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死,风骚长存—毛泽东的对联及其特色
(2011-07-02 19:56:49)
下一个
精神不死,风骚长存
——毛泽东的对联及其特色
在毛泽东主席逝世34周年之际,特献此文,以表寸心。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独具匠心的文学家,除精通诗文词章外,还深谙对课楹联。他的对联常用于自勉、贺赠、书题、悼挽,风格独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既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宝库,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应对自勉联
1、应老师对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八岁的毛泽东就读于韶 山邹春培 先生的南岸学塾。一次,毛泽东和几个同学在池塘边戏水, 邹 先生为试学生才智,便出了一对:
濯足
诸生以“洗头”、“开心”等相对,而毛泽东却对以:
修身
邹 先生问道:“何以用‘修身’对之?”毛泽东回道:“学生想到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惊人, 邹 先生赞道:“人小志高,将来必成大器。”
2、应同学对
光绪三十七年(1909年),毛泽东在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一次向同学萧三借《世界英雄豪杰传》,萧三便以应对为条件试其才华,出句是:
目旁是贵,瞶眼不会识贵人
毛泽东从容对道:
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毛泽东抒怀述志,巧对折字联,萧三心悦诚服,慷慨借书。
3、自勉
1915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认为学习必须持之发恒才能有所长进,遂改明人胡居仁的对联成为一副自勉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七日寒。
毛泽东言行一致,坚持不懈,终成大器。
4、应前辈联
1917年暑期,毛泽东邀同学肖子升于长沙、安化、益阳、沅柒、宁乡五县游学。在安化,劝学所所长夏默安向他求对: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出,春去出;
毛泽东听到池中蛙鸣,触景生情,吟出下联: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典出《晋书》,晋惠帝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毛泽东化腐朽为神奇,巧应其对,显示了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怀。夏默安见他引经据典,革旧更新,大喜过望,遂赠旅费大洋八块。
二、 贺赠联
1、贺同学婚礼联
1915年春,毛泽东为湖南一师八班的同学廖廷璇与皮述莲的婚礼撰赠一副贺联:
二月梅香清友;
春风桃灼佳人。
此联既有新婚之喜的意境,又无“举案齐眉”之类的俗套,清新雅致,意味隽永。
2、赠王熙联
1917年,毛泽东游学到宁乡,受到同学王熙的热情款待。临别时毛泽东赠曰:
爱君东阁能延客;
别后西湖赋予谁?
联赞王熙慷慨延客,意切情真,有余不尽。
3、赠叶剑英联
1935年8月,在长征途中,当右路军和中共中央到达巴西时,率领左路军的张国焘,企图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想危害中央负责同志。值此危急关头,左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冒险来到右路军驻地,向党中央汇报了张国焘的阴谋,党中央因此脱险,及时而有效地制止了分裂活动。叶剑英历来如此,陈炯明叛变时,他毅然保护孙中山登上宝璧舰。“四·一二”大屠杀后,他奋然舍弃师长职务,声明反蒋。南昌起义前夕,他又不顾安危,把汪精卫企图诱杀叶挺、贺龙的消息密告叶、贺,使他们幸免遇难。所以当叶剑英解救巴西之危时,毛泽东错用古句盛赞了这位参谋长:
诸葛一生惟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吕端,北宋名臣。太宗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卒相之。太宗疾,内侍王继恩谋另立太子。吕端采取断然措施,制止了宫廷政变。联语以诸葛、吕端比叶剑英,赞扬他“惟谨慎”、“不糊涂”,恰如其分。
4、赠周小舟联
1936年8月,周小舟在南京完成与国民党谈判的任务后被调至中央军委任毛泽东的秘书,后又派他去新疆宣传抗日。新疆军阀盛世才心狠手辣,不好莱坞对付。毛泽东正想讲几句临别赠言,忽见一小儿在身边撒尿,灵机一动,便吟出一副对联:
江河移跨下;
蚂蚁作波臣。
周小舟听后壮了胆量,增加了勇气,为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新疆做了大量工作。联语亦庄亦谐,饶有风趣。
5、延安整风联
1941年5月,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为了引起大家重视和诊治自已主观主义的毛病,特地引用了明代大学士解缙的一副名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咀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借用此联给有小资产阶级思想作风的人画像,真个是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6、贺斯大林寿辰联
