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水宁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观后(一)

(2020-03-11 21:51:27) 下一个

Transit

看到结尾,我和老公面面相觑。老公喃喃道,“我只能说语言太。。。”我接过来,“。。。有限了。”“是。语言太有限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感受。”

电影的名字叫Transit,中文翻译成“过境”,一部德国电影。背景应该是二战时的马赛。德军已经占领了巴黎,正在抵近马赛。人们纷纷聚集在这里,寄希望于能够拿到前往美国或者南美的签证,逃离战乱。故事的男主角(忘了角色的名字也不知道演员是谁)很酷。黑头发,深色的皮肤,一张棱角分明的脸。薄薄的嘴唇总是抿成一字,略有些歪向一边,上唇似乎还有一道疤痕。你很难从他的眼睛分辨出任何情感,可以说那里面是木讷淡漠无动于衷也可以说是深藏不露。这让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男主角正是一副局外人的事不关己的漠然。每一次经过危险,你看不到惊惶的眼神和起伏不定的喘息,只有猎豹一样的敏捷和毫不犹疑。在他偶遇了一个小男孩,陪着那男孩踢足球帮他修收音机为他唱儿时的催眠曲时,男人温情的一面就显露无疑了。看到这里你会对整个电影有个脉络,一个父亲的角色似乎鲜明起来。

其实演出才刚刚开始。男人在无意之间扮演了另外一个人,一个作家。男人的寡言总是帮到他,他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谎,却让人自然而然地将他想成自己心目中的角色。那位旅馆老板如此,那位负责签证的墨西哥大使也是如此。每次当你看到男人嗫嚅着似乎答不上话,为他可能穿帮捏把汗时,他都能以自己诚挚的回答将你解救出来。他告诉大使他以后不会写作的那段话实在精彩之极,让我恨不得回过头去将那些话逐字记录下来。他说,我小的时候出门去玩总是很开心,但是一回到家,妈妈每次都会让我写作文。游玩就是为了写作文。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在疑惑,我不爱去公园会不会与作文有关。如果男人拿这个作为不继续写作的理由,我完全可以接受,只是这样就会留下一个小小的bug,不容易解释他正扮演的作家之前为何写作。然而男人接下来的话才真正让我动容:“现在,人们进集中营进焚烧炉,就是为了让作家把这些都写下来。。。”我倒抽了一口凉气。

在写完这篇观后感以后,我读到白不采网友的转发《旷世恋情:我穿越半个世纪以后 终于找到你》(链接https://bbs.wenxuecity.com/bbs/memory/1356915.html),又对这篇观后感作了以下增补。那篇文章写的是一对恋人因为台海相隔经年遥望,终于在半个世纪之后找到对方。掩卷漫思,如果没有灾难没有战争没有生离死别,是不是就没有旷世奇缘没有铭心刻骨也没有地久天长和永久传奇?人类会不会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短暂易逝而在潜意识里编撰出一幕幕悲剧?死亡是人心中一面经久飘扬的旗帜,无论天堂或尘粒的远景都难以让人安住永恒。于是人们转向精神永存。写下来,传扬出去,被后世铭记。。。在纸页里在传唱里甚至仅仅在想象里每个人都在编写吟诵关于自己的不朽诗篇。如同人不知道自己是光,就创造出至暗时刻,这时一点微光也会带给我们欣喜,以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人也不了解自己的永恒,却因为内心遥远的呼唤,从未停止创造永恒的努力。

回到电影。如果男人没有邂逅他的“太太”,其实是作家太太,还有那位太太的情人,就不会有后来的故事了。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通过各种细节来拷问人性。既然人性不大经得起拷问,导演并没有为难男人。毕竟他只是正巧可以帮上那个女人,又顺水推舟不帮白不帮地帮了他的情人。这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男人是一个内心热情而又诚挚的人。但我怎么也没有看出特别深沉的爱情和格外高尚的利他动机。他所做的事每个人都可能做,只是不会像他那样冷静果断快刀乱麻。按时下的说法就是遇事做事不去为后果担心。像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但是,命运不喜欢局外人,它阴险地设定了一个诡异的结局。男人所做的一切完全失去了意义。他终于被彻底击垮了。

我觉得自己也快要被击垮了。看完电影,我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从灯下走到暗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不知道为什么遇上一些人一些事而失落另外一些人一些事;不知道人生的每一步是一个伏笔一个断续的音符还是一张密网上挣不脱的点;不知道自己所思所行被怎样一条无形的绳索牵引。。。上一个带给我类似感受到电影是《罗生门》。《罗生门》让我倍感世事的虚无。而《过境》让我倍感人生的虚无。人生真的有意义吗?在一个又一个“偶然”的经历之后,那条必然的路是什么?或者,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在盲目地狂奔,为了糊口为了享乐为了责任为了成就感为了造福社会。不过他们连“寻找”也羞于承认,宁愿称之为身不由己。又或者,在人停止寻找的那一刻才蓦然惊觉,真相从未离开这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