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股市与个人财务规划

(2013-01-15 20:13:34) 下一个

股市与个人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具有很强专业性,过去并不为普通人所意识到。以前,专业人士投身于Hedge Fund行业,而Hedge Fund的投资门槛较高,普通人根本接触不到。一般的人没财务规划需求,这种没需求有两种含义,一是自己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二是没有意识到雇用专业服务的重要性。这类绝大多数的一般人就是普通的和高端的中产阶级,他们有些积蓄但又跨越不了Qualified Investor门槛。他们简单地投入401K、IRA和529,自己“随意”或“特意”买些股票和基金,乐意地或无奈地相信并依靠SP500的预期平均回报。

1990年代大部分时间,美国人都认为股票上涨理所当然,普通投资者对股票无限热衷。最近的两次股市崩盘(2000-2002,2007-2009),加上各种丑闻、HFT的兴起和对美国政府控制债务能力的担心,普通美国人心中存在担忧和恐惧,开始退出股市。2009年3月在股市创最低点后开始了牛市,但很多普通投资者仍过于担心而不愿入市。曾坚守股市的人,尤其是55岁以上的准退休者,更会一看到麻烦的迹象就抽身而走,因为他们输不起了。还在上班的他们,每天在工作之余查看股市行情十来次。对他们来说,任何市况急剧下跌的迹象都会让他们撤出。欧债危机和美国国会的党派纷争也轻易地令他们感到焦虑,市场一下跌,就很烦躁。虽然紧张,但也必须挺住,因为,对于美国普通人来说,差不多也只有股市能够“投资”挣钱,必须玩下去。“明智”地继续持有股票,才能有希望。

没经验的人有别于有经验的人看股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经验的人,大多随大流根据报纸专栏专家建议行动,比如,1990年代后期,听建议买入科技股,当然买在了顶点;2005-2007的上涨行情有些科技股可观地回涨,却也不知道为何。即便是在市场上扬的时候,没经验的人也觉得紧张,害怕上涨行情走到尽头,担心就像21世纪最初几年房价的上涨被证明是“好到不真实”一样。他们认为,股市与其说是受到强劲经济增长的支撑,不如说是受到Fed和政府政策的人为提振。他们更多地是基于情绪做出反应,还纠缠于无关的心理障碍,比如,“上次道指达到目前这个范围的时候,房价非常高”;或者,欧债危机突然恶化时,做Business致富的富有家庭,担心经济和金融大环境恶化而考虑退出股市。

Gallup从1998年开始调查Percentage of American families that 拥有股票(包括个股、共同基金或是401(k)养老金保险计划),2007年为65%,2012年春是53%=15年来的最低值。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引发资金开始撤离股市,而次贷金融危机令情况进一步恶化,据基金流跟踪机构EPFR Global的数据,自2000年1月以来,散户投资者从股市净撤资共$900B。据Federal Reserve数据,股票和股票型共同基金平均占美国家庭金融资产,2000年为50.5%,2012年为37.9%。

2000年之后,股市泡沫以及Baby Boomer Social Security养老金问题,才使得中产阶级,特别是高端中产,开始有了危机意识。而2010年是401K和IRA制度建立以来,第一次开始有人依靠它养老,恰好赶上了高通胀,401K/IRA的欺骗性刚开始显露出来,加剧了这种危机意识。雪上加霜的是,大学学费开始按年均8+%涨价,529计划对中产家庭也赤裸裸地构成了骗局:

US financial scams need to know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7609/201111/9209.html

由于法币美元可预见的高通胀,美国国债的回报率和股指的回报率都远远跑不赢通胀,传统的美国房地产投资在次贷危机后失去了一贯的安全性(目前存在些微的争议,但可参考日本)。只有美股和商品期货市场能保值和增值,但这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一方面恐惧,减少在股市的投资量,另一方面,担心回报降低会使退休生活承受压力。恰当的投资当然是股市,但前提是懂股市。这种养老危机和不愿入股市,而投身股市必需专业性,目前对很多人,形成很大的个人财务规划矛盾。

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开始有了财务困惑,而财务规划不只是简单的资金增值,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解决长期现金流、应对发生变化的财务需求、平衡投资类别及资金量、资金比例,平衡投资和消费等综合问题。

至少家庭教育要开始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涉及个人财务规划,其重要性至少应该超过简单的职业选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st-watcher 回复 悄悄话 朋友搬去南加,那儿学校老中居多且带来了大陆学风,叹。
我对去年来美读本科的亲戚说:
在中国拚时,你在打soccer, 在美是打 football. 规则不同了,不仅用脚还可用手!在美就别只关注脚下功夫(数理化)了。
St-watcher 回复 悄悄话 强顶最后一段。
去一些在美的投资会上都是六十以上老人,老美年轻的还未醒来呢,才可能出今天的高负债狂印钱局面。
中国人常说的"别让小孩输在起跑线"应是大的规划择业等等,而不是周末上补习班学些雕虫小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