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 最早提出 “摸着石头过河” 的,大约是 毛泽东;大约是上世纪50年代(?)
小生记得好像2-3年前读到: 在毛泽东批示的一个文件上,
毛主席 写有: “摸着石头过河” 这句话。
这个文件可能是50年代后期或60年代早期。
但现在记不起是在何处看到的,以及因何 对谁的这个批示。毛泽东 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大约也说过这句话。
近日查到,闫明复先生 在一篇回忆中,证实 这是毛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较经常说的一句话,详见下:
1957年1月,中办成立翻译组,由中办主任杨尚昆直接领导,我担任组长,另外两位是朱瑞真和赵仲元。尚昆曾说,国务院有外交部,中共中央有联络部,中办有个小外事机构,指的就是这个中办翻译组。苏联大使受苏共中央委托的事情,既不找外交部,也不找中联部,都由中办主任杨尚昆亲自处理。
翻译组成立后,凡是有关中国同苏联和东欧国家关系问题的中共中央文件和电报,特别是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接见外国使节、外宾、兄弟党代表的谈话记录,尚昆同志都批给我们阅读、学习,便于我们及时了解毛主席谈话的内容和精神,了解毛主席对当前重大国内外问题的观点,熟悉毛主席的习惯用语,让我们能有所准备,在毛主席和外宾谈话的时候能领会他的精神实质,能比较准确地翻译。
毛主席的秘书、中办副主任田家英怕我们听不懂毛主席的湖南话,把他在工作中多年积累的毛主席常用词、词组和成语三大本汇编送给我们,汇编中的“跌跤子”、【“摸着石头过河”】、“一穷二白”、“小局服从大局”、“一个指头与十个指头的关系”等等,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以上摘自: 阎明复 --《中华儿女》2007年第11期、12期)
给毛主席当翻译
随后我无意中在吴法宪回忆录《岁月艰难》一书中发现了这个成语更早的表达述:部队经通渭后继续前进,快到静宁附近时,过了一条河,名叫葫芦河,是洮河的支流(李子按:应为渭河的支流)。河水不深,只及膝盖,但石头很多。鉴于以前过河时曾有人被水冲走的教训,这次过河,我们格外小心。当时邓华提了一个口号,叫“摸着石头过河”,意思就是要我们扶着(李子按:应为用脚探察着)河底的石头走路,这样就不会被水冲走了。以后邓华又向我们解释说,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制定好对策,然后再脚踏实地往前走。这样,我们一步接着一步地往前走,事情就会办得比较稳妥一些。(本段用楷体) 朱晓对上述引文作了解释:当时是1935年夏秋之交,红军正在长征途中,邓华是红一师二团政委,他基于野战的经验提出了这个很实用的口号。解放之后,陈云把这个成语运用到了经济领域当中。(冒号后用楷体) 《随笔》杂志之所以能将吴法宪回忆录中的文字以《更正》的形式予以补充,体现了该刊实事求是和不因人废言的原则。吴法宪虽然后来成为林彪集团的得力干将,有许多不光彩的表现,但作为长征的过来人,他的这段话还是可以采信的。 其实,“摸着石头过河”不是邓华所谓的“成语”,而是一句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俗话。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最早将这句俗话上升为方法论并指导实际工作的,应该是1935年夏秋之交红一师二团政委邓华在甘肃静宁渡过葫芦河时提出来的。 而“摸着石头过河”最后之所以成了我国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话语,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的“摸论”和邓小平的“猫论”对于大胆解放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指导作用。 另外还有文章指出,陈云同志最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是1950年4月7日在政务院第27次政务会议上的发言,他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为好”。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陈云最早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论述。此后还有几次重要会议都提到这句话。 改革开放以后,陈云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先后又多次讲到要“摸着石头过河”。最著名的是1980年12月16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发表了《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重要讲话。在这次讲话中,陈云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论述了改革开放应采取的原则和方法,他指出:“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陈云文选》第3卷第279页)。邓小平同志对陈云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方法是完全赞同的。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既不可能在马列主义本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也没有任何现成的实践经验可以照搬照抄,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醒我们:“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邓小平文选》第3卷174页)由此看来,邓小平同志的思路和陈云同志是完全一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人们才把“摸着石头过河”也看作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
闫明复(中)为毛主席翻译,1957~年
“摸着石头过河”,临时,短暂,不时的 方法;而不是 一贯的方向和路线纲领。
在2007年第6期《随笔》杂志上,有一篇署名朱晓的文章,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出于陈云1980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建设和经验教训》。随后,《随笔》杂志又在2008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更正》,称朱晓的文章因故漏排了第二段的文字,特予补上。补充的文字如下:
1980年12月16日,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題為《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一文,指中國要改革,因中國改革問題複雜,必須要保持穩定,要摸著石頭過河,不能過急。鄧小平亦完全贊同陳雲的見解,所以被誤以為摸著石頭過河理論是鄧小平提出。
http://zh.wikipedia.org/wiki/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