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说说习对官僚的管控

(2020-07-03 15:24:14) 下一个

习对官僚的管控

看政治,最重要的是看清楚政治架构。政治架构,是理解政治、参与政治的基础。没有这个认知,就别谈政治;谈了,也是盲人摸象。

政治架构是领袖、官僚和群众;政治,是领袖、官僚、群众三位一体的结合体;政治,是三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领袖、官僚、群众,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还记得这张照片吗?这张精典照片就是对三者之间关系的最形象最直观最完美的解释。

 

领袖,有决策权。在帝制时代,叫皇权;官僚,掌握行政权。在帝制时代,叫相权;群众,有选择权。他们是领袖和官僚存在的根基。

决策权、行政权、选择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

在帝制时代,皇帝并非像影视里那样,一言九鼎,一不高兴就让人脑袋搬家。脑缺才会信。帝制下的皇权,一直受着相权的制约。皇权与相权之争,在帝制时代从来没有停止过。还记得窦婴怎么死的吗?他珍藏的用来保命的景帝遗诏,因为没有在尚书那里备档,非但形同废纸,反而让他死得更快。别说一个权臣,有的时候,就是在位的皇帝自己也保不住性命。不知道的翻翻史书,权臣弑君的例子,一抓一大把。

在这样的政治架构下,一个人,当他坐上领袖的位子,他的头号对手正是照片里圈了红圈的那个人。能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领袖,关键就是看他对官僚有没有绝对的震慑力。没有,他只能痛哭流涕,仰望星空了。

在帝制时代,皇帝对官僚,也就是对相权,掌控最成功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汉武帝;一个是雍正;而做为一个朝代,在形制上做得最成功的只有一个——明朝。汉武帝设立中朝,将具有行政效力的相权牢牢抓在手里;雍正,则设立军机处来掌控紫禁城外的官僚臣工;明朝最狠,通过大明律、锦衣卫和言官制度,将官僚管得死死的。对官僚的管控,明朝做得最为极致。所以历朝历代里,只有明朝皇帝敢专心做木匠,专心去炼丹,甚至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却照常运转。但是,它的弊端也是致命的,就是官僚对领袖的疏离。当清兵入关后,东林领袖的气节操守还不如一个妓女;一个个官员抢在老百姓的头里,率先剃头,留起了辫子;反倒是群众,在民间秘密组织了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一直延续到了民国。

这就是官僚的秉性,严管则怠,放纵则乱,加威则惧,令其惧则离。带官僚队伍,难;想带好官僚队伍,更难;想带出一支能干大事的官僚队伍,难上加难。

习进入中南海后,首要任务就是,怎么样对官僚管而不死,怎么样让官僚对自己惧而不离。这跟走钢丝差不多,需要平衡;这跟烹小鲜一样,不需太多佐料,看的全是对火候的把握。

习的做法是,设立了各种工作小组。这些工作小组涵盖了方方面面。这是抓权吗?非也。这是为了威慑官僚而进行的组织建设;这是对权力结构的优化;这是对官僚怠政,在组织和人事上的必要防控。

掌控官僚,一是针对人,二是针对那个位置。官员不适合那个位置,可以一免到底。留出空缺,谁来填补?找人顶上。你说顶就顶?官僚可以不去。实在要顶上,也可以,他可以占着位置不出活儿。逼他出活儿,也可以。逼急了,官僚会集体抗上,反过来逼你的宫。这时候,就是小组成员发挥效力的时候。你不干,我这里有人干。汉武帝的中朝,雍正的军机处,都是干这事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