊失色,怀疑家长是不是虐待孩子。  

经反复沟通,老师终于理解了,最后达成妥协:孩子在托儿所使用尿片。而在中国常听到上一辈对使用纸尿片的质询,比如会起尿布疹了,会“捂”着孩子了,会形成罗圈腿,更离谱的是会影响小男孩以后的“能力”!这就有点“妖魔化”的味道了。   

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各种不同的方法就难免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打架。要做出选择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不同的方法仔细考量,看看其中的利弊到底如何。   

美式装备和“不着急”   

中式厨房有灶有锅再加一个大炒勺就行,西式厨房里则需要林林总总一大套厨具,漏勺都要从大到小排出队来,“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中国小孩有个开裆裤再加上几个布尿片就可以解决小屁屁的所有问题,西方小孩则需要从纸尿片、换尿片平台,到塑胶垫、湿纸巾、护臀霜等系列装备。至于大小便训练,也是从理论到装备的一大套。   

根据西方儿医界主流的观点,适宜开始大小便训练的年龄是2岁。   

分析起来,孩子独立进行大小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孩子需要感到来自肠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义,理解保持裤子干净和上厕所之间的关系,告诉括约肌“要控制住”,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然后排泄。所以,开始大小便训练的基本要求是:   

1.孩子能用语言表达上厕所的愿望;   

2.神经和肌肉具有控制的能力;   

3.孩子能自己穿脱裤子。   

一般专家建议要等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准备好再开始,切忌操之过急。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给亲子关系带来紧张,也会延迟完成训练的时间。   

在孩子正式的训练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装备”来辅助,比如各种训练尿裤,各种外形漂亮功能齐备的儿童尿盆,还有给儿童做“思想工作”的大小便训练用的图画书,要让孩子思想上理解、感情上喜欢,行动上接受,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上厕所。   

美式装备的美式问题   

美式的“不着急”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制造纸尿片需要各种原材料,据估算,美国每年需要耗费8.2万吨塑料和180万吨木纸浆来制造纸尿片。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幼儿完成大小便训练平均要用30个月时间、五六千个纸尿片,重约2吨!纸尿片不仅占用填埋场地,控制不好,旧垃圾场的渗出液还有可能会污染土壤和水源。   

除了环境的问题,长期使用尿片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一个小孩差不多要花掉2000美元的纸尿片费用。而由于过度适应舒适的尿片,有些孩子在便便训练过程中抵触情绪很大,也加剧了父母的急躁情绪。有统计说大小便训练居儿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   

中国功夫的西方版本   

其实在纸尿片占绝对优势之前,美国和欧洲的多数孩子在18个月已经完成训练。那时,儿医学界的主流看法主张对孩子的大小便训练要采取严格的方法。后来,纸尿片的大量使用使幼儿对尿湿不敏感,宽松的育儿思想也使得家长对孩子不过分强迫,这些因素都延迟了幼儿大小便训练的时间。   

不过,也有的西方父母开始对这种状况感到不满。于是“婴儿大小便训练”法悄然流行,其实就是中式的把尿法。婴儿大小便训练法的提倡者Boucke,曾在印度用这种东方的方法培养了她的第三个孩子,并著书立说加以推广。   

Boucke认为,在婴儿从出生到五六个月有一个对排泄功能的学习敏感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成人对婴儿的排泄要求做出反应,可以建立成人和婴儿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被称为“排泄沟通”。   

排泄沟通可以让婴儿对自己的排泄功能保持敏感,同时还有助于建立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依恋、信赖的关系。   

中国功夫的中式问题:

中国功夫的好处是没有美式的环保问题,而且经济。但是,这些并不等于中式方法就没有问题,从孩子的身心健康角度考虑,中国功夫往往会有以下弊端:   

1.呵斥和体罚: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出事故”的时候比较急躁,会情绪化地呵斥,极端时甚至会对孩子进行体罚,给孩子带来情绪的、心理上过大的压力。   

2.限制行动:中国功夫“硬件”比较简单,开裆裤即可。但当孩子可以自由行走以后,开裆裤就成了限制孩子行动的理由。常常看见家长厉声要求小孩不要坐在地上,连滑滑梯都必须蹲着。   

