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 回了一趟上海, 夏日炎炎,想要出去转转,只敢起个大早, 紧赶在"红太阳的光辉伊拉强巴诺诺"之前回来, 这回跑福州路转悠了一下, 随便随手照了些, 大家瞧瞧玩玩.
从外滩转福州路, 对面在修房子, 脚手架照进了像片不太好看, 不过真实.
不管是"前殖民主义"还是"后殖民主义"还是啥的啥的格调, 我倒一直很喜欢外滩及附近的这种建筑, 哪怕说是没落腐朽还是徐娘半老, 好歹还是风韵犹存.
对过好像是几根老梆瓜, 若是另一性别, 刚才那几个字不正好形容得蛮贴切了吗?
这幢"都德"式房子挺有名气的, 懒得去查到底是谁或哪家公司的, 但介绍外滩"名屋"少不了它.
四川路口.
这下就把四川路牌子亮出来了.
现在的园林管理局, 解放前是上海市政府, 那时上海的政府小得很, 没几个局, 工务局算是大的了, 家父层就职与该局, 不过他的工作地点是卢家湾, 但时不时也得到局里办个事.
那一个路口(忘了是河南路还是江西路?),几栋房子颇有来头.
这栋应该是福州大楼, 很久很久以前叫汉密尔顿大厦, 最早的影响来自那部赵丹周璇演的马路天使, 好像是赵丹魏鹤龄到这楼里找个什么律师为小红的姐姐打官司.
哈哈,老派辣爷, 上海市公安局附属法院.
对了, 这个才该是河南路口
这一带则是中国一百多年前的文化中心, 报馆书局"多去多来".
文化街未必人人有文化, 这位恐怕不行.
看来看去这几家店和文化没啥关系, 有辱斯文, 就斜着贴出来吧.
李鸿章盛宣怀年头, 这个地方文化气息浓厚, 但化学仪器大概不多, 无论如何和文化是有着极大的关系, 尤其本人的吃饭本事就与这个叫仪器的东西紧紧挂钩, 诚惶诚恐以示敬重.
这带就有些吃喝玩乐啦.
大名鼎鼎王宝和, 老酒搬搬,炒鳝糊吃吃,吃好隔壁天瞻舞台京戏听听, 在转个弯会乐里孵孵, 这就是当年的文人"骚"客的"美好生活", 日脚嗲来.
看了你的上海舊照片,很感親切。但看你個人資料,你才37歲,那我想50年代的上海可變成古董了。哈哈!
我是1950年在上海出生(古董,哈哈!)0歲到6歲,都住在外婆家,四藏中路,大世界過一條馬路。弄堂名育仁里。
我1979僑居美國東岸,已有33年。6歲離開上海住香港。最近幾年,回過上海3-4次,再也找不到我少年回憶中的上海了。
哈哈, 谢谢分享。
市中心 这么点人?
周末快乐!
“多去多来”以前的上海县(现已并入闵行区)就是这么说的,就是“很”“非常”的意思。有时候就是说“多去多”,还有香去香,臭去臭,好去好,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可以这么用。
"四马路"是不是旧上海的妓女街?
"多去多来"啥意思?非常多吗? 九江路中央商场还在吗?
若没有其他道理非走马路上以示什么什么的, 我实在不愿说这是有文化的表现,"贬损"的帽子有点对我不公平, 您这大概不至于赞同随便走马路中间吧.
没见到书店称斤卖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