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时,美国亚洲文化给我的印象就是唐人街里的汉字招牌,以及几乎无处不在的各式中餐馆。即使如此,这些有限的印象还仅仅限于零零散散的照片。尽管在学校 不远处就有美华的一个办公室,但在底特律的日子里,除了为老人借影视录像带,就基本没有什么来往。而底特律市区特有的环境,也几乎没有什么亚洲文化的影 子。连中文学校都多在十几哩外的郊区。
自然,在以文化大熔炉为最明显特征的美国,其他各国的文化,但凡有几个热心的,便会在某个地方悄悄地扎下根来。最普遍的就是餐馆。很多地方,除了大家都知 道的中餐,日餐,韩餐外,印度,越南,泰国或中东餐馆也不少。这次陪儿子去看学校,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居然有一个缅甸餐馆。门面很小,就只有几张桌子。像 是家庭经营的。东西到很不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缅甸菜。
这次诺城的亚洲文化节 (Knoxville Asian Festival)是第三届。除了传统的餐饮外,组织者也召集了不少各族裔,在小小的市场广场(Market Square)摆出了许多摊子。人们穿着自己的传统服装,预备着演出有代表性的节目。有些组织甚至是从百哩以外的纳城(Nashville)专程而来。
诺城不算大,田纳西也不是纽约加州那样的移民首选地,可是这次诺城亚洲文化节却汇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草根民众。他们在一个个小小的摊点里摆出了满有自己民 族风情的物件,也耐心地向每一个有兴趣的询问者解说遥远国度里那些让人稀奇的事。也有不少人,或业余,或专业,在广场一端的台子上一板一眼地表演起来。无 论他们自己的正式身份是什么,在这个时刻,在这个场景,称他们为文化使者当不为过。
天气很热。虽然温度好像还不算太高,可是阳光很烈。在太阳下站一会,就会有有一种灼烧的感觉。然而这样的炎热似乎没有能影响的参与者或表演者的热情。小小的广场人很多。拍照片时很难不被干扰。常常是按下快门后,才发现有走过的人影。
在广场的一端有一个略 高一些的平台,这就是表演者们显身手的地方了。我的印象里,舞台上最多的还是武术的展示。我到那里的时候, 一个黑人武师正在练拳。他的架势相当不错。后来上台的一个女生看上去拳,刀都有些功底。另外一个白人师父的太极拳也是有模有样,和我在另外一个地方看见的 空据其名的练法完全不同。
当天似乎日本文化爱好者偏多。连台上的展示也是这样。除了剑道表演以外,还有从纳城赶来的一个社团演示和服的穿法。还有一个简短的和服秀。说实话,在那样 的阳光之下,看着展示者手上厚厚的和服就已经觉很得热了。再看着她把同样厚厚的腰带一圈一圈绕上去,而模特还是一样地从容,不由得从心底佩服那种敬业的精 神。
田纳西大学的华人也有参与。他们的摊位挂满了五星红旗。里面有一位男士,身着宽大的蓝色袍子,头戴一顶蓝冠。他告诉我,他身上的汉服,准确的说,是学士服,应该从汉代就有。
一处泰国人的摊位前,一个瘦小的中年妇人在教一个游客女孩怎样戴上金色的头饰。另一处,几个台湾来的年轻人们在教书法。还有菲律宾,印度,老挝的人们。不同的面孔,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装饰,却有着同样的笑容,同样的汗流满面。
其实参与者都很敬业。剑道者赤足上台,却因为舞台地面被骄阳晒得滚烫而不得不稍微向阳光没有直射
的地方挪移。印度,泰国,和菲律宾的舞者们也都一样。在炽热的阳光之下,载歌载舞。更有不少人穿着和服,拿着小团扇在人群里穿行。使得这田纳西的某个角落,也突然增添了遥远东方古老而神秘的韵味。
按着组委会的节目安排,当天还有华人的歌舞乐器表演。可惜我由于误解他们的安排,最终错过了。也
算是一点遗憾吧。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有心之人,尤其是那些带着本色文化传统的普通百姓。或许开始的时候,这些文化只是在一个个小小的移民家庭里代代相传。这样的文化习俗,这 样的普通人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很容易在新的环境里迷失。在美国的这许多年,我目睹了很多有华人血统的二代,三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排斥抵触。这些长 着华人面孔的人们,一旦在社会上稍微成功一点, 有不少会对自己的社区采取打压的态度。比如这次在加州闹得沸沸扬扬的主要是针对华裔的亚裔细分法,始作俑者,就是一个来自台湾的政客。而在一旁摇旗呐喊推 波助澜的,也是几个有着华人姓氏的民主党议员。反而是少数几个白人共和党议员冒着败选的危险在替华裔学子说话。而在华人中反对这项有可能进一步限制华裔孩 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法案的,主要是第一代移民。遗憾的是,他们的孩子里却有不少这个法案的盲目的支持者。
以一种近乎执着的心态向下一代传递着自己文化的,莫过于犹太人,或许是因为在《旧约圣经·申命记》里有明确的叮嘱。这样的执着,使得以色列灭国两千年,而 且犹太人被分散到对他们充满敌意的欧洲各国之后,还有很多的犹太家庭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他们的孩子或许用起希伯来文来远远不如当地的文字那么流 畅,但他们对故土,对故土文化习惯宗教般的热忱却是一贯的。上个世界以色列复国之时,就是由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或出钱,或出人,才让以色列这个弹丸之地的 小小国家在强敌环绕之下生存下来。今天, 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尤其是布鲁克林的犹太人聚居区,黑衣黑帽的犹太人更是一个随处可见的奇特的风景。反观中国文化,尽管各地都有些大大小小的中文学校, 却似乎就只剩下华人店里的汉字招牌,食物,还有唐人街里偶尔的舞狮舞龙了。认识几个汉字,似乎并没有让真正的中华文化普及多少。许多华人,有意无意之间, 常常会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们对外族文化教育有一种盲目的崇拜,却不知道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所大力赞赏的那些西方的理念,在几 千年前就成为了儒家法家的经典。更有甚者,是有华人刻意地推行去中国化,却不知道多年以前,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成语,叫“邯郸学步”。
细细想来,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大概远远不局限于一种语言的使用,不限于一些特定日子里特定的风俗。在那些表象之下,还有些根深蒂固,说不清道不明的认知。或者说是一种观念吧。今天遍地的孔子学院,是否能让中华文化的精髓保存下来,传播开来,姑且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