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国际金融操作巨大损失事件

(2010-07-01 21:38:23) 下一个
中国国际金融操作巨大损失事件

东航炒期货现47亿浮亏 成首家ST航空公司?
美国次级债危机 中国机构到底损失多少?
中国融资投资企业并购屡战屡败一览表
国际投行“狙杀”东航始末
离岸金融大鳄狂抛两房债 中国却连续三月接盘
日本财团毁了陈久霖?
西方资本蚕食我们的又一大阴谋--金融衍生品
欧美联手算计中国 世界金融大战拉开序幕
看看中投(CIC)做的这些赔本买卖
国际投行向中国兜售在美禁售的“金融鸦片”
楼继伟的“亏损有理”论
央企追索燃油套保损失 不排除有被欺诈性质
深南电-高盛对赌油价
美国公司承认行贿中石油、中海油等6家中国企业
中投20亿美元购买美国有毒债卷后果分析
美国14年来首只导致投资者亏损的货币基金,中投竟是最大股东

东航炒期货现47亿浮亏 成首家ST航空公司?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11-26

http://www.newsyn.com/html/caijingpindao/20081126/77548.html

  已经雪上加霜的东方航空(600115)又遭致命一击,负债率已超过98%的东航在燃油套期保值再遇巨额浮亏。

  近日,有投行人士在相关论坛发贴,称按照实际用油量的36%进行燃油套期保值的东航,截至本月14日的航油套期保值浮动亏损已达6.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逾47亿元;政府已经要求东航暂停了航油套期保值业务。

  如果该传言属实,很可能成为压死东航这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有国资委30亿注资,在仍不能冲抵亏损的情况东航将变身为ST。

  请中介机构评估亏损数额

  11月25日晚,《证券日报》记者终于打通东航董秘罗祝平的电话,罗称下午公司一直在开会商讨此事,期货上的亏损原来也在讲,公司并没有打算公布此事,但现在既然有传言出来,公司已决定请中介机构评估具体亏损数额。如果评估结果与传言差距较大公司将发布公告澄清。

  提到这笔亏损会不会加快国家为东航注资的进程,罗祝平称不好说,因为这只是大家的联想,公司现在只能尽快着手评估具体亏损,其他都不做评论。

  另外罗祝平也没有透露东航做期货保值的具体产品,他称“我都不知道公司具体做的是什么产品,是否与国航一样,有些东西也是保密的,就像跟投行买次级债。”

  此前中信泰富、深南电和中国国航爆出原油期货巨亏,仅仅几天,东航也映入眼帘。业内人士透露,东航很可能是在今年7月初建立套期保值合约的,也就是原油价格最高水平时候(145美元,现为49美元)。但此后油价持续下跌,因而亏损也就不断扩大。

  分析人士介绍,如果后市油价继续下跌,东航浮亏将进一步加大,一旦年内履行期货合同,东航将极有可能被ST。

  据银河证券分析师介绍,去年开始以国航为首的航空公司因为航油套保获利颇丰,也在油价一路上涨过程中占了点“小便宜”,于是各航空公司纷纷借鉴经验,国航本身也从过去10%左右的套保额度提高到了50%,东航额度则为36%。但值得注意的是东航的套保额度虽然比国航低,亏损额却高出十几亿,有可能是在价格更高时做的套保。

  为避免ST东航展开自救

  另外东航董秘罗祝平还透露,为了应对目前的危机,东航近日出台七项降本增效措施,并专门成立应对金融危机工作小组为企业纾困。应对金融危机小组的成立主要是为了确保航班生产和效益监控,同时稳定员工队伍,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据悉,东方航空出台的七项降本增效措施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运营方面的增收节支举措,包括飞机减重、降低油耗;严格控制可控成本,降低管理费用;减少机组过夜费用;控制维修成本;优化航线航班,减少运营成本;加快票款回笼速度,保证现金流安全;压缩固定资产投资,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消费性、改善性投资等。

  截至9月底,东方航空净资产仅剩11.3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8.50%。三季报披露亏损更是高达23.34亿元,在传统旺季营业总收入同比减少13.72%。此后东航先后采取了全员降薪和减少国际航线等措施应对巨额亏损。

  银河证券分析师同时推测,东航的航油期货套保三季度来一直在亏,但选择在此时爆出巨额亏损可能是为了把损失全部在今年报表中体现,从而减少对明年业绩的影响。因为今年东航的巨亏已经接近资不抵债,国家注资又尚未到位,此消息很可能会促使注资尽快到账,以避免东航年底被特别处理。(证券日报 记者 孙中元)

美国次级债危机 中国机构到底损失多少?

每日经济新闻 2007年8月

 在资本项目隔离的包裹下,次级债危机在中国似乎风平浪静。事实果真如此乐观吗?未必。
 还是有各种蛛丝马迹漏了出来。首先是时运不佳的中国汇投公司投资的黑石股权,眼看着节节下挫,迄今为止,此笔交易的账面浮亏已经达到6亿美元,被套牢了20%。紧随其后的是直接投资美国次级债的数家国内银行,在被国内外研究机构提出质疑后,不得不出面安抚,除了招行明确表示已在危机爆发前了结,其他各家银行如中行、工行、交行等,纷纷以原则性的投资不多、损失不大来表态。但据美国财政部数据,到2006年6月止的一年内,中国金融机构投资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的金额已达1075亿美元。即便其中只有十分之一投资了美国次级债,也有107.5亿美元的损失。
  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的损失终于进入各方视野,建行新版QDII——“海盈”1号8月7日的单位净值跌到0.9618元。中行等银行推出的QDII产品净值也都发生了震荡,出现“倒退”。投资海外盈利不像在A股市场为我独大时那么容易,此前试点的QDII大多无声无息铩羽而归。
  让人奇怪的是受损者大事化小、对于些微损失毫不介意的态度。如投资黑石的决策者之一、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称,各方面信息显示黑石是最为杰出的私募基金,值得外汇公司坚定持有。对于黑石的前景各方歧议迭出,黑石将来可能给汇投公司带来赢利,也可能带来亏损,但现在的帐面亏损是既成事实,用将来的可能赢利遮蔽目前的损失,显然不是对投资者负责任的态度。我国货币市场的开放是早晚的事,但不能因为市场开放这一远景,而忽略了投资的审慎性原则。
  投资美国资级债的国内银行同样懂得表达上的迂回之妙。他们坚称损失不大,这也许是事实,因为他们刚刚走出海外,不可能扮演美国债券市场的大鳄角色。此前中行副行长朱民曾表示,预计损失约为数百万美元,而工商银行董秘潘功胜表示,该行涉及的次级债资产金额微不足道,不会影响该行利润。交通银行发言人透露,该行投资组合所持美国次级按揭的证券,均为AAA最高评级,相关债券占整体投资组合比重并不高,故不担心美国次级债风暴的影响。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不可能不知道经过次级债危机,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信用已经遭遇严重质疑,因此AAA已经做不得数吧。
  至于QDII的损失,我们也只能雾里看花,建行明确表示受累于次级债,但多家银行的人士均表示,相关理财产品出现的亏损只是暂时的,投资者没必要丧失盈利的信心。有没有信心取决于QDII的赢利能力,一句空话就打发了几年的不良业绩,也太随意了吧。
  初涉国际资本市场会遭遇挫折并不出人意外,令人担心的是上述机构对于投资损失轻描淡写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让人很难想像,这些坐拥巨资的机构将如何去控制在国际市场上的投资风险。事实上,投资者如今迫切想要了解的是各机构对于此次风险的态度,以及今后的应对之策。
  巧合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宣布首选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开展个人QDII业务,这一利好消息加上美联储加息预期导致港股大幅反弹。如此迅速地开展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试点,除了释放境内的货币流动性之外,也将使内地在港上市公司以及主要投资港股的QDII获益不浅。
  以开放而不是加息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路径已经非常清楚,吃惯政策大餐的机构的就餐时间不多了,一旦A股与H股在共同的估值体系下生存,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到那时,他们的大餐也就失去了主料。

中国融资投资企业并购屡战屡败一览表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本土品牌和中国龙头企业在吸引外资时,交的学费:

中华牙膏;
扬子电器;
双汇火腿肠;
大连机电;
南孚电池;
乐百氏;
上海家化;
乐凯胶卷;
南京熊猫;
活力28;
饮料业;
零售业;
装备制造业;

中国28个主要行业里,我们有21个交过学费;每个产业的前5位中,我们都一败涂地。。。。。。

无独有偶,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在中国企业收购外资过程中;在中国企业“借鸡下蛋”过程中,我们也屡战屡败:

乐百氏引进达能资本;
娃哈哈和达能合资;
中国银行业改革引进外资;
TCL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
联想收购IBM笔记本电脑;
中农化和中农资引进加拿大PCS资本;
一汽引入德国汽车资本;
中国建行;
平安保险;
中国大豆;
中国养殖业;
铁矿石涨价;。。。。。。

投资更是大手笔屡败屡战:

国储铜事件18亿美元;
新加坡中航油5亿美元;
东方航空燃油套保62亿人民币;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万亿美元计算,每月还在增长几百亿美元;
两房债券以千亿美元计算;
中国黑石基金对外投资;2000亿以损失过半,现又要追加12亿投资大摩。
中国汇金公司对外投资也。。。。。。。

够了。

中国企业匠,懂点战略好不好?学点战略行不行?

国际投行“狙杀”东航始末

2009年02月14日 中国经营报

  套保合约暗藏“后门”

  段铸

  再过3个月,东方航空(600115行情,爱股)(600115.SH)将戴上ST帽子。根据测算,其2008年全年的亏损额可能高达122亿元,其中航油套保浮亏62亿元,实际赔付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随着合约的不断到期,这个窟窿还会越捅越大。

  交易对手:国际投行巨头?

  “无论东航目的是套保还是投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合约都是彻头彻尾的错误,完全搞反了方向。”长城伟业期货机构业务部总经理卜毅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细述了东航套保巨亏62亿元的来源。

  直到2008年11月27日,一纸《关于航油套期保值业务的提示性公告》,东航航油套保巨亏才浮出水面。公告显示:截至2008年10月31日,东航航空燃油套保亏损共计18.3亿元。同时公告提出,所签订的套期保值合约实际亏损额将随着航油价格变动。

  果不其然,随后,47亿、50亿、62亿,窟窿越来越大,截至2008年12月31日,根据东航的套保合约及当日纽约WTI 原油收盘价计算,这个窟窿在2008年底被定格在62亿元。

  “东航日亏4000万!”履新东航的新掌门刘绍勇公开表示。

  消息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造成东航巨亏的套保合约签订于2008年6月份,共计55份,签订对象为数家国际知名投行。

  航油套期保值是指航空公司为了应对油价的上下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对未来所用航油进行保值增长的一种金融衍生品工具,通过买入或卖出远期航油合约,锁定成本。亏损或者盈利在合约到期前属于浮盈或者浮亏。假设买入看涨合约,油价上涨造成浮盈,这部分盈利对冲掉了相当于合约量部分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部分,达到对航油的套期保值作用,反之亦然。 “这是国际航空业普遍的游戏规则。”国金证券(600109行情,爱股)研究员曾旭表示。

  巨亏元凶:卖出套保期权

  根据可查资料,东航对航空燃油进行套期保值始于2003年,2007年度只产生了53.5万元的浮亏,很好的对冲了航油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风险,然而签订于2008年6月的套保合约为何遭受高达62亿元的巨亏?

  根据东航公告,所签订的航油套期保值期权合约分为两个部分:在一定价格区间内,上方买入看涨期权,同时下方卖出看跌期权。在市场普遍看涨的情况下,采用这种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利用卖出看跌期权来对冲昂贵的买入看涨期权费,同时要承担市场航油价格下跌到看跌期权锁定的下限以下时的赔付风险。

  卜毅文向记者详细解释了62亿元亏损的来源。

  东航所签订的期权合约分为三种:航油价格在62.35美元~150美元每桶区间内,套保量为1135万桶,即东航可以以约定价格(最高上限为150美元)买入航油1135万桶。合约截止日时,无论航油价格多少,东航都可以选择是否购买,合约对手必须接受。“这是最基本的套保合约,因为权力方是东航,可以达到套保作用,但是条件有利于东航,所以航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东航需要付出1.4美元的期权合约金,如果合约终止,东航不需购买,期权费按照实际价格差支付。”卜毅文说。

  同时,东航以不低于62.35美元的价格购买合约对手航油1135万桶。合约截止日时,无论航油价格多少,合约对手都有权选择是否卖出,东航必须接受;以更高的约定价格(72.35~200美元)向对手卖出300万桶,对手具有购买选择权,东航必须接受。

  根据东航公告,合约在签订日起至2011年陆续到期,截至2008年底到期的合约中,东航已经实际赔付1000多万美元,随着合约不断到期,实际赔付会不断增多,而这62亿元的窟窿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东航公告所言,为了对冲第一种合约产生的期权金而签订的第二种被动合约直接导致了东航的巨亏。

  合约签订后不久,国际油价从140美元/桶高位直线回落,目前已跌到40美元每桶的价位。而东航所签订的合约因为油价跌破62.35美元每桶价格下限,亏损不断扩大。“油价跌破62.35美元后,价格每下跌1美元,东航需要为此支付的赔付额为1美元?135万桶=1135万美元。这就是东航为了对油价每上涨10美元/桶产生1.4美元/桶期权金对冲产生的后果。”卜毅文认为,东航此举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至于第三种合约,卜毅文认为可能是为手上持有的其他航油期货、现货而做的套保,或者是为了减少油价下跌造成的第二种合约亏损。“因为只有300万桶,只是对冲掉1/4的量。”

  卜毅文表示,根据所签订的合约分析,东航巨亏的原因是单边看多,认为油价继续上涨或者下跌幅度不大,所以对期权金进行了大量套保。“以为稳赢的,就顺便多赚点,想把期权金也对冲掉,实际吃了大亏。”

