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抗美援朝:美军最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2010-10-24 00:52:55) 下一个
抗美援朝:双方军队损失相当--美军最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
 

    作者:古彭万俟轩

 

    2007年夏季,我开始着手撰写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最后一战》。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利用节假和双休日,先后奔赴湖北宜昌,山东青岛、烟台、潍坊,河北石家庄,山西太原,辽宁沈阳等地,实地采访了40多位曾亲自参加“朝鲜最后一战”的老战士。他们当中有身经百战的将军,有老红军、老八路,有企事业单位的离休老干部,也有下岗工人和仍在深山老林为生计奔波的老农。  

 

    确切地说,“朝鲜最后一战”是指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3年夏季在朝鲜金城地区发起的一次反击战。这次战役史称“1953年夏季反击战第三阶段”,亦称“金城反击战”。该战役从1953年7月13日晚上9时发起,至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结束,历时14天。之所以称这次战役为“朝鲜最后一战”,是因为7月27日上午10时交战双方遵照停战协议实现全面停火,“朝鲜战争”从形式上已经结束了。  

 

    我之所以将该战役作为切入点描写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参加这次战役的68军,战后驻防徐州,许多健在的老同志和我熟悉,我这是受他们之托;二是该战役出现多起经典战例,其中包括步兵团8大经典战例之一的“直木洞以南地区进攻战斗”,闻名全国的“奇袭白虎团战斗”。这些都发生在68军。正因这些经典战例的影响实在太大,通过人口相传,社会上出现众多版本,以致以讹传讹。在68军众多老同志的支持下,我感到有责任、有义务将这段历史完整的、准确地再现给全国广大读者。  

 

    采访过程中,我接触和了解到抗美援朝战争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有些内幕可能无法写进即将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朝鲜最后一战》中,但它却是整个抗美援朝无法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后人不应该忘记的东西。为了澄清某些事实真相,避免再次以讹传讹,我决定以“抗美援朝秘闻”的形式陆续在网站发表,以飨关心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读者和朋友。全文约30篇,请读者关注。  

 

     抗美援朝秘闻(1)入朝参战的都有那些部队?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经过两年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迫使“联合国军”于 1953年7月27日 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两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根据中央军委轮番作战方针,先后有27个军另1个师入朝参战。从 1950年10月25日 至 1951年4月21日 ,首番参战部队有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66军、第50军、第20军、第27军、第26军共计9个军30个师(其中第20军、第27军、第26军首番参战辖4个师); 1951年4月22日 至6月上旬,第二番参战部队有第64军、第63军、第65军、第60军、第12军、第15军和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39军、第40军共计11个军33个师;1951年6月中旬以后,属于第三番参战部队有第67军、第68军、第47军和第12军、第15军、第60军、第20军、第26军、第27军、第63军、第64军、第65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第50军共计17个军51个师,另有第36军、第37军两个军在朝鲜南市、泰州、院里三个机场担任抢修、维护警戒任务。1952年9月,第23军、第24军、第46军入朝,轮换第20军、第27军、第42军回国;同年11月,第33师入朝,担任东海岸元山地区的防御任务;为加强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力量,第16军、第1军、第54军、第21军先后于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入朝。朝鲜停战前后,大部分部队先后凯旋回国。第1军、第16军、第21军、第23军、第54军暂驻朝鲜执行维护停战协定实施任务,并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8年3月至10月,上述5个军胜利完成任务后,分三批全部撤离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27个军参战概况如下:  

 

    志愿军第38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梁兴初、江拥辉(代),政治委员刘西元、吴岱(代)。辖第112师、第113师、第114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 1950年10月19日 首批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胜利完成任务后,于 1953年7月10日 回国。该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誉为“万岁军”。  

 

    志愿军第39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39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吴信泉、张竭诚(代),政治委员徐斌洲、李雪三、石瑛(代)。辖第115师、第116师、第117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 1950年10月19日 首批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 1953年5月7日 回国。  

 

    志愿军第40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4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辖第118师、第119师、第120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 1950年10月19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7月回国。  

 

    志愿军第42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42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郭成柱。辖第124师、第125师、第126师。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该军于 1950年10月19日 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 1952年10月30日 回国。  

 

    志愿军第66军:1950年10月由华北军区第6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肖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辖第196师、第197师、第198师。隶属志愿军总部。该军于 1950年10月25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 1951年4月10日 回国。  

 

    志愿军第50军:1950年10月由东北边防军第5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辖第148师、第149师、第150师。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该军于 1950年10月26日 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和辽宁安东(今丹东)两地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 1951年4月12日 回国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担任朝鲜西海岸防御及抢修机场任务,11月参加西朝鲜湾渡海攻岛作战。 1955年4月19日 回国。  

