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雪地金花 ____维也纳之行散记

(2012-03-02 08:57:15) 下一个

 

 

洗手间艺术

 

去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元宵节演唱会终于能够成行,我们这一组一行14人从达拉斯出发,第一站前往巴黎。

 

法国给我们留下的第一深刻印象竟然是从戴高乐机场行李提取处的洗手间开始。

 

如果不是墙上有字,说明那是洗手间,你要以为那是某个艺术馆的入口,或者某个时装店的大门,都不为过。看女生洗手间,进门正中间是一面大玻璃镜子,镜子右边是一个模特儿衣架,挂着一条时髦的晚礼服,左边墙上是一幅芭蕾舞蹈演员的油画,这幅油画极其醒目,以致于人们对油画下面的洗手池居然要视而不见了。不论是礼服、油画,还是整个房间的壁纸都是用粉色和粉紫色装饰而成,好一个妖娆亮丽的去处!洗手间真正发挥功用的地方却是隐在大镜子的后面,藏起来看不见了。

 

女生洗手间如此,男生洗手间想必一样有趣。我请随行的一位男士帮忙,拍下了男洗手间的照片。格局很相似,中间也是一面大镜子,右边的模特儿衣架上套着一件漂亮的西服,左边墙上那幅油画竟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肖像!和这幅肖像神态一模一样的另一幅油画在凡尔赛宫里珍藏着,那一幅可是金碧辉煌的颜色,展现着法国最鼎盛时期国王不可一世的骄傲和气派。而这间男生洗手间,整个色调是蓝色和蓝紫色,路易十四的画像也是用这两种颜色画成,实在有些不伦不类,充满戏谑调侃。

 

回想我从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得出的对法国人的印象,他们的浪漫、随性,甚至玩世不恭的性情都在这个洗手间文化里有所呈现。

 

然而,巴黎不愧为艺术之都,巴黎人对艺术的追求无所不见,他们不仅有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留下来的灿烂文化艺术遗产,就是在今天这个摩登时代,巴黎也是现代油画和时装艺术的典范城市。而这间戴高乐机场的洗手间,无疑为巴黎的艺术名声起了很好的加强作用,以致于象我们这些外来游客一开始就要对法国人身上的艺术气息充满由衷赞叹了。

 

相对于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法国人,德国人在这方面就显得呆板和实际得多。几天以后,我们在一家德国旅店入住,那里的洗手间也很有特色。门上没有标明男女,而是画了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卡通小人,一个小人脑子里想的是“football”,另一个小人脑子里想的是“shopping”,有了这个区别,我想无论什么人都不可能推错门了。再仔细看时,那两个卡通小人也还是有一点细微差别,那就是:想着“football”的那个小人肚脐部位画着个立起来的长方形;而想着“shopping”的小人肚脐上画着一个圆。也只有严谨老实,完全不懂含蓄的德国人会想出这样的洗手间标记,真叫人忍俊不禁。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人的诚实是法国人远远比不上的。在巴黎,我们一团人就有三个遇上扒手,其他两个损失惨重,谢敏警惕性还算高,及时发现端倪,赶紧护住手提包,狠狠瞪了扒手一眼。那个肤色黝黑的年轻人看见事情败露,竟然若无其事地环顾左右,扬长而去。我们的姑娘将这事告诉大家,有人说为什么不给他一个耳光?美丽的姑娘狠狠瞪他,他不要以为是对他放电呢!

 

据说德国是路不拾遗的国家,德国人的诚实我倒有体会。在一家小店里买小礼物,跟店主讨价,他拒绝。问他做生意从来不讨价吗?他回答说:“从来不!”我看见一双小孩的露指手套,很可爱,想着给小女儿买。手套标价是8块欧元,我拿出10块欧元给他,他找回我5块,我拿着找回的钱一脸疑惑,指着标价给他看,他说:“这双手套在打折,只要5块!”