  投行的圈套

  浸淫期货市场十几年的卜毅文认为,国际投行的合约从来都不对等。“一个完整的合约非常复杂,即使是金融科班出身,没个一年半载也不能完全弄明白。”

  卜毅文表示,合约的不对等主要体现在:他们拥有及其庞大的客户群,包括买卖双方,包含期权、期货现货交易,通过大量非交易系统交易,对任何一笔合约都了如指掌,“他们掌握着客户最真实的需求及现状,足够多的资源和全部量化的数据模型,使得他们在合约签订前就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合约都包含有一份期权,围绕期权包含现货、期货等等,他们会和买家签订合约,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以所签订合约的相反方向做等量的对冲,这样一来可以赚取高额的期权合约金,“因为几乎所有的期权都是他们大投行做的,投行间的合约金非常少,这样就保证了合约金差成为一种稳定的盈利,可以做到零风险甚至负风险。”

  同时,他们制定的合约全部都是不对等的。

  以东航为例,2008年6月,美国次债危机爆发已经过去10个月了,离2008年8月的金融危机还有两个月,他们已经可以判断出金融危机的发生,同时次债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体现,“实际上国际油价的构成非常复杂,与金融危机直接相关”,这段时间内,他们签订了大量类似东航的合约,同时唱高油价。

  “更为隐蔽的是合约的内容设计。”卜毅文表示,东航的合约就是典型。表面看来,在油价上升时东航第一种套保合约具有明显的优势,油价每上涨10美元产生1.4美元每桶期权金,相对于大幅上涨的油价,代价并不算高,但是因为合约量巨大,对于东航来说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在第一种合约签订时,他们(投行)故意以高额期权金为诱饵,诱使东航对期权金进行‘套保’,这是非常隐蔽的。”为了降低东航套保成本,投行又设计了第二、第三种合约,表面看来,这两个合约可以对冲合约金, “东航貌似可以完美套保”。

  “所签订的合约区间看似很大,东航认为风险很低,再跌也不会跌出区间,实际上当时国际油价的波动更大。”卜毅文表示,用3年的合约来防止3个月不到的价格波动区间是这个合约的另一个陷阱。

  第三个陷阱是投行们大量签订合约,一旦油价下跌,东航们会选择抛售坏头寸(短期亏损期权及期货合约),造成油价恐慌性下跌,从而使得类似东航这样长达3年的合约不断亏损。

  “解决这62亿元亏损的唯一方法就是协议延长。”卜毅文认为,目前看来,直到2011年合约截止时,油价很难再度狂涨。

  曾旭则表示,投行很可能会接受延长合约,因为目前东航已经资不抵债,同时我们预测东航2008年全年营业亏损高达60亿元,合计亏损122亿元左右。

  不赌不行 逢赌必输

  对于东航的此次巨亏,外界将罪魁祸首归罪于该公司背离套保初衷,参与了投机。对此,东航财务总监罗伟德在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时矢口否认,表示东航套保坚持“不越权、不投机、不做空”的三不原则,不属于投机行为。

  实际上,就亏损额大小来看,东航不是最多的,国泰航空2008年因套保亏损在69亿元左右,但因东航套保合约包含的“投机性”和对该事件的遮遮掩掩吸引了众多媒体注意。

  “我们不清楚套保合约是谁签的,也不方便透露合约具体内容。”东航证券部对此事三缄其口。

  “不管东航是否出于投机目的,实际上的合约已经形成了投机性,因为造成巨额亏损的第三种合约是典型的卖方期权,高风险,投机性非常强。”卜毅文表示。

  “尽管合约本质上具有一定投机性,但我不认为东航出于投机目的。”曾旭表示,合约签订时的油价是每桶140美元附近,包括高盛在内的国际投行、国内研究机构等所有人都认为油价将继续上涨至每桶200美元,甚至看高至每桶250美元,航空公司在高油价中所承受的成本压力太大,燃油成本占比总成本从2007年的20%上升至2008年的40%,如果燃油价格继续上涨,不进行套保根本无法生存。

  “航空公司当时面临微利甚至负利润,又是国家命脉不得不继续营运,为了盈利,只能将风险丢到市场上去化解,不赌不行,一赌必输。”卜毅文表示,现在看来是一赌必输,但在当时,各投行的集体唱高使得人们认为油价继续上涨是必然趋势。然而东航实际上可以降低风险,达到完美套保,但是却走入了投行们早已设好的圈套。

离岸金融大鳄狂抛两房债 中国却连续三月接盘

21世纪经济报道

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外国对美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Foreign Net Purchases of U.S. Long-Term Securities) 2008年3、4、5月度报告,在与房地美、房利美(“两房”)相关的美国机构债券上,出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方面“敞开式”接盘来自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等机构抛出的仓位。

离岸基金跑得最快

前述美国财政部月度报告显示,加勒比海地区对美机构债券在2008年3、4、5月连续3月位居全球首位,分别减少334.61亿、198.96亿、100.48亿美元,合计634.05亿美元,该地区明显地出现了对美机构债券坚定而快速的减持局面。在加勒比海地区,这三个月减持美国机构债券规模最大的是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减428.0亿美元,按单一国家/地区分,它是3、4月份全球减持冠军,其次是百慕大(Bermuda),减227.26亿美元,是单一国家/地区在5月份的减持冠军。

出于避税的考虑,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的金融操盘主体多以离岸机构的形式出现,此类离岸金融机构恰恰集中于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群岛、百慕大、英属维尔京(British Virgin Islands)等等岛屿国家。

由此不难发现,2008年3月至5月,诸多神秘的离岸金融大鳄正在不约而同地减持与“两房”相关的美国机构债券。

反观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方面,2008年3、4、5月仍然继续此前一直采取的大胆增仓策略,中国内地分别增持73.91亿、118.91亿、148.65亿美元,合计341.47亿美元,连续3个月位居全球增持的第二名;中国香港分别增持44.09亿、53.32亿、43.53亿美元,合计140.94亿美元,3个月中两个月位居全球增持的第三,一个月位居第四。

纵观整个《外国对美国长期证券的净购买》可以发现,美国机构债券的非美国家/地区的增减仓活动主要发生在,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欧洲(英国增持、除英外的其他欧洲国家也大规模减持)四大区域,由此可见,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方面可能在2008年的3月-5月“敞开式”地接盘了来自国际投行、对冲基金等金融大鳄抛出的美国机构债券仓位。

在5月份又增加约100亿美元之后,目前,仅中国内地持有的对美机构债券已经高达4333亿美元。房地美、房利美尽管企业主体信用较一般企业强,但是,其资产信用(房屋按揭贷款及其证券)可能已经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而大大恶化。“两房”信用的维系很大程度上要靠使用美国纳税人的税收或者美联储大发钞票(二者并无太大区别),而这在美国国内将遇到的阻力也是需要予以审慎评估的。一旦某个时刻,美国政府对于“两房”的救助建议遭遇国会阻力而打折扣乃至停止。中国方面的损失将不堪设想。

而且,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博士表示,现在不管美国政府怎样做,包括买其股票或是其它方式,两家公司将“被迫以更高的利率发行新的债券,这必将造成它们过去发行的债券的市场价值下降,从而给债券持有人带来账面损失”。


惟一融资途径崩溃


房地美、房利美两家机构的财务危机对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影响也宜给予前瞻性的考量。

与中国的银行靠存款支持贷款不同,自从19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S&L,即savings and loan)在危机中大量破产之后,美国金融市场分工进一步加强,证券化由此成为该国住房按揭抵押贷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

在次按危机发生至今的1年多时间里,由一般商业金融机构发起的按揭贷款证券化业务早已停止!整个美国地产市场的资金融通仅剩“华山一条路”----几乎绝大部分由房地美、房利美承担。

这两家机构通过向房贷发放机构购买并担保“合规”的房贷(指借款人资信状况符合两家公司章程规定,是所谓优良房贷,Prime Mortgage),部分进行整体发售(即agency pass-through),部分则打包切割成房贷支持证券(agency MBS),再出售给全球范围内的机构投资人。目前两家公司共拥有或担保的美国住房贷款价值约5.2万亿美元,占现有应收房贷款近一半。

此前,各大商业金融机构纷纷介入购买打包发售风险较高的房贷证券,主要为两家联邦房贷公司章程规定不涉足的所谓“非机构”房贷支持证券(MBS)。上述高风险的非机构类MBS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已基本停滞。一年多来,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大联邦房贷公司凭借着其特殊的身份,通过发行机构MBS等,几乎承担了目前整个美国住房贷款融资市场的流通功能。任何一家陷入危机,对美国的住房市场、金融市场与整体经济产生的后果不堪设想。

而由于问题已经暴露,即使最后这两家机构安然渡过危机,履行此前债券的还款承诺,下一阶段也会因其他资金主体对“两房”融资的慎重,而使得整个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融通变得异常困难,美国房价下跌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私人投资者已经逃离债市,各国央行还在支撑着美国债券市场,但它们撤离的时候也已到来。中国应该抢占先机,先走一步。”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表示。

日本财团毁了陈久霖?

2007-06-13 环球财经 

  陈久霖终于被“双开”,事隔两年有余,轰动一时的狮城40多亿巨亏期权交易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与“中航油事件”有着说不清瓜葛的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也在悄悄地了结此案。

本刊特约记者|袁璐

陈久霖终于被“双开”,“中航油事件”也画上了句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做局者”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也在悄悄地进行善后处理。

国资委在2007年2月6日公布了一项处分决定: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被免职,对中航油新加坡原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实施“双开”处分。事隔两年有余,轰动一时的狮城40多亿巨亏期权交易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与“中航油事件”有着说不清瓜葛的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也在悄悄地了结此案。

2006年1月1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该公司已与债权人之一的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达成和解协议,从而了结这家日本银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提起的诉讼。根据和解协议,中航油同意将所欠三井住友银行2600万美元作为全部和最终的和解赔偿。这笔巨资将根据中航油债权人2005年6月8日通过的安排计划条款支付。2007年2月,三井物产在新加坡的独资子公司“三井石油”宣布关闭。

三井设局草灰蛇线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曾在陈久霖的带领下,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陈久霖也曾叱咤风云,成为媒体的热捧对象。“中航油”与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之间有着怎样的纠缠?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这需要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历史回放:

2004年12月13日《证券时报》报道:“中航油上周五获得新加坡高等法院6周的重组宽限期,参加此次法院会议的还有来自债权人方面的律师,其债权人包括日本三井物产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富通银行,以及巴克莱资本。其他国内媒体也曾报道中航油公布重组方案中的主要债权中包括日本三井物产的1.437亿美元。

2005年2月,三井住友银行声称,中航油、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及陈久霖三方串谋,隐瞒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的实况以及一宗交易的实际付款情况,导致银行蒙受损失,因而索取有关赔偿。有关专家分析,三井住友银行这么做,是为向中航油施加压力,借此得到优先的索偿待遇。三井住友银行的起诉书中表示,2004年 8、9月间,中国航油向三井住友银行贷款 1480 万美元,支付公司欠三井物产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和阿尔龙(J.Aron )的债款。并在 9 月将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出口公司进行的一笔1326 万美元燃油交易所得转入公司在三井住友银行的户头,以此为抵押取得三井住友银行11月发出的1350万美元信托收据。 不久,中航油96个债权人的身份和追债款额也首次全部曝光,其中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行情论坛)(亚洲)和日本三井物产也都是中航油的主要债权人。

2005年陈久霖事后谈到:“近年来,国际资本长期觊觎我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和海外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对手一直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陈久霖说,2004年10月26日,中国航油期权交易的主要对手日本三井开始逼仓,在现场的集团领导当即决定不再展期,而是斩仓!中国航油期权交易第一次出现了实际亏损,而这次斩仓撞在了历史最高价位55.43美元/桶,实际亏损达1.07亿美元。随后两周,批准斩仓的实际损失累计达3.81亿美元。

2005年3月16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向新加坡高等法院就期权合约欺诈起诉阿尔龙(J.Aron)新加坡公司。阿尔龙是美国投资银行高盛旗下的商品交易公司,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机构之一。由于阿尔龙公司在与中航油签订的两项期权挪盘协议中,存在虚假陈述、疏忽、违反法律责任与欺诈等多项行为,中航油要求阿尔龙对该两项协议给予赔偿或撤销。

从公开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日本三井物产(综合商社)、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美国高盛及其新加坡子公司“阿尔龙”,他们中有的是中航油的借款人,有的为中航油提供期货交易的咨询,有的又是中航油的逼仓对手。究竟那个被称做“三井”的公司是何方神仙,他与“高盛”是什么关系,这些似乎很少有人注意。

懵懂入毂三方对一

在纷繁复杂的中航油事件背后,涉及太多的公司名称,如果梳理一下这些名称,我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场围绕着一个庄家的赌局。这个大庄家就是“三井财团”,三井财团作为日本企业集团的代表,从战前形成到战后解体,再到重组,财团内各企业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综合商社”和“主办银行”在白益民所著 《三井帝国启示录》中被称为日本财团的两大支柱。

2005年11月,著名期货公司格林集团董事长王拴红在接受采访时无意中提到:“三井物产非常关注上海燃料油期货,因为其燃料油有三分之一卖给了中国,他们迫切希望在上海市场作套期保值。”同月,三井物产期货公司和中国国际期货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中日期货业巨头之间的联姻。据悉合作主要围绕互通信息和人员交流展开。显然,三井物产拥有在中国燃料油期货和现货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和发言权。

如果我们把中航油看成一个懵懵懂懂的赌徒,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又是燃料油的大卖家,显然是这场赌博的真正庄家(受益者)。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放债;另一个是与三井住友银行相互持股的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三井物产、三井住友银行分别作为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和主办银行,其关系不言而喻,而人们所熟知的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也和三井财团的关系极为特殊。

