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话诗经

茶话诗经,痴人学佛。
正文

【他山之玉】之 服小乘药,治大乘病

(2020-04-27 10:23:20) 下一个
服小乘药,治大乘病  
 
踏上修行路,一些佛法修行者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出发的目的。他们深入头脑,广泛的探索宇宙、世界,而不探索自己;他们纠结于弄明佛教的知识、概念,而忘了这一切最终的目的,只是为了除苦,只是为了能够快乐生活,活在当下而已!
实践解脱之路,警觉不要走上研究佛学的道路。走上研究佛学的道路,那无异于将佛法变成了世间学问;若是如此,则失去了佛法的真正价值及其目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学佛的目的是为了除诸苦恼,学佛的目标是为了归于当下。若忘了这个目的、目标,则有走入头脑,进入虚妄的危险。当自警觉。
有些人纠缠于什么是“如来藏”、“佛性”、“阿赖耶识”等这样的概念,找不到认识它们的入口,好像被置于茫茫的沙漠或虚无的幻城一般,让人感到困顿和发狂。为什么有人会这样呢?多半是因为这类人,没有经过“小乘”训练,而直接切入“大乘”的缘故。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小乘上升为大乘,是认识境界的提升,但同时也有可能是,在往虚妄的头脑的幻境里去!
在我看,每一个学佛者,最初都应学习小乘,都必须经过小乘佛法的训练。不可直接进入大乘,直接进入大乘,只会如孙悟空一般腾云驾雾,脚踩幻云体会空梦,而不是如来佛那般的安详自在。没经过小乘训练,大乘的境界只是头脑的想象,那是幻国,是云山雾海,在那儿待得越久你感到空、虚幻,你越进入头脑远离实际,空生干慧不起作用,不能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
凡在大乘,对“如来藏”、“佛性”、“阿赖耶识”等这样的概念迷惑,对“明心见性”、“开悟”、“见本来”等不知如何下手而烦恼者,我说,回到小乘去。回到小乘找一方法老老实实的修。别嫌那些方法小,别嫌那些方法没有用,它们恰是对治你现在的这种习气的,恰是治疗你现在头脑的。回到小乘,老实修行,这种返修之路,对这类人便是前进之路。
如果你不知道到小乘里该找什么法修,那么去研读《四念处经》,依照它老老实实的做。把四念处经修好了,决定大乘修行者的境界,你都会一览无余。学习佛法,要往小处来,要往实处来,要往当下来。不可往大处去、往理想处去、往远处去,因为那正是顺应了头脑的习气,上了头脑的当。
什么时候你开始热爱那最微小的、平凡的,不再想解脱,不再想成佛,不再追究什么是如来藏、佛性,不再想如何明心见性,只是安详地享有你现有的世界,就差不多到家了。任何觉得境界在远方,美好在未来,还感觉有什么没现实、有什么没完成的人,都还在途中;任何想拯救他人、改变世界、改变自我者,都还落在妄想里。其所作为,都是自心逐自心,非幻成幻法的表现。
我们不能因大忘小。小是大的基础,大乘是由小乘奠基起来的。没有小乘的基础,你不可能建立大乘的境界。对于那些感觉佛法的道理全明白了,但还是很苦,还是没能心解脱的人,回到小乘去,去补小乘的课。补小乘的课,就是你这阶段的修行。生命中缺什么,什么的缺乏所引起的症状,就会引导你去找到它并补上它。一些大乘者所暴露的问题,就出现在小乘上。补小乘的课,圆大乘的行。
过去的时代,老师们一般引导学生都是从小乘往大乘里去;但这个时代则应相反,应该引导更多的人从大乘往小乘来。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浮在上面、虚假的大乘之士太多了。他们连小乘人所觉悟和具备的基础都没有,还妄谈大乘妄修大乘。正如一位没上过小学或连小学基础都没打好的人,怎么可能谈论或应用大学课程呢。
所以,对现代部分学佛者而言,应回到小乘里去。择一方法,或安那般那,或白骨观,或觉察感受,或观心,或择眼前一物观,总之于四念处中任择一法,依之从最基础的学起行起,必能自然来到大乘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任何时候我们都应重视基础,因为基础好比家门前的路石,你来回进出都得用它,都得踩它。基础是根本,是生命,是固化为你存在的一部分,怎能没有基础呢?
不能轻视小乘。不管大乘人小乘人,都得修小乘,小乘不可少。回到小乘,观身、观受、观心、观法,把这四块大的内容一一观好、修好,决定没有什么问题。修行像世间的任何一种事一样,如果你前面基础没打好,根基没扎稳,到后面就会困惑、不明白、困难重重;相反,如果你前面做好了,顺理成章,后面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说到底,大乘小乘只是个概念。对于那些迷失和困顿在大乘佛法概念里的人,返回小乘,从头再来,是条活路。回大向小,老实修行,是对治那些浮躁、混乱、困惑、理论化、虚无感和学习佛法不能受用者的药方。对那些困拘在小乘思维里的人,用大乘之药;对那些停留在大乘幻境里的人,用小乘之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干慧再多没有用,迷时无目乱投生,是现今一些大乘人的病。服用小乘药,必能治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