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语言、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zt

(2010-11-03 20:47:01) 下一个

语言、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刘 华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100081)


摘 要: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外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语言;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一、概念
语言(Language)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语言是由各个相关联的成分(音位、词素、词、短语、句子等)按层次组成的一个结构系统。语言的产生与存在是出于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具有交际、认知和文化载蓄等多种社会功能,但其最基本的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学习语言就是为了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成功地进行交际活动。社会背景知识是交际的基础,缺乏社会背景知识,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它会造成听话人只明白字面意思,而不明白说话人的潜在含义,以致产生不解或误解,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这种社会背景知识则是操持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
文化(culture)是人类生活中的现象,它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民族性质。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种,其最古典的定义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文化史和人类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现代有关文化的理论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学、信仰、艺术、音乐、建筑、科技和哲学等,习惯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以及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风俗习惯,直到吃什么、如何吃、各种禁忌等等,习惯上称为小文化。简言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文化的社会,没有无文化的人。每一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落后,它都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
交际(Socialization)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社会团体、国家之间的互相往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活动。也就是说,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需要和必然。一般认为,实践的目的是能动地变革自然,创造财富。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要与自然发生联系,而且要与人发生联系,因而产生了交际。可以说交际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邓炎昌、刘润清,1989)。“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测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及了解他们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ibid,1989:160)。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H.C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写道:“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应用的文化背景。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重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语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反映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反映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的各种约定俗成和信念。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语言和文化都是从社会的交往即交际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学习是在已获得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属于另一种文化体系的语言,即跨文化学习。


三、培养交际能力的着眼点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是交际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入手。
1. 语言方面
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三种能力,即语言能力(熟悉该语言的一整套法则和表达手段)、言语能力(运用该语言进行转述、回答、翻译、记录、拟提纲、写作文等模拟性言语交际活动)和交际能力(熟练运用外语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任务)。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培养学生具有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而交际能力的达成必须以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为基础。
2.文化方面
文化多种多样,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角度或侧面把文化分为包含着不同容量的部分文化,但这丝毫不影响文化的整体性。文化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社会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在两个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总有一部分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这就是共性。文化共性在人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是不同民族可以开展交流的基础。然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民族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制约肯定会存在着不同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个性,是差异。学习外语的过程也就是遵循共性,适应差异的过程。因此进行两种文化、语言的对比是十分重要的。外语教学必须从对比的角度时刻关注两种语言所载蓄的文化异同点,特别是着重研习语言所载负的文化差异性。


四、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及教学范例
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科技、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方面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通过所学语言国家的概况、文学艺术史一类的课程获得,但是对于生活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习俗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则需要随时随地地指出,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镜子,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出的民族心理特征必定会反映到该民族的语言中来。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语言因素是词汇,包括单词、固定词组、成语、习惯用语、谚语、俚语等语言单位。在外语教学中,要将这些语言单位置入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去理解、去使用。例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单词。不少人常将“政治家”译为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politician这个词在美国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只指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之义。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知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望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因此,“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Negro的意思是“黑人”,但在美国历史上,由于美国内战之前南方奴隶主对黑人的奴役,这个词成了种族歧视的标志,被译为“黑鬼”,所以,如果现在说黑人和黑人文化,应用black。龙(dragon)在汉语中是吉祥高贵的化身,“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颜大怒”等成语家喻户晓,但它在英语中却代表着凶猛邪恶,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就是“凶悍的女人”。水产业在英国很重要,所以英国人常用 fish(鱼)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如big fish(大人物),poor fish(穷光蛋),a strange fish(怪人)等等,相比之下,“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老鼠”在汉语中是“人人喊打”的东西,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米老鼠)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汉语中,狗往往使人联想起令人不悦的词语,像狗急跳墙、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而在美国社会里,“狗”被当作人类的朋友,它忠诚、勇敢,能保护它的主人不受伤害,所以,美国禁止吃狗肉,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You lucky dog; Man’s best friend is dog; Every dog has its day”等等。
民族文化的各种因素不仅反映在词汇上,也表现在典型环境中个人的行为举止上。语言环境和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语言加在一起便构成语言情景。在语言情境中不仅要解决怎么说、说什么,还要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语言情景的基本要素便是句型。英语教学中句型的训练要体现文化交际特征。以打电话为例:在我国接电话者没有自报姓名的习惯,一般只说:“你好”即可,而在英语国家,电话铃声响了,人们一般都是拿起电话说“Hello”,之后就自报家门,说明是“哪里”、“某某”等,如:“Hello, Mr. Smith’s Office”。用英语打电话不要问:“Who are you?”,而要说:“Who is speaking/calling?”,而对方也要答:“This is Tom speaking.” 再如: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吗?”,而美国人则用Hello或Hi。美国人会认为“吃了吗?”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吃饭呢”。还有,汉语中常用“上哪去啊?”打招呼,可在英语中用Where are you going?打招呼的话,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会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社交礼节上,在某些场所不宜用 please,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说:After you。受到表扬时,西方人回答Thank you,而中国人的回答应体现“谦逊”。 另外:“你多大了?结婚没有?几个孩子?挣多少钱?”等问题,在西方是属于个人隐私的,一般只能由亲戚或好友问及,而在中国,见面寒暄问及此类问题则是很平常的事,甚至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由此可见,外语教学中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语言知识同等重要,否则,用外语进行的交际活动就会遭遇障碍。


五、结束语
语言、文化、交际及外语教学,关系紧密。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学习一门语言,没有充足的有关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其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外语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外语语言的学习,了解其相应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磊: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的的演进,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 (1)
[2] 刘秀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障碍及对策,外语教育 2004(4)
[3] 况新华 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1999
[5]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 中国英语教研网
[6]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Language, Culture, Socializ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iu Hua


Abstract: The essential purpo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realize the social intercourse in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of culture study. Therefore, during the teaching cour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can develop students’ integrated abilities of foreign language by offering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arget language. And, finally, they can get to improve students’ capability of socialization in target language, mak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 come true.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socialization,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

收稿日期:2007年3月26日
作者简介:刘 华, 女,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国际培训部 教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