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有一种不良倾向,将中国军队描述成落后挨打的无能军队,或者故意贬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战绩。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金陵十三钗》就带有这种倾向,言下之意是中国男人没能力救国,只能靠洋人救国、妓女救国、汉奸救国、男扮女装救国。
有一个文学术语叫“后殖民主义”。欧美白人喜欢在文艺作品中将亚非拉地区的民众女性化,塑造成需要西方人拯救的待宰羔羊,并加插西方男人和东方女人的性爱描写,来暗喻对殖民地的征服。《金陵十三钗》就通过歪曲史实来迎合西方人的这种口味,实质上是一部打着“爱国”旗号的辱华电影。
电影将洋人描绘成了救世主。事实上当中国官兵在华北和上海浴血奋战的时候,美国还在向日本出售石油、军火、橡胶和废钢铁。南京陷落前一天,日本飞机炸沉了在长江上的美国军舰“帕奈”号,日本兵还乘摩托艇追杀逃上岸的美国人,造成三名美国人死亡、三人重伤,美国政府也不敢表态,助长了日军的气焰,才会有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德国在抗战前给了中国20个师的武器装备,但这些军火是中国用大量钨矿钞和粮食换回来的,付出的还是中国工人农民的汗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才勉强给了中国一个师的武器装备,不及中国抗战自己生产的军火的一个零头,实际上没起什么作用。
又如《金陵十三钗》有不少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和日本坦克搏斗的镜头,甚至用棉被挡子弹,言下之意是中国人智商低,制造不出先进武器,也不懂如何打仗,只能像畜牧一样被屠杀。事实上中国的兵工厂在抗战时期生产了足够装备一百个师的枪炮和弹药,还能自行制造轰炸机、战斗机、运输机等。不但国民党军队有精良的装备,八路军也装备了一些先进的武器,比如用来打碉堡的机关炮等,让日本人闻风丧胆。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刘贵福组织15位技术骨干研制出实战效果优于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八一式步马枪,在抗战期间共制造出一万多支。八路军还根据彭德怀指示,克服技术难关,制成性能优良的迫击炮并大量生产,极大地增强了八路军的对日作战火力,给了日本军队沉重打击,日本在华毙命的最高军衔陆军将领“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就是在黄土岭被八路军的迫击炮打死的。日本权威历史学家伊藤正德在《帝国陆军史》中记录日本在中国战场共死亡78万人,若再加上伤病等非战斗减员,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实际上已经只剩一个空壳,没有了进攻中国内地和苏联的能力。近卫文麿首相时期还一度想从中国撤军。有些地方,日本军队甚至成了被困在据点里的叫花子,甚至要向中国人出售武器来换粮食。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时任八路军团长的李德生在回忆录中提到,为了进据点侦察,他给日军哨兵送了块白面大饼就顺利进了门。攻打据点时,日本军队也是一触即溃,连指挥官都被八路军活捉了。说明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精锐尽失,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相反,无论国共两党的军队都是越打越多,武器弹药战也越来越精良,中国人口也在抗战期间大幅增加,由1937年的不到五亿增加到1945年的五亿四千万。就算没有美国的原子弹,日本军队在中国也撑不了多久。对此,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有着光辉的论述。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的34个师团有32个被拖在中国,大量资源也消耗在中国。要是没有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正如某些美军将领所说,日本人可以一直打到芝加哥,美国人也不可能制造出原子弹。正如毛泽东所说“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无论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还是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的英勇斗争,都给了日本军队巨大的杀伤。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出动大量坦克和重炮,还有两百多架飞机,打了一场现代化的战争,给日军造成了将近10万人的伤亡,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图谋。日本军队进攻南京路上,江阴要塞的克虏伯大炮将日本军队打得抱头鼠窜,足足将日军阻拦了一个多星期,为南京的老百姓撤退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的回忆录《东史郎日记》里开头就承认日本军队在中国吃了败仗,多亏中国军人的以德报怨,他才活到今天。正因为日本军队在上海和江苏一带伤亡惨重,日本军队才会在南京疯狂地屠杀平民和俘虏来报复。书中还提到,日本军队非常害怕拿红樱枪的“共产军”。平型关战役中,刚刚脱下红军帽换上灰布军装的八路军指战员们以“刺刀见红”的精神,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进攻,让坂垣师团尝到了中国军队的铁拳,给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迎头痛击。这次战役中,国民党军队也出动了飞机助战,既杀伤了一部分日本军队,也鼓舞了八路军的士气。平型关战役谱写了一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动人乐章。现在一些文艺作品恶意贬低共产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是歪曲历史,是想分化、瓦解中国人,制造社会矛盾,破坏两岸关系。至于一些电影将中国军队描写成落后挨打的无能军队,将中国人描写成需要靠西方人来拯救的待宰羔羊,甚至用外国男人征服中国女性来暗喻中国男人的无能,则是对全体中国人的侮辱。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过,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抗日战争也是靠中国的工农兵打赢的。《金陵十三钗》却宣扬洋人救国、妓女救国,是对380万流血成仁的将士、对刘贵福、吴运铎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科研人员,还有在兵工厂、矿山和农田里辛勤劳作的工人农民的侮辱,也是对战争死难者的大不敬。这样的电影,不能带来任何催人奋进的力量,也不能让青少年懂得应该如何报效祖国,只能让青少年更加自轻自贱、崇洋媚外。一些单位竟然还组织团员青年去观看,说是搞爱国主义教育,只能误人子弟。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能够让青少年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工作,争当技术标兵,役龄青年还要积极主动地应征参军。而这些教育目标,绝不是一部为取悦西方人而去“戏说”历史的辱华电影所能做到的。
俄罗斯人民经历了1812年的卫国战争和苏联时期的伟大卫国战争,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我们看到俄罗斯人拍过《莫斯科十三钗》这样的战争题材电影吗?有在任何一部俄罗斯人拍的电影中见过欧美男人征服俄罗斯女人的情节吗?我倒是见过讲俄罗斯军人跟美国女飞行员玩暧昧,或是讲俄罗斯男人征服德国女人的电影,比如《岸》、《铁甲列车》等。且不说“妓女救国”的故事本身已经是在揭民族的伤疤,再让妓女带上利器去“慰劳”日本人,本身就违背了生活逻辑,在艺术上是彻底的失败。这个故事跟莫泊桑的《羊脂球》根本就没有任何可比性。《羊脂球》是讲妓女因为爱国而不愿意跟外国男人过夜。她的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尽管《羊脂球》揭了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的伤疤,但至少这个故事符合艺术真实、符合生活逻辑。
外媒对《金陵十三钗》恶评如潮,其中一家外国媒体评价得最经典:“…如果一个民族对眼前的历史都可以进行如此荒唐的虚构,那这个民族必定是堕落的民族。这样的作品,只会让日本拒绝承认他们的罪行找到借口,在我们的国家(指德国)是绝不允许上映的…”
通过丑化、矮化、色情化中国人来取悦西方人,让中国人去当国际小丑、国际侏儒、国际妓女,如果这部电影还不算辱华的话,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辱华”呢?
原载 http://bbs.tiexue.net/post2_5668010_1.html
令人不解的是为满足国人(迂腐的男人们)的处女情结,不惜用这样的媚外和汉奸心态构造故事。
中国的文人们彻底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