 

    志愿军第20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谭佑铭。辖第58师、第59师、第60师及第89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 1950年11月7日 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防御。 1952年10月11日 回国。该军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27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曾如清。辖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及第94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 1950年11月12日 由吉林临江入朝,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1952年10月14日 回国。  

 

    志愿军第26军:1950年11月由第3野战军第2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辖第76师、第77师、第78师及第88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 1950年11月19日 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 1952年6月5日 回国。  

 

    志愿军第64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4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曾思玉、唐子安,政治委员王昭、黄文明。辖第190师、第191师、第192师。隶属第19兵团。该军于 1951年2月16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8月回国。  

 

    志愿军第63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3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辖第187师、第188师、第189师。隶属第19兵团。该军于 1951年2月17日 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65军:1951年2月由第1野战军第65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肖应堂,政治委员王道邦,后王道邦军长兼政治委员。辖第193师、第194师、第195师。隶属第19兵团。该军于 1951年2月22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60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60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韦杰、张祖谅,政治委员袁子钦。辖第179师、第180师、第181师。先后隶属第3兵团、第20兵团。该军于 1951年3月17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1953年9月回国。  

 

    志愿军第12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12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曾绍山,政治委员李震。辖第31师、第34师、第35师。隶属第3兵团。该军于 1951年3月21日 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防御战术、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 1954年4月25日 回国。该军100团2连班长伍先华(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爆破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04团4连副排长杨春增(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91团5连战士胡修道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杀敌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15军:1951年3月由第2野战军第15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秦基伟、李成芳(代),政治委员谷景生。辖第29师、第44师、第45师。隶属第3兵团。该军于 1951年3月25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及上甘岭战役、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1954年5月回国。该军135团2营通信员黄继光(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87团9连邱少云(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47军:1951年4月由第4野战军第4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曹里怀、张天云,政治委员李人林、刘贤权、陈发洪(代)。辖第139师、第140师、第141师。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第9兵团。该军于 1951年4月11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和1953年春上浦防东山作战。 1954年9月24日 回国。该军141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志愿军第67军:1951年6月由华北军区第6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李湘、邱蔚,政治委员旷伏兆。辖第199师。第200师、第201师。隶属第20兵团。该军于 1951年6月21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 1954年9月29日 回国。该军595团1连战士李家发(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68军:1951年6月由华北军区第68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陈仿仁,政治委员李呈瑞。辖第202师、第203师、第204师。隶属第20兵团,该军于 1951年6月24日 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1951年夏秋防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 1955年4月9日 回国。该军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36军:1951年9月由华北军区第3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王建业(代),政治委员康健民。辖第106师、第107师。隶属第23兵团。该军于 1951年9月7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 1951年11月30日 回国。  

 

    志愿军第37军:1951年9月由华北军区第37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张世珍,政治委员帅荣。辖第109师、第110师。隶属第23兵团。该军于 1951年9月7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 1951年11月30日 回国。  

 

    志愿军第23军:1952年9月由第3野战军第23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钟国楚、吴瑞山,政治委员卢胜、谢福林。辖第67师、第69师、第73师。先后隶属第9兵团、第19兵团。该军于 1952年9月5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3月回国。该军200团9连战士许家朋(烈士)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志愿军第24军:1952年9月由第3野战军第24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兼政治委员皮定均、张震(代)。辖第70师、第72师、第74师。隶属第9兵团。该军于 1952年9月12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5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46军:1952年9月由第4野战军第4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肖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辖第133师、第136师、第137师。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第19兵团。该军于 1952年9月15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5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16军:1952年12月由第2野战军第16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尹先炳、潘焱,政治委员陈云开、戴润生。辖第32师、第46师、第47师。先后隶属第9兵团、第19兵团。该军于 1952年12月28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4月回国。  

 

    志愿军第1军:1952年12月由第1野战军第1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黄新廷、唐金龙,政治委员梁仁芥、颜金生。辖第1师、第2师、第7师。先后隶属第19兵团、志愿军总部。该军于 1953年1月22日 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入朝,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10月回国。  

 

    志愿军第54军:1952年12月由第4野战军第54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丁盛,政治委员谢明、谢家祥。辖第130师、第134师、第135师。先后隶属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第20兵团。该军于 1953年2月2日 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恢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7月回国。  

 

