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2012-03-10 08:11:50) 下一个
万维读者网记者逸民综合报道: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如今在耶鲁大学教书)3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 文章一开头就说中国不会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很快迎来硬着陆,那些唱衰中国的人只会自讨没趣。尽管温家宝总理最近对经济增长温和放缓发出警告,中国在管理经济方面的表现仍远远胜过多数人对它的肯定。中国甚至在宏观政策战略方面给世人上了一课,这一课是世界其他地区应该聆听的。

史蒂芬•罗奇认为,没有哪条战线能比通胀战线更能说明问题了。中国当局发动了一场成功的反通胀战役,遏制住了长期以来破坏中国经济稳定的最大威胁。这说明,北京方面经过慎重考虑采取的三项政策行动发挥出了效力。首先,采取行政措施解决农业领域的瓶颈——猪肉、食用油、新鲜蔬菜和化肥。其次,在2011年12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减缓信贷增长。第三,中国央行在2011年5次上调政策利率。这种“三管齐下”的做法、加之人民币升值步伐的适度加快,显示出中国利用宏观政策稳定经济的本领已是越来越高超。 去年夏天,中国央行积极地将其政策利率一路上调至6.5%,达到与总体通胀率峰值持平的水平。如此一来,中国央行不仅终止了负实际利率造成的过量宽松,还得以安排了一轮“被动的”货币紧缩。文章以赞叹的笔调写道:这是经典的、最佳状态的央行调控。中国的货币政策“武库”中拥有充足的“弹药”,可根据不同的形势来动用相应的“弹药”。相比之下,美联储(Fed)、欧洲央行(ECB)和英国央行(BoE)已用光了传统的“弹药”。现在,倘若中国经济出现滑坡风险,中国当局拥有充足的空间放松货币政策。而既无降息空间又背负庞大预算赤字的西方国家,则没有这种选择。

文章最后说,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先是美国经济出了问题,然后是欧洲,因此人们越来越担心,中国经济将成为下一个“倒霉蛋”。他们不仅仅是头疼通胀问题,还担心巨大的楼市泡沫、银行业危机以及社会动荡。这些担心有些过头了。中国与西方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长期致力于稳定,为了保证其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它非常愿意承受牺牲增长带来的短期成本。通胀阻击战的胜利是中国对其战术需求和总体战略目标作出协调的一个范例。世界其他国家绝不应错过这堂课。

中国2月CPI涨幅创20个月新低(路透)根据路透北京3月9日电,春节后食品价格的回落令中国2月CPI同比涨幅回落明显,重返下行通道并创20个月新低。经济增速放缓主导的物价回落使得未来通胀压力料持续缓解,亦令分析人士普遍相信,实现政府提出的今年通胀率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应无虞.分析师表示,经济增速的放缓是物价回落的核心原因,同时去年以来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亦制约了物价的超预期上涨,未来通胀压力持续缓解应在预期之中。但也有部分分析师表示,考虑到外围不确定性因素(如伊朗局势动荡导致的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以及政府可能在今年继续资源价格改革,对于未来的通胀形势亦不可掉以轻心.路透社说,中国的宏观政策调整为此腾出了更多空间.尽管前2月的工业和投资增速创出新低,同时消费亦出现超预期的回落,但经济放缓仍属"软着陆"。

据香港文汇报10日报道,在经济放缓、信贷紧缩调控下,中国内地月度CPI(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已然重回“3”的时代,见20个月来新低。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2月份,内地CPI同比上涨3.2%,涨幅较1月份的4.5%回落1.3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认为,通胀回落将成为今后常态。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2%;食品价格上涨6.2%,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3.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5%。1-2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9%。各类商品价格同比变动情况表明,还是涨多跌少,八大指标只有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下降0.4%。食品价格回落被认为是2月CPI“破4”的主要原因。商务部数据显示,2月20日至26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连续四周回落,尤其是春节期间涨幅较大且权重较高的蔬菜和肉类。

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主席李晶说,“通胀压力降低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有更大的选择范围去实施舒缓措施,以应对经济增长下行的风险。”她预计在通胀可控的前提下,中央将会在特定领域增加财政支出以及放宽对能源价格的管制;例如保障房、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涉及改善社会福利和民生的开支会明显增加。此外,政府亦将大力拉动内需,特别是通过减少公司及个人的税赋以及促进收入增长;涵盖消费税、资源税、房产税等五项重大税制的改革,将支持经济走向“再平衡”。

中国通胀急降(文汇报)各国央行正在创造过量货币 势将导致通胀飙升不过,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10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3月12日)谢国忠的文章说, 尽管全球经济疲软,通胀仍然处于上升状态。2011年底认为通胀放缓的观点,主要理由是石油价格下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欧债危机加剧。但是,全球货币扩张对石油价格有着最终的话语权。随着石油价格重回2011年的最高点,通胀也会重新抬头。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以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加到了此前的3倍,并且正在讨论实行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中国广义货币每年增长超过20%。欧洲央行已经通过固定利率长期贷款向其银行系统提供了超过1万亿欧元的后门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最终也加入了这场游戏。全球经济正在同时经历量化宽松。从货币扩张到通胀的传导在当前的周期内似乎会很长。这导致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师质疑两者之间的关系。

谢国忠认为,金融危机和全球化已经放缓了这种传导,但并未终止它。一旦通胀势头变强,这种传导就更难逆转。石油似乎又重新站稳了脚跟。中东的政治动荡有助于石油牛市。油价重回2008年初的高点并非一件难事。如果美联储确实执行了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油价很可能会再次创造历史新高。即使美联储暂时推迟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当前的过量资金供应,再加上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举措,也会将油价推向历史新高。石油价格是过量货币迅速转化成通胀的最佳渠道。新兴经济体即使做出更多努力,也很难冷却通胀。发达经济体很可能会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必须大幅升值才能有效冷却通胀。由于新兴经济体都依赖制造和贸易,其货币升值在短期内将会非常痛苦。这种限制意味着它们冷却通胀的努力将始终是三心二意的。工资通胀,也就是工资增长远高于生产率的增长,是通胀最重要的驱动力。高失业率似乎阻止了从货币扩张到工资增长的传导。但是,就像20世纪70年代显示的那样,当通胀预期大行其道时,尽管失业率高居不下,工资价格螺旋上升也会发生。 中国通胀期间老百姓损失惨重。

新民网报道说,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011年全年,中国CPI比上年上涨5.4%;而最新调整的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3.5%,百姓实际存款利息收益为-1.9%。也就是说,把钱存一年定期,一万元会“缩水”190元。根据央行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金融机构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如果按照这个规模计算,全国居民一年存款财富缩水达6600多亿元,相当于全国居民人均财富缩水了500余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