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江城子》
翠微山上乱松鸣。月凄清。伴人行。正是黄昏,人影不分明。几度半山回首望,天那角,一孤星。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颔联
http://www.cbooks.org/cp/content.asp?ID=520&Topic=%AD%CB%B8%CB%A5y%AAk&VIP=0
詩句通不通 (出處: 明報)
最近葉嘉瑩教授在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講古典詩詞,講到杜甫《秋興》八首時,突發感慨,說杜甫詩好,不但善用典故,藉古人經歷或感懷的人生處境,闡幽抉微,表達曲折繁複的詩情,更長於顛倒字序,營造錯綜複雜的詩句結構,展現深邃的情思,可是現代人思想偷懶,對傳統文化陌生,又不肯用腦筋,甚至批評杜甫的詩句不通,實在令人浩嘆。
葉教授說,胡適就曾批評杜甫《秋興》的最後一首,認為「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文法不通。香稻是主詞,啄是及物動詞,鸚鵡粒是受詞。香稻又沒有嘴,怎麼去啄呢﹖不通之至。應該是「鸚鵡啄餘香稻粒」。下一句也應該顛倒過來,寫成「鳳凰棲老碧梧枝」。如此就通了。葉教授說,通的是文法,直卜隆通,詩的情趣也全給通光了。
我不記得胡適在哪裏批評杜甫這兩句詩,但胡適不能欣賞杜甫,不能探索幽微深邃的詩情,不能理解藝術有其要眇奧義之處,卻也無庸諱言。他的八不主義,就大聲疾呼「不用典」﹔編《白話文學史》,專挑直卜隆通的詩文﹔寫白話詩,也以「我是一隻烏鴉」為出色當行。因此,「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這樣的倒裝句法,對性喜直白的胡適來說,是毫無意義的賣弄。
古人的腦筋卻不似胡適那麼「實用主義」,對修辭藝術頗有體會,很能講出一番作詩的道理。范?在《詩學禁臠》中說,「錯綜句法,不錯綜則不成文章。平直敘之,則曰『鸚鵡啄餘紅(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而用紅稻、碧梧於上者,錯綜之也。」王嗣奭的《杜臆》也說﹕「香稻二句,所重不在鸚鵡、鳳凰,非故顛倒其語,文勢自應如此。」是說詩句的倒裝語法,不是故意顛倒,而有更深的詩境營造的藝術考慮。這種做詩的體會,現代詩人倒是明白,像余光中就曾不厭其煩舉杜甫這兩句詩,作為現代詩顛倒字序的張本。
杜甫詩句錯綜顛倒之例甚多,古代詩評家也都知道。如〈登樓〉首聯﹕「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金聖嘆說﹕「傷心原不在花,在於萬方多難,一到登臨之際,忽已如箭攢心。」屈復在《唐詩成法》就說,平庸的詩人大概會改寫成「花近高樓此一臨,萬方多難客傷心」。文法通了,詩也沒了。
[程步奎]
回答: 周策纵谈胡词对毛词的影响:其主题雪及头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即涉胡“冻雪层冰,北国名都”句转变而来,字迹显然。 由 湘西山民 于 2013-01-19 08:25:21
胡适《江城子》
翠微山上乱松鸣。月凄清。伴人行。正是黄昏,人影不分明。几度半山回首望,天那角,一孤星。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岁末词话(十七)结语---走润之的路。 (3818字 点击:298) 生理药理 2013-01-08 10:10:18
岁末词话(十五)境界的高下 (2706字) 生理药理 2013-01-06 13:32:46
http://www.chinagonet.com/main/view_post.php?pid=2607860
| 中国上网 | 红墙论坛 |
们聊政治,我继续诗词。今天说道境界。
作诗要讲究意境。这古人也知道。但把他提到鉴定诗歌的最高标准的是王海宁。他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那么,意境是什么呢?王又说:“今古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落第二手”。所以说意境是有余味,有联想。王又进一步分类,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直抒作者胸臆,无我之境则作者变成摄影师,让景物自己说话。无论有我无我,“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也”。所以好的境界除了有联想外还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思想内涵。