1949年,斯大林七十寿辰,毛泽东亲书寿联一副: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这是我国的一副通用寿联,似乎俗了一些,然而贺友邦领导人却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显得格外亲切。
三、 书题联
1、 题秋收起义军旗联
1927年9月9日 ,毛泽东在浏阳文家市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并在中国工农革命军的军旗上大书一联:
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
这副集军事成语的旗联通俗易懂,鼓动性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 题遂川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联
1928年1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攻克了江西遂川县城,在县工农兵政府成立大会上清算了血债累累的土豪劣绅郭渭坚。毛泽东为大会题了一联: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我今日斩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此联揭露了土豪劣绅剥削工农的罪行,显示了工农兵政权领导革命的决心,说明了只有紧握刀把子才能求得翻身解放的真理,大长了革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阶级敌人的威风。对联以革命者审判土劣的口气行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收效显著。
3、 题反“围剿”誓师大会联
1930年冬,第一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在江西宁都小布举行了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题联曰: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动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十六字方针巧缀成联,宣传群众,鼓舞斗志。根据地军民遵循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粉碎了四次“围剿”。对联旗帜鲜明,排比得法,琅琅上口,字字玑珠。
4、 题白华书院联
1931年7月,毛泽东在江西兴国县城察看地形,来到白华山顶白华书院,这里既是书院又是乡党支部的活动场所。老师请毛泽东给书院写副对子,毛泽东欣然命笔:
主义遵马列;
政权归工农。
五字楹联反映了我党的政治纲领,道出了数亿人民的心声。联语虽然大众化,却也对得工切,雅俗共赏。
5、 题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纪念大会联
1938年3月12日 ,延安各界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大会。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毛泽东题联曰: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 孙 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战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此联既纪念孙中山又庆祝平型关大捷,集敌、我、友于一联,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最佳体现。以“死对头”对“好朋友”,是何等的得体、工切,又是何等的生动、形象!且问句开头,发人深思,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6、 题新安市场联
1939年7月7日 ,在抗战两周年之际,毛泽东为延安新安市场题了一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1937年7月7日 《解放》周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的宣言》一文中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投降”指的是准备公开投降的汪精卫和准备暗中投降的张精卫,李精卫(蒋介石)。“分裂”是指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共摩擦,如“博山惨案”、“深县惨案”、“平江惨案”等。“倒退”是指国民党已经宣布抗战又搞投降活动,已经合作又搞反共摩擦。毛泽东巧妙地将《七七宣言》中的三大政治口号揉缀成联,既揭露国民党的投降活动和分裂阴谋,又表明了我党对抗战与合作的严正立场和坚定方针,大大鼓舞了军民。集口号成联,上下对得工切,左右行文流畅,气势磅礴,令人赞叹不已。
四、 悼挽联
1、挽易昌陶联
1915年5月,毛泽东的同学好友易昌陶因病逝世,时值袁世凯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之际,毛泽东悲愤书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待因君去尚非时。
“待湔”“我来”,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和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初茁”“君去”,对 易 君的早夭深表惋惜与悼念。
2、挽七位同学联
