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八九民运筹划了多少年?1包遵信主编走向未来丛书 1983年

(2013-06-07 12:11:00) 下一个

八九民运筹划了多少年?

1包遵信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 自1983年开始出版

80年代的血红夕阳
来自: 王中银(建设乡村和县城重建故乡精神气质)                
2008-11-13 20:50:03

80年代的血红夕阳 

该名单摘自1987年版《走向现代国家之路》,这本书作者为钱乘旦和陈意新,属于80年代十分著名的《走向未来》,这份名单正是该丛书的编委和顾问名单。
《走向未来》 丛书顾问

包遵信 严济慈 杜润生 张黎群 陈一咨 陈翰伯 钟沛璋 侯外庐 钱三强

《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

主编   金观涛

副主编 陈越光 唐若昕

编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学良 王小强 王岐山 王军衔
王晓鲁 王  焱 尹蓝天 乐秀成
朱嘉明 朱熹豪 刘 东  刘青蜂
严家其 何维凌 张 钢  阮芳赋
陈子伶 陈越光 易小冶 金观涛
秦晓鹰 贾新民 翁永羲 唐若昕
陶德荣 黄江南 董秀玉 樊洪业
 

戴士和

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份名单实在是不平凡。这里面有党国要员,副总理王岐山,也有流亡国外的严家其等人。更有著名的异议者包遵信先生,10月28日,也就是前天,正是包先生的一周年忌日。这里面有好多的人名是需要翻墙才能搜索到的。

而正是这么一批人在八十年代聚在一起,写书编书出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应该是朋友吧,当时聚在一起,也是酒逢知己千杯醉,热闹的屋子里到处都是梦想扇动翅膀的扑棱声。

这套丛书从1984年一直编到1988年,然而,一年后的一件事改变了每一个人的命运。由于每个人的自我选择与被选择,他们的道路开始伸向四面八方。有人选择或者被迫流亡他乡,就像严加其先生,他不过是因为当时主张领导任期制,然而至今仍孤悬海外,难归祖国。而丁学良由于早期就公费赴美留学,发生那样的事情,自然了无归乡之意,现在呆在香港这么个边缘,应该依然心忧故园吧。而王岐山终于选择了体制,一路官运畅通。

不知道如果有机会这些个老友相见,又该是怎么一种心情?

作为一个80年代末出生的人,对于那个轰轰烈烈的80年代,对于那次惨烈的事件,我只有十分肤浅的认知。我活在它们的结果之中,却不知这一切从何而来因何而来,只是这两年的网路经历丰富了我关于这一段历史(现实)的感知。

然而,当我看到这个编委名单时,内心情绪汹涌澎湃,我仿佛飞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空,看

着这么一群人,热血青年、热血中年在那么一个历史时刻,仓皇的逃往各个方向,他们的影子被血红的夕阳拉的很长很长。

在这样的一份名单面前,我逐渐明白了80年代对于那么一代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Friday, November 2, 2007

包遵信和《走向未来》丛书

前些天在网上流览新闻时,得知著名学者包遵信先生去世的消息。

对于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包遵信的名字是思想启蒙的代名词,具体地说,他的名字同影响了一代人的《走向未来》丛书是连为一体。由包遵信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自一九八三年开始出版,共约七十余种,以介绍西方现代哲学和文化思潮,融会文理、倡导科学理性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新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锋和主将。当年,我们怀着对“走向未来”的憧憬,如饥似渴地在新华书店找寻最新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二十多年后,当读到包遵信先生的讣闻时,昨日“走向未来”的豪情,竟变成了今天“回首往事”的唏嘘,只是,丛书卷首引用的马克思的名言恍若就在眼前:“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四人帮”垮台后,历史悠久的商务印书馆重新推出“汉译世界名著”系列丛书,同读者暌违已久的西方古典名著自始重见天日。至于现代西方思潮之介绍,则付之阙如,至到一九八三年《走向未来》丛书面世,局面方为之改观。该套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多为中国科学院从事科学史或科学哲学研究的人员,因而“科学方法论”成为这套丛书的特征和标志,其中的许多著作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被认为是开启了当代中国的一次启蒙运动。除了包遵信担任主编外,丛书的顾问中不乏当时的顶尖学者和高层智囊,如严济慈、杜润生、张黎群、陈一咨、陈翰伯、钟沛璋、侯外庐、钱三强,编委中还有现在担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

