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60)
2015 (1)
这几年看到电影电视是翻译配音的,基本上跳过。听不到表演者本人的声音,感觉就不算看过。好多我喜欢的英文、韩文或日文作品,一旦配音成中文,千人一声,味如嚼蜡,就完全没有了看的欲望;如碰上普通话配成广东话,或广东话配成普通话的,更是鸡皮疙瘩掉一地,只能用滑稽、无聊来形容。声音、画面完全不搭档的两样东西,硬生生堆在一起,毫无融和感,別说地域文化上的跳脱,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口型都对不上,表演者已经闭嘴了,说话声还在响,对于观众而言,真是视觉、听觉的挑战,配音配成这样,真不如不配。
记得小时候看日本片子《血疑》,光夫、幸子的声音,深入人心,我曾不止一次地问妈妈:这真的是配音吗?真的不是他们自己说的?无论是嘴型、声调、神态.....都非常配合,近乎完美,那一刻觉得配音真是一门艺术,配音者也堪称艺术家。配音的最高境界,就是应该这样,人声合一,声音能帮助演绎角色,更能体现表演者的神髓,并且有清晰的识别度,当观众听到一把声音,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个角色。不知是那个年代进口的影视作品少,还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工作态度就是这样,总之配音是神圣的一项工作,是文艺作品再生产的一个过程,必须慢工出细活。转变的只是语言,作品的神韵、精髓都仍在。
到了现代,进口作品如细沙牛毛,“赶档期”、“抢先推出”可能比任何因素都更重要,要看到精心配音的一部作品,几乎奢求。然而,不配不就行了吗?打上字幕,观众明白之余,也能了解一下当地的语言表达。最起码,听到的是表演者本人的声音,还能有投入感。为适应这快节奏的时代,我已经退而求其次了,不要求令人回味无穷的佳肴了,但至少,别硬塞我一口沙啊......
我宁愿相信“配音的时代“已经过去,也不想接受千人一调、粗糙生硬的流水线作业,好好的将一部作品,糟蹋得没了灵魂。
日本演员如果遇上要说外语,都由本人完成,包括发音困难的中文,虽然听起来有点怪,但却没有造假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