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微堂

药山有路勤为径,医海无涯心作灯
正文

吃素和吃肉的争论,谈酸碱体质和骨质疏松(1)

(2011-12-23 15:44:25) 下一个


网上传帖,健坛也不能幸免,有关肉食动物蛋白可以使得人体变成酸性体质,造成钙质流失,因而肉食动物蛋白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的理论,颇为流行,在不少帖子中都有引用。大多数人对这个理论涉及的生理生化基本概念并不是很了解,对某些研究报告也没有兴趣去看,觉得这个简单理论很有道理。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不知道从何谈起为好,就想到那儿说到那儿,当作是聊天吧。

我读研究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真正项目就是骨质疏松,是一个大型合作项目,我们负责分子遗传部分。在最后一轮专家评审之前,为了拿到一些前期数据,我曾在实验室三天连轴转,赶在会议开始两个小时前把数据送给老板,解决了试验可行性的一些技术难关。后来,虽然论文选择了白血病,项目召集大老板点名要我参加每星期的碰头会,也被列入研讨会报告人轮转名单。

当时,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骨质疏松的细胞学机理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我记忆中最深的两个基本概念是:

1. 骨总量是对抗骨质疏松的关键之一

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骨组织总量是一个积累过程。成年以后,骨总量不再增加,随年龄呈减少趋势。所以,青少年期的充足营养和活动,对于骨组织的一生健康至关重要。

大多数情况下,农村长大小孩,骨骼比较粗,老年以后因为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很少见。当然,因为营养不足,农村小孩平均身高不及城市。

2. 骨组织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旧的组织被选择性破坏,钙磷离子被释放出来,在破坏后的位置,新的组织再从新形成,钙磷矿物质沉积。当溶解大于沉积,骨组织总量减少。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观察到网状结构中空隙增大,骨密度降低,这时生理的改变就成了病理上的骨质疏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钙磷吸收和释放不是一个简单被动溶解和沉积,而是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少需要两个类别的细胞参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成骨细胞osteoblast。破骨细胞选择性吸附在骨组织某个位置,溶解释放钙磷到血液;这个过程完成以后,成骨细胞对破坏部分进行修复,钙磷沉积到骨组织。

所以,保证食物中有足够钙磷,是防止和减缓骨质疏松的必要条件,但是血液中的游离钙磷,并不能自动沉积到骨组织。任何时刻,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比例,以及它们的活性,是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这两种细胞分化调节机理,以及选择性识别,破坏,和修复机理,目前尚未明确。

已知的是,成骨细胞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并受雌激素调节。绝经期后的女性,激素分泌减少,骨质疏松危险明显增加。


在我个人记忆,有关项目的学术交流中,从来没有谈到酸性体质,以及酸性食物对骨质疏松的危险。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