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舌尖上的国民党兵:活得不如日本军犬(ZT)

(2015-08-26 06:34:30) 下一个
 

翻开国军的抗战饮食史,大多数篇幅都写着两个大字:辛酸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5年,为了保证足够的战斗力,蒋介石政府的军政部就制定了严格的陆军战时伙食标准,其中规定:士兵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

 

看起来非常丰富,但实际上,整个八年抗战,国军士兵的主食仅为每人每天9两米。

“必须吃三顿饭”
 

根据二战军事学家估算,作战期间,一名普通士兵每日需耗费4000至7000卡的热量。就算非激战状态下的正常训练和驻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以此标准计算,一名士兵作战期间的口粮,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内,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

 

这样一对比,国军士兵的9两米就远远不足了。而就连这点儿可怜标准,都难以贯彻落实。

 

多数情况下,国军部队只安排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也就是说,大多数士兵一天只有6两米果腹。只有最精锐的“铁马雄师”第五军,一天能吃到三顿饭。这还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必须吃三顿饭”,才得以执行。

 

后方最受重视的黄埔学员也有三顿饭吃,他们还有四菜一汤,这已经是绝好的配备。至于普通士兵,副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基本为零。

 

战事不紧时,伙夫出去买菜,买到青菜就吃青菜,买到萝卜就吃萝卜,但基本上都没油,都是盐水煮菜。伙夫偶尔能搞到一小块猪油,每次炒菜时在锅里擦上一圈儿,就算是开荤。要是什么都买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锅汤,大家一人一勺凑合着吃。

 

据说,为了找一口下饭菜,驻扎云桂一带的部队,曾发明出把芭蕉的根儿剁成小块、搁水里泡三天,再切丝儿炒了吃。

 

如果连咸菜和八角根也没有了,就只能盐水泡饭,或者只吃白饭。但饭也不好吃。里面经常混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壳、稗子、老鼠屎和小虫子,苦中作乐的国军官兵,将其命名为“八宝饭”。

 

作为对手,二战日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极其完整而精细。仅甜食一项,就有奶糖、水果糖、饴糖、巧克力、果冻、柿饼、水果罐头、炼乳、羊羹诸多种类。

 

不用说和日军士兵相比,国军士兵和日军的军犬比都黯然失色。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成年军犬,每天的食物标准包括大米150克、麦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鱼400克、盐10克,还有其它几种口粮搭配。

 

国民党内部,也有一支“武装到牙齿”的部队,那就是空军。

 

作为国民党重点培养和宋美龄亲自掌握的部队,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飞行员每天也有肉、鸡蛋和牛奶享用。

 

而实际发挥更大作用的陆军,被外国人评价为“乞丐部队”,就连病号饭都是凑合,最有名的是白糖煮面糊,有窝头吃,就很不错了。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战斗期间,国军陆军士兵的伙食状况,更加惨不忍睹。

 

一线作战的伙食有两种,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随身携带的应急口粮。

 

二战期间,几乎所有参战国军队的应急口粮主力都是牛肉罐头,然而绝大多数国军士兵一辈子连罐头长啥样儿都没见过。

 

他们的应急伙食,通常是北方农民常吃的那种杂粮大饼,再有就是后来出现在小学课本里的炒面。一块大饼或者一撮炒面,就着随身带的咸菜,就是一顿饭。

 

为了便于携带,应急伙食一般只有两三天的量,战争一打起来没日没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随身口粮根本支撑不下去。只能是后方的炊事兵烧好了饭,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因为日本炮火极为猛烈,伙夫通常只能趁着黄昏送一次饭。

 

而关键的一线激战中,国军后方经常被日军火力完全封锁,送饭的就算不要命,也上不来。著名的万家岭战役,到处都是战场,伙夫几乎是爬着一点点前进。一顿饭送上来,甚至得一两天时间,到了前线士兵手里已经发霉变质了。

 

在送饭的路上,倒下了许多炊事兵。做饭也很危险,日军飞机专盯着炊烟定点轰炸。

 

如果驻扎在后方,每月可以有一两次改善伙食的机会。当然不是每个人分肉,而是都切碎了,扔进菜汤里,每人一勺,运气好的也只能分到几块碎肉。

 

当然也有例外。大名鼎鼎的远征驻印新一军和新六军,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野人山战役之后,剩余部队享受了英美配给的后勤和装备,普通士兵每餐有一个牛肉罐头,两包麦片,一包饼干,一包茶叶,一包香烟,一颗维生素C片。

 

不过,新一军新六军刚到印度,领了口粮,有几个士兵猛吃了一顿压缩饼干,结果一喝水急性胃扩张,差点儿送命。

 

美国医生给救活了,问他们为啥一次吃这么多?这几个国军士兵回答,从来没吃过饼干,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饱,觉得好吃就拼命吃。

 

有句话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前线士兵吃不饱吃不好,后方的国府和国军高层却夜夜笙歌,他们对军事物资的贪腐克扣程度,完全当得起“喝兵血吃兵肉”。

 

此外,当时的国情也实在太糟糕。1928年蒋介石形式上统一全国后,国民政府年年拿出90%的财政养兵,也不过是维持了200万部队。抗战爆发后,士兵人数年年激增,最多时有400万。

 

兵越来多,钱却越来少。日军封锁了民国全部的海陆贸易,导致国府财政收入的主力关税不复存在。更残酷的是,武汉会战后,全国70%的产粮区落入日军手中,国军只能依靠西南、西北几个传统穷省供粮。能保证士兵每人每天6两米,已经是国府当时能调度的一切力量了。

 

当时中国共产党军队同样缺衣少穿,但因为做到了军队上下同甘共苦,并且在根据地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成功在绝境中生存了下来。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有不少国军士兵主动投降,除了跟着国民党看不到未来,更多的想法,也是为了一口吃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智者不惑 回复 悄悄话 深度好文,言之有理,大大地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