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_Peach的视角

Small_Peach的视角。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正文

中国是通胀还是通缩

(2016-01-24 13:33:30) 下一个

中国现在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日前刚发表了我的随笔系列之22,便有人跟帖以炒栗子的价格来说明国内正经历通缩,借以反驳我关于国内通胀的观点。这是一种典型的“用个案反驳整体”的手法,水平不高,原本不值得为之写什么。但发现关于国内到底是通胀还是通缩,似乎还没看到什么清晰的分析,所看到的都是隔靴搔痒。既然如此,我来试试。

从2014年下半年起,深圳的房价连涨了15个月,累计涨幅63%;2015年北京上海的房价均涨了近两成,去超市里逛逛,什么东西都贵。我喜欢吃鱼,门口菜场里年底的价格比年初起码每斤涨了5元,健身俱乐部的年费从2800涨到了3500。周围的同事朋友都在抱怨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人民币购买力下降,这是典型的通胀的标志。有意思的是,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CPI仅为1.4%。

再来看另外一套数据,2015年的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9%,连续46个月下滑。业内分析师称,经济转型和需求疲软导致了主动或被动的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这些因素压制着工业品价格的反弹。2015年钢铁行业在“过剩和亏损”的供需矛盾激化下,导致多数钢厂停产减产,钢价也纷纷创下历年新低。铁矿石,螺纹钢,煤炭价格齐创新低。重点统计钢企的钢材销售结算价格不足1.6元/斤,跌破“白菜价”。 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尽管基数有利,但PPI降幅毫无改善,显示工业部门通缩严峻。这些数据说明,中国在经历严重的通缩。

同样的时间点,两套数据说着不同的故事,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复杂,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呢?记得几年前我就说过郎咸平教授的观点,他说中国的经济是二元体的经济,一元过冷,一元过热,郎教授是把准了中国的脉。其实,所谓二元体经济和今天通胀通缩之争都是一脉相承的。在矛盾繁杂的表面下面,它们都诉说着同一个故事,那就是权力和资源的绝对垄断,破坏了经济的内生规律。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ZF管理经济的能力大打折扣,全面通胀亦是必然的结果。

体制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们国家搞市场经济这么多年了,其实管制结构未变,权力和资源的垄断未变,所以总是新瓶装旧酒。我们的体制把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硬生生划成两类: 一类叫体制内的,一类叫体制外的,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我总结了一下,体制内的,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电信联通之流,至少比体制外的有三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资金成本优势(Cost of Capital),商业机会优势(Cost ofOpportunity)和运营成本优势(Cost of Operations)。就说资金成本优势吧,中国的主要金融业也是垄断的,体制内的,四大银行都是国营的。这几年流动性紧张,银行大笔大笔的贷款都给了体制内的,或国有大型企业企业。你想想,人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时不常去市府小礼堂开个会就碰见了,好说话嘛。对于ZF来说,就是钱从左口袋挪到右口袋,没什么压力。而体制外的想拿点贷款就那么容易了,这个事情每年开两会都有很多提案,但就是解决不了。再说了,体制内的大型国企,比如那些钢铁集团,即便亏损了,每年都能搞点财政补贴转移支付什么的,等于每年在拿捐款。体制外的,怕是门都没有。这种资金成本的巨大落差,你说体制内外的公司,他们的命一样吗?说起来都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其实没任何可比性。我们都知道现代经济的规律是,经营效率高回报好的的企业融资成本低,在一个合理的经济体内,资金自然向这些企业靠拢,甚至相互砍价,向这家企业提供成本最低的融资。可这样的好事,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是不会出现的。这就是我说的,经济的内生性被破坏了。