    志愿军第21军:1952年12月由第3野战军第21军编为志愿军序列。军长吴泳湘、谢振华,政治委员谢福林、吴融峰。辖第61师、第62师、第63师。隶属第20兵团。该军于 1953年3月14日 由辽宁长甸河口入朝,参加了1953年春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反击战役及金城战役。停战后,参加朝鲜经济复和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8年7月回国。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正义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同时,我野战军部队(按入朝前隶属关系,第1野战军4个军、第2野战军4个军另1个师、第3野战军6个军、第4野战军3个军、华北军区5个军、东北军区5个军)经受了现代条件同世界强敌作战的考验和锻炼,培育了一大批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指挥人才,提高了我军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及军事理论水平。  

 

    入朝参战前各部队隶属关系:  

 

    第一野战军:1军、63军、64军、65军;第二野战军:12军、1军、5军、16军、60军;33师;第三野战军:20军、21军、23军、24军、26军、27军;第四野战军:46军、47军、54军;华北军区:36军、37军、66军、67军、68军;东北边防军:38军、39军、40军、42军、50军  

 

    入朝后各部队的隶属关系:  

 

    38军、39军、40军(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42军(先后隶属第13兵团、志愿军总部);66军(隶属志愿军总部);50军(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12军、15军(隶属第3兵团);20军、24军、26军、27军(隶属第9兵团);47军(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第9兵团);16军、23军(先后隶属第9兵团、第19兵团);63军、64军、65军(隶属第19兵团);第1军、46军(先后隶属志愿军总部、第19兵团);60军(先后隶属第3兵团、第20兵团);21军、67军、68军(隶属第20兵团);54军(先后隶属朝鲜西海岸防御指挥部、第20兵团);36军、37军(隶属第23兵团)  

 

    1953年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又参加金城战役的部队:67军、68军、24军、60军、54军、21军;其中仅参加夏季反击战役的部队:23军、46军、16军、1军  

 

    唯一两次入朝参战的军队:  

 

    50军 1950年10月26日 由吉林辑安(今集安)和辽宁安东(今丹东)两地入朝,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 1951年4月12日 回国休整。同年7月上旬再次入朝,担任朝鲜西海岸防御及抢修机场任务,11月参加西朝鲜湾渡海攻岛作战。 1955年4月19日 回国。  

 

    在朝时间最短的部队:  

 

    志愿军第36军、37军于 1951年9月7日 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 1951年11月30日 回国,在朝时间不足3个月。 

 

     抗美援朝秘闻(2)最早报道“奇袭白虎团”的人是谁?  

 

    国内,“奇袭白虎团”战斗闻名遐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期几乎耳熟能详、妇孺皆知。但是,多年来没有人知道谁是第一个报道奇袭“白虎团”的人。其实,第一个报道“奇袭白虎团”的“战地记者”,就是目前默默无闻生活在烟台郊区的王程远老人。

 

    总攻6小时后编发号外  

 

    2008年9月6日上午,笔者专程赶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通海路新华小村,采访当年第一个报道奇袭白虎团的“战地记者”王程远先生。时年79岁的老人侃侃而谈,向笔者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王程远老人首先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经历。王程远1930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西油坊村一个农村家庭。1 9 4 9 年考入华北军政大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提前结业被分配到志愿军68军203师任通讯干事。入朝后,因为他能写会画,被委任为203师《战地传单》报记者、编辑兼社长,奉命出版八开油印小报,报道国内重大时事、本师战况和英雄事迹。小报编辑部共3个人,除他之外,还有一个人负责刻蜡纸兼收发,一个人负责收发记录电讯稿件。小报两至三天出版一期,每期印刷100份左右,发到连一级。在朝鲜期间,大约出版百期左右。  

 

    1953年6月,中朝方面与联合国军已基本达成停战协议框架。然而,南朝鲜总统李承晚肆意破坏和谈,并把“王牌”部队首都师放在金城前沿,且不断越过“三八”线进行挑衅。7月13日晚9时,志愿军向南朝鲜盘踞的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王程远所在的203师负责攻歼号称“白虎团”的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师党委决定:由607团组成一支化装奇袭小分队,配属609团“穿插营”,在我军发起总攻炮火并占领敌人前沿表面阵地后,乘敌人龟缩在掩体内,直插“白虎团”团部,捣毁指挥中枢,以配合大部队全线发起进攻。“白虎团”原称首都师第一团,因为战功卓著,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亲自授予该团“白虎团”称号,并赠于“虎头旗”一面。  

 

    王程远说,607团团首长在挑选奇袭小分队队长时,首先想到了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此人忠诚老练,艺高胆大,完全胜任。杨育才又在侦察排挑选了10名智勇双全的侦察员,并配上了两名朝鲜族联络员做翻译。战前,化袭班的组成由团政委苏克负责,具体训练由侦察股长赵士君负责。他们做了几个昼夜的模拟演练,最后杨育才化装成美军少尉,联络员韩淡年化装成南朝鲜军少尉小队长,其他的队员都化装成南朝鲜士兵。总攻击的炮火打响后,杨育才率小分队于零时左右冒雨越过敌人前沿阵地,直奔“白虎团”团部。  