1917年,湖南一师有七名学生因学校忽视体育而致病死去。毛泽东挽曰: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此联既讽校方,又警学生,也勉自己,说明毛泽东在修身、勤学的同时亦重视体育锻炼。
3、挽母联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勤劳、良,品德高尚的女性。她教育子女有方,操持家务有条理,经常接济贫困乡亲。1919年10月5日与世长辞,毛泽东撰了两副挽母联: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春晖”喻母爱。“留晖远”写母亲与世长辞了。“洒泪多”写韶山的父老乡亲(包括文氏子女)万分悲痛,泪满衣襟。
病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毛泽东曾说:“养我者党也,生我者父母也。”是故有“皆须补”“何处寻”等深情话语。
4、挽易白沙联
易白沙长沙白沙井人,曾任湖南一师教员,南开、复旦大学教授,胸怀革命大志,与孙中山保持联系。鉴于袁世凯与北洋政府窃取革命果实,愤然于1921年端阳在广东新会跳海,以期唤醒民众。毛泽东挽曰: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上联紧扣一个“哭”字,民国前途要葬送在北洋政府手里,怎能不叫人顿足捶胸,呼号哭泣?哭是抗议,哭是声援,哭是呼唤,声震天地,气壮山河,爱国之情洒满长空。下联钩勒一个“何”字,后来之人该如何对待“窃国”与“愤死”,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国家光亡,匹夫有责,毛泽东毅然肩负起拯救国家、民族之重任,从这个“何”字里可以看出他那拳拳赤子之心。联语手法精巧,气魄恢宏,令人叫绝。
5、挽王尔琢联
王尔琢是黄埔一期生,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阵毅上井冈山山任红四军参谋长,与毛泽东交谊甚厚。1928年8月在江西崇安不幸被叛徒杀害。毛泽东挽曰:
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农难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解放方甘心。
上联用“一哭”、“再哭”表悲痛,“难承受”说明悲痛之极。下联以“生为”、“死为”赞功绩,“方甘心”表示势在必得。语意深长,气度不凡。
6、挽黄公略联
1931年9月,参加过广州暴动和平江暴动的湘鄂赣边区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红军第三军军长黄公略率部开赴瑞金,途经江西吉安东围六渡凹山峡,遇敌机扫射,不幸中弹牺牲。 9月16日 毛泽东主持追悼并题挽联曰: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鹏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 后世继 君来。
7、挽王铭章联
王铭章,川军将领,122师师长,“七·七”事变后请缨抗战,参加徐州会战。1938年3月15日与南犯的日军矶谷师团激战于滕县,身负重伤仍雄立十字街口指挥作战,亲握冲锋枪对敌扫射。身中数弹,血流如注,敌人逼追时,毅然开枪自毙,壮烈殉国。毛泽东、董必武等联名送挽联一副: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对联高度评价了这位“视死如归”、“以身殉国”的抗战英雄,赞扬他“守弧城”、“歼强敌”,威武雄壮、血战到底的大无畏气慨。我党领导人对国民党军中的抗战烈士如此敬重,表现出我党合作的诚意。
8、挽涂正坤等六烈士联
1939年6月12日 ,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有关部队包围我新四军驻湖南平江嘉义通信处,杀害我湘赣边区特委书记涂正坤等六同志,制造了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平江惨案”。毛泽东挽曰:
日寇凭陵,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
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国民党制造“平江惨案”,毛泽东仍然从团结抗战的大局,善意规劝国民党,大敌当前,“枪口应当向外”、“意志必须集中”,表现出非凡的气度。
9、挽杨十三联
杨十三原名彦伦,河北迁安人。1920年考入美国梅茵大学,学成归国,致力于化工事业,成为造纸专家。抗战爆发,秘密组织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领导农民起义,参与创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与八路军协同作战,收复失地十余城,威震冀东平原。积劳成疾,于1939年7月病逝。毛泽东挽曰: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于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于 先生犹见典型。
既赞扬先生是“燕赵慷慨之士”中的“典型”,又激励大家于“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勇负“担荷”。所集语句均为国人所熟知,切时切地切人,难能可贵。
10、挽郭朝沛联
郭朝沛,文坛宗匠郭沫若之父,经商,乐善好施,德高望重。 1939年7月5日 86岁的 郭老 先生病逝,当时郭沫若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治丧时收到挽联数百副,毛泽东、董必武等以“世侄”的名义送联一副: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岭,明德正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联语既颂其父之“德”,又褒其子之“功”,既符我党领导人的地位,又合“世侄”的身份,恰到好处。
