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文学城归坛写了第一篇回国随笔,一转眼便是十年了,真是日月如梭。依然能记起那时候我周围的朋友,无论是老外还是老中,大家都在谈论China opportunity。华尔街日报每天头版至少有3个大方格子与中国有关,北上广深等地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冲击着海外媒体的观众,某某回国怎么发达了之类的话题是酒后饭余经常的话题。现在回忆起来就是一句话,那真是火红的日子啊!十年后的今天,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开始了抽丝剥茧式的逐步脱钩。四年前我在“回国随笔23”中曾经写到,海归的窗口已经关闭,海归这一波历史大潮,已经过去了。今天看来结论非常正确。
这些年除了海归还去了许多其他国家,对那里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有过许多观察,与国内的生态不同往往很感触,今天有空就来回顾一下。写这篇文章其实是有一些原因触动的,其中之一便是一个好朋友今年去了台湾旅游,回来后除了对士林夜市的美味和人们的文明礼貌赞不绝口外,对台湾的经济状况甚是不以为然。用她的话来说,台北市的楼房街道都矮矮旧旧的,摩天大楼那么少,我们国内随便一个二线城市比台北都不知道要发达多少。 朋友的视角我很理解,国内的城市老百姓过去20年基本上都是在大拆大建的环境里生活的,看着旧的楼房一片片被拆掉,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心中洋溢着自豪。长期熏陶下来,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就跟现代建筑挂上了钩。仿佛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高铁磁悬浮就是现代化,反之就是落后。这篇文章就是想分享我的观察。
泰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许多去过泰国的人都流连忘返。泰国给人最深的印象,是泰国人的平和友善、物产富饶而价格低廉的平民生活,不夸张地说,泰国是亚洲平民生活的典范。曼谷建在一大片平原上,1782年泰皇拉玛一世定都于此,依湄南河开始兴建皇宫,过去240多年曼谷一直是泰国绝对的政治经济中心。今天的曼谷城市的面积是很大的,也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但在曼谷市内漫步,你会发现摩天大楼的比例很低,相反,大片大片的二三层高的民宅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样子,一如我们国内城市70年代的样子。民宅是一方非常热闹的天地,饭店水果店鳞次栉比,新鲜的红毛丹的价廉物美,遍地可见的泰式按摩店门口泰国美女向你招手。许多沿街的住宅改建成了酒吧或西式餐馆,大电视里播放美式橄榄球,吧台上除了鲜榨生啤和洋酒,还坐着三三两两的年轻辣妹,招揽着意兴阑珊的洋人。借用我们李中堂的话来说,就是好一派人间烟火。
对泰国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物价低廉。以上班一族每天必须的午餐来举例,泰国的午餐的价廉物美可以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跟我们国内城市里一样,午餐的解决办法往往是快餐、食堂和路边小饭店。普通泰国人的午餐大约是30泰铢一份的盖浇饭,里边有饭,有蔬菜和肉片在一起的炒菜,有时候老板还送一小碗汤。可能是因为处于热带的原因吧,泰国的蔬菜又好又新鲜,做菜的时候会放入一些香料,真是非常好吃。有时候看到旁边的荷包煎蛋非常诱人,都是红心蛋,5泰铢一个,就让老板加个蛋。这样一顿午饭吃得非常满足,也就才合7块人民币。想起国内午餐随便点个盒饭就要30-40元人民币,而且明显地能感觉得到粗制滥造,带皮红烧肉连毛都没刮干净,有时候心里真的念一个不值。晚餐有时候跟朋友一起去街边饭店去吃,两三个人点了香气四溢的冬蔭功汤、泰式煎鱼、各种香料炒出来的素菜,每人再点一大杯鲜榨芒果,美味呀!结账以后,把账单折成人民币,每个人都乐开了花。这是在泰国的时候每天的乐趣。