三井住友银行由三井财团的樱花银行和住友财团的住友银行合并而来。早在1986年,住友银行花费5亿美元获得了高盛公司12.5%的股份,成为高盛的大股东。高盛和三井住友银行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1997年后日本各大银行受坏账包袱影响,三井住友银行2003年1月向高盛发行可兑换优先股,以获得高盛集团1500亿日元(约12.5亿美元)的投资。高盛因此获得三井住友银行7%的股权。

这样,在中航油懵懂参加的四方赌局中,三井财团关联企业(三井物产、三井住友银行、高盛)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购买大量订单。只要中航油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结果不言自明。

中航油集团总公司事后调查认为,期权投机事件的整个交易,期权交易对手有违商业道德。第一家和新加坡公司进行期权交易的是高盛银行,它让陈久霖尝到了200万美元收入的甜头。其后的三次挪盘中,有两次是它出的主意。高盛银行明知新加坡公司的净资产为1.5亿美元,挪盘后的风险损失已远超过的净资产,仍建议陈久霖挪盘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风险提示。

为什么我们说三井物产是藏在背后的最大庄家呢,因为她拥有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商社,她不仅控制上游的油田、矿山,同时也从事从“卫星到鸡蛋”的各种商品贸易,还拥有如三井物产期货公司这类专门从事期货交易的子公司。三井物产并不是单独的贸易公司,而是 “综合商社”,是三井财团最核心的组织。

白益民先生解释说: “所谓“综合”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产品范围非常广,无所不及;二是功能、职能也是非常广泛的。综合实力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三井物产的市场营销能力、融资能力、物流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和三井物产合作的所有合作方的网络构成的能力,支撑公司贸易经营的财务能力等。”

曾经在三井物产做过资深期货交易员的庞涛,针对“中航油事件”说过这样的话:“做期权没有靠赌挣大钱的,除非是贿赂、欺诈或者信息不对称。”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排除商业欺诈的可能性,单从三井、住友财团在新加坡的如此庞大产业体系,相对“中航油”来看,就占有绝对的信息不对称优势。

卧榻之侧岂容他入

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要冲,控制着欧亚非海上交往的咽喉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的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新加坡的石化工业也有很强的日资色彩,1971年底,新加坡政府要求住友财团的住友化学公司协助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成立新加坡石化公司(私人)有限公司 (PCS)、新加坡菲利普斯石油化学公司 (TPC)、聚烯烃公司(TPC)和新加坡denka公司(DSPL)等,而逐渐形成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

对于这个世界性的战略性据点,三井财团是不可能放弃的。三井化学公司先后在于1987年、2001年分别成立全资子公司三井化学(新加坡)有限公司和三井合成橡胶(新加坡)有限公司,三井化学又联合三井物产等财团相关企业合资成立了苯酚工厂(MISTMI PHENOLS SINGAPORE.PTE.LTD)和MTK化学有限公司。三井化学在新加坡经营20年,投资超过数十亿美元,其业务范围已经覆盖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

三井财团成功地把新加坡变成了他们在东南亚的战略据点。三井物产、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化学、住友化学、三井造船等一系列财团关键企业,在新加坡成立了合资或独资公司,形成了既有上游油田和炼油厂,又有下游仓储设施和分销网络等一系列完整供应链的体系。这种稳固的体系在波蹂云诡的海外资源市场争夺中,进可攻,退可守,从而长期稳定的保障了日本海上生命线。

中国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于1993年5月在新加坡创办的,但长期处于亏损和“休眠”状态。1997年7月,总公司决定选派新的总经理。陈久霖因素质全面、具有特长而从多名人选中脱颖而出。陈久霖以21.9万美元资金起步,短短几年时间,就使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默默无闻、亏损休眠的小贸易公司发展成为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的明星跨国企业,成为执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2004年08月,中航油宣布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股权。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其主业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生产、炼制、仓储、分销以及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贸易等,是一个具有完整供应链的石油企业。陈久霖说,中国航油的目标是成为首家既有上游油田和炼厂、又有下游仓储和分销网络等一系列完整供应链的海外中资石油企业,而且,这个供应链将跨越国界,从产油国到炼厂和仓储中转、直至消耗国等。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这种发展显然不会让某些国家和企业感到舒服。

期货市场“毁尸灭迹”?

2007年2月,新加坡《联合时报》报道:“三井物产在新加坡公司的前石油交易员山崎言志(Noriyuki Yamazaki)被警方逮捕,他在接受盘问后保释在外。”三井物产向东京证券交易所提呈的文告说,在三井石油亚洲公司去年因交易轻石油蒙受8100万美元的亏损后,已决定在今年3月底关闭这家新加坡的公司。三井物产和三井石油在发现“因轻石油的现货和期货交易出现亏损却企图隐瞒”而进行了调查。

三井石油是三井物产在新加坡的独资子公司,进行石油产品期货交易。根据业内消息猜测,三井石油其实并非关闭,实际上可能会搬迁到香港或迁回东京。其实,三井物产在2006年11月就发现问题,当时报道过三井物产派驻新加坡的一名35岁男日本籍交易员,企图隐瞒他在石油产品期货交易出现一笔96亿日元亏损的事件。虽然当时公司没有透露交易员的名字,来自公司及行内的消息说是山崎言志,他是三井石油唯一的高级轻石油交易员。

三井石油发言人说,行政及人事的问题可能需要到2007年3月28日才能解决。虽然三井石油因轻石油交易亏损而停止所有的衍生产品交易,但仍会继续从新加坡购买现货原油及燃油,而在香港的公司则将积极参与轻石油市场的交易活动。三井物产因为其子公司“三井石油”的8100万美元损失就急忙关闭,不觉让人感觉惊异,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其它目的?

三井物产期货公司在日本80多家商品期货经纪公司中规模位居前五名,是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子公司。三井物产是日本首个“综合商社”,其核心职能有两个:一是通过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服务促进国际贸易活动;二是通过全球性地调动信息、人力、财力等资源创建新的业务、新的公司和新的产业。

三井物产期货公司是日本期货业的佼佼者,具有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现货背景,原油、金属等商品交易量都很大,拥有丰富的期现结合经验,透彻研究期货与期权、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关系。2005年11月21日,三井物产期货公司与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在深圳举行。“人员交流与信息互换”成为现阶段双方合作的重点。

三井物产期货公司通过与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双方人才与信息的交流,同时了解中国期市政策的动态。中国期货公司当前人才交流与信息互换更显迫切,但是却处于与三井财团完全不对等的地位。很显然,加强与有国家储备局背景的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的关系,成为三井物产掌控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消息中经常能听到三井物产的声音。2006年07月17日,日本三井物产期货公司首席商品策略师江森稻田对中国企业发表宏论:“以色列攻打黎巴嫩导致中东地区政治局势再度恶化,地区更加不稳定,本周内纽约市场8月份石油价格可能会涨到每桶80美元,到9月底可能升至每桶96美元。”然而,事实与此截然相反,油价最高上冲至78.40美元记录高点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一直跌至60美元附近才有所企稳。

而后,2006月12月8日,江森稻田预测则称:“随着原油替代品——生物燃油的兴起,市场投资者的兴趣可能从能源转向农产品(行情论坛),2007年原油价格或许会大跌至每桶40美元。”真不知道,当初“中航油”的陈久霖是不是也接收过如此迅速翻转的消息。

一旦在新加坡这家石油期货公司关闭,过去操作的历史记录就不可查了。不知道其交易中是否有与“中航油”有关的记录?既然三井物产自己的交易员都有欺瞒自己公司的问题,那么如果他有对“中航油”或其它客户的交易,其诚信是否要值得怀疑?

白交学费是可耻的

从2004年底至今的两年多中,当“中航油”因为其5.5亿美元亏损被包括三井住友银行在内的债主们逼得走投无路之时,三井财团却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仅以三井物产为例,2006年5月三井物产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说道:“2005年,三井物产销合并售额达到1265亿美元,纯利润17亿美元,总资产730亿美元。”有消息说,三井物产2006年财政年度(截止2007年3月31日)的利润预计达到40亿美元。

三井财团的企业群经营规模庞大,形成以三井物产为龙头的集团化经营。三井物产所提供的附加价值,包括有:对事业或建设项目的财务运筹、原料或物资器材的安排供应、运输流通手段的配合运营以及制品的营销活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三井物产通过联合结算和持股形式,不断扩大和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合作,扩大交易规模,谋求财团整体利润最大化,产生“创造企业的企业”效应,不断发挥着自己的“综合力量”。

此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航油事件”交了5.5亿美元的昂贵学费,也应当有所获得才是。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时候,面对的是崭新的市场环境,好像到处都有施展的机会,好像遍地都是等待捡拾的黄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企业面对的其实是已经被外国资本借全球化之名严密控制的世界市场,市场已经被瓜分。在别人的地盘上做生意,如果仅以“巨大的中国市场”为诱饵与国际大鳄们讨价还价,等待中国企业的就只有被愚弄被伤害,甚至是被摧毁的命运。

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荚长斌说:“希望用我们的损失,唤醒更多国内企业的觉醒,才不枉我们交了昂贵的学费。”中国企业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方面国有垄断企业占据资源和相应的权力,但却没有足够的经验、人才和管理机制与日本财团、美国金融资本这样的国际大鳄们抗衡;另一方面,久经风浪、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作战能力的民营力量却得不到有效的资源和权力,被迫在经济底层挣扎。

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停止内战,而将民间力量和政府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摆在面前的紧迫课题。在三井物产工作12年,目前专心研究日本财团体制的白益民在与《环球财经》的谈话中强调,“中国企业必须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财团机制”。尤其是要培养在商业情报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日韩商社引进中国籍人才、培养中国自己商社人才的机制也必须建立起来,如何让中国企业拥有更多更优秀的忠诚的实战人才,是中航油这类企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白益民形容他当年在三井物产东京总部的粮食部门研修和工作的感觉时说,每天都收到看不完的各类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航运市场的报告。团队中的每人按照分工和级别传看这些资料,看似繁忙,但却非常有序。在这里可以捕获世界各地发生相关商品的情况,也能与全球市场中的巨头们随时交流买卖信息。“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你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做生意都是井底之蛙。”

有关统计表明:在三井物产,大约 5—60秒钟即可获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行情,1—3分钟即可查询日本与世界各地进出口贸易商品品种、规格的资料,3—5分钟即可查出国内外一万多个重点公司的各年度生产情况,5—10 分钟即可查出各国政府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5 分钟即可利用数量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画出国内外经济变化带来影响的曲线图。

西方资本蚕食我们的又一大阴谋--金融衍生品

  中央民族大学证券研究室主任 张宏良 教授

  2008年2月2日 而在所有金融衍生品中,互换最为可怕,因为互换本身就是为逃避金融管制产生的,并且当初恰恰是为逃避限制外汇资产流向国外产生的,如果说股指期货是金融核弹,互换就是金融中子弹,中子弹的威力就是在建筑物和战车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能将其中的人员全部杀死,作为金融中子弹的互换,同样能在资产负债表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把中国的外汇资产乃至其它金融资产全部掏空。中国人民或许在某一个早上醒来会突然发现,亿万人民数十年艰苦奋斗创下的金融家底已经空空如也,并且全部责任都会推到几个或者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已经失踪的交易员头上。
  
   对此,那些和西方国家串通起来掠夺中国外汇资产的买办专家,肯定会信誓旦旦地说什么我国金融监管十分完善,互换业务只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等。所以在此我们想提醒大家注意,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明出监管金融衍生品的有效方法,特别是互换业务本身就是针对如何成功逃避金融监管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人类对其运行规律的认识程度,要远远低于对癌症或艾滋病的认识程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找到治疗癌症或艾滋病的成功方法之前,人类绝不可能率先找到管理金融衍生品的有效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把互换等金融衍生品搬到中国来的根本原因。
  
   前些天我遇到《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向他询问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窟窿估计有多大?他说可能有2万亿美元。我当时一听汗就下来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有2万亿美元的金融窟窿,我们有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正好用来填补它的金融黑洞。
  
   要用中国外汇资产来填补西方银行的金融黑洞,可以同时采用明暗两种手法,就明的方面来说,主要是由政 府出面和由买办牵头,引诱胁迫中国金融机构直接向西方银行注入美元资产,越来越多的美国金融机构如同久旱逢甘露般地得到了中国注资,以至于英国首相布朗、法国总统萨科齐等其他西方国家的首脑,纷纷跑来中国要求利益均沾。在最近一次欧洲货币会议上,掌管2千亿美元外汇的中投公司老总已明确表示,中投公司不会在次债危机中,趁机攻击其他国家货币的漏洞,扰乱金融市场, 而是要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力量。什么叫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力量?就是由我们来为全球金融危机买单。这是继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第二次为世界金融危机买单,如果说上次我们是为亚洲最富有国家买单的话,那么这次则是更上一层搂,在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买单。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人不知鬼不觉地把中国金融资产搬到西方国家。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贿赂控制关键环节的几个 员就够了。
  
   而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正义良知和爱国精神之外,没有任何外在的制度建设能够有效阻止。过去有句话,叫做精神原子弹,可以说,精神原子弹是能对付金融核弹、金融中子弹的唯一有效方法。随着国际资本对中国金融打击的逐步展开,人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30年来摧毁道德体系和理想主义的可怕后果。如同丧失了灵魂的人只能成为任人摆布的行尸走肉一样,丧失了精神的民族同样会成为任人宰割的一头肥牛,看一下中国金融改革的时间表就会发现,中国正在越来越成为一头待宰的肥牛,何时吃草何时喂水甚至连何时出栏都被计算得十分精确:随着国家股法人股越来越多地落入外资手中,我们适时搞起了股权分置改革;随着银行资产因垄断而飞速升值,我们又适时开放银行,以十分之一的市价把银行股卖给外资;人民币升值把国际游资和对冲基金引来了,我们又要适时推出股指期货;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了,我们又适时地推出了互换等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的西方银行出现了亏损窟窿,我们投资公司又在适时地注资,同时还适时地让他们到中国来发行股票债券,把中国老百姓那点儿养老活命的钱也拿来填窟窿------
  