最先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包括金观涛与刘青峰的《在历史的表象背后》及《激动人心的年代》《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GEG ─一条永恒的金带》等共12种,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不到三个月就第二次印刷,印数从数万册跃至二十几万册,堪称“洛阳纸贵”,后又连续出版了多部力作,如《人的现代化》、《富饶的贫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家文化的困境》、《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整体的哲学》等,都在思想界引起震动,成为当时大学生们争相阅读的书籍。比如,当时的人们对“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口号都耳熟能详,滚瓜烂熟,但是《人的现代化》一书这样告诉读者,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这样的观念,无疑为人们开启了观察与思考的新视窗。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处在价值真空状态,但受圄于长期的对封、资、修思想的批判,大家对拥抱资本主义观念还多少有些保留,但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则昭告人们,资本主义精神并不是对金钱和利润的赤裸裸的追逐,而是有其特殊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意义,其所呈显的特征都和某种宗教上的伦理态度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另外,笔者还读过其中一本介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严复生平的著作《摇篮与墓地 -严复的思想和道路》,对严复从早年崇尚、传播西学到后期力倡尊孔复古的人生历程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过当时在阅读时,总为自己没有机会象严复那样到国外“体验生活”,亲身感受东西文化的激荡而若有所失,感觉并不能从书本上真正理解严复在思想和价值体系上那种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和对传统文化宿命般的回归。如今,有了大洋两岸的生活经历,再回过头来阅读有关严复的书籍,相信感触一定会大有不同。

《走向未来》系列丛书每本都是小开本格式,衣服口袋足以容纳,封面采白底黑色现代画派图案,在当时显得非常别致。记得那时候的书印刷质量不太好,纸张过薄,一页纸正反两面的字迹有时候会互相干扰,甚至一本书里面有好几处缺页,而且丛书发行时正处书价节节上涨之时,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影响读者们对这套丛书的趋之若骛。当时我曾纳闷,这样一套多由北京知识圈内的精英所编著的、享有全国影响力的丛书怎么会由地方出版社出版呢?日后才了解到,《走向未来》丛书的一位主要作者刘青峰,其父亲曾是中央部委中的一个部长级干部,刘青峰的哥哥时任四川省委宣传部长,而《走向未来》丛书的另一位主编金观涛同刘青峰是夫妻档,他们虽然挂靠在团中央青少年研究所,却得以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影响深远的丛书。可能的情况是,四川的出版便利是当时的北京所没有的。除了《走向未来》丛书外,在当时思想界影响比较大的,还有两套丛书:一是由甘阳、刘小枫、苏国勋等主编,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另外一套是李盛平等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库》。

巧的是,笔者年前有幸在华府结识《走向未来》系列丛书之一种《人体文化 – 古典舞世界中的中国与西方》的作者之一谢长先生,交谈的话题自然离不开 《走向未来》丛书。谢长曾从事舞蹈艺术工作,对舞蹈语言和舞蹈人类学等学科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在最近的一次交谈中,我们也谈到了包遵信先生去世的消息和当初他们撰写书籍的背景及经历。谢长建议我去看一下《人体文化》的共同作者葛岩的一篇关于当年“地下读书会”的文章。文章说:“从六十年代末期开始,不少曾积极参于文革的大中学生失意于现实。其中的一些人开始阅读禁书,形成今人所说的地下读书活动。这种时为禁忌的活动分布广泛,参与者众多,在某种程度上,是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在民间的序幕,是催生日后许多理想主义文化精英的摇篮。《今天》杂志的诗人中、“星星画派”的艺术家中、《走向未来》丛书的编辑中和参与改革设计的策士中,不少人是在地下读书活动时开始了其知识和文化的准备。”

六十年代的“大革文化命”,客观上成就了八十年代人性的复苏和全国上下的文化研究热。二十年后的今天,理论的锋芒和理想的激情过后,文化研究仍然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是她的领军人物包遵信先生却离开了我们。我虽从没有机会见到过包遵信先生,但是,二十年前购买的好一些《走向未来》从书中的书籍,我想我会长久保存下去的,岁月匆匆,哲人已逝,但记忆是不能忘却的。
   

中国“伪人”正式登基| 观察网@ China Observer
observechina.laogai.org › 文章存档
頁庫存檔

2012年11月16日 – 他的狡猾,还可从拒绝关照包遵信上看出。八十年代,包遵信主编《走向未来》丛书时,王岐山是包领导下的一个编委。包遵信后因参加八九民运坐牢, ...
包遵信参与开创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学术和文化平台,如“走向未来”丛书、《读书》 ... 比如昔日《走向未来丛书》的编委之一的王岐山,如今已经攀上了国务院主管财经 ...
走向未來叢書- 女性時尚雜誌- xiaosanzi - 和訊博客

xiaosanzi.blog.hexun.com.tw/7883251_d.html
走向未來叢書- xiaosanzi的博客- 和訊博客. ... 張黎群陳一諮陳翰伯鐘沛璋侯外廬錢三強主編:金觀濤副主編:陳越光賈新民唐若昕編委:丁學良王小強王岐山王軍銜王曉魯王焱尹藍天樂秀成朱 ... 1983年,四川出版了一套《走向未來叢書》(包遵信主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