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明:踏青、上坟,来自何处? (图)

(2010-04-01 02:35:31) 下一个



现在,清明已经被列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法定要放假一天。其实,大约在唐宋以前,清明只是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不是什么引人注意的节日,也谈不上形成什么特别的习俗。然而,清明踏青、上坟的习俗,又是来自哪里呢?

清明踏青是来自于上巳。现有学者认为,在社、腊等之外,周代十分重视上巳节。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巳日,其很早的习俗是临水祓除不祥,称“修禊”。关于修禊,是纳入了汉代的礼仪之中的。如《后汉书·礼仪上》就写道: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出去宿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大概在自曹魏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并逐渐形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习俗。到唐宋时,这样的习俗又转移到清明。如《大唐新语》记:清明新进士开宴于曲江亭。《开元天宝遗事》云:长安士女,清明日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籍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岁华记》云:都人游赏,散布四郊,谓之踏青。这以后,清明还出现了打球、打秋千、斗鸡和放风筝等各种游戏。不少地方的男女老少在清明节期间或栽插柳树,或折新柳枝配戴等。反之,上巳却不那么受人重视了。比如宋代祠部(属礼部)公布的休假日,就只有清明而无上巳。

清明上坟的习俗实来自于“寒食”。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关于寒食作为一个纪念日的由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子推。根据这种说法,寒食与纪念死去的人确实有关。但是,从汉代到南朝,不少著作都记载于寒食那天要禁火,但未提到上坟或上墓,可能当时上坟或上墓的习俗还不流行。宋敏求《唐大诏令集》记载: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下诏禁止在寒食上墓时为欢作乐。《唐书》开元敕寒食上墓: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唐杜佑《通典》也有同样的记载。可见到了唐代中期,寒食上坟或上墓习俗已流行民间,并得到了官方的承认。

据我所知,清明上坟或上墓的习俗在那个所谓“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里,也没有被破除。对于这样的习俗,当时的农民特别重视。记得上世纪六十代末,我上山下乡到了农村,看见农民对上坟或上墓之看重,特别惊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上坟,多要增添新土、挂青、烧钱化纸和放鞭炮。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写诗的我,突然有了灵感,当时就想出了这么一首打油诗:昨日寒食村绕烟,今日清明古风残,坟头白幡伴新土,坟前纸烛鞭炮喧。

(肖宁灿随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