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尘

试着告诉读者,生活是多样的。每一个活着的人,在多元化的人生时空里, 扮演着某种角色,向着不同的方向展现着自己的千姿百态,书写着与众不同的生 命华章。
个人资料
正文

希腊古瓮颂 - 1

(2010-06-19 08:12:26) 下一个
希腊古瓮颂
Ode on a Grecian Urn

作者 济慈

I.
Thou still unravish'd bride of quietness,
Thou foster-child of Silence and slow Time,
Sylvan historian, who canst thus express
A flowery tale more sweetly than our rhyme:
What leaf-fringed legend haunts about thy shape
Of deities or mortals, or of both,
In Tempe or the dales of Arcady?
What men or gods are these? What maidens loth?
What mad pursuit? What struggle to escape?
What pipes and timbrels? What wild ecstasy?

你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
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呵,田园的史家,你竟能铺叙
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在你的形体上,岂非缭绕著
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
讲著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
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
怎样的风笛和鼓谣!怎样的狂喜!(查良铮 译)

你 --“宁静”的保持着童贞的新娘,
“沉默”和 “漫长”的时间领养的少女
山林的历史家, 你如此美妙的叙讲
如花的故事, 胜过我们的诗句:
绿叶镶边的传说在你身上缠,
讲的可是神, 或人,或神人在一道,
活跃在滕陂, 或阿卡狄谷地?
什么人, 什么神?什么样姑娘不情愿?
怎样疯狂的追求? 竭力的逃脱?
什么笛, 铃鼓?怎样忘情的狂喜?(屠岸 译)

II.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Are sweeter; therefore, ye soft pipes, play on;
Not to the sensual ear, but, more endear'd,
Pipe to the spirit ditties of no tone:
Fair youth, beneath the trees, thou canst not leave
Thy song, nor ever can those trees be bare;
Bold Lover, never, never canst thou kiss,
Though winning near the goal - yet, do not grieve;
She cannot fade, though thou hast not thy bliss,
For ever wilt thou love, and she be fair!

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
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
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
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
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
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
卤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
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
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
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查良铮 译)

听见的乐曲是悦耳, 听不见的旋律
更甜美;风笛啊, 你该继续吹奏;
不是对耳朵, 而是对心灵奏出
无声的乐曲,送上更多的温柔:
树下的美少年,你永远不停止歌唱,
那些树木也永远不可能凋枯;
大胆的情郎,你永远得不到一吻,
虽然接近了目标---你可别悲伤。
她永远不衰老, 尽管摘不到幸福,
你永远在爱着, 她永远美丽动人! (屠岸 译)



III.
Ah, happy, happy boughs! that cannot shed
Your leaves, nor ever bid the Spring adieu;
And, happy melodist, unwearied,
For ever piping songs for ever new;
More happy love! more happy, happy love!
For ever warm and still to be enjoy'd,
For ever panting, and for ever young;
All breathing human passion far above,
That leaves a heart high-sorrowful and cloy'd,
A burning forehead, and a parching tongue.

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  
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  
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  
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  
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  
永远热情地心跳,永远年轻;  
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  
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  
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查良铮 译)

呵,幸福的树枝!你永远不掉下
你的绿叶, 永不向春光告别;
幸福的乐手, 你永远不知道疲乏,
永远吹奏出永远新鲜的音乐;
幸福的爱情, 更加幸福的爱情!
永远热烈,永远等待着享受,
永远悸动着, 永远是青春年少,
这一切情态, 都这样超凡入圣,
永远不会让心灵餍足, 发愁,
不会让额头发烧, 舌敝唇焦。(屠岸 译)

IV.
Who are these coming to the sacrifice?
To what green altar, O mysterious priest,
Lead'st thou that heifer lowing at the skies,
And all her silken flanks with garlands drest?
What little town by river or sea-shore,
Or mountain-built with peaceful citadel,
Is emptied of its folk, this pious morn?
And, little town, thy streets for evermore
Will silent be; and not a soul, to tell
Why thou art desolate, can e'er return.

这些人是谁呵,都去赶祭祀?  
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  
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  
花环缀满著它光滑的身腰。  
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  
或哪个静静的堡寨山村,  
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  
呵,小镇,你的街道永远恬静;  
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  
告诉人你何以是这么寂寥。(查良铮 译)

这些前来祭祀的都是什么人?
神秘的祭司, 你的牛向上天哀唤,
让花环挂满在她那光柔的腰身,
你要牵它去那一座青葱的祭坛?
这是哪一座小城, 河边的, 海边的,
还是靠山的, 筑一座护卫的城砦---
居民们倾城而出, 赶清早去敬神?
小城啊, 你的大街小巷将永远地
寂静无声, 没一个灵魂会回来
说明你何以从此变成了芜城。(屠岸 译)

V. O Attic shape! fair attitude! with brede
Of marble men and maidens overwrought,
With forest branches and the trodden weed;
Thou, silent form! dost tease us out of thought
As doth eternity: Cold Pastoral!
When old age shall this generation waste,
Thou shalt remain, in midst of other woe
Than ours, a friend to man, to whom thou say'st,
'Beauty is truth, truth beauty,--that is all
Ye know on earth, and all ye need to know.'   

