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托宝猫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一个野蛮人在欧洲——偎人双颊酒红滋

(2011-06-02 08:30:04) 下一个


耶稣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
法国人说:“有人贴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贴。”(托宝福音)

==================

我空降法国之初,胆子既小,心地又善良,一门心思想着入乡随俗,于是勉强自己,实行了很多年的“bise”,也就是贴面礼。
法国人贴面礼的步骤:双方把右脸颊互伸过去,贴一下;再把左脸颊互伸过去,贴一下。与此同时,嘴里要说着“你好”“怎么样?”之类的客气话,还要抽空发出一个类似于“波”的象声词。总之,虽然不用嘴来亲吻,但是嘴巴一样很忙。
关于贴面的次数,法国大部分地区是左右各一下,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地方贴四下,有些地方贴三下。这样就麻烦了。两个初相识的人贴面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方已经把脸缩回去了,而另一方还伸着脸的尴尬情况。
然而贴面的尴尬绝不仅仅是这个。当你进入一间屋子,屋子里有一大群人,那你就惨了。必须挨个问好,挨个贴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主贴者和被贴者一样辛苦:主贴者要小心不能贴重复了,还要挖空心思地在每个人面前变化一下问候语;被贴的人则老早就要等着,注视着主贴者的活动轨迹,以便及时把脸凑上去。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多人聚会上:不管认不认识,都绕过桌子、椅子,冲锋陷阵一路贴过来,那叫一个热闹啊!
每次进入这样的一间屋子,我就感觉自己像一只无意间闯进了狼窝的兔子一样。

我不喜欢贴面礼,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寒冷干燥的冬天,我常常会带静电。一跟人贴面,倏然电击,如同针刺。就算这样,还是要带着微笑、硬着头皮贴完。怎一个苦不堪言。

忍受了很长时间之后,我胆子大了,心地也不那么善良了,于是终于做出一个英明的决定:我不贴面了!跟初次见面的人不贴,跟朋友不贴,甚至跟家里人也不贴了!除了自己丈夫和女儿之外,我的脸再也不伸向任何人了!

要改变别人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一个人友好地说着“你好”,把脸凑过来的时候,我不得不抬手把他推开,说:“对不起,我不贴面。”这个人会错愕地问:“你怎么了?感冒了么?”
原来人们大多是坐井观天的,想当然地以为全世界的人都用同样的方式问候。

自从作了这个决定的那一天起,我无数次地重复:“我不贴面”;“我是中国人,我不贴面”。一开始真是烦不胜烦啊,要跟每个人都解释;而这个人下一次见面的时候很可能会忘记,于是又要重新解释。推行这个决定是如此艰巨,以至于我差点就动摇了:早知这么麻烦,还不如继续见一个贴一个呢。
但是我还是坚持下来。现在地球人都知道我不贴面了,家庭聚会时我那叫一个轻松啊。面对一大群人,我声音洪亮、底气十足地说一声:“大家好!”然后就没事了。其他人还在旁边贴来贴去呢,我已经找地方坐下来了。
 
也有些人对我的决定不以为然。有一次跟很多陌生人聚会,最后告别时我推开了了好几个人的脸说:“对不起,我不贴面。”对方无一例外地问:“为什么?”我说:“因为在中国,人们是不贴面的。”这时,同去的一个中国女孩说:“可是我们在法国啊!”
是的,如果用“入乡随俗”的标准来看,我绝对是out了。只不过人们所不明白的是:我说“我是中国人”,不过是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是:我不喜欢贴面。
老鼐教我一招:你如果不想跟别人贴面,就要在对方把脸伸过来之前,赶快主动伸出手来跟人家握手。
他很羡慕我“说不贴面就不贴面”的决绝,说:“其实我也不喜欢跟人贴面,可是生于此地,找不到像你那样的借口,逃无可逃啊。”
我得意极了,说:做野蛮人也是要讲天时地利的。你以为谁想野蛮就能野蛮么。
 
我父母有一年来法国时,去看望老鼐的爷爷奶奶。那时,奶奶八十多岁,精神矍铄,思维活跃,只是耳朵背。她看到我妈妈,就友好地径直走过去说“您好,夫人”。在场的我的婆婆赶快大声说:“他们不贴面的!”可是老太太当时没有戴助听器,于是什么都没听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扶住我妈妈的肩膀,就要把脸颊贴上去。我妈妈猝不及防,身体僵直,吓得几乎跳了起来。我婆婆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对着奶奶的耳朵说:“不,不,他们不贴面!”奶奶这才反应过来,把我妈妈放开了。
事后我老妈说:“啊呀,当时真是吓死我了!我都不知道她要干什么,她讲的话我又听不懂。”
这个段子已经成为了家里的经典。到现在大家说起来,还是笑得要死。

