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小时候 (7)

(2012-05-23 10:29:26) 下一个
我小时候 (7) 我将“童年”写到十三岁吧,因为我是1958年十二岁的时候上的初中,在我读初二的时候, 也就是我十三岁的时候曾经莫明其妙地收到一封信... ... 别急, 申檐兄弟和安琦妹妹,以及我的所有关注<<童年>>的青年朋友们,关于那封信的事我会写出来... ... 我觉得十四岁就是少年时代的起点了... ...那是后话。************************************************************************************************************************************************************************************************************ 六岁半我上小学了。 记得报名之前我向爸爸提的要求是我必须“改名字”。 我们家族虽然在<<百家姓>>里是小姓, 但是也算是大家族。 每一代人名字都是三个字, 而且中间那个字都是按代按辈分排好的。 比如,爸爸那辈都循“邦”字,我们这辈都是“春”字,再下一辈都是“天”字... ...后边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的名字是爷爷起得,叫“春娟”。 我特别不喜欢那个名字。 尤其是看过电影“刘胡兰”之后,我就决心要用女英雄的名字,小时候我太崇拜英雄了! 我常常会梦见自己也是一个“抗日英雄”。 但是我不能就直接命名自己为“X胡兰”吧, 我喜欢两个字的名字,因为我童年的小伙伴有一个女孩叫“王晶”, 一个男孩叫“陈林”。 我觉得他们的名字非常响亮,特别好听。我还非常喜欢司琴叔叔和夏悌阿姨的名字,斯琴和夏悌都是妈妈的同事。 我早就想好了,我今后的名字就叫“X蓝”,X 当然就是我的尊姓或曰“敝姓”了。 爸爸是个很讲民主的好爸爸,他很容易就答应了。************************************************************************************************************************************************************************************************************ 五十年代初,中层和高级干部(包括一些基层的干部)调动非常频繁,据说是从客观条件方面防止他们搞“独立王国”。 所以,我小学六年由于随父亲调动工作频繁搬家,竟然换过六所小学, 在有的学校读的只有一个学期, 以至于我还没来得及与新同学们混熟就不得不又转学了。 记得刚上初二时,班上转来一个新生,她自我介绍说叫“X桂荣”,她对我说“你不记得我了?! 咱俩小学一年级时候是同班哪!”而我居然想不起来了... ...************************************************************************************************************************************************************************************************************ 小学一年级刚读两个月爸爸就被调动工作,当时妈妈和爸爸本来就不在一个城市,我跟着爸爸,妹妹由妈妈带着。 那个年代的人啊真是很少考虑个人和家庭的,他们总是“服从组织”以“革命事业”为重。 那次调动由于爸爸不方便带我,妈妈又带不了我,我就被寄宿在爸爸的一个老战友王叔叔家里,直到我七岁半(允许住校的年龄)住校,我后来一直住校(小学,中学,大学)直到结婚。 ************************************************************************************************************************************************************************************************************ 王叔叔家是个大家庭,婶婶也姓王,还有爷爷奶奶健在。 四个儿子,四个女儿,再加上我一共九个孩子。 这样, 我就有了四个姐姐,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也就是说按年龄排我成了这个家庭子女中的老八。 加之我又是外姓人,在那个建国之初,百废待兴,物质溃乏的年代,我是格外受到关照的。 比如,我时而会和爷爷奶奶以及弟弟四人平分两个苹果,而那些哥哥姐姐们是没份儿的。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王叔叔出差回来带回两个石榴,他让我们九个孩子都把手洗净伸出,开始分石榴。 第一轮,每人五粒, 第二圈,每人三粒,剩下几粒就归我和小弟弟了。 那时候战友,同志之间的情谊是真的,纯洁的,没有金钱往来,何况正在由供给制转工资制的过程中。 记得我长大之后有一次和妈妈聊天儿涉及类似情况,我曾问妈妈“当年我寄读王叔叔家爸妈是怎样付我的生活费呢?”妈妈说“那是革命情谊,怎么能付钱呢? 况且我们当时还都是供给制呢,哪有钱呢。”... ...************************************************************************************************************************************************************************************************************ 住校的日子有苦有甜,最要命的是吃不饱饭, 因为我们是女孩子,我又是其中最小的,怎么能“抢”过男生呢。 那时候不像现在饭菜都是一份份装好盒子的,我们那时候就是按每班一桶菜,一盆饭,自己去盛的。 那时候,中国的男孩子也不懂“女士优先”呢, 常常是轮到我去盛饭时菜桶里就没有干的只剩菜汤了。 还好,终于几个做饭的老师傅发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就给我们三个小女生留出一点饭,等大家上晚自习的时候,我们三个溜进厨房偷吃。 记得那俩个姐姐教我洗净三张大白菜的叶子,她们往菜叶上涂上黄酱和一些猪油,撒一些葱花再放上米饭包起来做成“饭包”,哎呀,那饭包可香了! 是世上少有的佳肴!! 不信你们周末可以试试,自己做一个“饭包”尝一尝啊。 不过一定要空腹,在有饥饿感的情况下去试啊。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