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唱和一回心也酣

(2013-04-19 19:41:03) 下一个

   一直很羡慕那些能诗词唱和的人们。《红楼梦》里探春结社的故事却让我多少有些心惊。那样的急智才华我是望尘莫及。每每想来,如果我在场,恐怕连研墨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有网络有圈子。看见好的文字,心里有感动,也可以恬着脸和上一回。或能勉强成文,就发出来。成不了文,就装糊涂。好在大家也还客气,不至于让我太难为情。这首《不解相思》就是这么出来的。

    能有感动,先得感谢墨瑾优美的原作。按墨瑾的说法,这是一段时日以前的旧作。也不难理解,正因为这诗的优美意境,才会有诗书小斋翻出来解读,才会引来草坪的唱和。而草坪的和诗又引来羊儿和蝴蝶相合,实在是难得的美事。

    墨瑾原诗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多情的女子正在思念远方的心上人。她在水边独坐,一曲秦筝满是思愁幽怨。伴随着乐声的,是平静的水,和缓的风。然而,这平日里让人心静的水声风声,却也难解弄筝之人的一怀愁绪。天上的月已圆,地上的人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团圆。象征团圆的这一轮满月似乎也不理会这琴声,只是挂在浩 瀚的夜空,任凭这颤动的弦独自诉说着难解的相思。

    草坪的和诗又有另外一种意境。这里所看到的,却仿佛是一位士子,在一个秋夜时分独坐亭内。耳边满是秋蝉的单调的叫声。筝在旁边,他却无心弄筝相和。天上是一轮知道他心事的圆月。天边一行飞雁的影子,远远地消失在云层里。而这渐渐消失的雁影,虽然带来一些惆怅,但也带着几分洒脱。

    读了这两首诗后,我心里便也有一个感动,这就是我在那首七绝里试图表达的一个场景。


    我看到的也是一位士子,在月夜独坐在水边的竹林之旁,把心里的思念,尽数寄托在一曲秦筝里。在他看来,风虽寒,风动垂柳所发出的声响却与筝声相呼应。天上一弯残月,几缕薄云也都听懂了他的心声。这琴声里的喜乐或忧愁,都是为了远方那位让他挂心的人。

    把场景放在幽森的竹林尽处,是因为我一直对她的向往。幽篁一词,是读《山鬼》时学到的,也在那首《卜算子慢·山鬼》里用过。认真的蝴蝶注意到了这个词,还去查了出处。的确,竹在多数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心里有非常特殊的位置,而幽深的竹林更让人有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竹如兰高洁,如梅傲寒,并以劲节虚空萧疏的品性和梅,兰,菊一起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四君子。苏东坡那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大概不少人都听过了。

    我从小就喜欢竹。一开始倒不是因为知道她是四君子的缘故,而是喜欢新鲜竹叶和竹制品的那种特别的甜香。当然也更喜欢竹笋的美味。后来才开始喜欢她的修长的身姿,纯净的碧绿,还有风过竹林万竿斜时的沙沙声响。在我眼里,竹林就是雅士呆的地方,也是琴箫相和的去处。所以一读到墨瑾的诗,脑子里面就是幽篁尽处的景 象。雪飞在她的《三生石上》一文里,以竹林比喻这圈子,在我看来,也是非常贴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虽然知道琴筝的音色不同,却不知道这两种乐器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自己更喜欢古琴低沉拙朴的声音。相对而言,筝的音色更高些,音域应该更广些。也是小荷发了那篇《轻抚一曲酬知音》(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后,我才去查了一下。

    筝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有传说是秦国名将蒙恬所制。唐代赵磷《因话录》理也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 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或许因为是在秦地广为流传,人们也叫她秦筝。

    琴出现的时间则更早些,据说尧舜时期就有了。不同于十二到二十一根弦的筝,或二十五根弦的瑟,琴只有七根弦,而且中间没有弦码。琴比筝的体形要小,声音更低,音量也不如筝亮丽。从乐谱来说,琴有很多古谱,而且曲调多属舒缓清雅类,比如《流水》,比如《广陵散》。筝的曲子则可以比较明快,比如《渔舟唱晚》。

    其实如果不是墨瑾用了筝,我很可能会用箫。一管竹箫在月夜下,更能演绎出一种忧伤,一种惆怅,一种思念的心绪。

    雪山没有说错。当一个人思念的时候,或喜或忧,都是随着所思所念之人的。但是,如果是相思的话,无论是喜是忧就都有了一点甜蜜。也是这样,才会说垂柳寒风和声,残月薄云知意。雪山“我意即自然意”的点评,可以说是言中理准。

    墨瑾一首七绝,不过二十八个字,却意境幽美,还引来大家唱和,不能不说是一件美事。而有机会加入其中,于我而言,则更是一件幸事了。说是唱和一回心也酣,当不为过。

附墨瑾原诗,及草坪,雪国和诗。

墨瑾原诗·七绝·不解相思
独怜愁坐引幽筝,
懒水闲风乱和声。
枉有冰轮不作证,
相思难解自弦横。

草坪和诗
旧亭幽坐对蝉鸣,
懒弄闲筝怯和声。
空转冰轮堪解意,
一行雁影没云层。

雪国和诗
幽篁尽处弄秦筝,
垂柳寒风亦和声。
残月薄云知我意,
或忧或喜只由卿。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