   目前我们账面上拥有相当于10万亿人民币的外汇资产和60万亿金融资产,加上股票市值共有上百万亿金融资产,另外还有上百万亿其它类资产。这上百万亿金融资产最终花落谁家,完全取决于极少数相关员的正义良知和爱国精神。在实体经济时代,金融资产的归属取决于制度和政策,只要制度和政策没有缺陷和失误,就不会出大问题;而在衍生金融工具主导的虚拟经济时代,金融资产的归属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道德因素,这就是目前西方国家把时间纳入破产范畴,对责任人实行终身惩罚的背景和原因。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西方国家豢养的改革精英摧毁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恶果了,可以说,如果不发生历史奇迹,中美之间金融战的结局已定,决定输赢的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而是理想主义和爱国正义精神。美国用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武装起来的国民的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决定了美国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决定了美国在金融战中的赢家地位,美国人也越来越尝到了精神武装的甜头,总统布什带领白宫一帮人天天在搞“早请示晚汇报”,雷打不动地天天下午学圣经,精神武装越来越强大,可以说,美国拥有的精神原子弹远远超过物质原子弹对世界的威胁。
  
   反观中国,30年来由美国培养的各路改革精英源源不断地汇聚膨胀,已成为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打着思想解放的旗号,彻底解除了中国的思想武装,30年来所谓思想解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除思想武装的过程,用GDP代表的物欲主义否定了理想主义,用妖魔化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方法,否定了中国的爱国主义,最致命的是用非毛化的方法打掉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意志和民族精神,打掉了中国人的精神原子弹,把中国完全变成了一个肥大国家。牛羊的肥大永远是为主人餐桌准备的,现在宰杀的时候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急不可耐地举起了刀叉,宰杀的工具就是各类名目繁多的所谓金融创新和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从来就是双刃剑,既可伤敌,又可自毙;在爱国者手里是伤敌的武器;在买办手里则是卖国利器,并且其卖国的速度和规模,会远远超过晚清所有卖国条约的总和。互换,只是其中一把最锋利的封喉利剑。
  
   金融衍生品运行的高度私密性,决定了监管完全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莫说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即便是金融衍生品创新的老巢美国,也是无能为力。进入中国后金融衍生品的高度私密性,再加上由美国训练出来的金融买办又故意罩上一层专业性迷雾,使得金融衍生品显得更加诡秘难测,逐渐摆脱了中央的控制,致使中国上百万亿庞大金融资产的运作,完全落入了拥有西方背景的极少数金融买办手中,这极少数金融买办要么已定居美国等西方国家,要么身在港澳,要么怀里揣着绿卡,要么已悄悄地在海外安营扎寨------,这些人聚集成一个狭小的金融圈子,根据跨国公司的授意,布局中国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平日则侈糜淫乱、纸醉金迷、挥霍无度,过着超越任何帝王的奢华生活。没有这些人的所谓金融改革和创新,外资不可能仅从十多家银行股差价中,一年就从中国攫取上万亿元的金融资产。这些人有意利用现代金融难以监管的私密性特点,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的金融王国,即便现在中央更换掉金融领域的全部行政主管,也撼动不了这个金融王国,对付这个金融王国,除了以色列的摩沙德和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再也找不到其它任何有效办法,新政的最大软肋就在这里,中国应对金融战的最大软肋也在这里。
  
   写到这里,电视传来了南方数百万老百姓滞留在各个火车站难以返家的报道,我们的基础设施那么需要建设,我们老百姓的生活那么艰难,可我们流血流汗创造的金融资产却在流向西方银行,哪怕是拿出上百万亿金融资产的百分之一,就能建造2万多公里铁路,何来春运难的问题!
  
   中国拼命发展经济拼命赚取外汇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到了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要读一读,转发到你所知道的论坛上。

欧美联手算计中国 世界金融大战拉开序幕

4月中旬G7将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就美国金融体系监管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进行讨论,这将是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重要的一次G7会议,预计无论对美国金融体系监管改革方案有何种分歧和一致性,都会对欧美金融市场改革以及金融市场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为目前仍在动荡的市场提供下一步走势的指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将为次贷危机解决方案提供线索。

目前市场对美国金融体系监管方案褒贬不一,其中美国大型投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期货业机构等对方案十分不满,原因集中于美联储权力扩大之后,将加强对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并造成压力,使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灵活度受到约束,对其激进类的金融产品创新也是一种制约,而且美国金融体系监管改革的这种方向势必也会影响到欧洲等国家。
但无论如何,美国金融体系监管改革势在必行,此前由于大型投行等金融机构受到的约束较少,次级贷款市场的实践业已证明,大型金融机构往往不顾风险将创新类产品兜售给市场投资者,导致不同种类的次级贷款证券业过度膨胀,并酿成泡沫。加上大型投行通过金融创新快速回收流动性以后,往往在全球四处投资推动美元外流令美元在全球流通速度加快趋向失控,使美联储调控能力减弱,无法对全球不同区域之间的美元流动性失衡施以平衡措施,因此通过加强美联储监管地位来增加对全球美元流动的调控力度势在必行。

但对欧盟来说情况则大不相同,首先欧盟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的影响力逊于美国同类机构,加强监管或会束缚这些金融机构自由性和灵活度而使创新能力受损,另外美联储加强监管范围之后,欧盟大型金融机构在美国本土金融市场的活动势必也要受到监管和影响,总体上看,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实际上使美联储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而美联储对美国金融机构的“补贴力度”也会暗中加大,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对欧盟央行或金融机构来说则是“请君入瓮”,其中必然会发生一些相当复杂的相互讨价还价和博弈。而且欧盟单一金融市场改革还未完成,还不具备欧盟央行强势扩大监管金融体系的条件,这也可能会拖累欧盟金融市场的内部整合统一,因此欧盟可能会利用“透明度”这个概念,来要求美联储开放政策决定和监管举措,以牵制将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

华盛顿G7会议动向透露给我们的不仅是欧美之间的博弈和平衡,还有影响力快速提升的中国因素。2月东京G7会议上各方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有所松缓,主要是在次贷危机下人民币全球地位大幅提升,尤其在东亚范围内人民币已经十分强势,面临欧美金融监管改革相互讨价还价之际,人民币国际地位还可能快速增强,而人民币对欧美的压力将不仅表现在汇率上,而是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全球大流通范围,并以币值相对稳定而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青睐,美元和欧元受此影响将失去一部分市场,这种危险尤其在东亚区域为甚。所以华盛顿G7会议有极大可能会试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施加压力,藉以稳定美元和欧元的全球市场。

保尔森此次访华在中国开放市场问题上的措辞份量加大,其目的不外要求中国加快开放美元市场,并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捆绑”,以免美元地位受损,如果美欧陷入监管改革的博弈之中,人民币完全可能不受任何捆绑的走出独立的国际化进程,在亚洲经济体全球地位上升和人民币亚洲化的良好前景下,欧美将面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是欧美不愿看到的,对欧美来说,就是要把人民币更紧密地“捆绑”上自己的“列车”,所以G7华盛顿会议给予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压力可能包括汇率之外的市场和开放问题,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提前加入全球金融市场博弈。胡锦涛主席在会见保尔森时明确表示,中美担负着维护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共同责任,中方愿同美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为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维护国际金融稳定而共同努力,这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责任在于维护全球经济健康和国际金融稳定,而不仅仅是G7的“全球化列车”。

看看中投(CIC)做的这些赔本买卖

以下文章转帖自北京“财经”杂志,可以说是在梁锦松介绍的黑石Black Stone(不是另一家优质黑石Black Rock欧)投资惨败已经尽人皆知之后,又拉下了中投公司CIC(China Investment Company)愚蠢(似乎叫“卖国”才更恰当?)交易的另一块遮羞布。在这笔十分复杂的交易中,中投公司的“财经专家”们就像一群白痴。这么复杂的一个文件,其风险规避和收益保证都低的可怕,远不如直接购买可转换债券简单有效。看下面几点:
1,投资收益只有3%是保证的,其他6%须视大摩的操作而定。“9%”只是一个空头支票。
2,2年7个月之后转换为股票是“强制性的”,不是如“可转换债券”那样由投资人自行决定。
3,每股的转换价格之高骇人听闻。
4,破产保护很成问题。上面所说给了卖方那么多本来属于买方的权益,但中方买家得到的只是“次级债”而已。万一大摩破产,中方在最后清盘时竟然连“债权人”的地位都没有。
这么看来,之所以把文件写得复杂,是为了让国内的主管部门看不懂而已。其所有权益还不如简简单单的“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
大凡使用国有资金而过于愚蠢的交易,都有可能存在损公肥私的黑幕。中国政府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介入调查一下呢?还是就此相信中投的“财经专家”们真的都像一群白痴般愚不可及?

中投向大摩买了些什么? 何杰 何锋年 张方/文

公众评判多集中在股价。至于中投购买的产品特质则无人问津
  华尔街危情不已。三菱UFJ金融集团对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股权的高调收购,又唤起了公众对于2007年冬季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投资大摩的关注。关于此次投资,直至目前,国内大多主流媒体仍然仅称:中投斥资50亿美元购买了大摩不超过9.9%的可转换股权单位,中投按年收取大摩9%的利息,两年零七个月后强制转股,转股价格区间为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之间。
  然而,根据大摩向SEC披露的交易文件,中投此次的投资金额高达约55.8亿美元,而非媒体所报道的50亿美元。“简陋” 的媒体报道再加上“散户”心理的作用,使得公众对此次投资成败的评判多集中在了大摩目前的股价上。至于中投从大摩购买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可转换股权单位,如何实现强制转换,收益如何支付以及有何种投资保护机制则是无人问津。
  本文将通过对投资工具的透析逐一解答上述疑问,同时希望将公众目光的焦点由投资中不可控的价格风险转移到投资工具本身以及投资保护机制上来。


何种投资工具?
  根据大摩与中投之间的交易文件,中投向大摩投资的约55.8亿美元购买的是一种被称为Premium Equity Participating Security Units(下称PEPS Units)的投资工具。PEPS Units有两种表现形式:Corporate Units和Treasury Units。2007年12月27日初始发行时,大摩只向中投发行Corporate Units。

  Corporate Units
  Corporate Units由信托优先证券与普通股购买协议组成。根据交易文件的约定,中投一旦购买Corporate Units,即视为同意将其投入的约55.8亿美元全部用于购买大摩信托(Morgan Stanley Capital Trust A/B/C)发行的信托优先证券,而该信托优先证券所筹集的资金将被用来购买大摩2004年发行的次级债(Junior Subordinated Debentures,到期日为2042年)。因此,中投投入大摩的约55.8亿美元的资金最初实际上是购买了大摩自己发行的次级债。
  根据普通股购买协议,中投将在2010年8月17日至2011年8月17日期间(下称购股期间)购买大摩的普通股。为了保证中投履行普通股购买协议,大摩要求中投将信托优先证券及其收益质押于纽约银行(该行为大摩信托的托管人)作为担保,质押期限直至普通股购买协议履行完成。
  Treasury Units
  为实现对信托优先证券的直接收益,中投也可以用等值的合格美国国债(到期日在2011年8月17日之前)来替代信托优先证券作为质押物,以解除对信托优先证券的质押。此时,该等合格美国国债和普通股购买协议即构成Treasury Units。故Treasury Units与Corporate Units的区别仅在于质押物不同,前者为合格美国国债,而后者为信托优先证券,普通股购买协议的内容并没有变化。如果中投只选择用合格美国国债替代部分信托优先证券,此时的投资工具就包括Corporate Units和Treasury Units。在2007年12月28日至2010年8月17日之间,中投可以根据需要将Corporate Units与Treasury Units相互进行转换。
  信托优先证券的法律地位
  根据交易文件,如果大摩在普通股购买协议履行前破产,普通股购买协议将自动终止。此时中投可根据其所持有的信托优先证券向大摩主张权利。信托优先证券具有债权和股权的双重特征,而美国法院在对其性质的认定上还存在着分歧;大摩在交易文件中也声明,其并不能保证信托优先证券的持有人一定能在破产程序中获得债权人的地位。
如何“转”为普通股?


