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语言本地化与基督徒的信仰 zt

(2010-03-28 18:58:08) 下一个
语言本地化与基督徒的信仰

中广网 2010-03-04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无可讳言,「传扬福音」与「教会本地化」是今天整个教会内最时髦的口号。但从何处着手?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依笔者管见,语言本地化该是不可容缓的第一步。
试看佛教自公元六四年传入中国,约五百五十年后即已完全渗入整个中国文化。上至艺术诗词,千及生活俚语,无一不染点佛家思想或禅的气味。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初,西域僧人了解到:若要中国人信佛,教义必须用中文来传播,于是动手译了很多佛经;到了唐朝,中国人想研究这种宗教,也到印度去留学,回国后亦从事大量的翻译,使佛学在中国生根植基,最后得以开花结果。反观基督信仰自公元六三五年传入中国,至今已历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不但未见广传,而且在国人心目中仍保留「洋教」这不雅的外号。虽然其间曾产生了一些伟大的传教士,像天主教的利玛窦,基督教的马祖逊等,他们都注意到用本地语言传扬福音或从事著作翻译的重要,并切实为中国教会做了很多令人钦仰的奠基工作。可惜今日的香港教会对中国语文十分忽视,顺应潮流,大有以学习和运用母语为耻的趋势,这种倾倒本末的现象。又怎能不便人对教会产生「洋教」的感受?抚今追昔,实在令人感慨!
据近代哲学家的分析,言语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一)商业性或政治性的言语,属于「技术」层次,常包含夸大之言,不值得令人完全接受;(二)科学性的言语,属于「知识」层次,虽是真确可信的,但只及于脑袋的接受,未必影响到人类情感的交流;(三)友谊性的言语,属于「情感」层次,可以深入我们的肺腑,增进交谈者之间的感情和连系。而圣言就属于这第三类友谊性的言语,先是透过先知的说话,后更透过降生的基督(即具体的圣言) 表达天主对我们最真挚的爱情的赠与,也要求我们不断地响应和接受,以期达到最深的共融。由此可知,基督徒信仰的深度仍是在于「情」,而不是在于「知」,更不是在于「技」。而另一方面,根据专家的研究和我们亲身的体验,第二语言始终不能取代母语,与英、美、加、澳受过同等教育的人相比,词汇不够丰富,表达方法不够众多,思想起来也不够深刻周详,运用于我们的信仰,最多只能达到「知」的扩张,极难达到「情」的融会和升华。这就是母语与第二语言对基督徒信仰产生的不同效果。
笔者在教区修院执教神学已达八载,眼见大部份国籍同学要捱受用第二语言读神哲学之苦,事倍功半。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区当局未够速快地从事大量翻译和栽培本地人才;二、是国籍同学本身尚未意识到运用母语去思考和写作的重要,以致即使可以用中文写作时,他们也宁愿为了避免翻译,改用一件不利之器(英语)去写作学术论文。这不但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基督徒信仰的隐忧。
某些赞成偏重英语的人可能指出,英语是今天国际通用语文,而且在香港学会英语才有更好出路。这只是表面的看法而已;殊不知,偏重英语不但会阻碍我们的思考活力和学习速度,而且更无形中协助香港殖民主义,制造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和不平等,使英语系人仕在经济收入及政冶地位上居首位,说英语的华人居次,而不懂英语的华人居末。今天,我们教会很注意和提倡社会正义,教区也设立了正义和平委员会,从事积极研究和铲除社会的不正义事件。假如我们一方面积极推动社会正义;而另一方面却透过偏重英文的推行,间接协助殖民地政府制造分裂和不义,教会又怎能是社会的良心?这又岂非是自打咀巴?
笔者无意在这里反对任何人学习外文;反之,更鼓励他们多多学习外文。只不过欲提醒大家能权衡轻重,先把母语学好,才学习外文。不然的话,这不但会使我们在语文方面两头不到岸,而且有碍我们基督徒信仰的发展和成长,更会导致成为传福音的反见证。(汤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