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吃不可见的牛蒡 zt
(2010-05-17 12:17:31)
下一个
可吃不可见的牛蒡
·肖毛·
1月27日下午,我去超市买东西。经过蔬菜专柜时,我看到几根“长棍子”,
上面长着须根,带有不少泥土,细者如鞭,粗者如棍——最近几年,我常在市场
上见到这东西,却不知道它是什么植物的根。我抓起一根“长棍子”,发现它的
外面包着薄膜纸,上面印有许多宣传语,其上印着它的名字:“牛蒡”。看到这
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它就是牛蒡的根呀。
从前,在哈尔滨的街头野地上,可以看见牛蒡。它的花朵为圆球形,紫色,
仿佛大蓟的花朵;叶子为倒卵形,比较肥大。不过,当时我不知道它是牛蒡,也
不知道它的根会有那么长。
前年,有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朋友问我,Velcro的中文译名是什么,我当即
回答说,它的中译名是“维可牢”。那个朋友希望我为它做个简注,然后再把我
的简注贴到中文维基百科网,使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知道它的中文名字。这时,
我忽然想到,我在《Plant Power》(植物的力量,美国Kate Boehm Nyquist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初版)中看到过它的由来,就把那段话译成中文,
大意是:1940年的一天,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罗尔(George de Mestral)
和他的小狗出去散步,发现他的裤子和狗毛上,粘着一种刺果。乔治试图把这种
刺果拉下来时,感觉它们粘得非常牢靠。这是为什么呢?回家之后,他用显微镜
观察这种刺果,明白了它的原理。于是,维可牢诞生了。
我们当然知道维可牢(Velcro)是什么,因为它的用处就象拉链那样广;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促使乔治发明维可牢的那种刺果,就是牛蒡子。
在中国,全国各地差不多都分布着牛蒡,而东北和浙江则是它的主产地。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中介绍说:“牛蒡(Arctium lappa L.),菊科,别名
大力子、老母猪耳朵、老母猪哼哼、野狗宝。多年生草木,高1~2米……叶丛生,
长卵状,形如猪耳朵……头状花序……花紫红色,外面总苞排成球形,瘦果扁长
……我国各地都有分布……药用果实,治疗感冒、流感等。”
这个介绍中,没有提到牛蒡子的一个有趣特性,即它带有刺钩,当你从它身
边路过时,它就可以“搭便车”,苍耳般地粘在你的衣服上。不过,就算你没有
这样的经历,单是从牛蒡的拉丁文学名中,也可以猜到它的这种特性。《植物古
汉名图考》中介绍说:“牛蒡学名中的Arctium来自[希]arktos,熊、北方之意,
此为牛蒡属;lappa意为芒刺状的、牛蒡形的。”
可是,一位身为植物学家的朋友告诉我说(括号中的注释为他所加):
“《植物古汉名图考》中关于牛蒡子拉丁名含义的说法似不完全可靠。据威廉·T·
斯特恩(William T. Stearn)所著《斯特恩氏园丁植物名称辞典》(Stearn\'s
Dictionary of Plant Names for Gardeners)的解释,Arctium 是中性名词,来自
希腊语arction,是一种植物(可能是mullein即毛蕊花)的名称……。lappa也是名
词,是一种bur的拉丁名(bur可以是牛蒡的多刺果实,也可以是苍耳等其他植物的
多刺果实,或指生刺果的植物,并非专指牛蒡)。因此,Arctium和北方没有关系,
lappa也不是形容词‘芒刺状的、牛蒡形的’。网上倒有‘Arctium 来自希腊语
arctos(熊)’一说。”
从这位朋友提供的html文件可知,格里弗夫妇(Mrs.M.Grieve)在他们编写的
《现代草药》(A Modern Herbal)中介绍说,在牛蒡(Burdock)的拉丁文学名中,
Arctium源于希腊语arktos(熊),暗示牛蒡的刺果(burs)的粗暴特性;lappa的