 

法国和德国如此相近,但两国人的性情却大相径庭,追溯起来一定有他的历史原因,知道的朋友不妨发表高见。

 

 

 

 

 两座宫殿

 

到达巴黎的当天,导游就安排我们去参观巴黎远郊的凡尔赛宫,第二天又去浏览了位于巴黎城中心的卢浮宫。这两座宫殿在历史上虽然都是国王的寝宫,但风格和品味却有很大不同。

 

去过凡尔赛宫的人,会被它的气势磅礴和华丽奢靡所震撼,这正是当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造凡尔赛宫时的心态。

凡尔赛宫最早是国王路易十三时候狩猎的寝宫,当时只是一座仅有26个房间的两层楼房。到了路易十四时代,有一天,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邀请国王参加他在巴黎郊外建的一座行宫的落成仪式,路易十四欣然前往。然而,到了那里,一看这座郊外行宫,不得了,那个豪华气派,远超过皇家的任何一座宫殿。路易十四勃然大怒,立即以贪污罪将财政大臣逮捕,关进了巴士底监狱,并将这座行宫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一并收归己有,要为自己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宫殿。经过多方考量和研究设计,座落在凡尔赛的这座狩猎寝宫被选为建造新宫殿的原址。

 

从历史上了解路易十四的生平和个性,你对他的做法一点都不会感觉惊讶,这是一个法国历史上最强势的国王,在他统治的年代,法国政治、经济、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鼎盛,他也将一切权力独揽在手,全面施行独裁专政,以致于从他开始,法国进入一个气锅高压状态,直至路易十六时代,终于引发民众暴乱,法国大革命结束了路易王朝。

 

凡尔赛宫就是路易十四显赫一时的杰作,他一挥而就建造的这座巨型宫殿,其气势磅礴显示着他的不可一世,其华丽奢靡更是他炫耀财富的心态。当时修建凡尔赛宫的时候,自然是找了全国一流的艺术家来绘那些彩色壁画,然而国王没有给这些艺术家足够的时间,以致于那些天花板上的壁画,墙上的油画肖像,多多少少都给人一种仓促匆忙的感觉,而整个凡尔赛宫在金碧辉煌的外表之下,还是透着一丝掩饰不住的艳俗之气。

 

比之下,卢浮宫的端庄典雅、恢弘大气则是不可同日而语。卢浮宫早在12世纪末就由法王奥古斯都下令修建,经历好几个世纪,不断整修完善,直到拿破仑时代,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完成了卢浮宫的建筑群。细看卢浮宫的建筑艺术,你会被艺术家那种雍容超凡,气定神闲的心境所打动,每一个细部的完成,都体现着艺术家精雕细琢的耐心,这就是为什么卢浮宫的天花板绝不象凡尔赛宫那样,都是“速成”的彩绘,而是一幅一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浮雕,每一幅浮雕都凝结着艺术家的才气和生命。

 

然而,这样一个无以伦比的宫殿在历史上也几次险遭劫难,当年国王路易十四就曾想把它全部拆毁,后来巴黎公社暴民起义,一把大火又险些把它烧掉。冥冥之中当是有上苍的保守看顾,卢浮宫至今依然完好如初。

 

今天的卢浮宫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卢浮宫博物馆”,拥有世界著名的艺术收藏达到3.5万件。每天这里都有成千上万爱好艺术的人们流连忘返,欣赏着每一件展出的艺术珍品。不过,很多人的心思整个被展品吸引去了,竟然忽略了好好领略一下宫殿本身的美,实在有些可惜。

 

 

 

 什么什么老公什么什么崽

 

在巴黎,我们和前面来的几组人马会合,人数很快就超过了30个。这么多人乘着大巴,在当地导游带领下,浩浩荡荡向各个旅游景点进发。这一路,我们穿越的国家有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奥地利,本来长途巴士旅行,很多时候是很沉闷的,大部分人都会在疲劳中睡觉。但我们这一路却是欢声不断,笑语连连。

 

在前往斯图加特的路上,为了活跃气氛,导游让大家用各自的方言讲一句惊叹语,于是很多人开始响应号召,用家乡话表达惊叹,那个五花八门,实在好笑。

 

笑完了,广东人郑玉轩说,她来给大家讲了一句地道的广东话,让大家猜是什么意思,接着“觥觥咚咚”讲了一句广东话。不懂广东话的人当然都是根据发音听起来象什么来猜测意思的。

 

宋小丽猜:“三个老公三个崽。”

房小文猜:“三床老公三床崽。”

李医生猜:“上床老公生个贼。”

杨虹猜:“生错老公生错崽。”

 

老高不知插了句什么话,马上引火烧身,被人猜:“上床老高生个崽。”

又有人说:“三床老高三床崽。”

还有人说:“三床老高还是生错崽。”

 

这下可热闹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都冲老高开炮,笑闹声一片。

 

我很佩服老高,管你怎么开他玩笑,他肚子里都能撑下一条船,男人开得起玩笑就是一条好汉!我最欣赏的还是陈莉,不论人们说什么,她总是一言不发,脉脉含笑地望着大家,又时不时看一眼自己的丈夫,目光中露出景仰。这才是真女人!怪不得老高牛起来的时候还真牛!

