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声

美国,加州,湾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今日无油

(2015-05-25 19:42:45) 下一个

那是八十年代末期,计划经济,实行粮油副食品票证限量供应的最后一两年,粮油票要废除在民间传说已久,一些村妇们三五成群的挑着 塑料桶,澡盆,洗菜盆,淘米箩,小板凳等塑料家用小日用品在街头巷尾或悄悄地或堂而皇之地用这些东西淘换粮油票。说是粮油计划供应,可是一般城市家庭的计 划票证都有结余,尤其是粮票,18~25岁的青年每月定量32斤,25岁以上的是25斤,平均每天一人一斤,那也够富足的。而油票就有些珍贵了,每人每月 四两还是半斤的,做个油炸丸子就三两没了,那可是半个月的计划,那时吃个春卷都是极品大餐了,连民营单位食堂都很少供应春卷。有一回在鼓楼医院附近的一个 街道副食品门市部看到一口油锅滋滋冒烟,一大妈身系白围裙,一张饱满红润的大脸被熏得油光满面,一手持筷拨弄漂浮的春卷,一手在抽屉里抓钱票,那大白菜肉 丝馅儿的春卷香飘了一条街,问及几文几两一个,答曰6分,一两粮票4根,不收油票,二话不说,要了四根,滚烫的脆皮和馅儿汁入口裹着馋涎刺啦作响,一条街 没走完四根金条已下肚,那种幸福和满足今日反爵余香仍荡气回肠,此外还有一安全的感慨,那街头廉价的美食可不是地沟油,合成粉或者什么人工肉哦!

随 着粮油票要废除的谣传和这些淘换粮票小贩的流入,国营粮店的食油供应开始紧张起来,原来市民油票有限,凭油票供应油也正常有序,不会出现断货挤兑。可是这 谣传和小贩生意进军到家家户户,那时几乎每家都有用粮票换来的塑料日用品。一日粮店门前打油的人群对排长龙,人们手里捏着多年节省积攒下来的油票,提着大 大小小的塑料桶,有一家几口的,也有砖头板凳充人头的,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在交谈议论着粮油票要作废的流传。有说今早看到区粮食局送油来了,运来了几桶几 桶,还有的说这两天街道在抓小贩了。有一大叔,满脸粗纹,刀刻斧砍,沟深壑宽的那种可劲糟的苦汉相,提着一铁皮桶,那体积至少能装10斤,人见此状问他怎 的有那么多油票,他苦笑这说,家里人口多,油票自然就多可是有票没钱还是吃不起,就积攒了下来。看了他的脸,听了他的人丁票多无钱无用的陈述,深感他的苦 大仇深,我的仇苦大叔啊,这次是豁出去了,不能作废了这一家一生的计划油。 好心人让他排到前面去,他忧心忡忡地说,这么多油不知咋存放,这时,有大妈大婶热情介绍各自小诀窍,有说炒熟花椒趁热倒进油里能保证油一年不哈喇了,有说 放大蒜头,还有说放干辣椒。大叔千恩万谢,感激不尽,说回家可劲地往里加辛料就是,万万不能把这全家人多年的积蓄计划油给糟践了。

粮站门 前打油的人焦虑地等着开门,一条长龙弯弯绕了几圈。虽谁家都不是等油下锅,可是谣传加上众人趋之若鹜,凡夫俗子,柴米油盐当是生活之头等要事,是人不是 仙,皆须食得人间烟火。打油的长龙中有才高八斗的学者,也有目不识丁的老人,有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也有啥也吃不上的城市无业游民。无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 质基础差别有多大,在这个队伍中都是平等的,都是这个城市公民的计划供应对象,此时都是按计划来排队打油。粮站的窗终于开了,可是一位粮站职工却在窗外挂 起了“今日无油”的牌子,人群中愤怒的叫骂声砸开了锅,人们蜂拥至前怒问那位穿蓝大褂的职工为何无油,蓝大褂无可奈何地说“等候上级通知”,这让我立即联 想到潘冬子挂“今日无米”的牌子,引起了一场革命暴动情景,混乱的人群开始有人扔油桶,眼看一场暴乱一触即发,危机关头时,粮站主任露面了,一位魁梧高大 的中年壮汉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气壮山河地大声宣布:刚刚接到上级通知,因近日打油过量,粮食局来不及调配,现在我们站的配给油正苏北路上,预计两小时能到, 下午一点开始供应油。人群欢呼吾皇万岁,一场革命群众的革命暴乱避免了。不久谣传变成了真实,粮油票很快作废了。那些抢购,囤积的米油在花椒,蒜头,干辣 椒的防腐作用下,持久保鲜并散发着调味熏香,烹饪之后更有一种久制的温辛口感。


周末做了猪腱炖南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