怎么才叫合情合理呢?王海宁提出“隔”与“不隔”的标准。王并没给出定义,只举了几个例子。不隔的例子: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像看照片一样。不用解释。
隔的例子: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像猜谜。谢灵运写过“池塘生春草”,所以谢家池上,就是春草。江淹写过“春草碧色,送君南浦”,所以也是春草。绕了一大圈,并无新意,所以是隔。还有一种隔,是粗陋,乱说大话,无法想象。例如“脚踩南山虎,手擒东海龙,探头出宇宙,抬眼雷电生(药某作)”就是胡说八道。
总结一下,王海宁所说境界就是能充分调动读者头脑中的形象思维的效果。境界高的就是新鲜的,信息量大的景象。“日破云涛万里红”虽有形象,但我们常看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的画,这个意境不是很新,而且没有余味,信息量不大,所以境界不高。如果说云涛的寓意是阻力的话,就应该用“踏破云涛万里红”,因为“日”字本来就是多余的。当然如果“日”有别的意思的话,就不多余了。
再看作者另一首《七律•园竹》
“小园静静碧湖边
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
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
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
鞠躬尽瘁为苍黔”
红镜是红日的代称,出自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六月》:
裁生罗,伐湘竹,
帔拂疏霜簟秋玉。
炎炎红镜东方开,
晕如车轮上徘徊,
啾啾赤帝骑龙来。
用这个僻典是王海宁所说“隔”的最佳注脚。为什么不能用“红日”?李贺诗中红镜虽是自创,但其意非常明白。“红镜”用在《园竹》中就是卖弄了。好诗人是从不卖弄的。另外用红镜代替太阳有硬伤。李贺诗中红镜是朝阳,是像镜子一样可以目视的。而《园竹》的太阳是“昼巡”,走过天空,不能目视,用朝日来代替就牵强了。
全诗最重要的是颈联,说的是他临危受命在狂风后的特殊经历,和他“把动乱消灭在萌芽状态” 的治国方略。应该说是言之有物。但其他几句均不甚好。首先写竹的是应该明里暗里扣着题,而此诗只有第三句与竹有关。第一句叠字“静静”不好,除非二句是“茫茫”数百年,否则一个“静”就是个废字。“阅尽”与“尽瘁”重了,可换掉一个。夏响,作者是想把夏日微风吹得竹叶哗啦啦的意境表达出来,以响来衬托静,是个好字。但我最不喜的是“响”字的发音,与“夏”太近了,念着绕口。可试“暑响青篁寒悦雪”。颔联最大的问题是他表现的是闲逸,舒适的情怀,这就与末句“鞠躬尽瘁”的形象太矛盾了,意境不和谐。另外全诗的味道像明朝的阁老,与作者的身份不符。这倒也不奇怪,诗与诗人的境界永远是脉脉相通的。有人说上海人骨子里永远是管家,当不了主子。原来还不信,现在是不得不信了。
还有常凯申的诗句(在《潜伏》里看到)“朝霞映旭日,梵呗伴清风,雪山千古冷,独照峨眉峰。”第一句是小儿语,朝和旭都是日出之意,重了,属低级错误。比上面“日破”一句还差。第二句的“清风”说明作者不冷,那第三句“雪山千古冷” 就不是感受而是推想。有了这个想象,就应有下文来接应。比如“高处不胜寒”后面就有“何似在人间”。可是结句“独照峨眉峰”并没有回应冷的问题,而是直接跳到首句衔接“旭日”。所以“千古冷”在全诗里就显得有些突兀。勉强可解释为千古冷是因为暗,缺乏日照。但这样一来,“千古冷”雪山就坐实了峨眉山群峰了。查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绝大部分无常年积雪,雪山千古冷不是峨眉山的典型写照,违反了王国维“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的标准,不是好境界。如不提峨嵋,改成“独照第一峰”似稍好。本来作者要表达的是“主耶稣只保佑我一人”的得意之情,但是读起来却给人古怪别扭,孤僻阴森的感觉,像是西毒欧阳锋在练九阴真经的场景。这就叫力不从心。相较之下,毛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则气韵连畅,无一字可动,是天然好言语好境界。
至于李杜苏辛,境界那是没得说的。这里只需举例证明毛泽东的诗词的境界也一样不让古人。先说无我之境的。前面提到“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是远镜头横摇。还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全景拍摄。 虽是写景,但“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也”。一个是战地的庄严,一个是自然的生机,都给人无穷之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诗家语有时很奇妙,最直白,最简单的有时反而是味道最浓的。相信大家都有秋天在New England看红叶的经历吧?下次再去时,试一试用诗句来描述漫山的红林。包括前人的什么“朝来谁染霜林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你会发现怎么也不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八个字来得舒畅,来得真切。真是神了。