  强制转换
  根据交易文件,中投未来将获得的普通股并非由Corporate Units或Treasury Units直接转换而来,而是需要依照普通股购买协议来“购买”。
  如果在购股期间中投持有Corporate Units,则大摩会尽力尝试将其中的信托优先证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若出售价格高于原发行价格,则出售成功。所得价款中,平价部分将被自动履行普通股购买协议,溢价的部分属于中投。在购股期间内,如果没有其他机构购买信托优先证券,或者其他机构的出价低于原发行价格,则出售失败。此时,大摩将以原发行价格回购中投持有的信托优先证券,并用该回购价款为中投购买其发行的普通股,中投视为自动接受。
  如果届时中投持有Treasury Units,偿付到期的合格美国国债所得价款将在购股期间被自动用于购买大摩的普通股。
  购股价格、持股比例与调整
  根据交易文件,中投购买大摩普通股的参考价为48.07美元,并且随着市场变化,最终购买价格将会在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之间调整,但中投持股比例最终不得超过9.9%。
  另外,根据双方约定的反稀释条款,在普通股购买协议履行之前,若发生大摩以股票作为股利分红、拆股以及进行现金分红等事项,中投可以在履行普通股购买协议时行使反稀释的权利,以保证未来在大摩的持股比例。
9%年收益如何支付?
  9%年收益的构成
  9%年收益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在普通股购买协议未履行完毕之前,大摩将会按总投资额的3%向中投支付年收益;而6%年收益则来源于大摩信托所投资的次级债的利息。
  9%年收益的分配方式
  3%收益是否支付将根据中投何时履行普通股购买协议而定。一般情形下,中投在2010年8月17日之前均可获得大摩支付的3%年收益,但当中投选择在2010年8月17日之前以另行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大摩普通股时(Early Settlement),则大摩在收到中投就上述事项的书面通知起,不再向中投支付3%年收益。
  中投根据信托优先证券享有6%年收益,收益的分配时间开始于2008年2月17日,终止于信托优先证券在市场上成功出售或至大摩回购之日。但由于质押担保的关系,只有中投履行了普通股购买协议,或是以等额的合格美国国债作替换以解除信托优先证券的质押后,才能收到上述6%收益。同时为保证6%收益的确定性,中投要求大摩为此作了保证担保。根据交易文件,大摩有权推迟支付上述9%的年收益,而且在现金不足以支付时,大摩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的方式支付。

反思
  10月8日大摩的股价已跌至每股约17.65美元,考虑到中投将来购股时每股48.07至57.684美元的价格区间,国内有评论认为中投此次又将重蹈投资百仕通的覆辙。然而,价格的波动是不可控制的,用目前的形势去评价投资者当时的判断本身是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苛责,所以焦点不应仅局限于价格。
  仅就交易文件而言,中投为交易中可能遇见的风险因素进行了防范,体现了一个投资者应有的专业性与谨慎态度。例如,根据反稀释条款,中投可以在特定情形下行使反稀释权,以保证持股比例;根据价格调整条款,中投有权要求大摩在市场价发生变化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股票购买价格;在利息的支付上,中投要求大摩提供保证,以确保在信托优先证券6%的收益无法得到的情形下由大摩支付;另外,双方在购买PEPS Units交易的先决条件中约定了重大不利变化条款,从而使中投在某些不利情况下可以退出交易。
  然而,不足的是,上述重大不利变化条款仅仅针对购买PEPS Units交易本身,对于中投购买PEPS Units之后须进一步履行的普通股购买协议,却没有约定任何类似的保护性条款。因此,一旦中投购买了PEPS Units,在其履行普通股购买协议前的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里,除因大摩破产、清算以及重组而被动退出外,中投约55.8亿美元的投资没有任何可选择的“退路”。而在两年零七个月之后,无论大摩经营状况如何,中投都要成为这55.8亿美元股票的持有者。
  另外,三菱UFJ金融集团向大摩投资时购买的是普通股和可转换优先股,而与中投同时入主华尔街的淡马锡在投资美林时购买的全部是普通股。尽管将三者的投资工具进行比较未必合理,但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是,中投在对大摩的投资中为何要选择如此复杂的投资工具,中投为何不直接购买大摩的普通股?如果中投顾虑作为大摩股东所承受的风险,并想有一段观察期,那么,为何不选择更易操作的可换股债券,而是选择两年后强制转为普通股的PEPS Units?对此,或许只有当事方清楚。

本文作者为雷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和律师。曹蕾和李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国际投行向中国兜售在美禁售的“金融鸦片”

对一些中国企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最直接的冲击还不是需求萎缩,而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上出现了巨额损失。前几天我们就报道了国航、东航等企业参与燃油套期保值交易导致08年亏损惨重的消息,在这之前还有中信泰富因为与国际投行对赌澳元汇率,巨亏近150亿元。为什么金融衍生品会成为中国企业的滑铁卢?在衍生品交易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今天我们就请有关专家来揭开谜底。
  美国禁售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为何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点像,不是我发明的词,有人发明的叫‘金融鸦片’。”


黄明,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同时兼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长江管理学院教授、学术副院长,也是最早提醒中国政府与企业要警惕金融衍生品过度膨胀的学者之一。黄明告诉我们,被称为“金融鸦片”的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绝大多数都是华尔街的国际投行设计出来。然而,这些最终销售给中国企业的金融衍生品,目前在美国本土市场上却难觅踪影。


黄明:“国际投行内部有明确的规定不许在美国销售,原因为什么?美国监管太严了。”


1994年,曾经是美国十大金融机构之一的信孚银行被推上了被告席。起诉信孚银行的,是著名的宝洁公司。宝洁指控信孚银行通过欺诈手段对其销售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宝洁公司亏损1.02亿美元。信孚银行最终被法庭判定有欺诈嫌疑,在信誉崩溃之后被德意志银行收购。黄明认为,正是这种法律威慑,让华尔街的投行不敢在美国国内销售复杂衍生品,但却转而向新兴市场发起了进攻。


黄明:“这种产品有巨大的向下风险,往上给投资者的回报是很小很有限制的,但是往下的风险可以几十几百倍,因此你要是让投资者签这种合约,导致巨额亏损,所以投行在美国会承担极大的法律责任,因此投行分析来分析去决定不敢在美国销售这种产品。”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经在摩根士丹利担任了9年的亚太区经济学家,他告诉记者,类似几大航空公司这类风险特别高的对赌金融衍生品一般不会在美国销售。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美国的话几乎没人做,主要就是针对华人来做的,华人的话,主要就是,一个香港人台湾人做得很多,还有大陆人做得很多。”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告诉我们,在香港销售金融衍生产品的银行有10家左右,大部分是美资银行,根据他了解的情况,这些投行银行严禁把这些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产品出售给美国的投资者。


香港保障投资者协会会长吕志华:“那原来这种衍生工具产品是不可以售卖给美国的投资者的,那在条文里面很,有清楚的列明,那他们的理由就是说,美国的投资者可能是涉及到税务方面的问题,所以这种衍生工具是不可以售卖给他们。”


吕志华认为这种理由非常勉强,在香港有很多美国投资者买卖股票、房地产等,并不涉及到税务方面的问题。


吕志华:“但是我觉得那里最重大的原因就是这种衍生工具的产品风险太高了,那所以在美国是不可以售卖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是出了事的时候,一般来说依照美国的监管条例,那投资银行是要赔款给那些投资者的,那过去来说也是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刚才专家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原来这类带有对赌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在金融业最发达的美国是禁售品。事实上,经历过多次危机的美国金融界对衍生品交易一直不敢掉以轻心,股神巴菲特就曾经把衍生品称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奥巴马政府5月13日还刚刚推出了一个加强监管的新框架,一些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将被强制要求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可是这些金融鸦片又是怎么传到了中国企业手上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中的内幕。


在美国不能销售的产品,却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2004年,黄明以衍生品专家顾问的身份应邀回国参与中航油重组,在亲自查了中航油购买金融衍生品的相关合约之后,黄明意识到,中国企业正在遭遇华尔街“金融鸦片”的侵蚀。


黄明:“在这个过程中,我简直就吓了一跳,这个国际投行为了自己榨取巨额利润,给中航油新加坡设计了一个极其复杂,极其就有点像是剧毒产品,我的反应总结就是两个字:气愤,这个气愤就是气愤我们的国企会如此的愚蠢,做这种对自己对这个企业完全没必要的合同,然后导致巨额的亏损。”


黄明告诉记者,金融衍生品的功能原本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消除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那些复杂金融衍生品所起到的作用却恰恰相反。


黄明:“简单和复杂,按对一个衍生产品的定价、风险、计算它的数学复杂程度来区分,那么简单的有初中数学水平就能搞定的,比方说期货、互换那是绝对简单的,还有用诺贝尔奖理论才能定价,就期权,最简单的期权,比诺贝尔奖理论能定价的简单期权之上的,我都称为复杂的,那都得靠几百几千行的计算机程序,一个非常懂的往往是物理博士,数学博士出身的人,来给他定价分析,才能把它给算清楚的,这一类都算是复杂的。”


记者:“您刚才说比诺贝尔奖还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我们国内有很多企业在做?”


黄明:“那当然,我们这一轮的央企的亏损,绝大部分,90%以上,全部是,这是极端复杂的衍生产品,连诺贝尔奖的公式都无法定价的这些产品。”


那么黄明所说的“复杂衍生品”究竟有多复杂?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有一个大学老师被航空界请去做咨询,那是我的学生,他告诉我,他说他看完了之后,他感觉非常吃惊,觉得这个合同有如此内容之多,就是150多页,就他来看,就他是个专家性质的,他得看它几天,而且好多看不明白,就它在提示风险的时候就很小的字,把好的时候都说得很大的字。”


作为中国期货市场的创始人之一,常清也一直关注着国际投行在中国的一举一动。前不久国内几大航空公司因套保巨亏的消息披露后,他就对几家公司的公开资料进行了分析。而从这些报告中,常清也发现了国际投行真正的意图。


常清:“举例讲说高盛手里拿着大量的石油的多贷,一直往上涨他也赚钱,但是他也怕价格下跌,怎么办,他就从中拿出一部分钱来买保险,怎么买保险,就说价格一直往上涨的时候,我每月给你多少钱,这不是保险费,但是一旦价格跌到某个位置,你就变成了买者,它等于把手里的多贷、原油全卖给你了,它没有风险了。”


黄明:“我们的社会,对我们国际大的投行,有迷信有盲目的崇拜,把当成精英,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专家,而事实上国际投行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商业体系,你不能把商人当成一个独立的专家,我们的企业经常犯这种错误。”


然而,犯错的并不只是中航油一家。2008年10月底,中信泰富惊爆147亿港元亏损。常清告诉我们,中信泰富巨亏的罪魁祸首,依然是他们与国际投行签订的那些复杂金融衍生品合约。


黄明:“中信泰富做套期保值,用了剧毒巨复杂的衍生产品,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他要真想套期保值,澳元套期保值很简单就去做期货互换,这些市场非常简单定价上不会被人宰也特容易懂,但他恰恰选择了极其衍生产品,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恶性的投机。”


中国企业接二连三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发生巨亏,促使黄明多次在多家媒体上发出呼吁,提醒国内投资者高度关注复杂金融衍生品的危害。一位曾经负责某著名国际投行在亚洲区兜售复杂衍生品的朋友,在看到黄明的向他坦陈了自己内心的不安。


黄明:“他说那一阵经常有负罪感,他到企业去销售衍生产品,他觉得就像是给人扔了一个炸弹扭头够就跑了这个感觉,第二个,他评论到了,他们投行的投资银行部,就帮企业上市帮企业融资的是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但是这个衍生产品部,给企业兜售复杂衍生产品的,是给企业摧毁价值的。”


这位国际投行的经理讲述的另一个故事,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看清复杂金融衍生品的真面目。


黄明:“他的一个投行卖衍生产品的哥们,到亚洲某企业家卖衍生产品,没卖成功,但是把这企业家的女儿给娶了,因此就加入这个家族了,结婚之后,有一阵之后,另外一个投行给这个家族打电话,兜售类似的衍生产品,他抄起电话来,就警告那个投行,说你敢往这卖,我去告你,以前自己卖,可以,一旦加入家族了,再也不允许别人卖了,因为他知道,他要是卖给自己的家,他绝对不敢卖这种产品的。”



复杂金融衍生品交易让一些中国企业遭受“血洗”

一些中国企业冒然参与复杂金融衍生品交易,成为国际投行转嫁风险的对象,最后造成了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亏损。实际上,吃下这些金融鸦片的,不仅有国字头的大企业。之前我们在节目中也曾经报道过,一些香港投行机构在内地推销一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不少国内民营企业家把几十年的心血都赔得一干二净。风险和收益明显不对等的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为什么会成为这些人的投资选择?


赖建平第一次接触KODA这种金融衍生产品,是通过妻子的校友张宁,这位在香港荷兰银行担任私人银行投资顾问的朋友,在2007年6月专程跑到北京,向赖建平夫妇介绍她所在的荷兰银行私人银行。


荷兰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赖建平:“我们当时就吃完饭以后,当场在饭桌上不到五分钟,就签了一百多页的一个全英文的文件。”


作为律师,赖建平觉得这仅仅是一个开户文件,只要帐户里没有打入资金,也就不存在什么风险。再加上对朋友的信任,赖建平并没有了解这些英文文件到底是什么内容,就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赖建平:“她打着的名片是荷兰银行私人银行的董事你明白吧,那董事,按我们的理解董事是公司的高管,不是一般人,既然你又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又是荷兰银行的高管,你还是我们的朋友的朋友,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不信任你呢?我还怎么可能去跟你,我说要求把一百多页的英文文件翻成中文,我请律师来给我出法律意见书。”


签署开户文件之后不久,赖建平就把资金打到了这个帐户上,对金融衍生产品完全不懂的赖建平,把自己财富增值的希望完全交给了这个香港荷兰私人银行的投资顾问。


赖建平:“因为我们既然是信任,是顾问,我们就言听计从,她叫我们买什么我们就买什么,叫我们买哪个产品我们就买哪个产品,就开始一直做。”


黄伟业曾经是郝婷在花旗银行的客户经理,两人还算比较熟悉,后来黄伟业跳槽到星展银行之后,就不断打电话给郝婷,希望郝婷成为香港星展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


星展银行(香港)私人银行客户郝婷:“他当时给我讲就是说,他们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国有银行,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法制的国家之一,我说我的钱转到你这边的话,你每年综合收益率你能给我多少?他说,高的话30%—50%,最保守的估计15%—20%。”


后来黄伟业专程从香港飞到北京,来见郝婷,并在会面的时候,让郝婷签署了在香港星展银行开户的英文文件。回到香港后,黄伟业为郝婷重新注册了一家公司,并且在香港星展银行开设了帐户,专门用来投资KODA产品。至今这些文件还保存在郝婷的Email信箱里。


郝婷:“这全是英文,一个汉字都没有,如果有就是郝婷两个签字是中文,这个公司的所有文件,没有跟他当面签的,全部是他Email过来以后,他给我指示,你在第几页的那个地方签字,这个Email都有,我给他签完以后,把这一页传真给他。”


根本不懂英文的郝婷,出于对星展银行和黄伟业的信任,就在文件上一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是这些文件,星展银行开始为郝婷购买这种叫KODA的金融衍生产品。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当他们拿着什么哈佛的学位,西服革履的,然后代表着银行,打着是总经理的名片,整个团队来跟你,特别职业化的跟你谈他们的投资产品,尤其是针对你们这种高端人士投资产品的时候,你很容易相信他们,因此当他们拿出这些一百页的合同,你不懂的合同,要签的时候,这种盲目的信任就导致你签了这种合同。”


黄明博士在长江商学院的学生,有很多都是民营企业家,他们中的不少人因为投资KODA产品而损失惨重,而他们当初到香港投资,也是因为朋友的介绍,那些银行销售人员在介绍金融衍生产品时,往往描述这种产品如何能够赚钱,但是却不告诉投资者背后的巨大风险。


黄明:“当这一类的产品的风险极其不对称,当你赚的时候,你就赚了一点,但是你亏的时候,底基本上没底了,而这种风险极其不对称的风险,往往西方银行或者投行没有向这些投资者完全披露,但是银行告诉投资者这些风险的时候,我敢相信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不愿意做这个合约的,我认为很多银行不是所有银行,很多银行,没有完全披露这个亏损的风险。”


黄明博士认为,有些银行推销员不仅不给投资者提示风险,甚至还背着银行在客户的开户文件上做假。这是赖建平当时的开户文件,我们看到除了赖建平的签名之外,没有一个中国字。但是这份开户文件上却显示,他们提供了中文资料。


赖建平:“因为她当时都贴好小标签在哪个签字处,我们只是签了一套空白东西,她既不给我们解释,也不给我们商量,问我们应该怎么填内容,所以她把这套东西拿回去以后,她擅自在所有的地方按照她的需要给我们填内容,还有更恶劣的是,你看看,这个有个所谓的风险披露声明,风险披露声明好几十页全是英文的,结果你看它怎么说的,它说这个按照客户选择的语言文字也就是中文向签字的客户提供了本风险披露声明,它说按照我的选择,我选择的中文向我提供了风险披露声明,但是在哪儿呢?她要给我提供了,一定会让我在上面签字的。”



我们该如何面对金融衍生品?