11、挽蔡元培联
蔡元培首创光复会,后与孙中山、黄兴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先后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主张抗战与合作。1940年3月5日逝世。毛泽东挽曰:
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八个字概括蔡元培光辉的一生,一字千金。
12、挽徐谦联
徐老 先生在两次国共合作中都有贡献。抗战爆发,从港返宁,为抗战奔波呼号,他说:“国难非团结一致不能成就,政治非根本澄清,国家永无清明一日。”因操劳过度,于1940年9月病逝,毛泽东挽曰:
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价段;
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
上联论抗战,“而今正是新阶段”,是告慰英灵;下联谈团结,“岂能再抄旧文章”,是正告国民党当局,不可再制造摩擦了。前已制造了多起,此时正处皖南事变前夕,种种迹象表明国民党又要“同室操弋”了,故有“旧文章”一语。
13、挽张淮南联
张 先生是国民党中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和主张抗战的爱国人士,曾与冯玉祥等组织中苏文化协会。抗战期间,他代表国民党与我党代表周恩来一起为国共合作奔走操劳。1941年8月11日不幸病逝。毛泽东挽曰: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虐,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上联 盛赞张 先生忠实奉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功绩,“如一日”,言其坚持不懈、贯彻始终。下联痛惜 张 先生的病患,“已千秋”,与之永别,悲痛万分。
14、挽彭雪枫联
彭雪枫1926年入党,1932年任红三军团二师政委,因击破师长叛变,获红星奖章。长征中率红十三团屡建战功。1938年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高举抗战大旗,开创了豫皖苏边区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建立了巩固的淮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中原沦陷,第四师奉命西征,不幸于9月11日在八里庄战斗中中弹牺牲。毛泽东、朱德等共题墓碑曰: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贞,供共产党人做榜样;
千万里破碎山河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吊英雄。
上联赞“功绩”,下联痛“牺牲”。“共产党人”、“榜样”、“中华民族”、“英雄”是最高的评价。二十四字长联一气贯通,铿锵有力。
15、挽朱母联
朱德的母亲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人,是一位勤劳和善的农妇。1944年春,这位86岁的伟大女性与世长辞了。朱德在《母亲的回忆》中说:“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毛泽东挽曰: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上联从儿子朱德的角度褒之以“贤母”;下联从整个劳动阶级角度评之以“完人”,号召广大妇女学习朱母之“贤”、之“完”。
16、挽葛健豪联
葛 女士是蔡和森、蔡畅之母,年近半百还和儿、女一起上学。后来她要求进湖南女子教员养习所,因其年龄过大,当局不让报名。她向县署投状,县官惊其大志,批了“奇志可嘉”四字准予破格录取。毛泽东、蔡和森等在蔡宅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她都积极支持。1919年55岁的葛健豪与儿、媳(向警予)、女一起赴法勤工俭学。她几次办学造福桑梓。不幸的是向警予与蔡和森先后被国民党杀害,葛健豪不得不为他们抚养子女。1943年病逝。毛泽东挽曰:
老妇人新妇道;
儿英烈女英雄。
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十二个字突出了一位革命母亲,一个革命家庭,足见功力。
17、挽“四·八”烈士联
1946年4月8日 ,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17人乘飞机由重庆飞往延安,遇恶劣天气,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党中央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等以中共中央名义送了挽联:
天下正多艰,赖斗争前线,坚持民主驱除反动,不屈不挠,惊听凶音丧砥柱;
党中央留痛,念人民事业,惟将悲痛化成力量,一心一德,誓争胜利慰英
灵。
上联赞成功绩,下联作誓言,意境明白,内容得体,对仗工切,不可多得。
18、挽刘胡兰联。 1947年1月12日 ,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年仅15岁的中共候补党员、区妇救会女干部刘胡兰不幸被反动派逮捕,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严守党的机密,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 3月26日 毛泽东给刘胡兰墓碑题了八个大字。解放后在刘胡兰牺牲十周年之际,毛泽东重书了这一光辉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十来岁的小姑娘,为了共产主义,面对铡刀,毫不动摇,觉悟之高、党性之强、斗争之坚决,一些须眉大汉亦不能为之。这就是“伟大”和“光荣”的所在。此联不仅纪念刘胡兰,而且为中国人民榜立了一个为共产主义而献生的光辉典范,毛泽东之所以两次书题,其意义就在这里。