 

最后郑玉轩说:“错了,错了,你们都猜错了!什么老公崽的,我讲的是‘生菜老姜小菜苗’!”

 

原来广东人称嫩嫩的小菜苗叫“菜崽”,难怪听起来象“什么什么老公什么什么崽”,也难怪最后把老高也牵扯进来,谁叫“老高”和“老公”就差一个辅音呢?

 

笑够了想想,语言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当人们用不同语言交流,而双方又完全不懂对方意思的时候,那真是鸡同鸭讲,误会百出。即便是同一种语言,当人处在自己独特的思维定势中也完全不能领会对方的意思。

 

我祖籍是浙江义乌人,小时候听过外婆讲一个笑话:一位爷爷完全沉浸在自家老母猪要生小猪的兴奋里,因此孙女对他说:“爷爷,落雪花了。”

爷爷却听成:“啊,生小猪了!”

孙女说:“爷爷耳朵聋!”

爷爷说:“哦,七个雌八个雄。”

 

落雪花”和“生小猪”在浙江义乌一带的方言中发音十分相似,也难怪爷爷会听错,但爷爷听错话的根本原因还是他有了一个预设的思维定势。

 

当我们在和人交流的时候,千万不要有预设的思维定势,否则就很可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也很可能把别人话里的意思完全听错,因而造成不必要的人际纠纷。

说说笑笑的时候,明知不是那个意思故意说错,是为了逗趣好玩,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倾听,不随便曲解人意,又是何等重要的一门学问!

 

 

 

 

 

 哥哥找妹泪花流

 

神州合唱团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团体,这一路上,激情歌声此起彼伏,开心玩笑无处不在,尤其是团员们之间彼此关爱的友情更是令人感动。这里不妨讲一个“哥哥找妹泪花流”的故事。

 

斯图加特城中心,有一段自由活动的时间。

已过了下午六点,大家在指定的街口集合,准备去吃晚餐。此时发现少了小丽和祖薇。室外摄氏零下十度,冷风飕飕,雪花飘飘,若大家都在街口等,人人都会冻成冰棍。

 

此时,晓晖当机立断,对导游说:“你带大伙儿去吃饭,我去找他们!”这就是晓晖,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导游同意了这个方案,带领大伙儿往餐厅方向走。老邵留下来说:“我站在去餐厅这个路口等,免得他们错过。”接着,老戴也留下来和老邵一道。

 

小文跟我们走了一段,又不放心,说:“不行,晓晖不知道餐厅在哪儿,到时候怎么找我们呢?导游,请你把餐厅名字告诉我,我回去跟他说。”

 

那天晚上,男生们都分头出去找人,小文等几个女生也在户外奔波,其他人在餐厅里耐心等待,没有人发一句怨言。

 

七点多钟,人终于都回来了,每个人脸蛋冻得红朴朴,眼泪鼻涕直流,大家看见好感动,赶忙让座倒茶。晓晖坐我们这一桌,我们慰问他的辛苦,晓晖说:“谁让她是我家妹子呢?”

 

原来宋小丽、宋晓晖名字谐音,早已被人当作兄妹,《小花》里妹妹找哥的故事在我们这里变成“哥哥找妹泪花流”了。

 

 

 

嫂子颂

 

小丽和祖薇脱离了大部队,大家起哄要罚她们钱。谢敏站起来说:“看在小丽今天白天一路领我们练歌的份上,就饶了她们吧?”

 

小丽充满感激地说:“还是我的嫂子疼我!”