3.紧逼盯人:中式的“排泄沟通”往往变成“紧逼盯人”。不管孩子是否情愿,家长都要过会儿就带着玩儿得高兴的孩子去把尿。   

4.成人的麻烦:比较极致的“中国功夫”几乎不使用尿片,包括在夜晚和外出的时候,这对成人也很辛苦。除了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关注以及夜晚起来叫尿,还有面对孩子偶然性事故带来的一系列麻烦。   

5.随地大小便:西方可以看见很大个儿的小孩还穿纸尿片,中国则可以看见很大个的小孩还 穿开裆裤。随地大小便作为从把尿到正常如厕之间的过渡,如果时间过长,不仅带来社会公德的问题,也延迟了孩子隐私感的形成   

6.延迟:中国小孩在三四岁尿裤子,或者在五六岁夜里尿床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说明中国功夫并不能超越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如果对孩子施加过多:压力,则很可能会让训练好的时间延迟。   

现代社会里的自然方法:

到底怎样做才是对孩子最好?不论是用中国功夫,还是美式装备,用得好与不好,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到底有没有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去考虑,让孩子能够更自然地学习。以下的三个方面就应当在考虑范围内。   

1.早?晚?   

到底孩子该何时学会控制大小便?   

医学的观点是”18个月以前,幼儿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完成‘命令指示’的程度,一般来说,要到20~30个月中枢神经系统才可以对负责排泄的括约肌有自主的控制。” 而且,每个小孩的生理成熟时间是不同的。   

具体到每一个孩子,到底什么时候开始训练合适呢?一般的建议是要观察孩子有没有一些适宜训练的信号:   

● 孩子可以保持尿片干燥达2小时以上,或在小睡时不尿;   

● 尿片湿了或脏了希望换尿片;   

● 能够理解并听从简单指令;   

● 可口头或行动表示需要上厕所;   

● 对他人上厕所表示兴趣,等等。   

2.排斥?接受?   

照顾小屁屁大概是父母职责里最不浪漫也最繁琐的一部分了。当你的“美好家居”被孩子的一个无心错误破坏时,你会做何脸色?   

排斥、厌恶的态度——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生理功能也产生排斥感,从而影响到长大后的身体观念以至性观念。   

宽容、接纳的态度——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觉得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好的,觉得自己的生理功能也是很自然正常的,有利于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3.大小便训练,还是大小便学习?   

美式方法的精髓,其实并不是纸尿裤,也不是那些会唱歌的尿盆一类的东西,而是对孩子的成长听其自然,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最近西方有一种观念主张将“大小便训练”一词改为“大小便学习”,更强调了孩子自身的主动性,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感的重要性。   

儿童专家指出,如果对孩子的大小便问题给予超过其他事情的特别关注,则孩子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来叛逆,消极抵抗,或糊弄周围的人。   

学贯中西:

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与方式都不同,生长环境也不同,所以,无论是用尿片还是把尿,都要等到孩子准备好了再开始。从孩子的角度,当然是越自然、越没有压力的方法对身心健康最好。   

假如父母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和方式“学习”,让孩子能从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中感到快乐,则孩子的小屁屁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自然而简单。   

爸爸说法:换一个角度的思考   

美式装备是从祖宗那里传下来的。还没纸尿片的时候,美式装备是用一块大方棉布,七叠八叠,再加上两个别针,就叠成一个婴儿合身的“布尿裤”,而且还有多种叠法。尿裤从布的变成纸的,那只是材料和工艺不同,老祖宗的精髓还在。   

中国功夫更是从祖宗那里传下来的。当然中国功夫的精髓还不仅仅在开裆裤上。怎么知道小孩有尿了呢?祖上传下来的绝招是:如果你看见小孩一激灵,那就是有尿了。可是小孩动来动去,什么样的动作叫做“激灵”?我们又不是24小时分分秒秒都盯着小孩,又怎么能把每次“激灵”一下都看在眼里?这可是中国功夫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那部分。虽然这种技术复杂到需要西方人写出整本整本的书来推广的程度,但在中国街头目测,只要是带小孩的,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所以中国功夫不仅仅是孩子自小练成的功夫,也是父母们一代又一代口传身授的真功夫。   

不论是中式功夫,美式装备,还是中西合璧,大概都没有简单的办法解决孩子的小屁屁问题。既然说来说去都是个麻烦事儿,而且各种方法也是各有利弊,那最关键的,就是从始至终,不论练的是中式功夫,还是配的是美式装备,都要带着爱心和孩子在一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