再说有我之境的。有“风展红旗如画”,“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等。以上所有例句,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美丽壮阔的画面,都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取向,所以都是很好的有我之境的佳句。而且毛主席诗词不论是表现什么境界,都绝对不“隔”,感情喷薄而出,毫无矫揉造作,所以艺术感染力就极强。
还有因为一字而境界全出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都是经典好例。毛主席也不乏这样的点睛之笔。比如“不周山下红旗乱”的“乱”字。换个别的字,如红旗展,红旗飘,红旗举,红旗遍,红旗出,红旗度,红旗过,红旗到,红旗艳都不好,只有“乱”字能把刚刚唤起的千百万工农跟反动派打作一团的形势,还有遍地造反的气势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把作者兴奋,惬意的主观心态生动地展露出来。还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笑”字,也是提纲携领,一字把全诗的精神面貌完全表达出来了。因此用王国维的标准,毛泽东诗词确实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小篆

【卷三】【音部】響
【漢zdic.net典】
聲也。从音鄉聲。許兩切〖注〗𡪥、𡪆,古文響。
聲也。渾言之也。天文志曰。鄉之應聲。析言之也。鄉者假借字。按玉篇曰。響,應聲也。从音。鄉聲。許㒳切。十部。
【漢zdic.net典】
〔古文〕𡪥𡪆《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兩切,音享。《說文》聲也。从音鄕聲。《註》徐鍇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怳也,怳怳然浮也。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玉篇》應聲也。《書·大禹謨》惟影響。 又方響,樂器。《杜陽雜編》太和九年,宮人沈阿翹進白玉方響。 《集韻》或作㗽。《韻會》又作鄕。通作嚮饗。
口,部外笔画:6,总笔画:9 251325251 |
基本字义
● 响
(響)
xiǎng ㄒㄧㄤˇ
1. 声音:~声。~箭。~马(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音~(a.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b.泛称收音、录音、扩音等设备)。
2. 发出声音:钟~了。
3. 声音高,声音大:~亮。~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4. 回声:~应(yìng )。如~斯应(喻反应迅速)。
【漢zdic.net典】
汉英互译
◎ 响
sound noise echo ring loud
方言集汇
◎ 粤语:hoe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ong3 [陆丰腔] hiong3 [梅县腔] hiong3
English
【漢zdic.net典】
详细字义
◎ 响
響 xiǎng
〈名〉
(1)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2) 同本义 [echo]
響,声也。——《说文》
炎光飞响。——《剧秦美新》
黄玉响应。——《史晨奏铭》
其受命也如响。——《易·系辞》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上》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响臻(响应纷至);响彻;响效(同响应)
(4) 声音 [sound]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歌台暖响。——唐· 杜牧《阿房宫赋》