 

宋晓晖是宋小丽的哥,谢敏自然就成了嫂子宋,有人从歌本里找出一首歌,就叫《嫂子颂》,小丽大声朗诵给大家听,歌词有些奇怪,那位嫂子是“黑黑的小手,大大的脚板”,唱歌人对嫂子的感情也有些暧昧,很不符合我们的现况。李医生说我们这位嫂子是“白白的小手,美美的腿脚”,“充满灵秀”,建议修改歌词。大家马上提议把这一重任交给李医生去完成。

 

李医生是个认真的人,我听到她下车后,在参观旅游景点时还在琢磨着歌词。不知后来情况怎样,若新《嫂子颂》歌词填好,请李医生发给大家,将平添许多乐趣。

 

李医生还提到另一位“嫂子”房小文,说她忙前忙后,一路上不知费了多少心血,也该好好颂唱颂唱。虽然小文不愿担“嫂子”的名号,但老孙的大哥形象早在团员们的心目中树立起来,小文不想担“嫂子”的名分也罢,因为她的付出和辛苦早已有目共睹。一个团体若没有几个象她这样的热心人,要想活动办成也难。

 

我是个新来者,从旁观察,我发现神州合唱团里的热心人比别的团体要来的多,从最早路平不停地给大家发邮件,报告事情进展情况;小文花大量时间多方联络各种细节;到成行之后谢敏不止一次地召集大家练唱;海晨为新来的人操心服装、帽子、项链;小丽也中途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大家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共鸣位置;还有一路上晓晖、老孙、老邵、老高等几位男士前前后后照顾着女士,不是帮着搬行李,就是帮着照相,还常常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出了任何状况,都是他们忙前忙后地处理。这些是我所看见的,还有别人作了别的事我不知道,就没法在此一一列举。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

 

我从心里感激这些热心人,因为我实在是这一活动的受益者,没有任何付出,却搭了一个便车,希望将来有机会作出回报。

 

还值得一提的是合唱团的团员们,他们总是宽容随和地服从领队的意见。一个团体里有带领的人,也要有跟从的人,领导发出指示,其他人毫无怨言地跟随配合,这也是活动办成功的重要因素。想想看,一个团队里只要有一个既不做事,又意见很多的人,那就且有得麻烦了。

神州合唱团团员们的素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即便是那些没有去的人,也常发出邮件,鼓励大家,这也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支持。

 

因着这个原因,我想我可能会加入到这个团队中去,望嫂子、大哥们接纳。

 

 

 

 雪地金花

 

大家一定很难忘记在德国汽车抛锚的场景。

 

我们的大巴从斯图加特启程后不久,驾驶盘上就出现了红灯警告。司机下了高速,将车子开进高速边一条僻静小路,停下来检查。

 

从车窗望出去,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地,昨晚下过一场雪,早晨雪停了,阳光普照大地,到处是晶莹透亮白茫茫的一片。车上的人也不管车子出了什么故障,这事就让司机去操心吧,大家一个个裹好棉衣,戴上帽子,迫不及待地冲进了雪地里,玩雪的玩雪,拍照的拍照,一片笑闹声。毕竟是摄氏零下好几度的温度,室外呆一阵子,身上就开始发冷。

 

车子好像没有修好的迹象,再这样呆下去谁都受不了。

 

Jennifer提议来跳幼儿园的舞,大家手拉手,围成圈,在Jennifer的带动下,开始蹦达起来:

“脚尖脚跟脚尖翘,我是一号叫二号!

“脚尖脚跟脚尖翘,我是二号叫三号!”

“脚尖脚跟脚尖翘,我是三号叫四号……

跳着跳着,寒冷一扫而光,身上还微微出起汗来。

 

这时,有人离开大家,直往雪地不远处一片矮树丛里奔,那个时辰,正是吃过早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人人都会意她去干什么,在这没有现代“文明出口”的荒野之地,那是唯一得到解脱的办法,我决定立即仿效她去争取人生自由。

 

此刻,只听老高在喊:“男左女右!”不少男士也在往另一个方向走。

 

那片矮树丛成了女士们的专属,虽然不过是稀疏的一些枯枝,并不能完全遮挡风景,但此刻谁也顾不了这许多,蹲下身子,很快就在雪地里画出一朵金灿灿的自由之花。

 

我把iPhone里的录像机打开,走出来正好遇见祖薇,我说:“小薇呀,我要采访你了,你来这里干什么?”

 

祖薇带着上海口音直耿耿地回答我说:“我嘛,来做一件跟你一样的事嗳,你嘛已经解放了,现在轮到我争取解放哉!”

