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浅议当前油价与中国经济走向

(2011-04-24 13:05:08) 下一个

石油是美国的命根子,是美元的实物基础。油价是全球经济的杠杆。

 

但美元的石油属性只是美元属性之一。美元还有其它属性,如美元的粮食属性,美元的军力属性等。美国的主要出口产品其实是石油,粮食,和对他国的军事承诺。沙特和科威特提供美国盟邦大部分的石油供应,这两个主要产油国的人口稀少,石油生产的成本相对固定,约为十美元/桶,石油利润收入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资产,可看作是美国的国内收入,高油价带来的大众心理通涨预期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兴奋剂。大家知道,玉米是畜牧业的主粮,也是甜味剂的主要来源。美国玉米转汽油的机制将主粮也掺入到美元属性里,粮食价格不再与粮食产量负相关。当世界人口对肉类和粮食的需求与石油那样形成依赖的时候,石油美元将加上粮食美元,以及长久以来的超强军力美元,成为美元世界储备货币地位的中流砥柱。

 

中国经济的最大困惑是其发展方向。当前的世界工厂模式把中国经济与他国经济捆绑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两头在外的民营经济加上资源垄断的国营经济使中国经济成为依附型经济。日本失落的二十年就是中国经济替代日本经济的结果,是中国依附型经济的有力旁证。

 

目前中国城市的高房价对应的是对国家未来经济走向的乐观预期,以及人口迁移的压力,土地的紧俏,和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的有效对冲。现代的中国人从未经历过西方资本世界萧条所带来的痛苦和恐惧。长期的贫穷落后让中国人对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有耳目一新之感。中国人的这一心态可用世纪之交的互联网发展来作类比:当互联网刚兴起时,人们对这一全新的技术可谓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NASDAQ的网络公司股票用疯狂来形容并不为过。中国房地产这一本属经济发展产物的消费性产业却因依附型经济结构而变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这实属本末倒置,用狗尾巴来拉狗。地方政府用高地价来支撑城市建设,购房群体成了市政成本的最大买单者。合理的经济应是从第一到第二,再到第三产业的发展次序和布局,但中国的经济是依附型的两头在外的外资/合资加工产业,加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这样的经济结构是脆弱的,是任人摆布的。

 

一国的货币发行量是国民财富的尺子。固定汇率用的是美元这把尺子来衡量中国的财富,有其方便的一面,但失真度很高。经济管理层对这把尺子的误读会导致货币发行的紊乱,应该紧缩银根时却大肆放贷,应该放松银根时却收紧信贷规模。依附型经济是原料和市场在外的经济,应与外部经济同步。当欧美经济因金融海啸都步入衰退时,中国也应该步随其后,降低发展速度,并同时利用低迷的经济环境,市场化地淘汰落后的企业和削减过剩的产能。但2008年的四万亿的经济刺激却让中国经济脱离了原有的经济步伐,当两头在外的主体经济因外部市场降温而衰退时,逐利的天量资金无法在实体经济中找到安身之处,便落脚于本已虚高的房地产业。当政府担心堰塞湖危局而打压房地产时,这些资金便进入管理层最不愿意看到的原材料产业,导致了目前的成本型高通涨,并给与外人操纵的良机。

 

中国并非台湾,韩国,日本这类美国的盟邦,外向型经济的弊端就是受制于人,需要政治和外交的无作为,与经济的全面配合。但这与中国传统和立国时所追求的中央之国地位不符,中国的前途应是美欧以外的一极。独立自主的国策本是合理的基本国策。经济政策无论何时都应该是以我为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日本,台湾,新加坡学习的结果使中国放弃了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过深的依赖外资和外部市场带来的是现今的依附型经济,加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原料和市场都在外资手里,完全受制于人。RMB的升值是无奈之举,是原料和市场的双重压力的结果。

 

通货膨胀是个螺旋型的漩涡,是会自我推动的。美国八十年代的经济就是很好的旁证。当时的利率曾高达20%。抑制成本输入型加货币增发型的双重通货膨胀需要极大地降低经济活动及需求,面临的是经济硬着陆。经济管理层的对策是提准,加息,和缓慢升值三管齐下,加上行政干预房地产,堵截热钱流往房地产业,加高堰塞湖水位,希望能引热钱流往铁公机那长期,微利的无底洞里,实现经济的软着陆。目前,金融大锷云集香港,大有风起云涌之势。如果各位坛友重温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现今中国的经济状况的确不容乐观:房地产的堰塞湖之势,出口产业的RMB升值困扰,巨额基建投资产生的大量银行债务,和高通涨导致的居民消费萎缩;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同时遇阻,经济硬着陆的几率很大。管理层最担心的是蝴蝶效应的发生。

 

中国的前途应是恢复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把依附型经济转变成为自主型经济,放弃贸易顺差,维持贸易平衡,以发展替代能源,改善民生为发展目标。并放弃固定汇率(让RMB的升降与中国经济联动),为独立的中国经济建立一道经济自主的防火墙。

 

脱离目前困境的方法是把依附型经济转成为自主型经济,放弃贸易顺差,维持贸易平衡,以发展替代能源,改善民生为发展目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