本意是“抓”,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凯尔特语llap(手),因为它的刺果具有
“抓住”物体的特性。
不过,在一般的中国古代药书中,都不会提到牛蒡子的这种特性,因为它与治
病无关。换成有生活情趣的人,就会重视这一点。比如说,在法国人勒内·盖则尔
编写的《到森林去》(高媛译,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初版)中,可以找到这
样的话:“牛蒡的种子长着小钩,它钩在你的羊毛衣上,想随你一起旅行。”
在前述的《现代草药》中,则引用了三段莎士比亚的戏剧(这里采用朱生豪
先生的译文):
“潘达洛斯——我也可以替她向您保证:我们家里的人都是不轻易
许诺的,可是一旦许身于人,便永远不会变心,就像芒刺(Burs)
一样,碰上了身,再也掉不下来。”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Troilus and Cressida)第二场
“考狄利娅——唉!正是他。刚才还有人看见他,疯狂得像被飓风
激动的怒海,高声歌唱,头上插满了恶臭的地烟草、牛蒡(Burdocks)、
毒芹、荨麻、杜鹃花和各种蔓生在田亩间的野草。”
——《李尔王》(King Lear)第四场
“西莉娅——姊姊,这不过是些有刺的果壳(burs),为了取笑玩玩
而丢在你身上的;要是我们不在道上走,我们的裙子就要给它们抓住。”
——《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第三场
遗憾的是,中国古人却不觉得牛蒡子的“搭便车”行为多么有趣,反而因之
而把牛蒡子贬称为“恶实”。宋人唐慎微在他编写的《证类本草》卷九中说:
“恶实:味辛,平。主明目,补中,除风伤。……久服轻身耐老。
生鲁山平泽。……《别录》名牛蒡。一名鼠粘草。……子名鼠粘,
上有芒,能缀鼠。……根可作茹食之……。……图经曰:恶实即牛
蒡子也,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
色,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
……。根有极大者,作菜茹尤益人。”
《本草纲目》则更加详细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把牛蒡子叫做“恶实”:
“恶实……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为牛菜,
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俚人谓之便牵牛。河南人呼为夜叉头。……
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梂
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梂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
者近尺,其色灰黪。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植物名实图考》却认为,牛蒡子不应该背负“恶实”的坏名声,因为它的
叶根可食,果子可入药,对人类有着莫大的贡献。
有趣的是,尽管牛蒡子被称为“恶实”,古代的医家却相信,它仿佛仙药那
样,可以“轻身耐老”(《证类本草》)、“壮肾,润皮毛,益气力”(《本草
纲目》)。这些说法,给朴实的牛蒡,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使它变得有如还珠
楼主在武侠小说中屡次提及的成仙妙药——黄精。
与古代医家相反的是,一般人更加关注牛蒡子的特性,所以给它起了许多有
趣的俗名:“鼠粘、鼠粘子、黍粘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鼠尖子、弯巴
钩子、万把钩、大牛子、牛子、牛蒡、夜叉头、老鼠愁、鼠见愁、蛤蟆癞、便牵
牛、蝙蝠刺”,至于牛蒡的“象耳朵、老母猪耳朵、疙瘩菜、蒡翁菜、饿死囊中
草”等俗名,大约是用来形容它的叶子或其他地方的。
至于那些不但难以成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的贫民,则更加关注牛蒡能否充
饥的问题。于是,善良的明人朱橚,在他组织人编写的《救荒本草》中,对贫民