 

又遇见小丽也往树丛里钻,问她:“小丽啊,你来干什么?”

小丽用北京腔嗲兮兮地回答我说:“我呀,是来玩儿的!”

“你到这里玩儿什么呀?”

“我到这里玩儿雪呀!”她故意给我装糊涂。

我说:“祝你玩儿得愉快,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那一天,在小树丛边那片白皑皑的雪地上,真的开出许多金灿灿的花朵,那是女士们的杰作,至于男士们是如何创作他们的艺术品,就不得而知了。

 

因着这个典故,我把维也纳之行几个色彩鲜明的小故事都归在这一篇里,取名《雪地金花》,为的是纪念这个难忘的经历。

 

 

 

英雄救美

 

汽车第二次抛锚是在德国一个叫Bad Durreheim的乡间小镇,那已是将近午餐时间。司机已经发现汽车漏水,无法修好,正在与总公司联系,希望他们重新派一辆车来,导游也急火火地跑下车去,寻找午餐所在。

 

车里的团员们这一路上已经学会了一条很重要的户外生存法则,那就是:看见食物就吃饱,车停下来就解放。因为很难预料下一餐饭食或下一个解放点是否如期而至。

 

有人在雪山坡上找到一个凹陷处,很安全的解放点。一群美女都往那个方向去。

 

小丽气喘吁吁地爬上山坡,解放了,又颤颤微微地踏着积雪往坡下走。忽然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她脑子里产生幻觉:背后是峭壁,前面是悬崖,我该怎么办?她停在那里,不敢再往前多走一步。

 

这时候,老孙正丛另一个方向解放回来,看见情形不妙,赶紧快步走向山坡,伸出温暖有力的大手,将颤巍巍的小丽扶了下来。

 

车里的团员看到这一幕都惊叹不已,老高看得两眼发直,竟然手里提着摄影机却忘记拍摄,有人提醒他,他如梦初醒,却是已经迟了,他懊悔不迭。救美的一幕虽然没有纪录下来,但老孙英雄的身姿却深印在人们心里。

 

想想若不是汽车抛锚,若不是车上人不屈不饶时刻追求着自由解放,大概也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场景,不会有这个英雄救美的故事在我们中间流芳千古。

 

更有趣的是,正当大家肚子已经饿得咕咕直叫,眼巴巴地翘首盼望导游归来的时候,我们年轻英俊的导游竟坐着一辆小轿车回来了!大家十分惊讶,在这偏僻的荒山小镇,难道还有他的朋友不成?再仔细看,为导游开车的还是一名德国老太太!原来导游在雪地里东奔西跑,想找到一个能容纳四十人的餐厅,他在问路的时候,被这个过路的老太太听见了,她毫不犹豫地请导游上车,载着他跑遍小镇,很容易就找到了一家合适的德国餐馆。导游很感激,邀请她和我们一道共进午餐,老太太爽快答应了。

 

那顿午餐,大家公认是我们这些天以来吃得最好的一顿。试想,若不是遇上这位好心的老太太挺身相助,凭导游两条腿,即便找到餐厅,也不知要耽搁多少时间。这老太太无疑是我们的大英雄,为了报答她,我们在午餐之后集体为她唱了一首歌——《游子吟》,感谢她英雄救美,把我们这些从美国来的落难者全给救了。

 

 

 

 脱裤子

 

从巴黎到维也纳的一路上,我们常常要在摄氏零下好几度的寒冷天气里步行,为了保暖,大家都习惯了在外裤里面再穿一条棉毛裤。最后一天乘飞机时,仍有许多人穿着棉毛裤去机场。

 

在伦敦机场候机厅里,祖薇热了,说去洗手间脱棉毛裤。

 

有人问:“祖薇哪里去了?”