 

    当天晚上,师政治部的同志没有一个人休息,一直等待前方的消息。 7月14日凌晨3时,前方传来消息说,凌晨2时,“白虎团”团部被奇袭小分队彻底捣毁,敌团长被击毙,“白虎团”团部已经被捣垮了。王程远当即将前线传来的重大喜讯编成“号外”,其中最主要的一篇就是题为《侦察英雄杨育才,化装奇袭创奇迹》的报道。  

 

    冒险采访“白虎团”团部  

 

    14日凌晨7时左右,王程远编完“号外”后意犹未尽,便请示203师政治部主任惠世荣,想到前线考察采访。经领导同意,他在侦察员老张的陪同下,与摄影记者谢礼廊一道,沿奇袭小分队当时的出发路线,一路上躲过敌机十几次低空轰炸,终于在中午12时前到达“白虎团”团部。途中发现415公路两侧有10多辆被炸毁的敌人汽车,但都不在一起,其中二青洞附近的路口就有四五辆,  

 

    敌“白虎团”团部设在山谷间一处开阔地带,坐北朝南,有一排木结构房屋。他们赶到时发现,房子玻璃都被震碎,地上都是一摊一摊的血迹。在敌人的团部里,还发现了“虎头旗”的旗框,但旗子已经没有了。  

 

    后来了解到,这面旗子是奇袭小分队的战士李志最先拿到手的,后来交给杨育才,杨育才又交给包月禄保管带回。赵顺合带的一个小组负责打敌人警卫排,因为穿着敌人的服装,打得非常顺手。奇袭小分队在穿插途中,曾遇到敌人的增援车队,他们没有恋战,而是连打带冲趁乱混过去。王程远等人还在敌人的伙房里看到很多罐头,甚至还有米饭、牛奶罐头。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实地采访,下午2时返回。他们在采访途中还发现,敌人弹药库也被他们自己的飞机炸坏了,因为敌人担心这些弹药会落到志愿军手里。这次现场采访,王程远唯一遗憾的是没有遇到小分队的人。  

 

    回来后,他分别采访了杨育才和侦察员、联络员。当时采访时,他把整个化袭班的人都集中在一块,惟独缺少赵顺合,当时还以为他失踪了。这个班的战士有的不大喜欢讲话,主要都是杨育才、李培禄、李志、包月禄等几个人讲。韩淡年和金大柱两个联络员是单独采访的,主要是韩淡年讲。据他们介绍,小分队扑到二清洞以后分成3个组,李培禄班长和李志、赵顺合各带一个组。采访过后,当年8月份,他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通讯稿件,名为《奇袭李伪首都师团指挥所》,发表在 1953年10月5日 的《人民日报》上。《志愿军报》当年7月末也以《奇袭李伪军团指挥所》为题先行发表。1954年停战一周年之际,他完成了1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奇袭》,1956年发表在《解放军报》上。  

 

    战后撰写长篇纪实文学  

 

    1955年,王程远随部队回国。《志愿军英雄传》撰写组领导把他调入编辑组,经过3个多月的专心写作,完成了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奇袭白虎团》。此稿被收编在《志愿军英雄传》第三辑上,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1957年5月,长春电影制片厂两位负责同志登门拜访,约请王程远把《奇袭白虎团》改编成电影剧本。王程远爽快地答应了。但是,两个月后“反右”运动开始,王程远因为提了一些意见被批斗,电影剧本的事就搁了下来。  

 

    王程远回国后在203师政治部担任政治助理员,1958年9月,因受到牵连被划为右派,遣送到山东寿光县清水泊劳动教养,后调莱芜钢铁厂,1961年摘帽安排当职工,1961年底下放回家当农民。1978年恢复名誉和党籍,安排到牟平新华书店工作,定行政18级。1982年4月份办理离休手续,享受副处级待遇。  

 

    王程远说,1995年前后,牟平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肖军前来采访他,并通过牟平电视台报道了他的经历。1996年,肖军又领着烟台日报的一个编辑来他家采访,写了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在烟台日报发表,后被国内某些报刊转载。大约是2002年,青岛胶县外事局一位女同志看到报刊转载的消息后前来采访,据说她写的文章也发表了,但不知刊发在什么地方。笔者是第四个采访他的人,王程远说,除此之外,他再没有接受过其他人的采访。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