前不久,在报道国内几大航空公司投资航油套期保值出现巨亏的时候,我们也调查过其他几家境外航空公司的业绩,它们也都从事航油套期保值业务,但并没有出现大的亏损,美西南航空甚至还获得了一些盈利。这样的业绩对比说明在投资金融衍生品方面,我们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手。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面对金融衍生品的时候更应该慎之又慎。


在天津聚龙集团副总裁崔景士看来,判断某一种金融衍生品是否“有毒”其实非常简单。曾就职于国内最大的粮油集团,并代表集团长期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崔景士,目前在一家民营企业担任执掌期货业务的副总裁。他告诉我们,在上任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多家国际投行向他兜售金融衍生品。


天津聚龙集团副总裁崔景士:“就是说如果他作为卖方的话,卖给你这个产品,所谓产品的话,你告诉他,你说我作为卖方,你作为买方,还是同样架构这个产品,这一摞合同对方签不签,很简单一个道理,你愿不愿意买,一般的时候,我相信对方都会说我不愿意买,很简单的一个东西,很简单一个道理,还是引用巴菲特那句话吧:我从来不做自己看不懂的市场。”


常清:“露出我们有什么问题,就说我们人才有问题,就是说我们这次大的经济机构,大的国有企业对现在市场经济的认识和了解还是有距离,有差距的,就说他们对究竟如何进行套期保值,套期保值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进行套期保值,这一系列问题我认为还没有认识,人才准备也不足,那么往往都是什么,领导说了算,那么领导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所以说又盲目的相信华尔街投行,这就促成了问题的发生。”


黄明:“对国际投行来说咱们不要抱任何期望,国际投行能够宰割企业宰割投资者,能够谋取暴利而不受到法律制裁,他们绝对会做的,大家老批评国际投行贪婪,一百多年来,他没停止贪婪过,所以这个很难从他们这边管住,只能管住自己,怎么管自己呢?我认为就是作为我们的国企,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不懂得的坚决不做。”


“我觉得尤其针对国企最重要的还是在监管层这个角度多做点工作,因为国企假如没有明晰的法规,不许做这个不许做那个,他们会去做的,而且事后没有责任,因此我特别赞同国资委最近推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把这些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明晰化了,当我们加强监管的时候,而且追究责任的时候,要求披露的时候,确定不能做复杂衍生产品,那么会使得我们央企向下的衍生产品的业务改善很多,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该学的教训,很大一部分已经在国资委最近的通知中体现出来了,这一点我非常欣慰。”


  半小时观察:认清“金融鸦片”

鸦片给中国人留下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和无尽的伤痛,而今天,被专家斥为“金融鸦片”的金融衍生品又让众多的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遍体鳞伤。


黄明教授告诉我们,这种带有对赌性质的高风险金融衍生品之所以在美国不敢卖,是因为他们有严格的法律,一旦他们胆敢销售,美国的法律可能会让他们倾家荡产。而他们敢卖给我们,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卖给我们,他们没有多大风险。我们现有的法律还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他们能够大行其道另一个原因是国内投资者对国际投行的盲目信任,身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的黄明告诉我们,在美国,投行的经济学家、高管很少有机会在公共媒体上发表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观点、声音背后是自身的利益,但是在国内,很多国际投行的经济学家经常出席大型的活动,他们的观点也充斥我们的媒体,成为主流的声音。


在国际投行看来,那些对金融业务不太熟悉的国家和地区,无疑是最理想的传递对象。在这场赤裸裸的金钱游戏中,所谓价值和专业都是投行的精美包装,只有风险和收益才是决定一切的筹码。


吃一堑长一智,一些中国企业身上出现的金融衍生品巨亏风潮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在近期密集出台。不过,我们希望这些企业,包括国内的投资者不仅要提高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意识,更重要的是看清这些“金融鸦片”背后的贪婪和虚妄以及国际市场严酷的游戏规则,不要再轻信打着华丽招牌的陷阱。 (主编:孟庆海记者:高杨、康敬锋)

楼继伟的“亏损有理”论

日前,中投公司(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演讲时大言不惭地指出,考虑到黑石是拿长钱做长事,因此经济衰退的时候可以大有所为。我对黑石的发展有信心。  

此公此论一出,立即招致众多国人的指责与驳斥,人们纷纷痛斥中投公司海外投资巨额亏损是败家子行为,是替美国金融危机当替死鬼,但楼董事长仍象妓女一样发表他自己的“亏损(卖淫)光荣论”。他说,市场上的评价都是短期评价,不是中投公司这样的机构的评价方式。他进一步透露,截至目前,中投公司在黑石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10%,中投的进一步增持有助于改善对黑石的交易结构,有助于帮助美国垃圾公司摆脱困境。“(中投)每天都在盯市,但是我们在建立跑道,在重新看待我们的资产配置。”楼继伟对投资黑石集团等美国垃圾公司迄今已经亏损超百亿美元的情况只字不提,反而声称“投资黑石是个很好的投资”。
2007年5月,美国黑石集团即将IPO,美国人认为宰中国一把的机会来临,于是,美国财政部授意中国**购买黑石集团不能流通、也无投票权的股票,当时的中投公司还没有正式成立,为了向美国爹表示忠心,还没有开张的中投公司就急急忙忙动用约3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29.605美元/股(约合230元/股)的高价购买黑石近10%的股份(101334234股无投票权的股票),锁定期四年。在购买这个私募基金公司的股份的同时,中投公司还与它达成一份秘密协议,在秘密协议中约定,中投公司所购买的这些黑石股份,全部都是“无投票权的股权单位”,即中投公司虽然高价购买了1亿多股的黑石股份,并且在未来四年中不出卖、不转让,但在黑石公司内部仍然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美国黑石集团(BLACK STONE),译作“佰仕通”)成立于1985年,是美国一私募基金公司,以投资垃圾债券等金融衍生产品为主,风险之大可想而知。果然,中投公司所购买的黑石股票一路狂跌不止,到2008年2月,中投公司的这笔投资就已经亏损了一半,到当前,黑石的股价更是跌到每股8美元上下,中投公司的外投资迅速缩水近3/4,当初投资的30亿美元只剩下了1/4左右。  

但中投公司似乎并没有从黑石投资的巨亏中吸取教训,它的海外“烧钱”活动也没有到此为止,2007年12月19日,中投公司在美国财政部的直接指挥下,与美国大摩公司(摩根士丹利)达成协议,购买后者发行的约50亿美元的股权转换垃圾债券。当时,大摩对冲资产后资金链条正处于十分紧张的时候,据其财务报告显示,大摩公司因次债业务而巨亏35.9亿美元,中投公司的50亿美元的“及时注资”,颇有“火线救急”的味道,令大摩和所有的美国股东欣喜异常。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表示,中投公司进入大摩遵循的是危机投资的原则,这个时候进入对方可能会比较受到欢迎。人民大学教授李永森公开表示,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美国不少金融机构资金链紧张,大摩恰好正因冲减掉了数十亿美元的资产而举步维艰,中投公司此时的投资可谓“雪中送炭”!资料显示,中投公司所购买的大摩可转换股权单位存续期限为两年零七个月,到期后必须转换成大摩公司上市交易的股票,转换价格最高不超过参考价格的120%,所以,中投公司的这50亿美元的投资潜在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大摩股票的下跌风险。截至目前,由于大摩股票一路暴跌,目前股价仅在10美元左右,而当时约定的转股价格为每股48.07美元至57.684美元之间,即便是以此约定的最低价格计算,中投公司此笔投资的亏损也近40亿美元。  

中投公司海外“投资”就这样一次次轻而易举地“交学费”了,那就需要再向中国国内再弄些钱去补充一下。于是,中投公司将目光瞄准了国内无风险的新股发行。2007年11月,中投公司拿出1亿美元参与中国中铁的战略配售,转眼间就“盈利”翻番。果然显示出中投公司“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优秀本色!“中投参与中国中铁的IPO,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解读为失血过多后的一次短暂的补血过程。”齐鲁证券张宾如是评价。  

更令人震惊的是,2008年10月17日,黑石集团发布公告宣称,该公司日前修改了与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 Ltd)此前签署的所有权协议,将实益拥有权上限从9.99%提高至12.5%。而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是中投公司为投资黑石而专门设立的一家全资子公司,它的注册地是北京西城区闹市口大街1号,执行董事为高西庆。黑石集团在 10月16日 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与管理委员会(SEC)的文件中透露,黑石集团已与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一项新协议,以将适用于北京万德福投资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持股上限提高至12.5%。黑石集团称,中投公司计划通过在公开市场买入来增持黑石股份,且增持不需获得中国监管层的批准!也就是说,美国的黑石公司可以直接命令中国的中投公司、按黑石公司的要求拿更多的钱出来替美国的黑石公司拉高股价,以维护美国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中国中投公司的这种投资行为不需要中国方面的批准!看,一方是何等的霸道蛮横,而另一方又是多么的听话顺从!  

据媒体预测,中投公司仅在黑石与大摩两家公司身上的投资亏损已达60多亿美元。尽管如此,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日前却透露,中投可能持有黑石的股票达到5-7年的时间。汪建熙表示,对于中投公司海外投资的成败不能过早下结论,中投的海外投资亏损还远不算多,这点损失与中国所有的外汇储备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的。  

继投资黑石集团、摩根士丹利失利之后,中投公司更多的巨亏线索被不断披露出来:其旗下的SLC(Stable Investment Corporation)投资于the Reserve管理的Primary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因投资雷曼兄弟损失而引发大规模的赎回,要求赎回的资金规模约400亿元美元,中投公司因此可能又要亏损54亿美元。  

据《华夏时报》报道,中投公司的海外投亏损资远不止上述的在黑石与大摩两家公司身上亏损的60多亿和在Primary基金上身上亏损的54亿美元,它还持有超过110亿美元的美国垃圾基金,还有小摩公司(摩根大通)的主要货币市场基金23亿美元、Invesco Aim Liquid Assets Portfolio 21亿美元,以及德国资产管理的DWS货币市场信托15亿美元,等等等等。  

投资有风险,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苛求一家投资公司每次都赢,但象中投公司这样注册资本高达2000亿美元的公司,海外投资几乎是节节失利,每投必亏的现象,确实很不正常。下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投公司的神秘背景和它的“当家人”吧。  

中国投资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万亿元人民币,购买了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中投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公司于2007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楼继伟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西庆任副董事长、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胡怀邦任监事长,张弘力、杨庆蔚、谢平、汪建熙为副总经理。董事会成员共11人,包括3名执行董事、5名非执行董事、1名职工董事以及2名独立董事,其中,3名执行董事分别为国务院副秘书长楼继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和财政部副部长张弘力。5名非执行董事分别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5个部委,其中包括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外汇局局长胡晓炼、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杨庆蔚、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2名独立董事分别为原财政部部长刘仲藜、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  

据说这是一个重量级的组合——  

楼继伟,57岁。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曾任贵州省副省长、财政部副部长。朱**总理在上海时就非常器重楼继伟,并且在自己退出总理位置之前专门安排楼继伟去财政部“盯着钱袋子”。西方评价他是中国最有权势之人、对中国改革最具热心、最有“贡献”之人。  

高西庆,54岁,现任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证监会首席律师和副主席。高西庆拥有美国杜克大学法学硕士学位,曾在华尔街为西方工作多年,对中美金融法律体系非常熟悉。当年,高西庆由朱**总理跨过正常程序,由王雪冰手下的子公司负责人一举提拔到证监会当副部级的副主席。虽然各种告状信一箩筐,涉及他超生(至少3个)超婚(至少2次)、生活作风、经济犯罪等,但却能得到该利益集团的搭救和重用,屡屡化险为夷。据可靠消息说,高西庆近期极有可能会被任命为正部级的中国证监会主席。高西庆曾在1999年至 2003年被朱**总理安排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李剑阁,朱**总理的前秘书,目前担任着中央汇金副董事长,同时还担任着朱云来当总经理的中金公司的董事长,年收入数以千万计。  

张弘力,57岁,现任财政部副部长,曾任财政部预算司司长。  

谢平,52岁,现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汇金公司)总经理,曾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等职。美国中央情报局安插在中国金融部门的眼线。  

汪建熙,56岁,现任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曾任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主席助理。从小与周小川同院长大的恶少,虽然劣迹癍癍,却一直就受到周小川兄弟般的关照,一直带着到中国银行、证监会、到建行、担任中央汇金副董事长、中金公司董事长(后将董事长位子卖给李剑阁)、担任中投公司副总经理。  

杨庆蔚,58岁,现任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司长。  

等等等等……  

中投这个公司,所遵奉的原则是美国利益第一、个人收入第二、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忽略不计的原则。他们除了给自己制定高得惊人的薪水和奖金外,各重要位置任用的都是“海归派”和海外国际骗子,我们不难想像,在这伙人的玩弄下,中国人民的血汗外汇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由于中投公司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它规章制度的不透明,所以楼继伟等人根本就不会受到任何有效的监管,他们的海外投资几乎无不战无不惨败,付出的各种数量惊人的“学费”也是实报实销。与中投公司性质相类似的新加坡淡马锡基金,在与中头公司投资黑石等公司差不多的同时投资了美国的美林公司,尽管美林公司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更巨大的损失,但淡马锡却未遭受损失。其原因就在于2007年12月淡马锡入股美林公司时,曾与美林签署了一份“选择性投资条款”,其中明确规定:若在一年内,美林公司以低于淡马锡入股价格48美元增发普通股,美林公司就要赔偿差额或向淡马锡免费发行新股,金额要与差额相等。正是这一条款,让淡马锡的几十亿美元投资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毫发无损。相比于淡马锡,中投公司的高层要么是卖国贼,要么是猪脑子,舍此之外,我们能找出别的解释吗?  