19、挽续范亭联
续范亭1909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参与组织西北护国讨袁军。1925年后任国民党旅长、军政学校校长、军参谋长等职。1935年因痛恨当局投降卖国政策,在中山陵剖腹明志,震动全国。遇救后,接受我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回山西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历任第二战区保安司令、晋绥边区行署主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47年病逝,党中央接受了他的入党要求。毛泽东挽曰: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损失,人尽含悲。
上联颂其功,下联赞其品,两“有”对两“为”,对仗工切,比喻生动,堪称上品。
毛泽东制联的特色
一、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是这种统一的身体力行者,他撰制对联就充分体现这一点。对联是我国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毛泽东总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无产阶级的爱憎观点溶进对联,把它当作宣传工具,让人们在赏读对联的同时,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当然也不是空喊政治口号乱贴政治标签,而是按制联要求,经过深思熟虑,巧妙加工而成佳联趣对。例如遂川工农政府成立大会联,对王尔琢的挽联就体现了我党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江西宁都小布反“围剿”誓师大会联也是把我党游击战和动动战的十六字方针稍加改变而成的。纪念 孙中山 先生逝世联和纪念抗战两周年联都体现了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对王铭章、徐谦等国民党方面军政人员的挽联都表达了我党真诚合作的愿望。将政治内容溶入对联,言简意赅,联趣引人,一看就懂,一读便知,收效显著。
二、通俗与高雅的统一
对联本来是诗词派生出来的一种雅致的艺术品,多用文言、诗句装点修饰。然而毛泽东却本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加以改革,尽量使用通俗语言,避免艰深词句和难解典故,使之为人民大众所喜爱。例如对七个同学的挽联,全用白话口语。秋收起义的军旗联,虽是军事用语,但也是尽人皆知的民间俗语。当然不尽排斥文言、典故,也有斯文一些的,那也要看环境、看对象。“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对象是教育总长、北大校长蔡元培,周围的人全是知识分子。“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对象是参谋长叶剑英。力求通俗的同时亦注意高雅,“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十个字都是常用字,初小学生都能读得懂,但是组成了这副六言对,却是韵味十足,联趣盎然,于平凡中见伟大,于通俗中见高雅,雅俗共赏,难能可贵。
三、庄重与恢谐的统一
联趣联趣有联就有趣,有人制联单纯从趣味出发,编一些佳人难才子、神童驱冬烘、小民讽大官等析字、谐音、歇后诸种诙谐的对联故事,从文字游戏中取乐。毛泽东则不然,他总是注意庄重与诙谐的两结合,做到亦庄亦谐。例如纪念抗战两周年新安市场联,原来是政治口号,无趣味可言,然而组成楹联后,把三个“坚持”和三个“反对”,对应起来排比就显得气势磅礴、妙趣横生了,挽徐谦联中的“岂能再抄旧文章”一句妙语双关,打破庄严气氛,富有幽默感。赠周小舟联中的“江河移胯下”读来令人捧腹,再诙谐不过了,但是这却是一个生动的比喻,鼓励他藐视困难、勇往直前,完全是一个严肃的、有份量的指示。
四、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楹联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文学艺术,为中华民族及海外华裔所珍视,人们不断撰写,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使之越来越繁荣。毛泽东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是一位奉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革命家,他从来不割断历史,不革除一切旧联,而是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在继承的过程中求发展。他爱楹联,每到一处都去欣赏那里的名联,甚至能背出昆明大观楼长联。他从八岁起就应对制联,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对联遗产,其中有不少是有所创新的所发展的艺术珍品,例如口语白话联、问答对话联、口号排比联等等,尤其可贵的是作为党国首脑,人民领袖能够亲自撰书、题赠无疑是一个倡导,是一个推波助澜,影响所及可能是百代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