所谓通胀通缩,都是宏观经济的概念,它描述的是货币的发行量和货币所对应的商品的关系。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便引起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这就是通货膨胀。所以从这个基本概念来看,中国的情况是很清楚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中国的GDP是67.7万亿人民币,增速6.9%; 广义货币(M2)余额139万亿人民币,增速13.3%,依然印证了我以前说过的,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二,而中国的M2已经比美国和欧盟加起来还多,这不是通货膨胀是什么? 那么,我们超发的货币都去哪里了呢?这个问题很大,不过幸好不需要我再研究了,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陈龙梳理了中国1990年~2013年的数据,发现房价的涨幅与M2增长率的相关性高达71%。 这说明房市是我们国家超发货币的蓄水池,我们国家每年用这些钱把无数官员变成了亿万富翁,消耗了全世界41%的钢材和水泥,建造了规划人口34亿的新城和房屋,然后大部分空置在那里,我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大的资产泡沫。格林斯潘在形容资产泡沫时,喜欢用irrational exuberance这个词,一时传为佳话,意思是非理性狂欢。估计格老看见中国这些年的新城和房市,一定战战兢兢得连他发明的词都忘了,他一定会问,Are they crazy?

其实你看中国现在数据下降的这些行业,无非两大领域。一个是房地产的相关或下游行业,比如钢铁煤炭,一个是发改委非理性狂欢出来的行业,比如造船矿业。哪里有什么通货紧缩,分明是行业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玩不下去了,刚开始瘦身而已。我说刚开始瘦身,是因为他们依然享有体制内的巨大优势,所以瘦身瘦得也不那么爽快,只是在慢慢向均衡水平回归,以西方的标准,有的连行业衰退都称不上。你可能要问了,既然只是部分行业在理性瘦身,那为什么我们已经铺天盖地听到“通缩”这个词,听到那么多专家学者在呼吁国家要宽松货币,降准降息呢?哈哈,现在我们才说到问题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舆论环境是严格管制的,所以千万别以为随便哪个专家学者都能出来说话,一定要思考他背后站着的是谁,他代表了哪一派的利益。比如说,李稻葵,贾康,连平,林毅夫,厉以宁,张维迎、吴敬琏,他们的观点是否有连贯性?他们在为哪一派发声?是的,即便是体制内你也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这就是背后利益的复杂性。有些声音是试探舆情的,有些声音是为别的什么东西打前站的,有些纯粹是在投其所好拍马屁。要把这些梳理清楚就不会盲从,不会以为大家都一窝蜂地认为中国在通缩了。代言人是政治的博弈,政治背后是利益分配的博弈,一切现象剥丝抽茧到底,还是为了钱。 是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社会,钱是各方最大的共同利益,是最好的的把手。在拨弄各方的博弈中,左右逢源,让各派斗之又斗,斗犹不破,寻找到各方的利益共同点,并在此过程中损敌固己,这是帝王术。海不归朋友们,这个我们永远也学不会的。这里还是要为吴敬琏老先生说句话,吴老的看问题一贯透彻,明大理又顾民情,是个难得的良心学者。我们体制内能允许这样的人发声,真是幸事。至于厉以宁,借用一位香港学者的话,连在世界前50经济学家下面都研究生的水平都没有,这样的人能在国内混到这个份上,算是冷幽默吧。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我的观点了。是的,夸大中国经济在通缩,要求ZF降准降息进一步宽松货币,这各派最好的妥协点。只要宽松货币,玩金融的几大派高兴啊,现在银行业的利润比实业高太多了;只要宽松货币,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就可以维持下去,这要保护多少人啊;只要宽松货币,ZF的各项长期负债都会随通胀而减值,多爽啊。看看前一段时间大家都在说什么吧:“数据向中国经济发出警报 刺激政策难以解救通缩”,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版标题。我一看这种标题就想笑,这分明是要挟中央ZF宽松货币嘛,谁让你这么说的?可能你会问,中央ZF也不傻,他们不会看不懂这些吧?当然了,其实我看李克强总理就是个明白人,他自从上台之后一再表示ZF不会大水漫灌刺激经济,他提倡的措施也一直是农商行之类的定向降准,等等。可是这样有用吗?金融界早被各派所把持,你以为定向宽松给农商行的钱就去支持农业建设了吗?从李克强总理面临的舆论压力,我感觉他最终会控制不了这个局面,尽管他有一百个不愿意,中国最终还是会走上全面降准宽松货币的路。压力太大了,总要找个出口,最后阻力最小的那个路径就是出口,这是我以前曾经写过的“抽水马桶”原理,不记得的读者可以回去翻看。