 

心直口快的小文不假思索地回答:“脱裤子去了。”说完立刻觉得不对,赶紧用手捂住嘴,已经来不及,大家猛笑。

 

不一会儿,老孙站起来。老孙是个稳重的人,别人讲笑话,他只是跟着笑,很少插话。此刻他很文雅地说:“一会儿飞机上还真会热,我也最好去那个什么……

话没说完就往洗手间方向走。

 

众人再次发出爆笑。

 

小丽立刻开始演绎说:“伦敦机场,祖薇先去脱裤子,老孙接着紧跟而去……

 

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气都快要笑岔了。

 

小丽说的话,不过是在描述一件刚刚发生的事,为什么不知不觉竟演变成一个带颜色得笑话了呢?仔细想想,这里面有个逻辑的奥秘,小丽用“断章取义”和“偷换概念”两种方法使得事情被“歪曲”得恰到好处,引人发笑。

 

在小丽的描述中,祖薇和老孙俩个人去脱棉毛裤的前因后果完全取缔了,虽然她陈述的是一个事实,然而却是一个砍头去尾,断章取义的部分事实。这被“断章取义”后的部分事实已经与事情的原貌大相径庭了。再加上“脱裤子”这个词,除了指“脱裤子”这个动作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黄色”的含义,同样三个字,用这一个含义取代另一个意思,这就是“偷换概念”。

 

“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打趣说笑话,效果奇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同样的方法,歪曲事实,误导思维,却不太容易被发现。在我们生长的环境中,有太多这样的事发生,我们从小被灌输进脑海中的许多所谓“真理”,就是这样被断章取义,和偷换过概念的。

 

举个例子来看,上小学时,我们就被教育说,“我党”领导人民,坚持抗战八年,打败了日本鬼子,使中国人没有成为亡国奴。然而,目前看到的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证明,当年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若不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正规军积极抗日,单凭“我党”游击队的力量,是怎么也打不过日本人的。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英明有远见,他说:“让蒋介石去打,我们在后方发展我们的实力!”他又说:“若不是小日本,我们是夺取不了政权的。”那些历史资料看了叫人震撼,可我们教科书上这一段历史完全走了样,原因就是:“我党”把自己参与抗日的一点事实无限夸大,而把敌对党抗日的事实只字不提,用这样“断章取义”之法误导百姓,在那个信息被控制,言论没有自由的年代,人们是很容易这样被洗脑的。这只是众多例子中的一个,类似的例子大家还可以去找。

 

再举一个“偷换概念”的例子:那年我去上海,刚出机场就看到一幅巨型标语,上面写着:“庆祝祖国生日六十周年!”当时我就傻了,呀,我的祖国只有六十岁啊?我的父母亲都已经超过六十岁了,六十年前他们就没有祖国了吗?很显然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为什么写标语的人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而居然很多看标语的人都没有看出来?

 

原因就是被“偷换概念”洗脑的结果。

 

“祖国”这个词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文化概念上的祖国,我们的祖国当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另一是指1949年以后成立的带有政治概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概念本是不同的,但“我党”的宣传常常故意把它们混淆,误导人民相信“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同于五千年文明的“祖国”,因此我们歌唱祖国就等同于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要小看这样的“等同”,这无疑是大大稳固了“我党”执政的合法性,也赋予了“我党”无上惩治的权力,因为不同意共和国的领导人就是反对共和国,反对共和国就是反祖国,反祖国就是卖国贼,卖国贼当然要人人喊打,罪不可恕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至今还有以言获罪,而老百姓却还觉得这些人是罪有应得的原因。想想偌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刘小波,至今还关在中国的大牢里。

 

我们有没有被这样“偷换概念”洗过脑?想想当初我们本来打算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的那首歌《共和国之恋》,和我们现在唱的这首《我和我的祖国》,你是否明确地意识到它们的本质区别?若没有意识到,可得小心了,被洗脑实在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它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判断;若已经意识到,也得小心,发现自己已被洗脑,可又无法摆脱从前的思维习惯,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从一个小小的笑话,拉拉扯扯出许多感想,写出来是为了提醒自己,我曾经是在一个断章取义、偷换概念的语言环境里长大,脑子早已是被洗过的,因此告诫自己,除了不要太相信那个语境里的任何说辞,就连自己头脑里一向以为是的固有思想都不要太相信。一个被洗过脑的人得出的结论是有偏颇的,除非他愿意学习,愿意重新洗一次脑,将从前那些在被洗脑过程中无意识接受的概念彻底清除掉!

 

得感谢小丽的笑话,给我一个反省的机会。

 

 

 

随手散乱地记下几个维也纳之行的小故事,供大家回味刚刚逝去的快乐时光,人生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会过去,但生命的风景线却会定格在某个记忆的深处,成为永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