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来到美国的第一站新罕布什尔州到2000年,我们在大波士顿地区住了三年。来美的头三年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进步,这个三年我收获了麻州州立大学的文凭,哈死笨的赚得了三年的美国公司经验,孩子小学毕业。可就在我们在美国第一个接受我们的新英格兰地区昂扬奋进的时候,来自西雅图一个新的机会和挑战正在召唤,刚刚稳定的生活再次被机会牵引着走向新的不可知。来到美国才感觉到工作机会要远远多于加拿大,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布局在全美是全面开花,不像加拿大工业基础和经济建设只集中在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几个大城市,或是卡尔加里这样的有天然气石油资源的工业地区,其他地方资源和机会都非常稀缺,就业困难,地区经济没啥发展前景。
西雅图的召唤让哈死笨的再次青春热血起来,出国几次迁徙都是随夫,两三年一个战略转移,是颠沛流离,是飘泊,是折腾,也是机会,是挑战,是经历。这次离别波士顿没有像离开维多利亚那样伤感,也没有像离开蒙特利尔那样逃离的悻悻然,而是一种对未知前景的美好期待,而这种积极美好的向往来自三年来建立的自信和今非昔比的底气。哈死笨的自是被人应聘去的,当然底气十足,就我自己一个夫唱妇随的角儿也信心满满,那不是夫贵妻荣,而是夫无需贵妻自会荣,我怀揣着一张美国大学文凭,还有美国公司工作经验,简历可圈可点足以自荣。
回顾波士顿的三年,住在那么一个白区,没有维多利亚港湾的花园童话般的美丽,没有蒙特利尔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Nashua小城的寂寥和文化压抑,哈死笨的一人工作养家的压力,自己读书的艰苦,陪公子练琴的辛苦都是在那个寂寞冷清,沉闷闭塞的小城一日日度过的。记得那时小区里只有一两家中国人,平时有些交往,过年的时候会聚在一起吃顿饭,小区里也会见到一些印巴妇人,她们的老公都是软件工程师,和中国媳妇不同的是她们更享受相夫教子的身份和生活。身着绚丽的莎丽在小区里袅袅娜娜,摇曳多姿使公寓小区的一角变成了“印度村“,也让这个白区有了一点点异国情调。白区生活是一种体面的虚荣,内心的格格不入丝毫不能舒畅。这是我们唯一觉得生存不适的遗憾,因而西雅图的前方在召唤,我们当然积极响应,投身到西部火热的科技革命大潮中。
前两次哈死笨的换工作到异地,搬迁都是全家行动,主要是我这个老大难无所事事,无所牵挂,可以说走就走,这次是他先去西雅图安家落户,我和儿子半年后才过去,因为那时我刚刚找到工作不舍辞去,老大难也是有事业缠身的人了。带着儿子在波士顿度过了最后的半年,那是漫长的冬季,大雪一场接着一场,冰天雪地的世界持续数月,记得有一天大雪封路,我不能开车回家还是同事把我送回家的,到家时儿子已经睡着了。我打电话跟哈死笨的说起,他说赶快过来吧,西雅图的冬天是温和多雨的,这让我想起了歌里唱的”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波士顿和西雅图相隔东西几千里,横贯美国,是美国境内相距最远的两个城市,如此之遥我们内心装满的都是对方的景致。
记得我跟我的老板告辞时,她说她老公与波音公司有业务联系,常常去西雅图出差,说他喜欢西雅图温和湿润的气候,她还给我看了许多西雅图的照片,其实我对西雅图是有一点儿认识的,它跟维多利亚是隔海相望,气候特征差不多。照片上的西雅图干净而美丽,令我想起了维多利亚湿润清新的空气和干净漂亮的市景。在波士顿寒冷的冬季里,只要想到西雅图的暖冬心就会有飞向那里的憧憬。一天天的期待着踏过寒冬的暮雪,又是一年春来到时,待到孩子一放暑假我们就飞去西雅图。
离开波士顿是在2000年,那一年我出国八年,感概八年抗绿卡,抗英文才甩掉“老大难”的头衔。当初怎么也没想到出国八年如此艰难抗争,每走一个地方都留下生命旅途中深深的足印,沉重而清新,不是挥挥你的手不带一片云彩那般温存爽然,有些记忆和经历已经刻在命里深植于心中无法释然和忘怀,初到维多利亚的迷茫和孤苦无依,来到法语区蒙特利尔的无望和悲观,在波士顿读大学获得honors student时的欣喜和自豪,找工作受挫的伤痛和失意,孩子赢得新州钢琴比赛second place winner 的欣慰和骄傲,等等这八年在我住过的城市里留下的点点滴滴,闪烁着灿烂生命之光和人生灰暗时刻都永恒地烙在了我心骨里,晚年不寂寞哈,可反复回放自己主演的电影。
btw,nashua is much better, more free than 死牙疼。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