仔细观察泰国低廉的物价,我觉得跟饭店经营场所属于普通民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常能明显地看得出是一家人在经营那个饭店,门前的几个大桌面上放着各种食品,旁边的立式冰箱是各种饮料,整个客堂里一家人切菜的掌勺的忙得热火朝天。到晚餐收摊之后,门前清扫干净上了门板之后,整个饭店完全恢复成一个普通的民宅,后厢房的灯光下一家人吃着晚餐看着电视,就是一户普通的人家。民宅开店,老百姓不用交商场昂贵的租金或者只需低廉的税费,就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利于客人,加上泰国整体富饶的农业,奠定了那里餐饮行业非常亲民的基础。 也许你会说,曼谷也有高端餐饮的。是的,你说的没错,那样的场所我也去过。但说实话,除了那些走fashion路线的高端饭店之外,曼谷许多高档会所或者俱乐部里面非常典雅,透着一个二百多年首都的文化沉淀,食品和服务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价格只有北京同样场所的三分之一。社会以收入水平而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间,总体轻徭薄赋、基本生活容易满足,人心平和,这是我眼里真实的泰国。
再往深里说一点,这就涉及到一个土地产权的问题。泰国的土地是私有的,泰国人很多开店经营都是在祖产里,也就是爷爷爸爸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私产的持有成本非常低,属于稍微给点阳光雨露就可以灿烂的那种,非常容易存活,一套几十年的木屋私宅,不但居住也养活了一家人。因为土地私有,ZF不能随意动迁,一个小小的饭店或者按摩店可以传承下去,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和竞争,以价廉物美的方式立足了下来。这是泰国物价低廉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泰国社会虽然并不富裕、但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普遍很高的原因。平心而论,泰国人是很为自己的国民身份而自豪的,这从他们平时的言谈中能体会得到。尽管有许多的外国人在泰国生活,比如那些退休了的白人,但外国人是不能持有土地、不能购买别墅的。外国人只能买公寓,想要持有土地必须跟泰国人结婚,这是泰国国民身份一个重要的益处。此外,泰国人民的医疗是国家负担的,基本免费,小孩上学也免费。这也是泰国人总有那么点朴素的乐天,不知道存钱原因。没有后顾之忧,存钱干什么呢,何不享受生活?泰国没有什么网络管制,因特网门户大开,国内国外的新闻什么都看的到,我看泰国人也没多少兴趣关心,上班不紧不慢地做事情,中午饭后买些甜点大家分享,下班回家后各自打理自己的院子,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买台冰箱也是分期付款也不急着还。他们的生活状态,以我们国内人的眼光来说,是天真的呆子,一点都不会算账。可随着游历的国家越来越多,我慢慢才感悟出一个简单的道理,能够让国民普遍地过着不劳心的天真日子,那叫安居乐业啊。平民的现代化其实与摩天大楼、磁浮高铁没有多少的关系;相反,太多的高楼大厦会蚕食平民的生活空间,让简单的生活变得昂贵。说回前面那个从台湾旅游回来的朋友,我想对她说的是,一个ZF如果愿意搞全民免费医疗而不搞基建,这反映的是ZF的律己、慈悲而不是落后。这个道理,是需要绕一大圈路才能明白的。
国内这些年大拆大建迅速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些三四线城市标志性地貌的高楼大厦之多令人影响深刻。重庆市现在高楼的天际线,俨然就是一个世界顶级的大都市,可以说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国内的高铁也已经建设到了经济边际效益为严重负值的区间,就是说造一条亏一条,中期无扭亏为盈的希望。可是,高铁在山间飞驰、摩天大楼在夜色下灯火通明,在无数国人的眼里这就是现代化。十一长假期间,朋友圈里85后一代晒美图的,有不少就是以某个城市标志性天际线为背景,或者就是某个高档的都市中心里最网红的酒吧,旋转彩灯下一群人端着香槟,似乎大家都抓住了现代都市生活的尾巴。在为他们高兴之余,也为他们对于生活的理解而感慨。浮华,和对浮华的吹捧,毁了一代人的三观,也把他们送上了终生隐形负债的不归路。 稍微有一点经济学头脑的人都知道,基建是不创造价值的,ZF投资也是不创造价值的。所有基建的投入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依附于基础设施之上的第二第三产业会产生长期可持续性的回报,且回报率高于基础设施的资金成本。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那超额的基建投入越多,投资实体就会越穷。如果是一家企业,那这家企业会破产。如果是一个国家,当然ZF的办法会多一点,那就是印钞和负债,把巨额的债务隐形地转移到每一个国民的头上,或者从今天延展到明天后天,这是每一个大基建的ZF的本能。所以,每一次看到朋友圈里流光溢彩的高楼前兴奋的面孔,我心里都不好意思犯嘀咕,亲爱的朋友,你知道明天鸡腿又要涨价了吗?