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苏轼《石钟山记》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响丁丁(响泠泠。形容清脆的响声);响卜(借听到声音来占卜吉凶);响钞(指硬币)
(6) 音讯 [message]
(邓) 艾得书,大喜,即报书。——《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蜀书》:思闻嘉响。
词性变化
◎ 响
響 xiǎng
〈动〉
(1) 清晰地发出声音 [sound;make a sound]
村北响缲车。——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又如:响榧子(以拇指与中指摩擦发出响声);响鞭;门铃响了;大钟响了;响房(旧俗结婚日,喜轿出发前,先在新房前奏乐击鼓,称为响房)
(3) 开口说话 [say]。如:响起(吭声;声张);不声不响
◎ 响
響 xiǎng
〈形〉
(1) 声音大 [noisy]。如:屋外马达声太响
(2) 说话有影响或声名远扬 [famous]。如:响当(形容人有本领、有名气);话说得响;名字很响
◎ 响
響 xiǎng
〈量〉
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如:鸣炮十响
常用词组
响板 响鼻,响鼻儿 响鞭 响彻 响彻云霄 响噹噹 响导 响动 响度 响儿 响箭 响雷 响雷 响亮 响马 响器 响声 响尾蛇 响音 响应 响震失色
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韩国
旧字形【卯集上】【心字部】悅
(汉 典 网 ZDIC.NET)
《廣韻》弋雪切《集韻》《韻會》欲雪切,𠀤音閱。《爾雅·釋詁》樂也。又服也。《韻會》喜也。 又姓。《後燕錄》有悅綰。 又或作說。《易·益卦》民說無疆。《兌卦》說以先民。《論語》不亦說乎。《毛氏曰》古與論說字通用。後人作悅字。以別之。 亦作兌。《禮·學記》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详细字义
◎ 悦 yuè
〈形〉
(1) (形声。从心,说省声。本作“说”。本义:高兴,愉快) 同本义 [delighted;happy;pleased]
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文系传统论》
(2) “说”、“悦”古今字
客见太子有悦色也。——枚乘《七发》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孙子》
桓侯又不悦。——《韩非子·喻老》
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权大悦。——《资治通鉴》
(3) 又如:悦心(愉悦心情);悦情(欢乐之情);悦笑(欢乐笑谑);悦喜(喜悦);悦畅(和畅,欢畅);悦乐(快乐);悦泽(光润悦目);心悦诚服
词性变化
◎ 悦 yue
〈动〉
(1) 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 [heartily admire]
悦,服也。——《尔雅·释诂》。义疏:“孟子所谓“中心悦而诚服”是也。”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2) 又如:悦仁服德
(3) 喜,喜欢 [like]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悦义(爱慕道义);悦慕(爱慕敬慕)
(5) 乐于 [be happy to]。如:悦附(乐于归附);悦使(乐于效劳);悦随(乐于随从);悦谕(乐于接受);悦劝(乐地接受教化);悦赖(悦服信赖);悦伏(同悦服)
常用词组
(汉 典 网 ZDIC.NET)
江泽民诗词鉴赏07.一 园竹 颔联 夏响青篁 昼巡红镜 如此写景、写境,实为江泽民所首创
江泽民诗词鉴赏07 园竹 颔联 夏响青篁 昼巡红镜
江泽民诗词鉴赏07.1 园竹 颔联 夏响青篁冬悦雪, 昼巡红镜夜观天
正文
一。
1。篁 《说文》本义:篁,竹田也。此处泛指竹。
2。响 竹声,四季皆有,不为夏季所特有、专有。
无风无雨,新笋破土、脱笋壳、拔节。。。皆有声,此类竹声,甚于高粱、玉米。
静夜听高粱拔节,有声,农家尽知。莫言写《红高粱》,当更清楚。
3。夏响 与首联出句“小园静静”,且 “静” 字叠用,互相抵啎,前后自 相矛盾。
4。红镜 见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 六月》:
裁生罗,伐湘竹,
帔拂疏霜簟秋玉。
炎炎红镜东方开,
晕如车轮上徘徊,
啾啾赤帝骑龙来。
晨、夕、昏、旦,朝阳、夕阳(落日),日色红,可喻为“红镜”。
毛泽东“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 是为名句。
既言“昼”,则日色白,何言“红镜”?汉语语词“白昼”,何不改为“红昼”?