哦,希腊的形状!唯美的观照!  
上面缀有石雕的男人和女人,  
还有林木,和践踏过的青草;  
沉默的形体呵,你象是“永恒”  
使人超越思想:呵,冰冷的牧歌!  
等暮年使这一世代都凋落,  
只有你如旧;在另外的一些  
忧伤中,你会抚慰后人说: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就包括  
你们所知道、和该知道的一切。 (查良铮 译)

啊, 雅典的形状! 美的仪态!
身上雕满了大理石少女和男人,
树林伸枝柯, 脚下倒伏着草莱;
你啊, 缄口的形体!你冷嘲如“永恒”
教我们超脱思虑。 冷色的牧歌!
等老年摧毁了我们这一代, 那时,
你将仍然是人类的朋友, 并且
会遇到另一些哀愁, 你会对人说:
“美即是真, 真即是美” - 这就是
你们在世上所知道, 该知道的一切。 (屠岸 译)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所作的六首《颂》词中的一首。慈济,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是杰出的英国诗作家,也是浪漫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一生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秋颂》《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为他赢得巨大声誉。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只活了25岁,但他留下的诗篇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既是真,真既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追求华美的诗语言,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希腊古瓮颂”作于1819年5月,于1819年5月完成第一次印刷。1820年1月出版。

济慈对早期的诗歌形式不满意,于是,他收集代表的颂歌,以形成新的发展。济慈意识到在古典希腊艺术的其他作品,并亲身体验到埃尔金大理石,所有这些都增强了他对古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看法,他抓住了希腊艺术之美,形成了这首《颂》的基础。1819年,济慈试图写十四行诗,但他发现十四行诗形式和韵律不符合他创作的目的。于是他转向颂歌的形式。他曾在1819年写了的其他的颂歌。济慈的创建的新的诗音颂歌与他的审美观念是相吻合的。这首诗音颂歌的诗意来自古瓮铭文的代表性的绘画或雕刻文字。济慈摆脱了奥克里托斯的田园和古典诗描述古瓮的两侧传统铭文的作法。奥克里托斯用田园和古典诗介绍和发现在某个固定的艺术作品和人物背后的动机,而“希腊古瓮颂”则采用重点人物的外部行动,赋于《颂》的整体涵意。济慈的诗努力探讨灵魂,永恒的,自然和艺术的关系。1819年5月9日, 他读完了海顿关于古希腊艺术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海顿描述希腊人的牺牲和崇拜,第二篇文章中,海顿将此与一个中世纪雕塑一起进行对比: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风格。济慈还在海顿那里观赏了希腊瓮版画,花瓶雕刻等。然而,济慈的创作灵感并不局限于海顿的画,他接受了当时的许多其它创作来源。他可能忆起他的古希腊埃尔金大理石经验, 这可以从他的十四行诗“埃尔金大理石的影响力”看出来。济慈也曾见到过贝佳斯和荷兰众议院的花瓶,并在罗伯特伯顿经历过忧闷的古典治疗和解剖学。当时的许多论文都具有与济慈相同的看法,认为古希腊艺术既是理想,带有希腊的古典美。尽管古典艺术的这些思想对他的影响,他的诗却是独一无二的。济慈的这种以盛放骨灰的瓮为主题的诗颂,描述任何已知的原始的东西,属于他独特的原创。

在结构上,“希腊古瓮颂”共分五个诗节,每节十行。每一诗节韵式起始为莎士比亚四行诗(ABAB式)和密尔顿 sestet(CDECDE)结束。同样的韵式也用在“欢乐颂,忧郁颂”和夜莺颂”。“颂”本身起源于希腊,意思是“唱”。虽然颂是古代作家坚持的僵化模式,但到了济慈的时代,“颂” 经历了很大的转变。济慈的颂歌寻求“经典的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希腊古瓮颂”在结构上是对古典文学对称结构和不对称的浪漫主义诗歌赋的创造。在每节的开头的行使用ABAB式结构代表了在古典文献中找到结构的一个明显例子,其余六行似乎摆脱了希腊和罗马颂歌传统的诗风。