“抽水马桶”原理用来看中国的经济问题,简直就是屡试不爽从来不带错的。你看,国际油价这一年狂降,发改委却接连上调了两次燃油税,又两次借研究新机制为名,愣是该降价不降价,最后又设了个地板价,为什么?楼继伟在去年两会说简单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公平,要研究研究,这一研究又是一年,多少人都下岗失业了,这税还是没降,为什么?郭树清提出了养老金入市,现在看来幸好没那么快实施,要不然,万亿百姓的养老钱血本无归。可是,我们的有关部门会放过这个唐僧肉吗?放心吧,不会的。你看前几天舆论又来了, “养老金入市吹响集结号 逾万亿元资金整装待发"。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目前经济萧条股市低迷,人民币一贬值外资开始逃跑了,实体经济快渴死了,太多的地方需要流动性,中央ZF不愿意大水漫灌伤及民意,定向降准收效甚微,接下去该怎么办呢?各方博弈来博弈去,总有一天会达成妥协,发现动用养老金是阻力最小的那么几条路径之一, 一下子引入万亿,又是一次狂欢啊。所以,你们放心吧,我们的有关方面一定会想出办法去动养老金这块肥肉的。至于动的方法,那太多了。养老金入股市,这个已经鼓动了好久了,是个最方便的方法。组建某种性质的金融公司,把问题债权益化,引入养老金以投资增值的借口进入,实际上是为坏账续命,这是另一种做法。最不济的,人民币贬值也是一种间接的方法,一贬值,所有人民币标称的资产就削去了一块,这个最隐蔽。放心吧,我们的体制内有的是聪明人,他们会有办法的。

回看中国历史,除了几个短短的片段以外,我们始终都没有走出”兴,百姓苦,衰,百姓苦“的轮回。这一次是中国经济发展30年后难免的一次衰退,中国面临资产价格过高,产能严重过剩,实业生存艰难,中低端生产成本已不具国际竞争力能棘手的问题。朝野都知道需要真正的体制改革,打破利益的藩篱,才能重获活力。这一点是社会的共识,可是做起来何其艰难。我希望李总理之类的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顾全长远,真正能精简机构,降低税负,挽救实业,顶住压力,识破那些叫嚷”经济通缩“人的真实用心,不要再来宽松货币这一类无用的招数。否则的话,再来一轮大水漫灌,通胀猛升,加上前十多年积累的泡沫资产减值破灭,多少人会捱不过这一轮。

其实,国内明眼人很多。看懂了这一切,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富人不做A股,为什么12月份有那么多虚假贸易来转移资金,为什么马云要买南华早报。你也会理解为什么我说在国内要及时行乐,无恒产者无恒心,前途太不确定啊。 还是我以前说过的那句话,不是我们坏,是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2016.1.1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J888999 回复 悄悄话 有一篇写于2012年,关于资源错配,在今天看来,起码高铁的资源配置是没有错的,恰恰相反,这是一着堪称经典的好棋妙棋。
J888999 回复 悄悄话 就现在看到的,小布什+O8花了十几年,活活把美国这副好棋走臭。而习李政府,在努力把中国这副烂棋盘活。
J888999 回复 悄悄话 做了十几年潜水员,特地为评论去注册????。作者看到了国内问题,非常有想法,但个人认为没有充足联系国际,可惜了。比如各国的QE,人民币入SDR,人民币贬值,亚投行一带一路等等。我以为入篮和亚投行是政府寻求给国内过高QE和过剩产能减压的突破口。还有传说中的石油人民币-底子差,上几届又太烂,但本届政府并非无所做为啊!
Small_Peac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likeitall' 的评论 : 您客气了!我们相互交流吧。
ilikeitall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作者!一口气读完你的全部文章,解疑不少,收获颇多!希望能继续读到你的佳作!
ali88 回复 悄悄话 赞!
PAreader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你的思考。 国内问题分析的很对,这次不知如何收场。
反观美国,也有一些similar issues。 这几年QE,资产价格高涨, 从individual角度来看(起码在湾区),房子,股票,食物,消费都大大涨出averageincome。也是wallstreet 在鼓励这新一轮膨胀。虽然低效贷款和国企问题是中国特色。不知美国能否调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