如此写景、写境,实为江泽民所首创。
备注资料:
———————————————————————————————————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 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 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 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 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 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 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书影


按:
說文 篁字篆书 陳昌治刻本、段注本 皆 从竹,不从艸。
以下篁字篆书字形来自网络 汉典(汉 典 網 ZDIC.NET) 篁字篆书从艸,严重错误。
篁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五】【竹部】篁
【漢zdic.net典】
竹田也。从竹皇聲。戶光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竹田也。戰國策。薊丘之植。植於汶篁。西京賦。篠簜?衍。編町成篁。漢書。篁竹之中。注。竹田曰篁。今人訓篁爲竹。而失其本義矣。从竹。皇聲。戸光切。十部。
小篆
楷体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旧字形 康熙字典基本字义
竹林,泛指竹子:幽~。修~。~竹。
详细字义
〈名〉
(1) 竹田,竹园 [bamboo garden]
篁,竹田也。——《说文》
蓟丘之植,植于汶篁。——《战国策·燕策》。 裴骃集解引 徐广曰:“竹田曰篁。”
(2) 竹丛;竹林 [bamboo grove]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楚辞·山鬼》
篁竹之中。——《汉书·严助传》
(3) 又如:篁阵(竹林);篁迳(竹林中的小路);篁路(竹林中的路);篁筱(泛指密密的竹林)
(4) 竹名 [bamboo name]
隔篁竹闻水声。——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5) 又如:篁筱(篁竹和筱竹);篁笋(一种笋名)
(6) 泛指竹子 [bamboo]。如:篁山(长满竹子的山)
【漢zdic.net典】
康熙字典

【未集上】【竹字部】篁 ·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9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光切,音皇。竹名。《竹譜》篁竹堅而促節,體圓而質堅,皮白如霜粉,大者宜作船,細者爲笛。《筍譜》篁筍,八月生,皮黑紫色,其心實。
又竹田也。《史記·樂毅傳》薊丘之植,植于汶篁。《註》徐廣曰:竹田曰篁。《楚辭·九歌》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註》篁,竹叢也。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书影


按:
說文 晝字篆书 段注本 比 陳昌治刻本 多一橫,为段氏自改。
以下晝字篆书字形来自网络 汉典(汉 典 網 ZDIC.NET)与陳昌治刻本同。
昼(晝)
甲骨文
小篆
康熙字典
楷体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韩国
基本字义
白天:~夜。白~(白天)。
详细字义
昼
晝 zhòu
〈名〉
(1) (会意。从日,从畫(画)省。从日,表示太阳。从畫,表示一种界限。本义:白天。与“夜”相对)
(2) 同本义 [day;daylight;daytime]
昼,日之出入,与夜为介。——《说文》
昼者,阳。——《周髀算经》