做出了友情提示:
“救饥:采叶炸熟,水浸去邪气,淘洗净,油盐调食,及取根洗净,
煮熟食之。久食甚益人,身轻耐老。”
英文版维基百科中,对牛蒡的种种吃法做了介绍,这里简单摘译如下:
“经过培育之后,牛蒡(Greater Burdock)的细根,可达1米长,
2厘米宽。……把牛蒡的根切成丝,在水中浸泡五至十分钟,可以
减少它的怪味儿。在它开花之前,花茎的味道类似与它具有一定
关系的球蓟(artichoke)。在春天,它的嫩叶可以吃。二十世纪
的下半叶,它得到国际性的赏识,变成了日益流行的长寿食品。
长期以来,‘蒲公英和牛蒡’一直是深受英国人欢迎的软饮料。
人们相信,它可以当作催奶剂,但研究表明,它可以对子宫产生刺
激作用,在怀孕期间最好不要服用。”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我27日下午在超市看到的牛蒡宣传语是怎么写的。
因为在前述的那位植物学家的建议下,我在29日又来到这家超市,发现了一张
脱落的牛蒡宣传语,就把它偷偷揣在衣兜里,拿回家去,全文录入下来:
“品味牛蒡 享受人生
‘牛蒡’又名大力子,别名东洋牛鞭菜,东洋萝卜参,原产中国东北。
一千多年前,日本人从中国引进,把牛蒡改良成食用作物。牛蒡属于
菊科越年生草本植物,形状似牛尾,因此称为牛蒡。生长于约一公尺
左右的土壤中,吸取大地灵气,日月精华,蕴含丰富的营养,故有
‘中国人参’、韩国‘高丽参’之称,东方人向来奉为养生圣品。
食用方法
洗净后切成段或片,煲汤、炖汤最佳,亦可煮、炒、炸,可与任何肉类、
蔬菜、汤料等搭配烹调。切成片冲饮亦可。
营养成分:胡萝卜素、氨基酸、钙、蛋白质含量居蔬菜之首。”
我们看,“形状似牛尾”,指的应该是牛蒡的根。“吸取大地灵气,日月精
华”之类的话,很容易令人联系到孙猴子出世的情景,因而属于不实宣传,不必
理会。至于东北,可以说是牛蒡的主产地之一,但未必就是它的原产地。从中国
引进牛蒡并将其称为“东洋牛鞭菜”之类的事情,日本人自然没少干过,因为他
们喜欢把别人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而我也网上查到,确实有日本人在唐朝时从
中国得到牛蒡的说法,虽然我没找到更加确切的证据。至于牛蒡的吃法,我在网
上看到,它还可以做成“牛蒡酱”。至于牛蒡的营养成分是不是象它说的那样,
只有做过研究的科学家才会清楚。至于牛蒡的生长年限,根据我查到的资料,则
有一年生、二年生甚至多年生的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比较合适呢?那位植物学家
在信中告诉我说:
“《中国植物志》和我看到的一些其他资料说牛蒡是二年生植物……网上看
到的结果,关于牛蒡是二年生植物还有多年生的……。总的来说,是说一般
为二年生,但在野生环境下,多种植物密集生长,或第二年条件不好未能开
花,则第三年可以继续生长开花,甚至一共生长四年。……偏巧我家屋前种
了一棵牛蒡,去年是第二年生长,但可惜没有开花结实,今春如果能够再长
出来,就可证明是多年生植物了。”
不管牛蒡是不是多年生植物,反正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人们之所以注意
到它,除了可“抓住”、可吃和可入药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顽强生
命力。据英文版维基百科,1896年,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犁过的土地上
看到了一棵牛蒡的幼苗,然后在日记中说:
“它被尘土玷污了,但仍然活着,中间是红色的……这使我想要把它记录下
来。它一直坚持到底,独居在这块土地之中,设法生存下去。”
如今,在哈尔滨的街头,已经难以看到托尔斯泰赞扬过的牛蒡,因为房地产
开发商们正在疯狂地吞噬土地。不过,或许是由于外国人,尤其是日本和韩国人
喜欢吃牛蒡的缘故,哈尔滨的市场上近年来却出现了牛蒡,把古人所说的恶实打
扮成价格不菲的美食。也就是说,在吃不到牛蒡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它就生
活在我们的身边;在能够吃到它的时候,它却渐渐地从我们的土地上消失了。这
可以说明什么呢?请朋友们和我一起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