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走进前卫农场场部,看到了几排白色的平房。我的眼睛顿时一亮,那是场部办公室和教师宿舍。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往事也浮现起来。
记得当时农场子弟学校招考教师时,我语文考了第一名,数学考得不好。但学校的戴校长,坚持录取了我。连队的支书不肯放我。因为还需要我做点写写弄弄之类的事情。情急之中,我跑到了座落在连队附近的场部。正在午休的场长孟建柱接待了我,他认真地听了我的诉说后,收住了笑脸,马上说:“好,放心。我来帮你解决问题”。于是,当着我的面,拨通了放在桌上的黑色电话。这样的‘快刀斩乱麻’的工作作风,真爽!我终于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种田生涯,我也‘有缘’遇到‘贵人相助’,‘华丽脱壳’成为农场子弟学校的一名语文教师。
幸运的是,语文教研组长周允明老师的父亲是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著名古典文学作家周楞伽先生。(当代大文豪鲁迅先生也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周楞伽先生留下来一千多万字的文学遗产,其中长篇历史小说《李师师》,《哪咤》等最为著名。周允明老师平时总穿着深色忠实攀襟罩衫。为人谦逊,文学功底扎实。他写的‘蝇头小字’端庄漂亮,备课笔记仅仅有条。我和他工作,生活在一起,确实学到了不少知识。
当时前卫农场的党委书记叫宾桂林,我特意找孟场长是事出有因的。听说“小孟‘是闸北五中六六届高中毕业的,读书时基本没有受到文革影响。分配在我们八大队隔壁的运输连(站),他常来我们8大队玩。所以,有点熟悉。瘦瘦的他,戴副眼镜,脸上总是笑嘻嘻的,有点儒家风度。
他当场长时,每次连队召开大会或者农忙前动员,农忙后总结,或者是召开批判会或批斗会。(内容一般为地,富,反,坏,右的‘乱说乱动’,阶级斗争新动向以及职工的逃避农忙,收听‘敌台’,偷鸡摸狗等等)。孟场长都要到场,坐在台上,发表讲话,不用稿子,口如悬河,掷地有声。孟场长‘快人快语’给我们都留下来很深的印象。
不久,我搬进了场部机关大院的教师宿舍。紧邻场部办公区域。孟场长结婚后住在电影院附近的叫做‘鸳鸯楼’的地方。但,有时我们会在场部的走廊里,或食堂,或厕所碰面,常常是彼此微笑着打着招呼。偶尔也会站着说说话,记得当时也转播世界杯足球赛,谈到了贝利、马拉多纳……
记得有一次,我端着打好饭菜的搪瓷碗,从他旁边经过,他看到了我碗中的大肉,风趣地跟我开起了玩笑:“你看,你这块肉,比我的大多了吧。那个同学的家长,又照顾你了。哈哈哈哈”。当时1毛3分一块的红烧肉的确是很诱人的。“县官不如现管”同学的家长要拍马屁的人,当然是我这个当他儿子班级的班主任啰。(瞧,还自鸣得意呢,真不知害羞。哈哈)。
我们前卫农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适宜种植柑桔。当时引进了日本的’宫川‘品种的柑桔。日本专家来岛传经,孟场长知道我在学日语,积极地鼓励我参加接待工作。
以后,孟场长进了市委党校,去了川沙,嘉定,到了市里,上了江西做了省委书记。我们一些老同事,老部下,在过年时联名写贺年卡给他,开始时还能收到他秘书打来的电话,表示感谢之类的话。现在,这一切的联系都没有了。可能是他当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党内有些规定,联系起来,就不方便了。
“孟建柱”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当年前卫农场职工的自豪和光荣的“代名词”。即使现在,只要我们这批前卫农场的“老骨头”聚在一起的话,话题自然少不了“孟场长”。他至少已经是中国的“新闻人物”了,他过去的“凡人琐事”,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嘴上新闻”。
比如,韩医生说:“我和孟场长的夫人皮肤科的蒋医生,都是医院分的“鸳鸯房”,我们合用一个灶披间,我经常看见孟场长拣鸡毛菜,剥毛豆的”。原八大队支书老刘说:“孟场长在农场时,和我交往很深。他当公安部长来上海视察工作时,我去找过他,还软缠硬磨地见到了他,并有幸能和他合了影。有一次,交警要罚我,我把照片拿出来‘显示’了一下,还管用”。(真话假话,另当别论。但,现在是人治社会,还是法治社会呢?)。老王说:“我比孟场长早进党校,他命比我好。现在,我下岗了,他当高官了"等等。还很热闹的呢。
(有的还谈及了孟场长的家庭私事,在这里不便发表,免了)。
是啊,”各人头上一片天“,“牛吃草鸭吃谷,各人自有各人福”。“小孟”,“孟场长”当高官,他风光,他‘为国为民。日理万机’;我作为老百姓,我写博客,劳逸结合,直抒胸臆,也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