我们来看看今年关于基建的新闻吧: “30万亿来了!中央定调新基建计划将如何改变世界格局”。“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5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再次成为热词”。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由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尤其是在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等的出现和传播,给未来全球经济蒙上了巨大的阴影,美联储高规格超预期降息,引发了各国央行的跟随,包括澳大利亚、巴西等先后宣布降息,全球开始应对危机。 中国最主要的措施则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09年的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来说,确实是为了单纯的应对危机,是一个很被动仓促的行动、这次中国超30万亿基建规划,指的是20多个已公布省份的未来总投资计划,从根本上来说,这次所谓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2009年的4万亿背景是不同的,一个是仓促和被动,一个是着眼于长期规划,并主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3月5日,全国已有30多个省份宣布的投资计划总额,已经超过了40万亿元”。
上面40万亿新基建会给民生带来什么影响,我想不需要再写什么了。2009年时温中堂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海内外是有很多异议的,可是说是勉强过关。到今年,刚刚过了11年,国家的基建计划已经做到40万亿了,真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啊!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出,我想国家在下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如果要推出100万亿规模的基建计划,大家不会太惊诧吧?
一个国家土地是否可以私有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你去城市的居民区,如果看到民房之间小心地保持着分割线,或者两幢楼房建造的时候小心滴隔着10公分的空隙,你就知道这个国家的土地是可以私有的。私产的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心中都有一杆标尺,知道什么是属于我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彼此互不侵犯,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指标。这些年我去过了很多国家,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发现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容许土地私有的,而像我们国内那样国民不可私有土地,买一套住房还需要向ZF租用几十年的土地使用权,反倒是闻所未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人民在自己国土上享受的待遇,相当于在泰国的外国人。
每次去日本,我对银座的高楼大厦奢侈品店少有兴趣,却对普通居民区的街市流连忘返。东京跟曼谷一样,除了有限的几个地区,高楼大厦并不密集。相反大多数地方所谓的楼房也很少超过10层,居民区保留了大量的2层的普通民宅,很多都是传承了几十年的。沿街的民宅改装成了商铺,各国料理、服装鞋帽、DVD电器、化妆品店,让一片片的民宅街区变得无比热闹。妙龄的少女穿着可爱的衣服,在街边向行人发放优惠券,穿女仆装短裙的姑娘们一再邀请你去二楼的那家女仆咖啡店小酌。东京的街区就是这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市井的味道。同样地,也是因为土地私有、民宅经商,才让东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的给平抑物价留了一方空间,物价不高得离谱,以同等质量来比还明显低于国内的一线城市。有时候会想,如果日本ZF也把这大片大片的民宅都动迁了,把土地都种上万达商业广场,市ZF成为物业的持有人,让这些小商户都去租广场里的门面才能经营否则一律查封,那东京的生鱼片怕是我们也吃不起了。