然而我妈妈关于这个贴面礼的思考更为经典,所以一定要记在这里:
老妈说:“这个……不合适。比如咱们俩吧,我贴着还放心。要是一个不认识的人,我不知道他有没有皮肤病,怎么敢随便跟他贴面啊?你说,假如我在农贸市场遇到一个人,满身大汗,几个月没洗澡,耳朵后面和脖子上一层油泥,让我把脸给他贴,完全是吃亏嘛!”
若不是这样的野蛮老妈,又怎么养得出我这样的野蛮女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托宝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林卡的评论:

呵呵,法文里也有同样的“ça va?”既然是问句,就搞得好像对方等待你的答案似的(其实如你所说,人家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个答案)。我也不喜欢。一般我宁愿说不是问句的“Bonjour”(直译就是Good day),双方互相bonjour一下,又简明又顺畅。
林卡 回复 悄悄话 说到不同文化的见面礼,我至今不习惯“How are you?"这句问候。虽然熟知"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个经典小学英文课本答法以及各种换汤不换药的变化句式,但不知怎的我就是常常咽下回问的那一句,盖因意识里总觉得这问句虚伪,问的人并不真想知道你怎么样 - 那为什么不选择“How do you do”、“你好”这样只需重复、简单又直白的问候?不知各位有没有类似的困扰。北美这边人都爱这一口;不回问吧对方觉得你不礼貌,回问吧我自个儿觉着别扭。虽不是什么原则大事,可心里还真有点咯涩。
忘记你忘记我 回复 悄悄话 贴6次,还有没时间做别的啊,太恐怖了~~~~~~~
托宝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过耳风的评论:

过姊姊,你怎么神出鬼没的?这几天哪里混去了?

克林顿同学在这件事上很有急智,怎么在别的场合就糊涂了、不懂毁尸灭迹了涅?
那个法国家庭比较矫情,应该pia,大pia!先罚背唐诗三百首,然后直接驱逐出境!
关于邮寄,倒是你有所不知了。法文是世界邮政所用的官方语言之一。 万国邮政协议就是以法文撰写的。所以地址写法文一般都能寄到。当然,如果是寄往丁一同学所在的小村,邮递员不懂法文,无法投递,大概也是有的。
托宝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letyourselfgo的评论:

贴六次,这个太过分了,一天里啥都不干,光贴面得了。
这其实是个人选择。我理解并尊重那些凡事入乡随俗的,但是别人也得尊重我这种不是凡事都入乡随俗的。特别是这个俗随不随无所谓的时候。

你这样夸我,别人会以为你是我马甲的,hoho :)
托宝猫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ienFan的评论:
哈哈,混到首脑了,大概就能做到贴也不真诚,搂也不真诚,吵也不真诚。由于不真诚,所以变化起来可以随心所欲,不觉尴尬。

关大局的俗,咱们还是要随的。小节嘛,马马虎虎无所谓。
问好!:)
过耳风 回复 悄悄话 先帝教育我们:坚持就是胜利。小托同学有希望让法国的遗风陋俗面目一新,呵呵
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了避免跟某口臭总统贴面,一上去就一手握其手,一手推其肩,状甚亲密。建议小托考虑仿效
当年在广州,有个公干的法国家庭,一家人住在酒店套间里,公然投诉酒店没有会说法文的工作人员。找阿姨的时候,条件之一居然是要会简单法文
再老年一点,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法语外教,曾经鄙夷地对德语外教说:你为什么信封上写英文?这就是你们德语永远无法成为世界大语种的原因。这位先生当然从来都是用法文写信封的,也不知道那些信怎么能够跑到法国
letyourselfgo 回复 悄悄话 有一次在巴黎我在路边咖啡馆发呆,看到两个男的行贴面礼,我无聊就数他们贴几个,OMG....一共6个,左一个,右一个,左一个,右一个,左一个,右一个。。。。我数的头晕。。。想着他们摇头晃脑贴着有没有脑震荡。。。。

同感,同感,不是发自肺腑认同的礼仪,其实矜持一点没有关系的。做自己最重要。

拒绝同流合污是挺容易的事情。只要自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自信心爆棚的精灵。。。。好样的。。。托宝猫
WienFan 回复 悄悄话 法国和意大利最娇情啊,几国首脑吵架前先是热身运动, 贴伐贴伐,搂伐搂伐,吵完后再来一边,好象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礼貌可以是最高程度的虚伪。
WienFan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好看。
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入乡随俗之路,不能委屈自己。和你一样,除了亲人,好友,不搞bussi bussi。
问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