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和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核心作用。
B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包括抗体生成、抗原递呈以及调节免疫反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B细胞功能失调会导致异常免疫反应。
(1) 异常活化与分化
B细胞活化过度:通常由异常的T细胞辅助信号(如过量的CD40-CD40L相互作用)或非特异性刺激(如TLR信号)引发。
自反应性B细胞逃逸:在正常免疫系统中,存在清除或抑制自反应性B细胞的机制,如克隆删除、无能化或受体编辑。然而,这些机制在某些个体中可能失效,导致自反应性B细胞存活并分泌自身抗体。
(2) 抗原递呈:B细胞通过其B细胞受体(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将抗原处理后以MHC II分子呈递给T辅助细胞。这一过程中,如果呈递的是自身抗原,会促进病理性T细胞的激活和扩展,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
(3) 促炎作用:B细胞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如IL-6、TNF-α),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IL-6的过量分泌会促进T细胞向Th17分化,加重炎症反应。
自身抗体是由自反应性B细胞产生的一种病理性抗体,能识别并结合自身抗原,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
(1) 直接组织损伤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自身抗体通过结合目标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招募效应细胞(如NK细胞)进行细胞杀伤。
激活补体系统:自身抗体-抗原复合物可激活经典补体途径,导致补体介导的组织损伤。
干扰正常生理功能:如Graves病中的TSH受体抗体(TRAb),持续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导致甲亢。
(2) 免疫复合物形成
循环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或器官(如肾小球基底膜)上,引发炎症反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狼疮性肾炎)。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通过激活补体、招募中性粒细胞等,引起组织损伤。
(3) 自身抗体的病理类型
抗核抗体(ANA):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靶向核内成分(如DNA、组蛋白)。
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特异性较高,可导致肾小球损伤。
抗磷脂抗体:见于抗磷脂综合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抗TSH受体抗体(TRAb):导致Graves病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标志物。
B细胞和自身抗体共同作用于以下关键致病环节:
激活自身免疫反应:B细胞呈递自身抗原,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进一步放大炎症。
分泌病理性抗体:自身抗体结合自身抗原,直接或间接损伤组织。
免疫调节失衡:B细胞分泌异常的细胞因子,加剧免疫失衡。
基于B细胞和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关键作用,已经开发了一些相应的靶向疗法。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通过靶向CD20,清除成熟B细胞。
贝利尤单抗(Belimumab):抑制B细胞活化因子(BAFF),减少自反应性B细胞的存活。
抗体清除:血浆置换疗法用于清除循环中的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