但财政部财科所的国有经济室主任、高级研究员文宗瑜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中投公司当初投资黑石集团是理性的。中投公司投资佰仕通,对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走出去投资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投资华尔街有利于中国积累投资经验,有利于提升中投公司的投资水平和品牌价值,也有利于博取美国的好感(三个“有利于”)。  

同样不承认自己非卖国贼即蠢猪的人还有中投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楼继伟,他强调指出,他对中投公司的治理结构非常满意,同时,投资黑石是个很好的投资。

央企追索燃油套保损失 不排除有被欺诈性质

2009年09月08日

国务院国资委7日表示,近期,从事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业务的部分中央企业向交易对手致函,表示鉴于对该项业务的内部调查正在进行,其保留追索权利。此举属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为,国资委予以高度关注和支持,有关交易对手应当予以协助。

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表明国资委对央企从事金融衍生业务的整肃力度正在加大。国资委对进行不合规操作的央企管理层进行问责是应该的。同时,如果上述合同涉及欺诈和不实成分,国资委和企业也可诉诸法律程序。

国资委“声援”央企

此前有媒体报道,6家大型外资银行和投行8月下旬收到来自国资委的一封法律函。该函称,国资委下属部分央企将对此前与外资投行签订的大宗商品挂钩产品,保留不付款的权利。

国资委7日表示,针对部分央企金融衍生业务存在的问题,国资委已多次明确要求所有央企从事金融衍生业务必须严守套期保值原则,谨慎选择交易对手,不得选择风险难以认知的复杂结构产品,禁止从事任何形式的投机交易,并强调对违规行为进行问责。

国资委正在对油料结构性期权交易情况展开调查,并支持企业运用各种法律手段通过谈判协商、仓位管理等措施,尽力减少损失,有效维护权益,同时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诉讼等权利。有外资投行人士表示,国资委的这种表态显得“前所未有,且不同寻常”。

不排除金融衍生产品有欺诈性质

有分析指出,目前处于调查阶段的企业应以几大航空公司为主。

国资委有关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国资委的角度来说,确实十分不满部分外资投行对我国企业销售此类金融衍生产品,国资委认为此类产品有欺诈性质。由于此类产品会造成企业巨大亏损,在欧美,已多被禁止。但由于亚洲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并不发达,对此了解不多,所以并没有禁令。也就使很多投行机构到我国来销售这些产品。

资料显示,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与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outhern Airlines Company Limited,简称“南航”)去年全年合计亏损达279.06亿元。其中,国航与东航,在此项业务上造成的浮亏就分别达到74亿元和62亿元。

东航有关人士介绍,在燃油套保上,目前该公司正在找专家做评估,同时已不做增量,只做减量。

分析人士表示,除南航已终止合约外,另外两家航空公司的燃油套保合同还在履行中。合同一般为三年,也就是套保合约最晚到2011年7月到期,主要集中在2010年。即使今年油价有所回升,与当时签订的合约相比,还有相当亏损。

不合法可以不付款

“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一对一的,是投行分散风险的一种行为,国资委和企业如果要进行法律诉讼,首先要了解合同是否存在不公平和欺诈性的内容。如是否揭示风险、风险与收益是否对等、复杂产品之间的关系为何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证券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常清指出,“如果存在不合法的条款,企业完全可以不付款。”

他认为,国资委进行正当的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是属于正常亏损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形成交易,是合情合法的。

常清指出,这或许也暴露了一些央企内部人控制问题,明明可以选择更为简单的场内期货交易,却选择了复杂的场外交易。而一些投行也正是看到了这些问题,动用一些关系来向企业兜售产品。

分析人士指出,这次事件更是国资委整肃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一个序幕。不论结果如何,应看到的是“不套保是对企业和社会不负责任”。但企业今后更应注重防范套期保值交易风险,一些套期保值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是针对套期保值业务没有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决策制度、操作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包括没有机会得到外部有力的监管配合。

深南电-高盛对赌油价

深南电:力挽油价对赌危局
http://www.cs.com.cn/gppd/05/200811/t20081120_1659938.htm
深南电:“金蝉脱壳” 高盛无奈放手?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6/112407042.html
深南电对赌协议纠纷涉嫌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8/112509945.html

深南电:力挽油价对赌危局

http://www.cs.com.cn/gppd/05/200811/t20081120_1659938.htm

正当市场人士担忧深南电(000037.SZ,200037.SZ)将重蹈中航油覆辙之际,与高盛集团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下称杰润公司)偷订油价对赌生死状的深南电,11月15日发布《关于深南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转让其股权资产的公告》。

这似乎令对其命运倍感忧虑的投资者看到了转机——与杰润公司高度不对称博弈的天平,正朝着有利于深南电的方向倾斜。

深南电上述公告披露,经与深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深业集团)协商,双方就转让境外全资子公司深南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公司)持有的香港兴德盛有限公司(下称兴德盛公司)的100%股权给深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达成一致意见。

经对兴德盛公司截至今年9月30日的资产审计评估,转让价拟以不低于34524.03万元,相当于审计净资产的1.85倍。

致命的二手约定

油价对赌协议签订后,深南电凭此期权投资,每月从杰润手中笑纳30万美元投资收益。

然而,11月19日,隔夜纽约商交所12月轻质低硫原油期货结算价跌至每桶54.39美元,创2007年1月份以来最低结算价。若按这一价格作为对赌期权的11月份结算浮动价格,深南电期权合约一个月高达280万美元的亏损,就可把前三个季度210万美元的投资收益全部吞噬。

致命的是,深南电与杰润公司偷订的期权合约并非仅此一份,还有尚未进入执行期的第二份期权确认书,正张着血盆大口等待深南电。

深南电签订第二份确认书约定: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当浮动价高于66.5美元/桶时,公司每月可获34万美元的收益(20万桶×1.7美元/桶);浮动价高于64.8美元/桶,低于66.5美元/桶时,公司每月可获(浮动价-64.8美元/桶)×20万桶的收益;浮动价低于64.5美元/桶时,公司每月需要向杰润公司支付与(64.5 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

而且,这份对赌协议是否执行的主动权掌握在杰润公司手中,由其在2008年12月30日18点前,选择是否执行。

倘若未来一年国际油价不继续下跌,维持在55美元/每桶的水平,则深南电需要向杰润公司每月支付380万美元,全年累计高达4560万美元。按最新的1美元兑6.8293人民币计算,深南电的期权合约投资亏损则会高达3.1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其2007年全年利润的2.6倍。

手执绞索的杰润公司,会否像勒死中航油一样,令深南电一命呜呼呢?

死亡突围

知情人士透露,深南电化解潜在风险的最好办法是提前终止两份确认书的履行,而且,公司专项工作协调小组正与杰润公司积极协商,争取以较低的代价解除违规签订的协议。

那么,意欲提前终止合约的深南电,要为此付多大代价呢?

据记者了解,双方签订的期权合约并未约定具体违约赔偿责任,终止期权合约履行的损失完全由杰润公司单方提出。

但《关于深南能源(新加坡)有限公司转让其股权资产的公告》,似乎令人看到僵局突破的希望。

虽然深南电向深业集团转让股权的名义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兴盛德公司的对外长期投资项目,于无形之中暴露了深南电股权转让的真实意图。

完成转让前,兴盛德公司分别持有深南电旗下的新电力公司、中山公司、东莞公司、工程公司、环保公司25%、25%、40%、60%、70%的股权,而这些公司均为深南电核心资产公司。

深圳某上市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深南电股权转让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把其设在新加坡的分公司变成空壳,防止在与杰润公司潜在的法律纠纷中陷入不利,即使杰润在海外胜诉,最终的结果也是虽胜犹败。 ”

据深圳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介绍,如果杰润公司在新加坡起诉深南电获胜,则深南电海外资产就会被当地法律部门查封、处置。

被杰润公司搞垮的中航油前顾问认为,杰润公司对中航油和深南电操作手法非常相似,不排除存在金融衍生产品销售欺诈的可能。

“这些华尔街的国际大行们为了自身利益,会以高端客户名义向客户兜售并不适合它们的所谓高端金融产品,对因流氓公司的流氓手段,陷入不公平对赌的中国企业,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权威人士认为。

11月19日,深南电A收报3.48元,涨4.5%,深南电B收报2.1港元,涨2.94%。

深南电:“金蝉脱壳” 高盛无奈放手?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6/112407042.html

  随着深南电(000037,收盘价3.58)与高盛子公司杰润,关于一致同意中止“油价对赌”协议公告的披露,困扰深南电长达几个月的巨亏噩梦终于烟消云散。受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昨日,深南电A走势抢眼,以涨停报收。

  为何向来“精明”的杰润公司如此轻易地同意中止这项协议,在这一纸简单公告的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蹊跷”的中止理由

  据了解,在10月、11月两个月中,深南电与杰润公司曾经就协议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是结果让杰润公司非常失望,杰润认为,深南电的种种经营行动已经构成了违约,由此决定终止上述交易。而对于杰润公司的这一说法,深南电则“无辜”地表示,自己并未有意违约,杰润公司是“恶人先告状”,不仅仅拒绝支付第一份确认书项下10月份应付给公司的款项,还来函明确表示将终止交易,这才构成了违约行为,公司“一气之下”也宣布终止交易。

  按照双方所签署的合约计算,如果今年内协议继续实施,10月份,杰润虽会如前7个月一样继续付给深南电30万美元,但是11月份油价暴跌,当月杰润公司得到的收益将远在30万美元以上,甚至会将11月份以前支付的240万美元一举赚回。而按目前油价的运行态势,在12月份,杰润公司有望根据合约获利几百万美元。

  向来精明的杰润难道算不来这笔账?这当中有何秘密呢?

  精明杰润 无奈犯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精明的杰润此次犯傻纯属无奈之举。原因在于深南电此前已经导演了“金蝉脱壳”之计,将海外公司资产成功转移,以化解巨亏的危机。

  11月30日,深南电转让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持有的香港兴德盛有限公司(下称:“香港兴德盛”)100%的股权给深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公司的议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股权转让完成以后,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将变成空壳。而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深南电违约,深南能源(新加坡公司)将被当地法律部门查封、处置,杰润能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空壳,毫无意义。

  另一方面,除了深南电以外,如中国国航(601111,收盘价4.68元)、江西铜业(600362,股吧)(600362,收盘价11.99元)等企业也卷入了套期保值巨亏的漩涡当中。一时间,国内各大企业“谈套色变”,纷纷将矛头指向国际投行,虽然深南电“金蝉脱壳”的行为并不道义,但是也被解读为在被狡猾的杰润设套欺骗后,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救之法。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将极大的影响各大国际投行在我国业务的开展,这是高盛等各大国际投行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深南电在公告末还透露,“杰润公司来函表示希望以商业方式解决争议,公司同意进行和谈,现双方正在就交易终止后的事宜进行磋商和交涉”,可见杰润很可能得到一定的赔偿,到了现在这一步,杰润选择见好就收虽然比较无奈,但也在情理之中。

  相关链接

  杰润公司是高盛集团全资子公司,签订的两份确认书内容为:第一份确认书,有效期为2008年3月3日至12月31日,由三个期权合约构成,当原油浮动价高于62美元/桶时,深南电每月可获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收益,而浮动价一旦低于62美元/桶,深南电每月需向杰润公司支付与(62美元/桶-浮动价)×40万桶等额的美元;第二份确认书大致内容与此相似,只不过有效期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基准价格也有所提高。

深南电对赌协议纠纷涉嫌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

http://stock.hexun.com/2008-12-18/112509945.html

  12月13日,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南电”)发布公告称,美国高盛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杰润(新加坡)私营公司来函宣布终止期权合约交易,其后基于不同的理由,深南电同样宣布终止交易,目前双方正就交易终止后的事宜进行磋商和交涉,不排除协商不成,双方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争议的可能。