昼夜之象也。——《易·系辞》。注:“乾为昼。”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吴均《与朱元思书》
(3) 又如:昼日昼夜(日日夜夜);昼夕(日夜);昼眠(白天睡眠;午睡);昼锦(衣锦昼行的省称,称富贵还乡);昼暮(日夜);昼宵(白昼与黑夜);昼景(白昼的日光);昼伏(白天隐蔽不动)
(4) 中午、正午 [noon]。如:昼饭(昼食。午饭);昼暑(中午燠热);昼时(中午时分)
(5) 古地名 [Zhou town]。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西北
孟子去 齐,宿于 昼。——《孟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晝
(汉 典 網 ZDIC.NET)
《唐韻》《集韻》《韻會》𠀤陟救切,音呪。《說文》日之出入,與夜爲界。从畫省,从日。《易·晉卦》晝日三接。 又地名。《孟子》三宿,而後出晝。 又姓。《風俗通》晝邑大夫之後,因氏焉。 又《韻補》叶株遇切。《張衡·西京賦》衞尉八屯,警夜巡晝。植鎩懸瞂,用戒不虞。虞去聲。

【卷三】【畫部】晝
(汉 典 網 ZDIC.NET)
日之出入,與夜爲界。从畫省,从日。𦘘,籒文晝。陟救切〖注〗𦘙。 文二 重三
日之出入。與夜爲介。从畫省。从日。按今篆體葢亦少一橫。陟救切。四部。
——————
炎炎红镜东方开,晕如车轮上徘徊
基本解释:
见汉·李贺《十二月乐辞·六月》。
炎炎:火红的样子。晕(yùn运):此处指阳光透过云层,折射出环绕太阳的彩色光环。这两句大意是:火红的朝阳刚刚升起,像是在东方张开一面红色的妆镜;环绕着太阳的彩色光环,宛若圆圆的车轮在空中徘徊。
以红镜高悬喻朝阳之初升,以车轮徘徊喻朝阳之光环,想象新奇,形象逼真。可用来描写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样子。
————————————————————
参考资料:
————————————————————
360doc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userhome/1705919
闲野之家
http://liuxiansheng.360doc.com
诗歌评析《七律?园竹》
13-01-0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3/10/1705919_257807055.shtml
诗歌评析《七律?园竹》
www.360doc.com/content/13/0103/10/1705919_257807055.shtml网页快照
您已公开地对此项 +1。 撤消
2013年1月3日 – 本帖最后由一蓑烟雨于2013-1-3 04:36 编辑 七律?园竹 欣逢庚辰春节, ... 人猜想,这个小园和湖边有可能并非一般的风景园林,而是指的是中南海。 ... 网上曾有这诗的注释,注的尽是青篁啊、桑梓啊,还有个苍黔,前两个用得着注么?
诗歌评析《七律?园竹》
作者:闲野之家
本帖最后由 一蓑烟雨 于 2013-1-3 04:36 编辑
七律?园竹
欣逢庚辰春节,回首过去岁月峥嵘,瞻望未来征途犹长,值此新春之际书七律一首以明心志。
小园静静碧湖边, 阅尽沧桑数百年。
夏响青篁冬悦雪, 昼巡红镜夜观天。
民生最念狂风后, 世事常思细雨前。
把卷南窗桑梓月, 鞠躬尽瘁为苍黔。
诗题为园竹,园竹一词为偏正结构,园里的竹子,看诗题应是咏竹子的诗,只是咏的是园子里的竹子,非山野或路边的竹子。那么内容应该写出竹子本身的特点,还要体现出园子里的这一范围特征。
首联:小园静静碧湖边, 阅尽沧桑数百年。
在一个碧湖的边上,有个安安静静的小园子,这个小园子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如果这两句是写实而非想像,那么中国有数百年历史的园林是屈指可数的。结合作者的身份来看,让人猜想,这个小园和湖边有可能并非一般的风景园林,而是指的是中南海。
首联还未开始写竹子,先交待了小园的位置和它有着数百年的历史,看尽沧桑变化。
颔联:夏响青篁冬悦雪, 昼巡红镜夜观天。
夏天,青青的竹子,风响一片,冬天的雪景令人欣喜。白天巡视红境,晚上观察天空。