常住的地方靠着一个地铁站,因为不像是新宿银座那样的大站,人流并不拥挤。熟悉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地铁站前的商铺喜欢用“駅前”这两个字来起名,以表明它们的地理位置优越。我住的地方就有这么一家駅前小酒馆,二层楼的小木屋面积并不大,一楼改造成了厨房、酒吧,二楼可能是这家人的居住空间。从小木屋的结构和建材看得出这间屋子颇有历史,或许就是几代人传下来的。酒吧里的菜单不长,零零落落地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除了各种酒类饮料,主要卖的是日式的小食,比如烤鸡、烤鱼、串烧之类的,掌柜的看上去是家里的老父亲,低头哈腰地招呼着进进出出的客人。隔着玻璃台面,厨房里两个小伙子穿着白色的工作服手脚不停地在准备着食品。比较显眼的是吧台的中央看似30岁出头的少妇,头发高高的盘起,穿着很普通的衣服,唯一看得出刻意的是里面的低胸,透着不经意的性感。少妇的主要工作是给吧台的客人递酒倒酒,笑意盈盈地陪着客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吧台的客人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上班族男人,长袖白衬衫,拎着黑色的公文包,看上去就是附近的居民。辛苦一天了,从地铁下来回家的途中,在这个街区坊间的小酒吧坐一坐,喝点小酒派遣一下一天的辛苦,跟漂亮的少妇开几句半荤半素的玩笑,然后穿上外套一摇一晃地回家,依然扮回丈夫或是慈父的角色,这应该是大多数日本已婚男子最典型的日子了。这间不起眼的小木屋,想来就这样养活着一个家,把一代代的孩子供到学业结束走上社会,记录着另一个国民私有土地的国家一户普通家庭的生活。
什么是现代化?我们发展现代化的经济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看来需要许多人好好思考。我觉得中国现代社会最大的误区就是被一大群新名词、新概念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和头脑,在盲从和亢奋之中兴冲冲地奔袭几十里山路,却忘了当初为什么要上路。这种状态,最贴近的比喻就是沽饮十八碗、醉后欲上景阳冈的武松。能够打虎固然好,被老虎吃了就莫名其妙,别人不知道你去哪里,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挂的。比如说,我们大小会议决议一再强调,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很好,国内外有过那么成熟的经验,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轻徭薄赋,放水养鱼。为什么不把土地物产权还给自己的国民呢?与其每过几年又要搞数十亿的基建,我们把那些钱以免除土地批租的形式还给国民,让每个中国家庭也能拥有自己的一小片土地,永久免除地租,让老百姓可以安居、可以置业,也可以在上面经商。国家以收取营业税的形式也能得到收益,只是时间跨度拉得长一点。这样民间的生活成本降低了,小工商容易盘活,消费也起来了,国家所提倡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内循环的目标不就更容易实现了吗?为什么每过几年,又要去重走大基建的不归路呢?
现代化的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平民的现代化。巨商富甲是不需要国家去帮他们操心现代化的,他们的生活水平早已步入下一个世纪了。归纳这些年游历过的国家,我认为平民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容许国民土地私有,私有的土地上方能长得出恒产。第二,生老病死有国家兜底,一个人生了大病一个家庭倾家荡产的环境,是谈不上什么发展的。第三,无论是呆子平民还是聪明绝顶的黄药师,都有他们安居生存的一方空间,且相互不仇视。第四,无伤大雅的软色情在平民生活中有小小的生存空间,一个社会如果要求平民做圣人,让巨富在别墅里夜夜演春宫的,就不和谐了。
好久不上归坛了,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请大家批评扔砖。
2020.10.20
谢谢您的回复。您的命题很大,也非我的专业,我学识粗浅力不从心,只能谈一点简单想法。第一,土地是最大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对生产力有巨大的作用。近代每一次把土地跟农民亲近,就会极大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而每一次把农民跟土地隔绝开,就会带来倒退和灾难,比如三年灾害。第二,我国的土地批租史里有一个隐藏的尴尬,至今是没人指出的。我们的土地有偿使用最初始于港商霍英东1980年代对国家领导人的建言,即把广州市的土地造成商品房卖给港商,把筹到的钱款用于广州市的开发建设。我国第一块土地有偿批租为1988年上海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以2805万美元的价格有偿出让日本华侨孙仲利50年的使用权。所以土地批租的出发点是把中国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给外国人,筹资帮助国家建设,这个从道理上是说得通的。后来怎么演变成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安个家也要付70年的土地租金,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在文中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的待遇其实只相当于泰国的外国人。中国人的身份证叫居民身份证不叫国民身份证,挺合适的。第三,土地政策涉及的是国本,可以说是国之重策,我们小民视野讨论不了这么大的问题。随着中国的经济与世界渐次脱钩,几年后总体状况会变得局促。一个现实的选项是在精准监控的同时把部分生产资料下放,促进经济的活力。这里边可能有土地政策的局部松动,也可能是土地政策不动而放松其它东西,比如所有权。中国的大局面是怎么在赚钱、分钱、维稳这三者之间保持平衡,土地政策也是为这个大局面服务的,是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