在内容上,一个古瓮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造型的美丽和雕饰的华美外表?一般来说只有这些。但是,在英国诗人济慈(1795年---1821年)眼里可就不一样了,他竟铺叙出了一篇华美的乐章──《希腊古瓮颂》。《颂》记述了希腊古瓮的两个重要的场景:一个是情人对爱的永恒的追求而没有实现,另一个是村民将要执行的祭祀的礼仪。《颂》的最后一行说:“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是你们在世上所知道,该知道的一切。”许多文学批评家们争论焦点在于《颂》的整体美。评论大多集中在《颂》的其他方面,包括叙述者的角色,对现实世界的鼓舞人心的特质,以及与《颂》的世界与现实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古瓮颂”开始受到文学批评家们赞扬。它现在被认为是在英语中最伟大的颂歌之一。

“瓮”是古希腊人用来盛放骨灰或作为装饰品的一种大理石或玻璃器皿,上面多画有人与物的形象。但在诗人笔下,古瓮上的人与物已经不是简单的形象和干枯的线条,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命。开始,诗人点明这个瓮的古老:它曾“委身寂静的、完美的处子,受过了沉默和悠久的抚育 (查良铮 译), 或宁静的,保持着童贞的新娘,“沉默”和 “漫长”的时间领养的少女 (屠岸 译)”,经过‘田园的史家’或 ‘山林的历史家再造’,‘竟能铺叙一个如花的故事,比诗还瑰丽’ (查良铮 译);它‘如此美妙的细讲如花的故事, 胜过我们的诗句’,于是,在它的形体上,“岂非缭绕著古老的传说,以绿叶为其边缘,讲著人,或神,敦陂或阿卡狄? (查良铮 译)”诗人叹赏道:“呵,是怎样的人,或神!在舞乐前多热烈的追求!少女怎样地逃躲!怎样的风笛和鼓铙!怎样的狂喜!”这是诗人对古瓮的内涵的热烈的情感,为整首《颂》定下基调。据说,诗人曾看到过数种不同的希腊古瓮。他凝视著古瓮上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曾长长地陷入沉思,在冥冥的想象中,他看到古希腊的古老传说──敦陂和阿卡狄谷地人神共处的那种奇瑰的生活,即古希腊人田园诗般的生活。这是一个何等纯洁,何等美丽,何等自由,何等欢乐的世界啊!那里树木长青,鲜花盛开,人们欢乐地歌唱,跳舞,姣美的少男少女无拘无束地恋爱,到处充满狂热、幸福的气氛!诗人被深深地激动了,他情不自禁地为这种生活唱起赞歌。在整首诗中,诗人以“永恒”和“超越思想”为着眼点,从声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开来。在声觉方面,诗人写道:‘听见的乐曲是悦耳, 听不见的旋律更甜美;风笛啊, 你该继续吹奏;不是对耳朵, 而是对心灵奏出无声的乐曲,送上更多的温柔:树下的美少年,你永远不停止歌唱';(屠岸 译)“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所以,吹吧,柔情的风笛;不是奏给耳朵听,而是更甜,它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你的歌” 。“幸福的吹笛人也不会停歇,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这作牺牲的小牛,对天鸣叫,你要牵它到哪儿,神秘的祭司”。(查良铮 译) ‘神秘的祭司, 你的牛向上天哀唤 。’(屠岸译), 在视觉方面,诗人写道:“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卤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呵,幸福的树木!你的枝叶不会剥落,从不曾离开春天”。“是从哪个傍河傍海的小镇,或哪个静静的堡寨的山村,来了这些人,在这敬神的清早”。这些描写,加上超时空的笔调,让人感觉既神秘,又优美。而这首诗中,诗人著墨最多的,还是对少男少女无拘无束, 热烈的恋爱的描写。如:“树下的美少年呵,你无法中断你的歌,那树木也落不了叶子;卤莽的恋人,你永远,永远吻不上,虽然够接近了──但不必心酸;她不会老,虽然你不能如愿以偿,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他的歌曲永远是那么新鲜;呵,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宴飨,永远热情的心跳,永远年轻;幸福的是这一切超凡的情态:它不会使心灵餍足和悲伤,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 (查良铮 译) ‘呵,幸福的树枝!你永远不掉下你的绿叶, 永不向春光告别;幸福的乐手, 你永远不知道疲乏,永远吹奏出永远新鲜的音乐;幸福的爱情, 更加幸福的爱情!永远热烈,永远等待着享受,永远悸动着, 永远是青春年少,这一切情态, 都这样超凡入圣,永远不会让心灵餍足, 发愁,不会让额头发烧, 舌敝唇焦。’(屠岸 译) 最后,诗人理性地思考了“永恒”的问题。艺术能获得永久的生命,是因为它已凝固在这永恒的画面中,它不仅是“唯美的观照”,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古希腊的生活。正因为它具有美和真的品格,因而才能“永恒”。诗人从艺术和生活相互为用,完美结合,因而双双获得永久魅力的情形受到启发,写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样高度哲理化的结句,成为诗歌艺术中的万古绝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