第一句还看得懂,第二句里的红境实不知为何物。网上曾有这诗的注释,注的尽是青篁啊、桑梓啊,还有个苍黔,前两个用得着注么?上过初中的都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苍黔,可以注一下,指苍生百姓,这个词现在用得少,古人是用过的,张九龄《和圣制温泉》:“吾君利物心,玄泽浸苍黔。” 王安石《送郓州知府宋谏议》诗:“讴谣喧井邑,惠化穆苍黔。”李渔《奈何天?助边》:“祗为着苍黔凋敝,水旱频仍,比户嗟呀。”倒不是生造。可是最让人不明白的红镜却没人注解一下是个什么东西。难道是红色的镜子?白天照红色的镜子?显然不通。现在有些人注古诗词,尽照着能懂的注,一般人不太明白的,偏不注,其实是自己也不懂,不懂吧还不说,只是一味装高深。这首诗可是当代诗歌难道也要倩人作郑笺?不知是生造还是高深。如果高深就应该整首诗都高深,其他的句子却又十分简单,真正古怪。
这一联是写什么呢?按道理该写竹子了,可写的仍是园子。不能说提到青篁就整句是写竹子的,写的其实还是园子,园子里夏天翠竹声响,冬天里雪景好看。昼巡这句搞不懂是说什么。昼巡和夜观的主语是什么呢?是竹子吗?竹子白天巡红镜晚上看天空?不通啊,还是园子?不好说。那么这首七律从结构上来说,已经写了四句了,字数过半了。可还在写园子。园竹园竹啊,竹子才是中心啊,首联写一下园子就差不多了。颔联其实应该写竹了,要不就会主次不分。
颈联:民生最念狂风后,世事常思细雨前。
狂风比喻灾害,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可用来比喻。就是说狂风过后心里最惦记的是民生。细雨本应也是指一些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但狂风对应的似乎应该是暴雨,而不是细雨,细雨是比较温和的,和狂风有些不对称。这句的意思是讲,对世事的考虑要未雨绸缪,要有预见有准备。这一联体现了作者心怀民生的思想,从内容本身来讲不会有问题,只是既然是写诗,那就得讲一个章法和逻辑。诗的题目是《园竹》,可这一联哪里和竹子有关呢?哪里紧扣了竹子的特点来写呢?完全是抛开了所要吟咏的事物,无厘头地说起了另外的事。写诗思维是可以跳跃的,但总要有逻辑,有联系,否则就是跑题啊。借写竹子表达心怀苍生的诗,如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家这诗就把竹子和民生从逻辑上联系得很紧,没有脱节的情况。
尾联:把卷南窗桑梓月, 鞠躬尽瘁为苍黔。
这一联和颈联一样的毛病,都是和竹子无关,这两联的主语其实都变成了人,而不是竹子。作者本是咏园竹,可只写了下园子,竹子提到了一下,然后就全扔开而把主语换成了人。如果想借竹喻人,可以整首诗字面上扣着竹子和人共通的品质特征来写,比如《青竹》:生来刚且直,巍巍风中立。不畏霜雪寒,更有凌云志。清廉兼有节,虛心人敬之。他日成良材,为人乐捐躯。而不能写着竹子却直接跑去写人,更何况写人的思想和竹子还无联系。借物喻人的又比如大家都很熟的于谦《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同样的理儿。
这一联的意思是在为人民鞠躬尽瘁老了之后,回到家乡,愿常在家乡的月光下,在南窗读书来度过晚年。
这首诗平仄方面似乎没什么问题。但从内容和章法来看,应该是业余水平。自己写写抒发情感,自娱自乐,无可厚非。但从古今约万首咏竹诗里精选出100首编为一册,这诗能入选,那显然是荒谬的。这不仅告诉人们编书者只崇拜权力地位,而没有学术操守人品低下,而且这样的书流传后世,只能给作者带来羞愧。中国历代帝王中,不乏有诗文修养的,但也有诗才平庸而自命不凡的。其中的代表最著名的是乾隆皇上,该同志可能是中国古代作诗最勤快的人,说不定还是世界第一。他的御制诗一个人就造了四万左右,差不多相当于编的全唐诗的数量。可是为人传颂的却寥寥无几。爱好文艺风流自赏其实并非坏事,但要有自知之明,恰如其分,要避免去碰超过自己水平的荣誉。否则,徒惹人笑!
再说一点,由于作者的身份和经历,这首《园竹》乃是自况,作者诗前小序,也说了为了明志,把自己比作中南海里有着竹子品格和操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