  涉嫌虚假陈述

  这一信息的披露,让市场和媒体疑问丛生。因为此前的相关信息公司一直没有披露,而不及时披露信息、重大事项隐瞒不报的行为,不仅有虚假陈述之嫌,还有存在内幕交易的可能。

  2008年3月12日,深南电与杰润签订了期权合约,俗称对赌协议。协议有两份,第一份协议有效期从今年3月3日至12月31日。双方约定,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位于62美元/桶之上,杰润需每月向深南电支付30万美元;第二份协议约定从明年1月1日开始,为期22个月,红线抬高至64.5美元/桶,且杰润公司具有优先选择权。

  今年3-10月,油价在62美元/桶上方,故杰润依约每月向深南电支付30万美元。但是,进入11月份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油价跌破62美元/桶。据测算,深南电需要在11月后向杰润支付193万美元左右的赔款。若油价持续下跌,而杰润对第二份对赌协议继续选择履行,深南电将面临巨额索赔。而深南电要求终止协议的协商并没有进展。

  10月22日,深南电被中国证监会深圳证管局要求限期整改,并指出深南电所签订的期权合约未尽责披露、未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及涉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11月15日,深南电发布公告,宣布将全资子公司深南能源(新加坡)持有的有效资产——香港兴德盛公司100%股权卖给深业集团旗下的深业投资公司,转让价将不低于3.45亿元,而该公司正是接收杰润210万美元对赌盈利款的公司。

  深南电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在暂时无法终止对赌协议或认定其无效的情况下,将深南电海外资产空壳化,即使将来杰润在海外起诉深南电获胜,并不能立刻得到有效资产可以执行、查封或处置,而海外法院的生效判决到中国来执行,必须经过中国法院的重新确认,就算被确认,其过程也比较漫长,更勿论执行与解决转移资产之嫌的问题了。11月30日,这一资产转让行为得到深南电股东大会的批准。表面上看,深南电转移资产的行为做得比较漂亮,但实际上是一场十分被动的防御战,除上市公司利益受损外,公司信誉等无形资产也遭到了相当大的损害。

  在这个过程中,深南电明显存在对重大事项延迟信息披露的问题。在深南电公告决定海外资产“空壳化”前的11月6日,杰润来函,认为深南电违约并宣布终止交易。11月10日,深南电复函杰润,认为杰润拒绝支付10月份应付款项并明确终止交易,构成违约,故宣布终止交易。11月14日,深南电召开董事会会议,通过海外资产“空壳化”决定。而11月15日深南电的公告中对杰润来函与深南电复函只字未提。事实上,深南电的董事们是知悉往来函件内容的。值得注意的是,深南电股价从11月7日起拉升,每股从2.32元上涨到11月20日的3.49元,短短10个交易日内涨幅达50%,成交量也持续放大。因此,人们有理由合理怀疑深南电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之外,还可能伴随内幕交易。

  参与国际金融衍生品交易宜谨慎

  当然,这一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除了监管部门需查实深南电是否存在虚假陈述和内幕交易行为外,公司签订对赌协议本身,也同样有足够的教训。

  从表面上看,对赌协议本身及其条款一定有合法的外衣,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可能存在的金融衍生产品销售中的欺诈行为。因为,这种期权合约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期货买卖或套期保值,它对以实业经济为主的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并不适合。国际金融资本则为自身的牟利,会以高端客户名义向中国企业兜售并不适合它的所谓高端金融衍生产品,犹如将“败絮其中”的次级贷款包装得“金玉其外”销售给他人一样,结局是将风险和危机转嫁给他人,而为自己留下超额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宜谨慎,稍有不慎,便陷入违约和赔偿的陷阱中。

  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金融资本掌握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话语权以及利用这些游戏规则的经验,可以动不动以国际惯例来唬人,以自由市场经济来压人,用放大镜式看问题来指责人,再不行就到能源产地开几枪,一手托着油价,一手捏着期权合约,使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过去两年中像过山车一样走了个来回,唯一盈利的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对中国企业而言,从事这种国际原油期权合约,既无参与的经验,也无豪赌的资本,能够做的只是做好自己的实业。

  在这中间,深南电董事会本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在今年3月签订对赌协议以及与杰润往来函件不及时披露,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又让深南电股东们审议信息披露不准确的决议案。深南电管理层的行为,是否构成虚假陈述或内幕交易,需要监管部门依法予以查处并加以认定,给深南电投资者一个交代。(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一欣律师)

美国公司承认行贿中石油、中海油等6家中国企业

核心提示:近日,生产控制阀的美国控制组件公司承认贿赂中石油、中海油等中国企业人员,此外,中国的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国华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材料设备有限公司、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也忝列其中。

人民网8月14日报道 美国公司在中国行贿的案件近期频频浮现。生产控制阀的美国控制组件公司近日承认贿赂中石油、中海油等中国企业人员,而制造不干胶的艾利丹尼森公司也因给中国官员回扣、礼物和组织游览而受罚。

六家中国企业涉案

美国司法部的调查显示,总部位于加利福尼

亚州橙县的美国控制组件公司(Control ComponentsInc.(CCI))从2003年到2007年,在30多个国家行贿约236次,由此获得约4650万美元巨额利润。这家生产控制阀的跨国公司在7月31日承认海外贿赂指控,同意支付刑事罚金1820万美元。

根据美国司法部公布的文件,在美国控制组件公司的贿赂名单中,中国石油业三巨头中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的员工赫然在列。

此外,中国的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国华能源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材料设备有限公司、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也忝列其中。

目前,涉案的上述中国企业尚未对此作出回应。

贿赂企业遍及36国

就在美国控制组件公司认罪前三天,一家生产不干胶的美国公司艾利丹尼森也低头认罚,承认给中国官员回扣、礼物和组织游览以及向其他国家官员行贿。为此艾利丹尼森向美国证交会支付了50万美金,其中20万美金是罚款。

根据美国司法部公告,自1998年起长达十年时间里,美国控制组件公司在大约36个国家有计划地通过贿赂外国的政府官员、外国国有企业及私人企业的员工获取销售合同。

7月31日,在加州中部地区圣安娜地方法院,美国控制组件公司向法官承认了针对其提出的三项刑事指控。

根据认罪协议,收受美国控制组件公司贿赂的官员分别来自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和阿联酋。特别是从2003年到2007年,该公司违反《海外反腐败法》向各类外国国有企业的官员行贿约490万美元,违反《旅行法》向国内外私有企业的高管和雇员行贿约195万美元。

今年年初,该公司两名分别负责财务和世界范围内工厂销售的前高管被诉,司法部认为他们为公司利益密谋向外国国有企业的高管和雇员行贿。由此,这家公司涉嫌全球范围内商业贿赂的黑幕露出冰山一角。这两宗案件预计在2010年1月25日宣判。

中投20亿美元购买美国有毒债卷后果分析

侨报报道[0],中投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见底,并拿出20亿美元参加美国公私合作投资计划(PPIP)[1],购买美国的有毒债卷 -- 住房按揭债卷. 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风险极大的错误决定. 而PPIP是一个有利于银行,不利于美国政府,也不利于投资人的一个赌博型金融产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等人曾严厉批评这一计划[2].更有民间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银行高价出售自己有毒资产的手段.这项计划对"民间投资人"并无好处,加入这一计划的"民间投资人"只能是银行的托儿[3].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PPIP计划的性质.首先分析有毒资产的性质和来源,然后分析PPIP计划,最后讨论参加PPIP计划的得失.

第一.有毒资产

有毒资产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赌博的方式进行高风险投资所产生的结果.举例来说,银行A用10倍的杠杆进行石油投资,在油价100美元时用10亿资产作抵押,贷款100亿,购买100亿石油期货.

然而,油价最低时跌到了50美元.按市场价格,资产缩水到了50亿.这份资产卖掉之后,还欠贷款方50亿,把自己原来的10亿资产赔光都远远不够.由此就产生了有毒资产和金融危机.一批金融机构面临倒闭.于是向国家求助.

目前,油价有所回升,但房地产可能落到了最低点。所以,现在房地产情况有可能同石油在50元时的情况相似。在油价和房地产接近最低点是去抄底是对的,但是PPIP计划决不是象抄底那样简单。

第二.PPIP 计划

PPIP是一个帮助金融机构出售有毒资产的计划。 按理,资产总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为什么要搞出一个PPIP计划呢? 原因是金融机构一方面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偏低,另一方面又不能把这些资产长期持有,所以他们想尽早用高价卖掉有毒资产。由此弄出这个PPIP 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用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有毒资产。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该计划把美国政府拉进来做担保,以抬高有毒资产的售价。按照该计划的设想,上述市场价50亿的资产,期望通过“竞价”而卖到84亿,然后由投资人出6亿,美国政府出6亿,其余72亿从FDIC借。 如果这笔资产以后升值,比如升到160亿,那么盈利部分由私人和政府对分,双方各得38亿。如果这份资产以后贬值,比如跌到30亿,那么在54亿亏损中,投资人承担的损失6亿,其余48亿全部由政府和FDIC负担。

显然这一计划中稳赚不赔的一方是银行,他们把50亿市场价的资产卖了84亿。

第三。参加PPIP的得失

PPIP的宣传者说,对投资者而言,该计划有两个吸引力。一个是盈利的杠杆效应,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6亿投资可能带来38亿的回报。另一个是风险有限,最多亏损额是投资人的所有本金。

但是,由于资产是用高于市场价购买的,所以对购买者而言,亏损的可能性实际上大大高于盈利的可能性。继续以石油为例,假设私人投资者在油价50的时候,用84美元的价格去购买石油,现在半年已经过去了,油价在72美元左右,虽然石油升值,但投资人依然净亏损12亿美元。也就是说,他的6亿美元本金全部赔光,同样美国政府也赔出6亿。如果投资20亿,那么20亿全部赔完。反过来,如果直接用20亿在市场上购买石油,现在油价已经上涨40%,20亿的投资可以净赚8亿美元左右。

第四。中投不应参与PPIP。

从投资人角度看,PPIP有点象借钱购买有毒资产:自己出6亿,FDIC借给你36亿,相当于把资产放大6倍,盈利时可以获得6倍的资产增长。然而,同借钱投资不同的地方是,你不是按照市场价格购买资产,而是按抬高了的价格购买资产。因此,投资人的风险被大大提高了。因此,这种投资实际上是一种赌博:虽然存在几倍几十倍赢利的可能性,但出现这种可能性的机率非常小。中投可以在投资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但类似赌博这样的高风险“投资"是不应该参加的。前不久一批中国富翁参与购买一个香港销售的金融产品,总共亏掉几个亿。他们吃亏在被这些产品表面上的好处所吸引,不懂得它们背后的危险性。

[3]指出,正常的投资人是不会参加PPIP计划的。最有可能参加投资的就是那些拥有有毒资产的机构。他们可以通过自己购买自己的资产来抬高有毒资产的价格(虽然规定不可以自己买自己的资产,但人家总有办法通过子公司或合作伙伴来购买)。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银行自己拿出6亿把自己的有毒资产价格抬高到84元,那么实际相当于用78元的价格卖出只值50元的金融产品,依然可以净赚50%以上。其它人去参与这个计划纯粹是当怨大头,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0] 侨报:20亿美元吞毒 中投押宝美国房市?
http://www.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09-08/23/content_207095.htm

[1] 有毒资产购买计划"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Investment Program":
http://www.treas.gov/press/releases/tg65.htm

[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rugman对该计划的严厉批评: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GCA-CreditCrisis/idUSTRE52M4SS20090323

[3]YOUTUBE上一个民间人士的批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arbfLTCtI

美国14年来首只导致投资者亏损的货币基金,中投竟是最大股东

  新快报讯(记者吴谭)继在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的投资上出现大幅亏损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又在美国货币基金投资上遭受损失。
根据最新公布的美国监管机构申报档案文件,受金融危机影响,中投公司冻结于美国货币市场的资产已达到54亿美元。

  基金被迫暂停赎回

  货币市场基金被认为是除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外最安全的投资。但上个月中旬,美国最古老的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PrimaryFund因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而核销7.85亿美元债券之后,成为14年来一只导致投资者亏损的货币市场基金。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的两天内,该基金648亿美元资产中逾 60%遭到投资者赎回。ReservePrimaryFund 在债券上的亏损迫使其跌破面值至0.97美元,该基金随后宣布停止赎回。

  而中投公司竟然是该基金的最大股东。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网站文件显示,截至9月1日,中投旗下的StableInvestment持有美国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PrimaryFund11.1%的股权。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该基金机构类的净资产值为489亿美元,这显示 StableInvestment可能持有该基金高达54亿美元的股权。由于该基金现在暂停赎回,所以中投的投资实际上已经被冻结。

  中投投资损失惨重

  虽然一位了解中投运作情况的人士表示,这只是被冻结,价格上没有下跌太多,所以实际冲击并非那么严重,因为中投公司并没有迫切的资金需要。但国内一些投资界人士对中投的举措仍表示质疑,因为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投资者纷纷逃离市场导致美国信贷紧缩,整个货币市场基金业都面临危局,而中投竟然大量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

  资料显示,StableInvestment今年早些时候还在其它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大约60亿美元,其中包括摩根大通旗下的PrimeMoneyMarketFund和德意志银行集团旗下的DWSMoney Market Series。

  中投公司去年获准成立,可动用大约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投资高回报资产,诸如股票及公司债券等。该公司成立后即向美国著名基金管理公司黑石集团投资 30亿美元,并向美国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投资50亿美元。然而,从中投入股以来,两家公司的市值已经双双跳水超过70%。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瓜皮 回复 悄悄话 象Foxconn事件,因为本身的经历和学识所限,大多数人根本看不到问题的实质,只知道谴责FOXCONN.
瓜皮 回复 悄悄话 哎,没办法.这种事情以后只会多,不会少. 1990S以来形成的趋势.跟以往一样,受苦的最终是农民. 城市的风光,一直以来都是用农民的血汗凝固后砌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