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的厚古薄今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从来重,长夏阴成且少休。
个人资料
正文

华裔小姐与主流文化

(2006-06-16 09:50:20) 下一个

看到一则消息,17岁的华裔女孩Lucy获得华盛顿州华人社区举办的“美国华盛顿州华裔小姐大赛”第一公主桂冠。此前,她还在16岁时获得“美国妙龄小姐选美大赛”“华盛顿州小姐”名衔,15岁时获得 “美国城市妙龄小姐选美大赛”西雅图市妙龄小姐季军。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儿,聪明漂亮多才多艺。为她所获得的前途高兴。 

这个报道还有些额外的有趣。 

说是报道,其实不太准确,是列在文学城首页的一篇博客(清静逸和)文章。点进去发现博客内容只有这一个事件,连续多图报道,仿佛是Lucy的什么亲戚搞得非专业PR 

说它是PR,主要是因为这个:

“如果不讲述她的故事,你很难想象,一个刚踏上美国国土时还不会讲英语的中国女孩,十年后居然考上了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顶尖名牌大学,如果不回放她的成长,你很难相信,一个毫无经验的亚裔女孩首次参加美国主流社会举办的少女选美大赛,就神话般地从数以千计的金发美女中脱颖而出,跻身三甲。如果不披露她的心历,你很难品味一个几年前还没受过网球训练的初中生,在砺练成为众人羡慕的美国女子高中网球冠军队队长的过程中,饱尝了多少让女孩们望而却步的辛酸苦辣”。

这一段看了让我大不以为然,翻译成白话文,其实就是九岁来到美国,十九岁高中毕业被美国西北大学录取;初中的时候获得本市妙龄小姐第三名;高中加入网球队,所在队获得美国女子高中网球团体冠军。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好像都没有报道所传达的那种艰苦经历。 

如果只有这些,那么这篇报道和这个博客也还只是一个试图塑造一个传统的被美国人模式化了的中国优秀生,当然,外加华裔小姐。但是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颇值得回味。细节如下:

“她在15岁时就参加了由美国主流社会举办的2003美国城市妙龄小姐选美大赛。在千余名金发碧眼的妙龄美女中,她
以智慧的言谈、绰绰的风姿,亮丽的容貌征服了所有的评委,最终脱颖而出,荣登美国西雅图市妙龄小姐季军宝座,打破
了此项大赛十五年来无亚洲人戴冠的记录,使美国人对中国女孩刮目相看。
 
“16岁的她又参加了“美国妙龄小姐选美大赛”。她除了折桂“华盛顿州小姐”名衔外,还因秀外慧中而获得了5万美元
的大学奖学金。至此,她的智慧与美貌已得到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承认。
 

”2005年春,露西(Lucy)17岁时又参加了华盛顿州华人社区举办的“美国华盛顿州华裔小姐大赛”。她以奔放的舞姿,完美的
体态,娇美的容颜,睿智的言谈,征服了在场的千余名观众和评委,荣获第一公主桂冠。经过几年的历练,露西
(Lucy)天使
般的慧美,终于得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承认”。

请略过关于个人描述而注意他们的结尾:“使美国人对中国女孩刮目相看”,“得到了美国主流这回的承认”,“得到了东西两种文化的承认”。

一言以蔽之,美国主流社会的承认。

 这些结论无疑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很强的逻辑前提和很混乱的思路。且不说华人社区举办的华裔小姐大赛如何证明了冠军被西方文化认同,所谓华人获得西雅图市妙龄小姐季军和华盛顿州的妙龄小姐的称号(不知是第几名)意味着她甚至华人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未免有些太一厢情愿。

把视线放宽,不难理解,选美这种活动有着结构性的副作用。从本质上讲,所有的选美都是男权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对女性身体的窥视。无论给它什么样的名目,和获胜者如何因此而人生积极向上,被淘汰者总是不计其数;而女性作为整体被固定在被审视和评判的位置并不得不通过额外的努力和不对等的取悦来证实自身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当然首先必须是视觉上的。

这就是主流,事实上,不仅仅是美国,这是所有现代社会的主流。所以才有报道者关于亚裔小姐被西方文化接受这种无意识中的逻辑错误。它其实有着很强很一致的逻辑支持。

Lucy连续三年参加了这种主流社会主办的选美。

令我惊讶的是,报道者显然认为用这种方式获得主流社会的承认是一种进步。

在华裔在美国的选举,立法,移民,劳工,学习,等诸多方面的权益毫无保障的今天,在华裔的地位更低于黑人的种族主义的美国,获得主流社会的承认意味着接受所谓多元文化标榜下华裔文化的边缘地位,意味着接受华裔妇女和华裔整体的从属地位,也就意味着华裔族群最终的集体无政治。

主流社会的标准,应当受到的是挑战,而不是逢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